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概述ppt

认证主体:孙**(实名认证)

IP属地:辽宁

下载本文档

中国文化史一、“中国”与“中华民族”:

“中国”的初义是“中央之城”(京师),后演变为国名。秦汉以后,随着古代中国之强大,“中国”一词又有了“中央之国”及“天朝上国”之意。一般而言,“中国”一词在很长时期都是思想观念上的意义。从历史上看,对于王朝的更替,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强调的是自己对天命的、正统文化的继承,而不是强调自己与前朝的相似,对前朝的继承。表现出超越朝代的文化观念认同。

导论“中华民族”和“中国”类似,可以起到区分文化群体的作用。它的形成与“夷夏之变”密切相关,近代在救亡图存的思潮影响下,1902年,梁启超首次提出“中华民族”的概念,他认定民主主义是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是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原动力。1905年,梁启超又写了《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从历史演变的角度指出中华民族是中国境内的所有民族,是多元混合的。“中华民族”的提出具有重大意义:增强了民族认同感;凝练了民族精神;提升了民族力量。

“中华民族”与“中国”类似,也是含有浓厚的思想观念意味。二、关于文化(一)文化释义文化是一个众说纷纭的概念,也是一个难以界定的名词。据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的统计,1871年到1951年,西方学术界出现的“文化”定义有160余种,1952年至今,世界各国、各地关于“文化”的新定义更是层出不穷,总计不下200种。究其原因,一是文化本身涉及面极其广阔,另一方面也与其词源及人们研究的不断深化有关。在中国,“文化”中的“文”和“化”最早是分开使用的。“文”指文字典籍,礼乐制度,文德教化等,并具有与“质”、“实”相对应的含义。《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各色交错的纹理。引申义:其一,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其二,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与“质”“实”对称。其三,在前两层基础上,导出美、善、德行之义。

产生在19世纪末,比进化学派稍晚,大体与传播学派同时,集中在法国。代表人物埃米尔•杜尔凯姆(又译涂尔干,迪尔海姆)和马歇尔•莫斯等。把注意力集中于人类社会,认为人类文化产生的真正和唯一的根源是社会和社会环境,对文化这种“社会事实”必须用严格科学的实证方法来研究。“集体观念”理论:同一社会的成员平均所共有的信仰和感觉的总和,它构成具有自己本身的生活的一定体系;集体观念不是个人从直接经验中获得,而是社会环境强加给个人的;文化就是这样的“集体观念”。4历史学派

社会功能:礼仪文化、服饰文化、食文化、酒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等。

这些分类属外在角度的划分,从文化的内在结构和层次上讲,它又可以作以下表述:文化

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

制度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

物质文化,又称物态度,是人类所从事的物质生产创造活动及其劳动产品的总和,它以满足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需的衣、食、住、行为目标,并直接反映着人与自然的关系。

精神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活动和意识形态活动中升华出来的价值观念、知识体系、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的总和,并可进一步划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行为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和复杂人际交往中约定成俗的习惯行为定势,是以民风和民俗的形式出现的,具有显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通常被称为人们的行为模式。一定的行为文化是一定的精神文化。

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发展中所建立的各种规范的总和。包括婚姻、家庭、政治、经济、宗教等制度,以及组织形式在内。制度文化又称适应文化。

其中两层次说简单明了,四层次说比较完善,并有以下的内涵特征:(四)中国传统文化的流派

所谓中国传统文化的流派,就是指中国传统文化是由那些思想理论构成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说法:

1)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以儒家为代表的文化,或者,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为主干的文化(传统观点)。

2)道家主干说。此说最得力的提倡者是陈鼓应教授。他认为,就传统文化整体而言当然是儒家主导的,但就哲学层面而言,则以道家为主,也就是说,中国哲学史以道家为主干。他认为,被人们看做是儒家哲学经典的《易经》实际上是黄老道家的作品。(鲁迅:“中国根柢在道教”,李约瑟博士:“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像大树没有根一样”)。

3)儒佛道三教鼎立说。4)儒道互补主体结构说。如果说儒家对中国的政治、伦理、家庭关系等产生过比较重大的影响的话,那么道家则对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宗教产生过比较重大的影响。5)中国传统文化是由儒、释、道、墨、法、兵、杂(家)组成的多元文化(杜维明:“中国文化是丰富的多元的。儒家文化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我自己并不接受儒家主流说”)。三、文化史的研究范围就一般而论,广义文化史研究应该包括对物质文化、观念文化、社会关系态文化(各种组织、制度)乃至深层心理的研究。--近似于历史研究。就其狭义而言,文化史与学术思想史或典籍文化史同义。--既近似于思想史。四、中国文化的生态环境1、地理环境中华文明是一种大河型文明。中华文明的地理环境是不完全封闭(内外),腹地广阔。相对封闭的外部环境,使中华文明独立生成,成为原生态文明;文明之底蕴深厚。并有效避免了异域文明军事的致命袭击,保证了文明的延续;(如巴比伦、古埃及、古希腊以及古印度哈拉帕文明则相反)。广阔的内陆平原,黄河、淮河、长江等流域没有太大的自然阻隔,使思想统一成为主流,且为文明提供了足够的回旋余地(二战中苏联、中国都是用空间赢得了时间。使中国历史上的文明重心转移成为可能)多样的地理环境,形成多个地理单元(四川盆地、关中平原、岭南地区、东北、西南藏区等),养育了博大精深之主流文明和千姿百态的地域文明,为思想观念的交流提供了前提条件。淮河黄河长江2、经济环境

经济是思想观念的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生产方式是其媒介。中国传统经济的基本格局是农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工商业比较发达。农业生产强调顺应天时、用力不可多亦不可少,衍生出中华文明的大一统、中庸、务实、安土重迁等特点。发达的经济和众多的人口,使得思想文化表现出很强的稳定性、持久性和顽强的传承性。(文明具有极强之生命力)3、社会环境

以宗法、专制为主的社会结构,造就了“内圣-外王”的伦理-政治型文化范式。世俗高于神权、官本位、人情网等。4、国际环境陆路及海上丝绸之路,为国际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通过中华文明区与世界各文明区的交往(佛教的传入、西学的东渐等),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明。郑和下西洋与西学东渐五、中国文化特质

1、从图腾崇拜到祖先崇拜;2、从帝祖一元论到天命观;3、人文传统

(1)天人合一。

(2)神学宗教不发达(建立在实用主义基础之上),反而民间宗教、巫术算命盛行。(3)从民本主义到人本主义。

(4)重直觉感悟,轻理性思维。

4、伦理中心;

