1. 范围:美国以南的美洲国家和地区。
2. 组成:以巴拿马运河为界,分成两部分,北部有墨西哥高原、中美地峡(中美洲)和西印度群岛(大安的列斯群岛、小安的列斯群岛和巴哈马群岛组成),南部是南美洲,主要国家有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秘鲁、哥伦比亚、委内瑞拉、智利等。
地理位置
1. 经纬度位置
(1)纬度位置:32°42′N和56°54′S之间,跨南北半球,主体位于南半球,主要位于低纬度热带地区。
(2)经度位置:34°46′W—117°09′W(南美洲:34°46′W-80°W;巴拿马运河以上的拉丁美洲:60°W-117°09′W),全部位于西半球。
2. 海陆位置:位于美洲中南部,北临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西临太平洋,东临大西洋,南隔德雷克海峡与南极洲相望。
3. 相对位置:位于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
自然地理
1. 地形
(1)类型:复杂多样,以高原和平原为主。
( 2)分布
①北部:墨西哥高原。
②西部:安第斯山脉是世界最长的山脉,多火山地震。
③东部:高原、平原相间排列(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拉普拉塔平原、巴塔哥尼亚高原)。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均为世界之最。
(3)地势:西高东低。(下图是南美洲沿南回归线的地形剖面图)
2. 气候
(1)主要气候类型、分布与成因
气候
分布
原因
热带雨林气候
地带性
亚马孙地区及赤道附近的安第斯山脉西侧
终年受赤道低压带
非地带性
中美洲、西印度群岛部分岛屿及巴西高原东侧
暖流+湿润信风+地形+纬度
热带草原气候
地带性
巴西高原、奥里诺科平原、圭亚那高原、墨西哥高原
信风和赤道低压交替控制
非地带性
西印度群岛、中美洲
背风型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地带性
拉丁美洲北部和南美洲20°S— 30° S 的大陆西岸
副热带高压、寒流、离岸风(信风)
非地带性
3°S -30° S 的大陆西岸
寒流、离岸风(信风)
地中海气候
30°S-37°S 的大陆西岸
副热带高压、西风交替控制
温带海洋性气候
37°S以南的大陆西岸,可以延伸到火地岛
西风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大陆东南部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温带草原气候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以西,安第斯山以东
地形、离海洋较远
温带沙漠气候
大陆东岸的巴塔哥尼亚地区,并延伸至海边
地形+西风、福克兰寒流
高原山地气候
安第斯山、墨西哥高原、中美洲
地形
【补充】
1. 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区的成因
亚马孙平原面积广大,地势低平,又位于南美洲北部的赤道附近,常年受赤道低压和信风的控制,空气对流旺盛。它的北、西、南三面为高原、山地,东面向大西洋敞开,沿海又有暖流经过。从东北、东南方向海上来的湿热气流汇集内陆,并受西部山地抬升作用,终年降水丰沛。因此,亚马孙平原成为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气候区。
2. 拉丁美洲的气候受地形影响显著
(1)气温与海拔的关系,随海拔增高,气温降低。也会形成焚风效应,如巴塔哥尼亚高原虽然为温带沙漠气候,最低月均温理论上应该在0℃以下,但由于焚风效应,最低月均温在0℃以上(如下图)。
(2)山脉两侧降水量不同,一般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本区大陆西部的安第斯山脉,成为气流东西方向运行的屏障,对来自太平洋水汽的影响起了很大的限制作用。安第斯山的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干燥少雨。安第斯山东侧地势较低的平原地区,大西洋暖湿气流能够随信风深入大陆内部,直达安第斯山麓,使这一地区降水丰沛。安第斯山的海拔较高,高山地区的气候和植被有明显的垂直变化。
