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这个位于南亚次大陆的国家,正以一种独特而复杂的姿态,活跃于世界舞台之上。
地缘政治、悠久历史、现实挑战等诸多因素相互交织,构成了一张紧密的大网,将印度紧紧笼罩,也让其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
印度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宛如上天精心布局的棋局。它雄踞南亚,深入印度洋,周边海洋环绕,北部山脉连绵,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印度洋作为连接亚、非、大洋洲的交通要冲,本应成为印度腾飞的强劲助力,使其在国际事务中能够游刃有余、大放异彩。
命运却和印度开了个残酷的玩笑。北面兴都库什山脉那唯一的豁口,仿佛一道难以愈合的伤疤,成为印度长达数千年的噩梦根源。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只要北面草原上崛起强大的势力,便会如汹涌潮水般,顺着这道豁口无情地涌入印度。
从古代游牧民族的频繁侵扰,到后来外族的强势征服,印度一次次沦为被掠夺、被统治的对象,只能无奈地在不同“主人”的更迭中饱尝沧桑。
地缘优势不仅未能转化为发展的助力,反而被扭曲成了沉重的枷锁,紧紧束缚着印度前进的步伐。
与同为文明古国的中国相比,印度的历史发展轨迹截然不同。在印度长达5000多年的历史中,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几乎从未实现过。
100年前的印度,与其说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不如说是一个地理概念,更像如今的非洲,由众多小邦国松散拼凑而成。这些邦国之间,在长相、能力等方面或许相似,但战斗力和组织力却近乎为零。
孔雀王朝、笈多帝国、莫卧尔帝国等看似强大的王朝,也仅仅完成了印度北部的局部统一。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恰似中国古代周天子与诸侯,土邦大佬世袭传承,与中央政权关联甚少。中央强大时,各土邦便暂时安分守己;一旦中央势力衰弱,土邦们便纷纷蠢蠢欲动,闹起独立,被击败后又重新归顺,如此循环往复。
直到英国人的到来,印度才在殖民统治的阴差阳错下,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
东印度公司凭借先进的武器和强大的武力,逐步蚕食莫卧尔王朝。1858年,英国人正式废除莫卧尔帝国,开启了对印度的全面殖民统治。
在英国的管控下,印度实现了领土、货币、税收制度的统一,精英教育、外交和国防政策也都由英国主导。就这样,印度在被动与无奈中,“躺”成了一个统一国家。
印度的独立过程充满了戏剧性色彩。二战时期,全球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印度精英们敏锐地捕捉到了摆脱殖民统治的希望。
以甘地的“非暴力”运动为代表,印度看似在积极主动地争取独立。但事实上,印度能成功独立,更多是得益于英国在二战后的国力急剧衰弱。
印度抓住时机,巧妙地利用国际形势,威胁要与日本合作,战后又借助美苏的力量制衡英国。毕竟,美苏都不愿看到英国独占印度这头“肥奶牛”,在多方博弈下,印度最终实现了独立。
这种不流血的独立运动,让印度继承了相对独立的16个土邦和2000多种语言,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散装国家”。
印度人却自我感觉良好,沉浸在虚幻的荣耀之中。他们认为自己理所当然地继承了英国在南亚的地盘,不仅妄图称霸南亚,还做起了成为世界中心的美梦,这种“迷之自信”,让印度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常常令人匪夷所思。
独立后的印度,首要任务便是守住从英国人手里接过的统一疆域。为此,他们构建了所谓的“喜马拉雅防御体系”,先后派兵吞并锡金,武力干涉不丹外交,军事渗透尼泊尔,在南亚地区肆意妄为,妄图建立自己的霸权。
印度的这些行径,引起了新中国的高度警觉。在印度入侵锡金后,又妄图在西藏地区搞破坏。毛主席果断决策,在西南剿匪的同时出兵解放西藏,印度虽有心插手,却因兵力悬殊只能望而却步。