5、尊君重民;

6、中庸协和(追求完美和谐);民间宗教中的跳大神7、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8、重义轻利,见义勇为;

9、延绵坚韧;

10、官本位和厚黑学。

六、中国文化的世界地位

(一)中国文化的世界地位

讨论中国思想文化的世界地位在今天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可以真正认识中国思想文化。通过比较才能更清晰地认识中国思想文化的本质;二是可以认识中国思想文化对于世界思想文化发展的意义,也有助于树立民族自信心。

1、中国的思想文化是原生态文化。原生态文化就是独立起源、文明高度发达、影响深远、具有终极关怀意义。

原生态文化经历了完整的发展过程,具有顽强的自我再生能力,是世界文化的支柱文化。(日本文化是典型的嫁接文化,因而其文化具有先天的缺陷,很难给人类以终极关怀,所以日本人在战争中异常残暴。)2、中国思想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1)形成了汉字文化圈(或东方文明区);(2)对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3)对世界新文明期的形成起了决定性作用,对西方近代文明的产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4)为世界文明的未来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二)学习中国文化史的意义

1、有助于提高全民族的综合思想文化素质。

2、有助于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提高民族凝聚力。钱穆先生说过,“当知无文化便无历史,无历史便无民族,无民族便无力量,无力量便无存在。所谓民族争存,底里便是文化争存。所谓民族力量,底里便是一种文化力量,而不知道做民族生命渊源根底文化,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3、有助于更好地吸收、消化外来优秀的思想文化。只有真正把握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上,才不会迷失自我,使中外文化有机结合。(文化不能机械组合,必须在原来的基础上,实现逐渐融合,不象某些文明成果,可以直接应用。)

4、有助于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宇宙观和人生观。

七、中国文化史分期(一)中国文化史的独特分期文化的生成、发展都具有阶段性,文化史研究必须揭示这种阶段性,并循此展开叙述。中国文化史的段落划分,往往突破王朝界域。梁启超曾将中国文化史概括为三个大段落——“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1、前文明期:猿人到大禹传子

中国文化的史前期,包括旧石器时期和新石器时期,相当于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中国人独立起源,“中国人种西来说”和“中国文明西源论”,依据不足。采集和渔猎,农业栽培和家畜驯养(新石器时代)。中国文明多元发生,华夏(河洛)、东夷(海岱)和苗蛮(江汉)三大先民集团,考古证明。2、文明奠基及元典创制期:夏、商、西周至春秋、战国

跨入文明门槛,古史系统及其考古证明。青铜时代文明及其特点。祖先崇拜。元典及元典精神。3、一统帝国文化探索、定格期:秦汉中国文化的很多基本面貌,固定于秦汉时期。大一统的国家意识形态,儒学、经学。朝代更替模式。秦汉是“古代帝国的完成期”、“古代中国文化的总归结时代”。秦汉文化足以与南亚的孔雀王朝文化、欧洲的罗马文化相媲美,成为亚欧大陆并峙的三大帝国文化。农耕与游牧的主题。秦汉时期,既可以视为中国史前文化及元典时代之后多元文化的一个大完结、大整合。4、胡汉、中印文化融合期:魏晋南北朝至唐中叶中国文化开始大范围地与东亚、西亚、南亚文化进行涵化整合,走向“亚洲之中国”。与庄园经济和门阀贵族政治相表里,精神领域里玄风弥漫,儒、道、佛各擅胜场,影响着思想意识和各文化门类。特点: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之间的冲突与整合。佛教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之间的交融。文化中心向东向南的转移过程。5、近古文化定型期:唐中叶至明中叶

唐中叶的转折。中古走向近古。政治、经济领域的变化。理学、宋学,士大夫文化。由武转文,内敛精致,少数民族入侵。中国前近代文化的基本面貌。6、东西文化交汇及现代转型期:明末迄今

遭遇“高势位”文化的入侵。近代转型。走向“世界之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对传统之批判和解构。内力(近代化的内在因子)和外力(西方影响)共同作用。中西文化碰撞,由南向北、由东向西。20世纪以来的文化变革,超越以往。(二)中国文化的四次转折春秋战国之际。魏晋之际。唐朝中叶。明清之际。当今仍处于转折之中。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发祥一、中国人的起源中国人具有原生性。巫山人;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马坝人;丁村人;山顶洞人……中国原始居民属于蒙古人种,构成中国原始先民的人种特征中没有发现西方人种的成分。中国人种不是外来,而是独立起源的。盘古开天创世传说: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故天地去九万里。

《太平御览》卷二引《三五历记》

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玉,精髓为珠石,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

《绎史》卷一引《五运历年记》女娲造人的传说: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泥中,举以为人。

《天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义》(一)旧石器时代的特点—石器中国境内的旧石器时代文化具有共同特点,如石片石器为主、砾石石器和石核石器次之,刮削器、尖状器两类工具最为普遍,石斧不发达。旧石器时代的特点—用火元谋遗址已有用火痕迹,北京人洞穴中有厚达6米的灰烬。说明至少在50万年前,华人先祖已熟练地贮火与用火。旧石器时代的特点—社会旧石器时代早期如北京人过着原始群居生活;旧石器时代中期如马坝人、丁村人和晚期如柳江人、山顶洞人形成母系氏族社会。生产资料公有、集体生活、共同消费。婚制由血缘内婚向氏族外婚转变。(二)新石器时期的特点—陶器仰韶文化(7000—5000):彩陶文化河姆渡文化(7000):长江流域文化屈家岭文化(5000—4000):彩陶;纺轮;长颈圈足壶。龙山文化(4000):黑陶文化;轮制;出现卜骨。新石器时期的特点—农业母系氏族社会后期,即距今七八千年前后,中华先民开始由“攫取经济”向“生产经济”转变。也就是由采集、渔猎走向农业、畜牧业。美国学者托夫勒·阿尔温称这一转化为“第一次浪潮”。这个时代亦即中国的“神农时代”新石器时期的特点—农业河北武安磁山遗址(8000年前)发掘出储有腐朽粟米的窖穴88个,约13.82万斤粮食。说明农业已经高度发达。1988年在湖南澧县城头山遗址中,发现了目前所知最早的人工栽培稻作遗存,距今约九千年。新石器时期的特点—畜牧业在商代青铜文化出现之前,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家养牲畜已有猪、狗、鸡、黄牛、水牛、马、山羊、绵羊、猫等近十种。新石器时期的特点—磨制石器新石器时期的特点—父系氏族制父系氏族制区别于母系氏族制的关键,在于世系按父系计算。与父系氏族制相伴随的是私有财产及奴隶的出现、财产继承的需要、对偶婚制向一夫一妻制的转变。从社会角度看,随着父系氏族的出现,掠夺财富与人口的战争逐渐频繁、为了自卫社会组织逐渐扩大,由氏族而部落,由部落而部落联盟。(三)部落联盟与禅让制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舜子商均亦不肖,乃豫荐禹於天。舜十七年而崩。三年丧毕,禹亦乃让舜子,如舜让尧子。诸侯归之,然後禹践天子位。上海博物馆楚简《容成氏》一开始就说:“尊卢氏、赫胥氏、乔结氏、仓颉氏、轩辕氏、神农氏……之有天下也,皆不授其子而授贤”二、原始农业和畜牧业母系氏族社会跨越了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和新时期时代早期,整个氏族是由一个女祖先繁衍下来的血缘集团,家族以母系为中心组织和繁衍,世系按母系血缘计算。那应是一个真正的重女轻男的社会,所谓“不重生男重生女”,而民也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男女分工明显,生产资料公有,集体生活,共同消费,向氏族外婚转变。在这个阶段后期,“攫取经济”转为“生产经济”,实现了人类文明史上的第一次飞跃,农业开始发展起来,从此人类有了较为稳定的生活来源。所以,从这个角度推测,神农氏是一位女性,而不是男子。饲养的家畜与今天已相差不多。六畜是马、牛、羊、鸡、犬、豕。