(2)特征:湿热为主,有世界最大热带雨林区,也有广大热带草原,干旱区面积较小,没有寒带气候,温带气候区也较狭窄。
3. 河流
(1)亚马孙河:发源于秘鲁瓦鲁科省与利马省交界的耶鲁帕哈峰(海拔6632米)东南坡。
主要特征
表现
水系
流域
面积
流域面积广(691.5万平方千米),世界第一
流程
长度(6400 km)仅次于尼罗河。
流向
自西向东注入大西洋
支流
支流众多,超过1.5万条
水文
流量
位于赤道附近,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降水十分丰富,支流多,汇水面积广,流量大
水位
主要流经热带雨林气候区,降水较多,季节变化小,无明显汛期。
含沙量
植被覆盖率高,河流含沙量小
水能
河流流经山地和平原地区,落差大,再加上水量大,水能资源丰富
结冰期
纬度低,河流不结冰
航运
人烟稀少,经济落后,客货流量小,航运并不发达
(2)奥里诺科河:其形态呈弧形绕行于圭亚那高原西部和北部边缘,注入大西洋。受北半球热带草原气候影响,4~10月为汛期,11月至翌年3月为枯水期,无结冰期;受地形影响,上游水能资源丰富,下游水流平缓。
(3)拉普拉塔河-巴拉那河:受热带草原和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的影响,巴拉那河丰水期(11月—次年2月),但巴拉圭河则发生在3—5月份(与巴拉圭盆地中沼泽阻滞有关),枯水期(8—9月);水能资源丰富,在巴拉那河干流上有世界上第二大水电站—伊泰普水电站(巴西和巴拉圭合建)。
(4)巴拿马运河:中美地峡最窄处,呈西北-东南走向。沟通太平洋(东南方)和大西洋(西北方)。属于水闸式运河(整个运河的水位高出两大洋26米,设有6座船闸),船闸用水主要来自于加通河;最大通航7.6万吨级的货轮。
(5)尼加拉瓜运河:2020年投入使用,通行船舶最大吨位达40万吨。中国富商王靖拥有的HKND集团在香港成立尼加拉瓜大运河开发公司承建运河,并获得100年经营权利。
4. 自然资源
(1)矿产资源:墨西哥和委内瑞拉近海地区的石油、墨西哥的银、巴西的铁(伊塔比拉铁矿);智利和秘鲁的铜、智利的硝石、牙买加的铝土。
(2)水力资源:巴西高原河流的水力资源丰富(巴西和巴拉圭合建了目前世界最大水电站伊泰普水电站)。
(3)海洋资源:秘鲁附近的渔场,沿岸上升流形成的。
(4)生物资源:马孙平原世界最大热带雨林区;阿根廷的草原(牛肉出口世界第一);独特的哺乳动物树懒、大食蚁兽、卷尾猴,鸟类中的蜂鸟。
人文地理特征
1. 初级产品为主的经济
(1)工业
①墨西哥、委内瑞拉的石油工业。
②巴西的钢铁、汽车、飞机。
③阿根廷的肉类加工和机械制造工业。
(2)农业
①热带经济作物:巴西的咖啡、古巴的蔗糖和中美国家的香蕉。
②粮食作物:玉米(原产地)为主,许多国家粮食还不能自给。
【补充】
世界热带经济作物及其分布。
世界上的热带经济作物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南亚、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拉丁美洲等高温多雨的热带气候区。湿热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壤有利于热带经济作物的生长。热带经济作物主要有天然橡胶、油棕、椰子、蕉麻、金鸡纳树、丁香、剑麻、可可、甘蔗、香蕉、咖啡等。马来西亚是天然橡胶、油棕的主要生产国,曾被誉为“橡胶王国”;椰子和蕉麻主要分布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的金鸡纳霜产量居世界第一位;非洲的坦桑尼亚盛产丁香和剑麻;加纳的可可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在拉丁美洲,巴西的咖啡、甘蔗、香蕉、剑麻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中美洲诸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香蕉产地;古巴有肥沃的火山灰土,大部分土地种植甘蔗,蔗糖产量很高。这些国家的经济特征是以原料或半成品等初级产品出口作为本国的经济支柱,对国际市场依赖性大,粮食往往不能自给。为改变这种因长期遭受殖民统治留下的畸形经济结构,许多国家已开始进行农业“绿色革命”变部分种植园为水稻田,扩大耕地面积,逐渐摆脱发达国家的经济控制。
2. 居民