但印度并未就此罢休,从1959年开始,在中印边境频繁挑衅,中国政府多次好言相劝,印度却充耳不闻,一意孤行。
最终在1962年,解放军以雷霆之势给予印度沉重打击,彻底打断了它的“嚣张气焰”。
这场战争在解放军战史上或许只是普通的一次作战行动,但在印度人心中,却成了一道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疤。
1962年之前,印度国防开支仅占GDP的2%,首任国防陆军总司令提交的陆军发展计划被尼赫鲁忽视,他天真地认为印度的“非暴力”外交政策以及警察和神牛就能保障国家安全。
然而,1962年的惨败让印度国内舆论一片哗然,尼赫鲁和甘地被民众骂得狗血淋头,印度政府也由此开启了非理性的军事扩张之路。
从1962年到1967年这短短5年间,印度迅速组建11个山地师,空军中队从25个猛增到46个,军队人数从51万扩充到近100万,国防开支暴增近4倍。
到2019年,印度国防预算超过700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三。在武器采购上,印度堪称“疯狂”。为了追求所谓的“大而全”,全然不顾武器是否适用,将美国、欧洲、俄罗斯等各国的装备一股脑收入囊中,实现了“万国造”。
与此同时,印度虽常把“自主研发”挂在嘴边,但其研发的武器质量却实在不敢恭维,连印度军方自己都对本国制造的武器心存疑虑,不敢轻易使用。
印度军方和政客从边境冲突中尝到了“甜头”。军方可以借此获得升职机会和更多军费,政客则能利用对外矛盾掩盖国内糟糕的政绩。
据统计,每年二三月份,印度政府年度财政预算临近时,就是印巴、中印边境矛盾的高发期。军头们为了获取更多利益,不惜冒险在边境搞事,不是挖界碑,就是搭帐篷,摆出一副“找打”的姿态。
每次挨打后,印度军方一边在国内煽动民众情绪,营造紧张氛围,一边催促国会打钱,仿佛不购买大量武器国家就会灭亡。
印度的军费开支一直是个谜团,700多亿美元的巨额军费究竟花到了何处,无人知晓,也无人关心其是否必要。
曾有人试图质疑,但只要边境局势一紧张,便无人再敢发声。毕竟,印军平均每月都要摔2-3架战斗机,先进武器也频繁出现故障,每年数亿的维修费便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在中印边境,印度军方一贯是“雷声大,雨点小”,搞出些动静后便赶紧收手,并不想把事情闹大,双方士兵甚至会拿着棍子进行“冷兵器切磋”。
而在印巴边境,画风则截然不同,双方带枪巡逻,一言不合就用机枪扫射,还时不时出动战斗机,每年都有几十人在冲突中丧生。
印度政府既需要边境矛盾来转移国内压力,又要时刻压着军方,避免冲突过度升级,毕竟当年尼赫鲁试图通过边境争端转移国内经济衰退压力,最终却惨遭惨败。如何在保持边境紧张局势的同时又不被狠狠教训,成了印度政府最头疼的难题。
自2020年以来,印度被疫情反复折磨。当全世界都在逐渐走出疫情阴霾,走向复苏时,印度却深陷“人间炼狱”。国内经济和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危机,莫迪政府为了稳住局势,在边境采取激进行动的风险越来越高。
2024年11月公布的数据显示,印度当年7至9月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放缓到5.4%。
印度政府估计,截至2024年11月的财年的经济增速为6.4%,为四年来的最慢增速。
印度65%人口的年龄在35岁以下,该群体通常被称为印度的“经济红利”。但人们还是担心这个国家可能“未富先老”。麦肯锡咨询公司警告说,除非经济加速增长,否则印度将面临生育率下降和人口老龄化挑战。该挑战将导致印度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在10年内下降。
历史上长期被外族统治,让印度人养成了异于常人的忍耐力和天生的乐观心态,他们更习惯于被动接受命运的安排。
印度,这个充满“傲娇”与“迷之自信”的国家,其复杂的地缘政治、曲折的历史进程以及当下的现实困境,都警示着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谨慎应对。
在2025年这个关键节点,印度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是破茧成蝶,实现真正的崛起,还是继续在困境中挣扎徘徊,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