当农业和畜牧业发展起来时,人类社会进入新石器阶段,并出现了第一种改变分子化学结构的制作物—陶器。另外,丝织业也已开始。手工业和农业分离。随着农业的发展,犁耕的出现使身强力壮的男子有了用武之地,而制陶等手工业也以男子为主。这样男子的劳动就从渔猎转向了农业和手工业,接替了女子先前的位置。因为男子的产出更多,经济地位的提高带来他们社会地位的提高,于是逐渐取代了妇女先前的宰制地位,成为家庭和社会的主宰和核心,世系也改为按父系计算,形成以男子为家长的一夫一妻制家庭。先民婚姻关系演变示意图原始杂交血缘群婚禁止氏族内不同辈通婚外婚制即对偶婚,禁止氏族内部通婚,男女结合不固定单偶婚一夫一妻制

前三种婚姻关系属于母系氏族社会,后者属于父系氏族社会。禁止氏族内部通婚的起点,也是氏族形成的起点。相互通婚的不同氏族构成部落,若干部落交往密切,形成部落联盟。因此,母系氏族社会比父系氏族社会要漫长得多。上古神话中最伟岸的形象如女娲、羲和、西王母、庖牺氏、神农氏、有巢氏、燧人氏都是女性,最古老的姓氏如姜、姬、妫、嬴、嫪、妘、娥等皆是女字旁。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剩余产品,从而出现了私有财产。氏族结成部落,部落结成联盟。尧舜禹是氏族社会后期的部落联盟领袖。当时实行军事民主制,第一,首领公举,实行禅让;第二,大事众议,反对独裁。这种由当时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政治制度被后来的儒家学者一再渲染,称之为“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成为让后世不断追怀和祖述的黄金时代。三、初民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一)初民的精神世界1、自然崇拜和灵物崇拜2、图腾崇拜3、生殖崇拜4、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和灵物崇拜原始神话中就出现了山神、海神、雷神、风神等,表现出当时的自然崇拜的存在。阴山岩画——拜日图图腾崇拜“图腾”(Totem)一词源于北美印第安部落,意为“亲族”;那里的人把自己的氏族看做是源于某种动物或植物,于是便使用它们的名字作为氏族的徽号,把它们当做氏族神来加以崇拜图腾崇拜半坡人的人面鱼纹河姆渡人的鸟形器物都有可能是这些部族的图腾图腾崇拜《左传·昭十七年》: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玄鸟氏、青鸟氏、丹鸟氏、祝鸠氏、鴡鸠氏、鸤鸠氏、爽鸠氏、鹘鸠氏。原始器物上的蛙纹有象征多子的意义。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钟敬文认为:葫芦为多子的象征。也有学者认为:葫芦是母体的象征。参考:闻一多《伏羲考·伏羲与葫芦》生殖崇拜

祖先崇拜祖先崇拜实为图腾崇拜及生殖崇拜的延续。母系氏族时期盛行对女性祖先的崇拜。如女娲崇拜。父系氏族时期转为对男性祖先的崇拜。如对黄帝的崇拜。近祖崇拜后来演化为宗法文化。巫术思想原始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一些以谋求控制自然力为目标的仪式,这就是巫术。《礼记·郊特牲》引伊耆氏《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王者自己虽为政治领袖,同时仍为群巫之长。”(二)初民的文化生活1、语言与记事符号2、绘画、雕塑3、音乐、舞蹈4、天文历法5、数学6、建筑技术7、百草成药结绳记事《周易·系辞下传》中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汉朝人郑玄,在其《周易注》中也说:“古者无文字,结绳为约,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古印加人的结绳纪事《庄子·外篇·胠箧》中的“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羲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契汉朝刘熙在《释名·释书契》中说:“契,刻也,刻识其数也。”清楚的说明契就是刻,契刻的目的是帮助记忆数目。因为人们订立契约关系时,数目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容易引起争端的因素。于是,人们就用契刻的方法,将数目用一定的线条作符号,刻在竹片或木片上,作为双方的“契约”。这就是古时的“契”。图画—文字唐兰《中国文字学》所说:“文字本于图画,最初的文字是可以读出来的图画,但图画却不一定都能读。后来,文字跟图画渐渐分歧,差别逐渐显着,文字不再是图画的,而是书写的。”甲骨文的图画因素标识、符号也是文字的一个来源1952年,在陕西西安的半坡村发现了距今6000年的30个文字符号,这些文字符号刻划在陶钵口沿上,多年来一直没有人能辨识出来,有些学者认为是汉字的起源。大汶口文化的文字。大汶口文化距今4500~6400年,为新石器时代

邹平县丁公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约4000多年)中发现的陶器刻符绘画、雕塑《吕氏春秋·勿躬》:“史皇作图。”《路史》:“颗首作画。”彩陶画岩画贺兰山岩画阴山岩画—马鹿与飞雁雕刻良渚玉琮三星堆玉琮音乐、舞蹈《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1973年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舞蹈纹彩陶盆《路史》:“庖牺灼土为埙。”“伏羲削桐为琴。”“伶伦造罄。”河南舞阳新石器文化遗址发掘出10余支骨笛,用飞禽腿骨制成,钻有7孔。距今七八千年。原始歌舞是原始艺术的重要方面。它往往与远古的祭祀、巫术等结合在一起,成为祭祀、巫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从古代史籍的零星史料中可以看到原始歌舞的情形:“帝俊有子八人,是始为歌舞”(《山海经·山经》)“若国大旱,则帅巫舞雩”(《周官·司巫》)等。