(1)人种:混血种人占多数。
在历史上以欧洲移民为主要人口来源的阿根廷、乌拉圭和哥斯达黎加等国,现今的居民构成以白人为主;其中,阿根廷白人占总人口的97%,乌拉圭白人占90%;吸收黑人奴隶较多的海地、牙买加、巴巴多斯、多米尼克、圣卢西亚等加勒比岛国,其居民以黑人为主;历史上的印第安人文化中心,如秘鲁、玻利维亚,居民仍以印第安人居多数;墨西哥和中美洲国家以各种混血种人为主,其比重高达80%—90%。
(2)语言
大多数通用西班牙语,巴西通用葡萄牙语。海地、法属圭亚那和法属西印度群岛使用法语。巴巴多斯、牙买加、圭亚那、伯利兹、巴哈马等国使用英语。苏里南及荷属安的列斯群岛等使用荷兰语,印第安居民较多的地区,一般使用印第安语。
(3)人口
①总量:2018年达6.51亿人。人口过亿的国家有巴西(2018年2.09亿人)和墨西哥(2018年1.26人)。
②自然增长率仅次于非洲,是人口增长较快的地区之一。
③城市人口增长快,且城市化水平高(平均值在70%以上),但畸形发展(虚假城市化)。如布宜诺斯艾利斯、圣保罗、里约热内卢、墨西哥城人口多在1000万。
④分布不均:拉美是人口分布极不均衡的大陆,与其广阔的土地面积相比,人口密度较小。
疏密区
分布
稀疏区
热带雨林区、内陆高原和沙漠区
密集区
西印度群岛、巴西东部和阿根廷沿海;热带国家人口分布在气候温和的高原
(4)宗教:主要信仰天主教。
试题链接
1. 如图为某位旅行者在1月穿越拉丁美洲的多路线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该旅行者在甲、乙两地都见到了仙人掌,但是甲地仙人掌较高大,而乙地仙人掌较矮小。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 热量 B. 光照 C. 水分 D. 土壤
(2)该旅行者此次穿越乙地时面临的最大困难可能是( )
A. 冰天雪地 B. 蚊虫叮咬 C. 炎热缺水 D. 大风难行
(3)该月甲、乙、丙、丁四地降水最多的是( )
A. 甲地 B. 乙地 C. 丙地 D. 丁地
【答案】 1. C 2. C 3. D
【解析】
(1)甲乙两地纬度相近,热量条件相似,影响仙人掌形态的主要因素是水分,选C。
(2)穿越乙地时为当地的夏季,乙地本就炎热干燥,此时更是酷暑难耐,成为旅行中面临的最大困难,选C。
(3)该月为1月,甲、乙一直降水少,丙地正值炎热干燥季节;丁地受西风影响有一定降水,选D。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2. 火地岛是拉丁美洲最大的岛屿,西部和南部山地为安迪斯山脉余脉。东部和北部为平缓低地,覆盖第四纪冰川沉积物和火山灰砾,多湖泊和沼泽湿地。左图为火地岛及其周边区域图。岛上雪线高度仅500~800米,有很多树木,树冠形状奇特,当地称作“醉汉树”(右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影响火地岛上雪线高度的主要因素是( )
①纬度②降水③海陆位置④植被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2)关于火地岛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岛屿主要位于高纬度地区
B. 岛上湖泊多为断裂下陷作用形成
C. 西部为多雨区和东部为雨影区
D. 地处板块张裂处,多火山地震
(3)据图推测“醉汉树”树冠的大致朝向( )
A. 东北 B. 东南 C. 西北 D. 西南
【答案】 1. A 2. C 3. B
【解析】
(1)根据材料可知,火地岛岛上雪线高度仅500~800米,雪线高度较低。读图可知,火地岛所处纬度较高,气温较低,雪线海拔低,①对;火地岛地处西风带,降水相对较为丰富,雪线海拔低,②正确;与海陆位置、植被等关系不大,③④错。
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
(2)根据图示维度信息可知,图示岛屿主要位于中纬度地区,A错;根据材料“东部和北部为平缓低地,覆盖第四纪冰川沉积和火山灰砾,多湖泊和沼泽湿地”可知,岛上湖泊多为冰蚀湖,受冰川侵蚀作用影响形成,B错;根据材料可知,火地岛西部和南部多为山地,东部和北部为平缓低地,火地岛地处西风带(西本风),西风从海洋带来丰富水汽,受山脉的阻挡,形成西部多雨区和东部的雨影区,C正确;火地岛主要处于板块消亡边界附近,D错。