现存于贵州、四川、云南、江西、湖南、湖北、安徽、山西等地的被誉为活化石的傩文化,其原型正是远古时期的祭祀、巫术礼仪。傩是通过“假面扮神,击鼓大呼”的方式,来达到“驱逐鬼疫,祈福禳灾”的目的。古代,傩祭、傩戏的流行面很广,西南地区、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嫩江流域都有流行。天文历法河南郑州大河村太阳纹陶器连云港将军崖岩画——日月星辰图数学萌芽半坡彩陶纹饰中出现了一些几何纹样。屈家岭文化出土的中空球状陶器,整个球体被等分为24个球面等腰三角形。可见当时已有等分球体的几何知识。四、传统视野中的黄金时代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运》这是后来人对原始时期平等和睦的共产主义生活的美好记忆。是儒家努力恢复的“黄金圣世”。是儒家三世说中的“太平世”。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第二节青铜时代商周时期通常也称青铜时代,这是由于考古发现的这时期青铜器极为丰富的缘故。然而,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商代青铜器,无论是造型、种类,还是纹饰等都显示当时冶铸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它表明:青铜器的制作应该是商以前的事。因此,真正意义上的青铜时代并非由商开始,只是目前尚未发现商以前更多的青铜器,无法确定青铜时代到底是从何时开始的,我们所了解的夏王朝及夏文化的面目是非常模糊的,因而,青铜文化主要介绍商(西)周的文化,其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青铜艺术。第一节文明的初现至迟在170万年前,我国境内就有人类在活动。云南丰禄、陕西蓝田和北京周口店都发现了丰富的古人类遗址。大约距今1万年前,我国南北各地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最显著地标志之一,是出现了农业。农业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是一切文明的基础。使人类从仰赖大自然的恩赐走向开发自然、创造社会财富的道路。我国与西亚、中美洲等地,是举世公认的世界农业的主要起源地。我国是大米和小米的故乡,对人类文明作出了主要贡献。文明的标志文明起源具有多样性和区域性,判定某一地区是否进入文明时代,公认的标准是城市、青铜器、文字这三个主要标志。中华文明的起点整个新石器时代是人类走向文明的过程。依托于丰厚的农业经济基础,我国各地的手工业得以迅速发展。我国最先驯化了野蚕,发明了丝绸,早在8000年前,先民就学会了制作玉器,河姆渡还发现了漆器,并开始了冶炼。陶器上的刻划符号也在南北各地出现。城市、金属、文字这三项文明时代的条件,到龙山文化后期已经基本具备。中华文明的确立司马迁的《史记》把夏朝作为我国第一个王朝,恩格斯说过,“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因此,夏朝的建立,就是我国正式跨入文明时代的开始。虽没有文字证据,学术界大多人认为,二里头就是夏朝的都城。1、青铜器的使用早期青铜器早期青铜器的制作方法主要有锻打法和范铸法考古发掘的铜器我国目前考古所见年代最早的铜器,是仰韶文化临潼姜寨出土的经铸造而成的一块黄铜片和一根黄铜的管状物甘、青地区出土了不少铜器。如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武威皇娘娘台(出土了年代最早的红铜器)、永靖大河庄、甘肃临夏、青海贵南朶(duǒ)马台等中原地区的龙山时代,冶铸铜器的地点明显增加,山东郊县三里河遗址、栖霞杨家圈、牟平照各庄出土了青铜锥。各地出土的铜锥和指环等,都是锻打成的,它们所占的数量很大。青铜时代的滥觞期商代是中国青铜时代最辉煌的时期,而仰韶、龙山时期还是青铜时代的滥觞期,铜器的数量比较少,而且红铜、黄铜、自然铜都有。起舞的种类也比较少,容器尤其罕见。人类最早使用的铜是红铜。仰韶文化遗址中已发现黄铜片、铜笄和红铜炼渣。明宋应星《天工开物·铜》:“凡铜供世用,出山与出炉,止有赤铜。以炉甘石或倭铅参和,转色为黄铜;以砒霜等药制炼为白铜;矾、硝等药制炼为青铜;广锡参和为响铜;倭铅和写﹝泻﹞为铸铜。初质则一味红铜而已。”但红铜质地软、溶点高,不适宜制作工具。工具还是以石为主。所以红铜时代往往被称为“铜石并用”时代。齐家文化、龙山文化就处在这个时代。1978年,在马家窑文化遗址的房址中出土了一件青铜刀,在H54灰坑中出土了铜渣。铜刀由两块范浇铸而成,表面平整,薄厚均匀,短柄长刃,刀尖圆钝,微上翘,弧背,柄端有明显的安装木把的痕迹。1981年经北京钢铁学院冶金研究所检验,为含锡青铜。青铜器的使用一直持续到东周时期。春秋时期铁器已经出现,到战国铁器已经普及。当时有“美金”与“恶金”之别。是“铜铁并用时代”。准确的“青铜时代”是夏、商、西周和春秋时期。历时约15个世纪之久。三代的青铜治炼及铸造工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周礼·考工记》载: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种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参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战国山字镜2、城市的初现聚落仰韶文化时期,社会经济尚处于原始的氏族公有制时期,氏族成员享有平等的地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氏族或部落开始有了剩余财产,首领和贵族便利用权力攫取原本属于集体的财富,氏族成员之间的贫富差别日益加大,社会分化不断加剧。大汶口文化早期墓葬中,就已经出现了明显的社会分化。龙山后期,墓葬的等级分化以山东龙山文化和陶寺文化最为突出。襄汾陶寺墓地已发掘的数百座陶寺文化早期墓葬中,大、中、小墓种类齐全。太湖地区的贵族墓和贫民墓每每分处。中心聚落与经济发展、氏族分化相适应的是,仰韶文化后期、红山文化后期、大汶陕西临潼姜寨一期聚落遗址口文化后期、屈家岭文化后期、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早期各遗址开始出现一些规模很大的中心聚落。如大河村遗址面积近30万平方米,大地湾遗址面积约为36万平方米……中心聚落是贵族生活和行使职权的地方,是氏族或部落政治、军事、文化的中心。普通聚落已经失去平等、独立的特性,从属于中心聚落。城邑中心聚落的进一步发展,就出现了规模更为巨大的城邑。南方的聚落和城邑南方长江流域发现的古城,数量也不在少数。良渚文化的聚落由小到大的变化也很明显。大河村遗址模拟图3、宗教性的礼仪中心占和筮中国上古时代盛行占和筮两种预测吉凶的方法神徽大多刻画在“琮”这类重要器物上的图案祭坛祭坛是指祭祀场所女性崇拜女性崇拜是人类在远古时代普遍产生的文化现象。红山文化女神庙出土了众多的女性塑像,表明它是女性崇拜的产物。牛梁河遗址女神庙良渚文化兽面纹玉琮东南文化区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菘泽文化——良渚文化琮圆方相套的形状是中国古代“天圆地方”观念的体现,因此琮是天地贯通的象征,也是贯通天地的一项手段或法器。良渚文化玉兽面纹琮红山牛河梁遗址距今5000多年,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境内。遗迹分布在范围达50平方公里的十余处地点,大型祭坛、女神庙和积石冢群址,其布局和性质与北京的天坛、太庙和十三陵相似。在遗址出土的文物中,以女神头像最为珍贵。这尊头像是典型的蒙古利来人种,与现代华北人的脸型近似。眼珠是用晶莹碧绿的圆玉球镶嵌而成。为岫岩软玉雕琢而成,面部以阴刻表现眼圈、皱纹。中央的环孔光滑,背部有一可穿绳系挂的小孔。出土时位于死者胸部,专家猜其不仅为佩饰,很有可能是代表某种等级和权力的祭礼器。4、文字的使用文字是文明的标志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文字的国家,商代晚期的甲骨文与今天得汉字一脉相传,绵延三千余年没有中断,是世界文明上仅见的现象。结绳记事《周易·系辞下传》中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汉朝人郑玄,在其《周易注》中也说:“古者无文字,结绳为约,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古印加人的结绳纪事《庄子·外篇·胠箧》中的“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羲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契汉朝刘熙在《释名·释书契》中说:“契,刻也,刻识其数也。”清楚的说明契就是刻,契刻的目的是帮助记忆数目。因为人们订立契约关系时,数目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容易引起争端的因素。于是,人们就用契刻的方法,将数目用一定的线条作符号,刻在竹片或木片上,作为双方的“契约”。这就是古时的“契”。标识、符号也是文字的一个来源1952年,在陕西西安的半坡村发现了距今6000年的30个文字符号,这些文字符号刻划在陶钵口沿上,多年来一直没有人能辨识出来,有些学者认为是汉字的起源。大汶口文化的文字。大汶口文化距今4500~6400年,为新石器时代

邹平县丁公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约4000多年)中发现的陶器刻符北方地区考古发现的刻划符号20世纪5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西安半坡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圜底钵体口沿的宽带纹上发现有27种刻划符号。临潼姜寨出土的陶器上也发现了38种陶符。半坡刻划符号是我国最早发现的史前时代的陶符。类似的刻划符号,在其它时期进和地方也有发现,如甘肃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期、河南舞阳贾湖的裴李岗文化墓葬、大汶口文化晚期、柳湾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期的墓葬等。南方地区考古发现的刻划符号在长江流域,也有陶文不断出土。如湖北宜昌杨家湾的大溪文化遗址。良渚文化玉器上也有刻划符号。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文字的国家,商代晚期的甲骨文与今天得汉字一脉相传,绵延三千余年没有中断,是世界文明上仅见的现象。第二节青铜器及三代的物质文明

由于青铜器的造型、花纹、文体、字体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别,因而,青铜器在制作水平及风格特征上有一个变迁过程,郭沫若在三、四十年代曾作过深入的研究,指出这一过程可分这四个时期:

⑴鼎盛时期造型风格“凝重、结实、绝无轻率的倾向,也无取巧的用意”,“花纹多全身施饰,否则纯素”,“器物最为高古,向来为骨董家所重视”。

⑵颓败期这一时期的造型风格“简陋轻率”,纹饰“异常潦草”,“普遍地呈现出颓废的倾向”,同鼎盛期相比,“花纹逐渐脱掉了原始风味”。

⑶中兴期造型风格“呈出精巧的气象”,且多样化,“附饰物多为现实性的动物”,“铭文及其字体成为器物之装饰成分而富有艺术意味”,铭文也从隐蔽处移至器物表面的显著地位。

⑷衰落期这一时期“花纹几至全废”,“铭文多刻入与前三期之出于铸入者不同”,“文体字体均简陋不堪”,“一切器物又复归于简陋”,同颓败期不同处在于“更加轻便朴素”。

青铜器的制作:

青铜器的冶铸,所用原料是氧化铜矿石和适当比例的锡,燃料用木炭,温度可高达摄氏1000度以上。基本工艺是:先依照模型制成各式各样的泥范(陶范),然后把炼成的青铜溶液浇注泥范中,最后研磨修整,至此,青铜器的制作就完成了。

青铜器的种类:◎饮食器(鼎、鬲、斝、觚、爵、尊等),◎兵器(戈、矛、戟、剑等),◎乐器(钟、鼓等),◎工具(斧、锛、铲等),◎礼器:饮食器中有许多也属礼器如鼎、鬲、尊、爵等,因此,礼器大都也是日常用的器物。通高133厘米,口长79.2厘米,口宽112厘米,重875千克

饪食器。长方体。双立大耳,四柱足中空。器壁四缘各饰兽面纹和夔纹,耳饰双虎食人纹。腹内壁有铭文“司母戊”三字,为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礼器。1939年在河南安阳武官村出土,送南京中央博物院筹备处陈列。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司母戊鼎(商后期)毛公鼎(西周晚期)

炊具,通高538厘米,口径479厘米,刻有497字。台湾故宫博物院藏。

通高122厘米、重226千克

西周青铜礼器不仅表示个人身份地位的高低,其形制的大小亦显示出权力的等级。这件铜鼎折唇,上立两耳,耳外侧饰龙纹。口沿下饰夔龙纹带,龙首突起,正面犹如兽面,侧面好似游龙飞舞,中间有短扉棱,扉棱下有小牛首。腹部有三个鋬形耳,饰兽首,并有扉棱。足上饰羊首,有扉棱,下有弦纹。整件器物造型庄重,形体庞大,纹饰特异,当为周王室所有。牛首龙纹铜鼎(西周)龙体五耳鼎(西周早期)