(3)植被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面镜子,该地区受西风带影响,主导风向是西北风,植物受其影响,树冠朝向东南,故B正确,ACD错误。
3. 拉丁美洲是指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读图表资料,回答问题。
(1)请比较A、B两地降水特点的异同,分析造成两地降水量差异的原因。
(2)根据图中西南侧海域等深线的分布,判断该地主要海底地形类型并说明其成因。
(3)据表归纳2008年至2012年拉丁美洲国家对外贸易的主要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答案】
(1)比较异同:A、B两地年降水量多,都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半年降水量多于冬半年);A地降水量比B地少。
原因:B地位于山地丘陵地区、地处来自海洋的东北信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所以B地的降水量丰富;而A处于平原地区,少地形雨。
(2)判断地形:2000、4000、6000米等深线比较靠近海岸线,呈西北—东南走向,分布密集,该地形坡度大、深度大(最深处超过6000米),为海沟(答200米等深线以内为大陆架)。
成因:南极洲板块(大洋板块)俯冲到美洲板块(大陆板块)之下,直插入地幔中,逐渐熔化消亡,形成了海沟。
(3)特点:从总量看,进出口贸易量均保持持续高速增长;从产品结构看,出口产品以初级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为主,进口以附加值较高的资金密集型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为主。
原因: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工业基础比较薄弱,以农业和采矿业为主。
【解析】
(1)A、B两地降水的差异主要是地形的差异产生的,A处地形起伏小,缺乏地形的抬升作用,降水量少。B处地形起伏大,地形的抬升作用明显,降水量丰富。
(2)海沟的形成主要是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直插入地幔中,逐渐熔化消亡,而形成的。
(3)拉丁美洲国家都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工业水平低,出口产品以初级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为主,进口以附加值较高的资金密集型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为主。经济水平低,但经济增长速度较快。
【详解】
(1)读图可知,A处等高线稀疏,B处等高线密集,由此可以判断A处地形为平原,B处地形为山地丘陵;由于B地位于山地丘陵地区、地处来自海洋的东北信风的迎风坡,地形的抬升作用明显,多地形雨,所以B地的降水量丰富;而A处于平原地区,缺乏地形的抬升作用,少地形雨,降水量比B地少。
(2)读图可知,图中西南侧海域等深线的分布为2000、4000、6000米等深线比较靠近海岸线,呈西北—东南走向,等深线分布密集,说明该处地形坡度大、深度大,最深处超过6000米,因此地形主要为海沟。其成因是:南极洲板块的大洋板块部分俯冲到美洲板块的大陆板块之下,直插入地幔中,逐渐熔化消亡,形成了海沟。
(3)分析图表,可以看出,在总量上,2008年至2012年拉丁美洲国家对外贸易进出口贸易量均保持高速增长;从产品结构看,出口产品以初级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为主,进口以附加值较高的资金密集型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为主。其原因主要是:拉丁美洲与国家都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制造业水平低,经济结构以农业和采矿业为主。
4. 下图为拉丁美洲地形图和甲、乙两地的降水量统计图(单位:mm)。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比较甲、乙两地降水特点的异同,并分析甲、乙两地降水量差异的原因。