炊器,通高122厘米,口径83厘米,陕西省淳化县文化馆藏。饪食器,高16厘米,口径13厘米,重1.1千克:口微敛,沿外卷,双立耳。腹部分为三款足,似肥大袋形,下有圆锥状矮实足,口沿下饰兽面纹,条纹粗犷,以正反交错排列,纹带上下镶连珠纹。一耳和一足成垂直线,款足间有双线人字纹。1955年河南省郑州白家庄出土。现藏河南省博物馆夔纹鬲(商前期)

“妇好”铜方斝(商)

斝为中国古代的一种酒器。这件斝高67厘米,口部为长方形,口上有对称的方塔形立柱。深腹平底,四足,足呈四棱锥尖形,器身饰夔纹、饕餮纹,内腹底中部有铭文“妇好”二字。在商代的青铜器纹饰中,夔纹、饕餮纹等动物变体纹饰充满了神秘、怪异和恐惧的气氛,也代表了商代人的一种审美观念。

1976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凤柱斝(商代晚期)

凤柱斝铸于商代晚期,原器通高41厘米,口径19.5厘米,重2.9公斤,1973年出土于陕西省歧山县贺家村,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天觚(商后期)

饮酒器。高26厘米、口径15厘米

。敞口,厚方唇,腹部不显,高圈足。颈饰仰叶纹,有鳞纹边饰。腹饰对称夔纹,圈足饰卷体钩鼻兽纹。全器自颈至圈足有四道三棱形棱脊,上饰人形几何纹。圈足内有铭文四字,记天觚为父己作器。此觚纹饰奇丽,同类器形较为少见。

1977年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现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旅父乙”铜觚(西周)

饮酒器。通高25.2厘米。铜觚常与铜爵成组随葬。日常使用时,如需温酒而饮,要用爵,不需温热,则用觚。觚和爵都属于极为崇高的礼器,只有在燕礼和祭祀时才能使用。

这件铜觚状似唢吶,大口,细腹,圈足,上部光素,唯在圈足饰虎耳龙纹,上下配置目雷纹,龙纹线条极高,内有镶嵌物,出土时已经全部剥落。圈足内壁铸有“旅父乙”三字。该器是西周青铜觚中的一种新型式样,同时出土的器形相似的还有蕉叶凤纹觚、兽面纹觚、鳞纹觚等。

1976年陕西省扶风县庄白家出土陕西省周原博物馆藏

亚其爵(商后期)

饮酒器。高20.1厘米、长16.8厘米、腹径6厘米、重520克。

前有流,后设尾,流处有菌形双柱,腹部有兽首鋬,圆底,下置三细足,腹饰兽面纹,流、尾、鋬饰细雷纹。器内有铭文两字,记作器人为亚其。

现藏上海博物馆伯丰爵(西周前期)

饮酒器。有流。有尾,直腹,圆底,三刀状足。腹部有牛首鋬。口沿近流处立两帽形柱。腹饰鳞纹带。内壁有铭文四字,记器为伯丰所作。1965年河南省洛阳北窑出土。现藏洛阳市文物工作队。牛首饕餮纹尊(商代前期)

盛酒器,1954年河南郑州人民公园出土,高24.9厘米,口径22.7厘米,河南省博物馆藏。商代青铜戈西周青铜戈勾戟(商代)

通长27.4厘米,援宽7厘米,重0.63千克。此戟为三角形长援,长方形内,长胡,有二穿用于穿绳绑扎。戟刺反卷成钩状,援两面中部均带有宽血槽,内中有一圆穿。出土时器身有布纹印痕,系当年包裹物的残留。

1989年于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出土,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

龙纹钟(西周中期)

高64厘米。同时出土的共有3件,其形制、纹饰一致,大小有序。截面作椭圆形,上腔略为收敛;于平,无枚,有四脊棱。两侧脊棱为例置的双虎,前后两脊棱由一凤一龙组成,被脊棱分隔成四区各饰一大龙纹。舞部饰云雷纹,上立一对相向凤鸟,头冠相连成桥形钮。全器造型很有特色,构思精巧别致,又不失铜钟的浑厚朴实。

1985年8月于陕西省眉县马家镇杨家村出土,现藏于陕西省眉县图书博物馆。

青铜器的纹饰:大都是动物,可分为二类一类是自然界存在的动物,如:蚕、兔、龟、鱼、鸟、象、鹿、蛙、牛、羊、马、猪等,一类是自然界并不存在的,如:龙、凤、夔、(《说文》:“夔,神魖也,如龙,一足”,为贪财之鬼),饕餮:贪食的野兽,《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

如此众多的纹饰,反映了青铜艺术的丰富多彩;而以饕餮为代表的超世间的怪异形象的出现,从艺术的角度看,它是人类具有抽象思维并进行艺术创造能力的表现,从现实社会的角度看,它显示了至高无上的权威统治时代的到来。青铜器那深沉而又凝重的造型,威严而又神秘的纹饰,使人本能地产生某种恐惧感,迫使人们去膜拜、去服从,这种借助外在的神秘力量来左右人们的行为,以维护统治权威,继而达到维护整个社会秩序的目的,是那个时代的人所能想到、做到,并深信不疑的有效方式。也正是由于青铜器能给人以威严神秘之感,才产生了李泽厚所谓的“狞厉的美”(《美的历程》),从而达到青铜艺术的最高境界。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理性思潮的兴起,笼罩在青铜器上的那道神秘的光环逐渐消失了,青铜艺术也就走向了它们的末路。青铜器纹饰青铜器并未首先用于发展社会生产力,而是先用于制造礼器和兵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青铜首先被用在维护国家权力的用途上。饕餮纹神秘威严而怪谲,可以暗示出王权的不可违抗。故成为青铜器中常用的纹饰。第三节文字的早期形态中国文字起源于何时,至今仍是个谜。《尚书·序》言,“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由是文籍生焉”;《说文·序》“黄帝之史仓颉……初造书契”。这些均是汉朝人的说法,无法证实。在仰韶文化的半坡。姜寨遗址的陶器上,发现了一些刻画符号,如下所示:

炅山

郭沫若称之为:“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也有人认为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但无法释义。而大汶口文化中陶器上的符号李学勤释为:“炅山”,尽管其形体已“接近商代文字”,但发现单字过少,还不能肯定这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文字,当属甲骨文和金文。甲骨文已是成熟的文字,因刻在龟甲和兽骨上而得名。带字的甲骨于1898年最早发现于河南安阳的殷墟,到目前共有六处:商代:殷墟、郑州(仅二片)西周:山西洪洞县坊堆,北京昌平县白浮,陕西长安的沣镐遗址扶风、岐山间的周原遗址

由于西周甲骨数量不及商,加之商代甲骨上的文字较多(单字4500左右),发现的数量(约15万片)也多,故甲骨文通常是指商代甲骨文刻在甲骨文上的文字大多是卜辞。商周时代的人非常相信占卜,许多事如田猎、出入、征伐、风雨等均由占卜来决定。卜是用采集到的甲骨经过钻、凿等加工处理后,放在火上灼,由卜师(太卜)根据灼后龟甲或兽骨的裂痕(名曰“兆”)来判断人事的吉凶,并加以应验。这些要记录在甲骨上,由此形成卜辞。

甲骨文是清代官员王懿荣1898年发现的,故王懿荣被誉为“甲骨文之父”。研究甲骨文最为著名的是“四堂”:罗振玉(1866~1940)号:雪堂;王国维(1877~1927)号:观堂;董作宾(1895~1963)字:彦堂;郭沫若(1892~1978)字:鼎堂。

这块甲骨是1991年10月从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一块完整的商代后期(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的刻辞卜甲,卜甲长19厘米,宽11.5厘米,其上刻有54个字。同时出土的甲骨共1583片,其中刻辞甲骨579片。这批甲骨以大版的卜甲为主,完整的有字卜甲近300版。这是自1936年和1937年以来殷墟甲骨文的第三次重大发现,被评为1991年全国考古的十大新发现。甲骨文百家姓对照(一)

尤何吕曹华陶姜柏水

云奚彭鲁韦马凤方任

柳史唐薛雷殷罗安乐甲骨文百家姓对照(二)

孙周吴郑王卫沈朱秦

于时齐康余元卜黄和

穆尹狄米贝明臧成宋甲骨文百家姓对照(三)宠杜季盛林高蔡田霍

万卢莫裘干解宗丁宣

后游区言枚粟栗员燮甲骨文百家姓对照(四)

岳邱年麦楚顾商来星智甫杞宣丰尧嘉若门

阳启召益刁子虢郭光甲骨文百家姓对照(五)索咸卓闻姬申宰雍桑牛寿通燕农习宦鱼向

古易戈终步弘国文东甲骨文百家姓对照(六)殳利师勾辛曾毋养相

单包左石吉龚陆羊祝

家封井巫弓牧山谷车含甲骨文百家姓对照(七)侯秋仲伊宫宁甘戎祖

武束龙幸司印宿白从

青铜器上的铭文(刻在器物上的文字),被称为金文(古称“铜”为“金”)、钟鼎文(青铜器中以钟鼎数量居多)或钟鼎款识(款:阴文,识:阳文)。铭文的出现是商代中期的事,字数一般很少,到商晚期也没超过50字,而西周的的铭文开始加长,如毛公鼎497字,大盂鼎290字,多友鼎278字等,(甲骨文最长不过一百七、八十字),铭文所涉及的内容范围很广,包括分封、战争、祭祀、经济、法律、赏赐等。就字体而言,金文和甲骨文大体是一致的,不过到西周晚期,金文的字体有了新的变化,有点类似春秋战国时的大篆(也称籀文,宣王时太史籀所创),与之相对的小篆是秦的标准字体。大篆是个体系,一般是指秦以外的文字,但六国间也存在较大差别,也有人认为西周中后期的铭文均属大篆。

汉字字体的演变楷书大篆(先秦)→小篆(秦)→隶书(西汉)→{行书(东汉)草书

汉字的结构有一定规律,古文谓之“六书”:

⑴“象形”,是汉字的基础,它由图画而来,经过发展并简化,才成为形象化符号──文字。

⑵“指事”,用记号来表示事物,一般是在象形字上加上符号(记号)来构成,如上()、下()等。

⑶“会意”,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形字组合而成,具有新的含义:如日月为明、止戈为武、双人为从。

⑷“形声”,多由两部分组合而成,一半表形,一半表声,如“江”从水从工、“河”从水从可等。

⑸“转注”,争议较大,清戴震认为就是互训,如老、考互训(一义多字)。朱骏声则认为是由本义引申新义,如长(chang)→县长之长(zhang)(一字多音)。

⑹“假借”,不造新字,借用同音字,如道(路)→道德、号令→县令(一字多义)。“转注”、假借”在汉字中所占比例不大,甲骨文中也少,“形声”在甲骨文中约占20%,现代汉语中占80%,“会意”、“指事”在甲骨文中占40%,“象形”甲骨文中占37%。因此,象形字是汉字的基础,而形声字造字简单,且便于识读,成为最容易的造字方式,故在汉字发展中所占比例愈来愈大。甲骨文由于已具备“六书”形态,因此已是成熟的文字。汉字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自己的特点:

⑴从字形看,汉字未成为音符文字而保留了形符文字形态,并且由于每个字均有其结构,具有审美价值,因而才有可能把写字当作艺术的一种──书法,并由此而出现印章雕刻艺术。

⑵从字音看,汉字具有一音多字,一字多音的特点。

⑶从字义看,汉字具有一字多义或一义多字的特点。因此,仅看不一定能理解汉字表达的意思,如孟姜女庙的一付对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同样仅听不一定能理解意思,如赵元任之《施氏食狮》:“石室诗士