(2)分析图中虚线范围内山脉的形成原因,并简要说明该山脉的主要地理意义。
(3)丙地形区公路线密度很小,试分析原因。
【答案】
(1)相同点:降水丰富,集中在夏秋季节,都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不同点:甲的降水量比乙地少。
原因:家处于平原地区,对水平气流的抬升作用不明显,乙地处于山地迎风坡,多地形雨,所以甲地的降水量比乙地少。
(2)原因:该山脉为安迪斯山脉,是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的海岸山脉。
地理意义:温带海洋性气候与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分界线;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与温带荒漠带的分界线;智利与阿根廷的国界线等。
(3)丙地位于亚马孙平原,气候湿热,不适宜人口居住,人口密度小,对交通需求少;河流径流量大,水流平稳,水运条件好;开发晚,保护热带雨林需要减少人口进入。
【解析】
(1)甲、乙两地降水的相同点是降水都多,都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不同点是降水量有一定的差异。两地降水量差异的原因,可从两地的地形差异及对暖湿气流的影响角度分析。
(2)图中虚线范围内山脉为安迪斯山脉,是板块碰撞形成的褶皱山脉。其地理意义主要是气候区的分界线、自然带的分界线、国家的分界线。
(3)丙地位于亚马孙平原,公路线密度小的原因,主要可从开发历史、气候特点、人口密度、水运特点等分析。
西语国家在地球上分布广泛,特别是位于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交界处的拉丁美洲。安第斯山脉耸立于美洲边界,平原和高原相间分布,其地形多样,自然环境特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神奇的地理现象,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拉美西语国家的地理冷知识吧!
委内瑞拉
全世界雷电天气最频繁的地方是委内瑞拉的马拉开波湖附近,该地每年的雷电天气可达300天,并且每年都会有人被雷击中。这一区域本就是热带雨林,雷电多发是正常,但其独特的地形导致云团聚集更加容易,从而导致高频次的闪电。
智利
众所周知,智利是世界上最狭长的国家,如果把它放在中国地图中,就要从黑龙江省最北部一直伸到西沙群岛,而其东西不过相当于上海到杭州的距离,仅为国土长度的二十四分之一,是世界上最狭长的国家。
智利纵跨南纬18°-57°,而且各地区地理条件不一,使得智利的气候复杂多样,所以在智利国境内出现了至少五种主要的气候亚类型。(详见图1)
我们举两个例子来展示一下这种广度。世界上下雨天数最多的地方之一就在智利,其平均一年325天下雨;而世界上最干燥的地方是同样在智利,其北部的阿塔卡马沙漠,年平均降水量仅15毫米。
(雨季时,阿塔卡马沙漠会开出一片花海,仿佛粉色的地毯一般)
(阿塔卡玛沙漠星空之美同样闻名世界)
智利南部的海伦娜岬角距离南极洲非常近,当地居民在出门前会给暴露在空气里的皮肤涂满防晒霜,并且佩戴墨镜,如果他们不这样做,半个小时之后他们的皮肤就会变成虾粉色而且又痛又痒,许多人得了皮肤癌和白内障。动物们也是如此,地上跑的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几乎全是瞎子。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南极上空的臭氧层被破坏,智利南部被暴露在臭氧层空洞的下面,强烈的紫外线无臭氧分子的吸收阻挡射向大地。
秘鲁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地质学家安德烈·鲁索亲自前往并验证了传说中在秘鲁亚马孙雨林深处的沸水河。这条河流最宽处约25米,深约6米。水温最高处足以用来冲泡茶水,青蛙等活物落入即死。在此之前,这条河流一直鲜为人知,只有亚马孙部落的土著巫师守护着它。
沸腾河在秘鲁当地一直是个传说,当地流传一个关于西班牙征服者如何杀死最后一位印加皇帝的故事。故事中,西班牙征服者进入亚马逊丛林寻找黄金,但遇到了一系列可怕的事,包括看到这条沸腾的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