0/150

联系客服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THE END
0.“大江关钥,江海航枢”——走进南京下关历史陈列馆下关历史上战役一览 1.创建东晋王朝 西晋末,以司马睿为首的五王(琅琊王、汝南王、西阳王、南顿王、彭城王)避战乱从江北南渡长江,在下关的幕府山一带登岸,史称“五马渡江”。司马睿随后在南京建立了东晋王朝。丞相王导即在五马渡江处的山上设立幕府,以扼守长江防线,使南京城从一个三国时代的繁华吴都,一举成为挽jvzquC41yy}/onnrkct/ew46|trpqv>
1.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史料来源和试题分析(山东卷)从天然贝币,到人造的骨贝、陶贝、石贝、玉贝、铜铸贝币,贝币的演变史,也是人类有意识地选择美和创造美的历史,体现了人类审美心理符合逻辑的进步轨迹。 ——摘编自沈泓:《钱币里的中国》,2017年12月,中国青年出版社,第40—46页史料来源3: 货币产生在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后。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指,随着生产力的发jvzquC41yy}/|}m0eun1|thv1:77@<2834ivvq
2.【世界历史】数字图书馆——知网空间世界历史专题包含世界史,亚洲史,非洲史,欧洲史,大洋洲史,美洲史等学科各类文献。jvzquC41yy}/ewpk0eun0ls1Pc|j1O2H2;8/j}r
3.世界近现代史上的几波“国家独立潮”,每一次都使国家数量大增择独立或被控制。至此大洋洲独立国家数量为16个。第三波,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时独立的国家这一轮的国家独立潮,主要是 由于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产生的。由于长期的内部矛盾和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苏联解体一夜之间解体分裂成15个国家,南斯拉夫联邦一分为五。 jvzq<84yyy4489iqe0ipo8iqewsfp}4461673?4421?8;>54:a724?8985>90|mvon
4.世界探险史<六>大洋洲探险(读书笔记)大洋洲孤独地位于南半球,幸运的是,它没有被人们遗忘。在沉睡了数千个年头以后,终于迎来了以明达尼亚为首的第一批探险家。在以后的岁月中,随着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被发现,人们逐渐意识到这是一块宝地。在持续几个世纪的探险历程中,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和有趣的见闻。 jvzquC41yy}/onnrkct/ew477||5wtp
5.华侨华人爱国史的多维呈现华侨华人新浪财经丛书内容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具有特色的组成部分。就华侨华人历史而言,以往相关研究,大多研究洲别华侨华人史,如亚洲、美洲、欧洲、非洲和大洋洲华侨华人史;或者国别华侨华人史,如美国、俄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缅甸等国家华侨华人史等。各洲或各国华侨华人与祖(籍)国关系一般安排一章或一节,仅仅反映了一个jvzquC41hktbplj0uktb0lto0et0ls}y1463765;/2<0fxh/kplqp€ns74?49B70ujznn
6.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核心特征及历史机遇学术前沿中国是拥有数千年辉煌文明发展史的人口大国。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中国历经无数次战争和磨难依然屹立于世界大国之列,这是当代许多经济大国或强国所没有的历史文化优势。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人口规模和经济体量。历史上,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精细的农业生产和小规模的工商业及贸易。当时中国人的生jvzquC41yy}/tvqv0eun0ls1428419:261<84=:60unuou
7.神都洛阳一条定鼎路铭记了五千年中华史2009年10月30日开馆的定鼎门遗址博物馆在完整保护地下遗址的前提下,在上面复原建设了定鼎门城楼。遗址保护分地下一层、地上两层,总建筑面积12616平方米,建筑高度约28米,地下一层为原址展示考古发掘出的定鼎门遗址门道、柱础石、城墙等,地面两层为博物馆,展示定鼎门遗址保护区的历史演变。jvzquC41{q{/e}wkr0ipo8ytcxkmu8qwq{goi:>:15?:7B550jznn
8.【边疆时空】刘合波|史学新边疆:冷战环境史研究的缘起、内容和如关于美苏缓和与除草剂战争的相关研究,就过于强调美国环保主义运动在推动美国政府实施缓和中的作用,而忽视了冷战政策对环境影响的史实阐述;关于美英法等国在大洋洲地区进行核试验对环境影响的研究,则仅侧重于阐述核试验对地质、生态和人类的影响,而较少关注这些影响对核禁试、核不扩散等国际合作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jvzquC41yy}/fjicqlob{~fp0eun1pzqzwk03<553;4ivvq
9.鲜为人知的亚洲足球冷知识|中国|印度|日本|缅甸|菲律宾|以色列|中华台北女足(又叫木兰女足)也曾于1977、1979、1981年三夺女足亚洲杯冠军,1986年和1989年两次夺得大洋洲女足锦标赛冠军。缅甸队蝉联了1966、1970年亚运会(都是在曼谷,1970年与韩国并列)的冠军,还多次拿到亚青赛冠军,分别是1966、1968、1969、1970年。 亚洲足球格局这几十年来的变化非常大,比其他大洲更加显著。在20jvzquC41o0jpppvkwfo/exr1ctzjeuj17:;16@3jvor
10.2018考研313世界近现代史必背知识:殖民扩张及其后果历史学从18世纪末开始,英国除失去北美十三州外,继续扩大其殖民地。在非洲、亚洲、大洋洲许多地方进行扩张。19世纪是英国积极向外进行殖民扩张的重要时期。1880年其殖民地就增加到1944.3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本土面积的82倍。 2、法国的殖民扩张:法国是继荷兰之后,与英国同时进行殖民扩张的国家。它也在亚、非、美占领了许多jvzquC41yy}/m‚oz{0ipo8jwctzgtj1nkyikzg17;39<3jvor
11.徐新建|博物馆的人类学——华盛顿”国立美洲印第安人博物馆“考察截止2004年,整个广场拥有的地标共16个,除了华盛顿纪念碑和国会大厦外,还有国家历史博物馆、国家自然史博物馆和国家艺术馆、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等。每一个都非同小可。可见,能在2004年增列其中的NMAI是多么的值得重视和意味深长。 (华盛顿国家广场俯览图,其中的数字1、7、5、11的标记之处,分别是华盛顿纪念碑、jvzq<84yyy4bt}fpvjxprxqqi{4dqv4j71i91;5432804:=90jzn
12.2024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册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复习必背).pdf第7课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10 1.人口迁移的原因?表现?特点?影响? 原因: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往来,推动了人口的迁移。 表现: (1)欧洲向美洲移民:欧洲人入侵并在美洲建立殖民地。 (2)非洲向美洲移民:欧洲人把非洲黑人作为奴隶贩卖到美洲。 (3)其他地区:大洋洲、非洲和亚洲等地也有jvzquC41oc~/dxtm33>/exr1jvsm1;5451734>4752:44;8252722<60ujzn
13.人类在第四纪的冰期与间冰期中的成长历程战略师国之重器石炭—二叠纪冰期出现在2.5亿年前。当时印度有1/3以上的地方为冰川掩盖,赤道非洲的扎伊尔和热带的赞比亚均被冰川掩没,大洋洲冰川面积达500万平方千米。但是,在北半球的温带地区却未发现该期冰川的遗迹,这表明那时的大陆和地极的相对位置与现代有很大不同,是大陆漂移的重要证据。 jvzquC41dnuh0|npc0ipo7hp1u5cnxla7;:42<732363{v5n0jznn
14.张秀明|海外华侨与抗日战争研究述评虽然新西兰华侨人数较少,且以普通劳动者为主,但在抗战捐款中创下骄人成绩。抗战捐款不仅要关注富商侨领,普通华侨大众的力量同样不应忽视。她指出,抗日战争影响了各国华侨社会的走向,华侨与抗日战争的历史,不仅是一部感人的爱国史,也是一部当地华侨社会的成长和演变史。jvzq<84lfu4dc|x0ep5yull1zurx1;546360v;5463635h:9;88997xjv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