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一个全世界都知道它有核武器,它也知道大家知道它有核武器,但始终不会承认的国家。
然而在今年10月30日,这个“核”心问题终于再次被提到了台面上——埃及向联合国年度大会提交了一份名为“制止中东核扩散危险”的决议,决议中心直逼“中东小霸王——以色列拥核问题”。
决议投票结果如何呢?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是“非五常国家拥有核武器”这事,自然而然地遭到了大票国家的抵制,协议获得了含中国、日本、韩国、俄罗斯、亚非拉多国的支持票,甚至还有难得与俄罗斯站在统一战线的乌克兰。
意料之外的是5票反对中,除了以色列自己和支持他的美国、加拿大以外,只剩下了两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国”帕劳和密克罗尼西亚。这两个小国都位于西太平洋上的加罗林群岛,值得一提的是,与美国都有着非常特殊的关系:国防事务由美负责。
而一向与美国焦不离孟孟不离焦的欧洲各国纷纷弃权,实则背离了美国。
如此大的票数悬殊,按理来说,以色列的核武被废除也该是板上钉钉的事了。但是恐怕,哪怕是152个国家——包括俄罗斯和中国在内的反对票,还是不能扳过美国的手腕。
以色列是有核武器的!虽然它一直不承认。
1968年《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出台,全球59个国家签署了该协议。根据协议,全球只有在1971年之前研发出核武或者核设施的国家才被允许拥核,这个列表只有美国、中国、英国、法国和当时的苏联,占了五常国家中的四个。
而其他的国家不能私自研发,否则就将接受相应处置。这个协议自诞生至今,已经有189个国家进行了签署。只是其中,自始至终都不包括以色列。
这也是以色列被许多国家认为有核武器的原因之一。
如果以色列没有核武,那它必然会签署《不扩散条约》,毕竟对没有核武的国家而言,《条约》是对它们不被他国进行核威慑、核威胁的有力保障。而一旦以色列签署了条约,就意味着接受联合国和国家原子能机构的探查。以色列不能冒这样的威胁。
而第二个证实以色列有核武器的证据,则是大名鼎鼎的“瓦努努事件”。
1986年,在以色列南部的秘密核基地——迪莫纳核电站担任技术员的瓦努努在工作间隙偷拍照片,并辗转将其交给了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
报社在找来专家核实后,发布了震惊世界的《以色列秘密核武库揭秘》,并在其中得出结论:以色列正在研制的是原子弹,并且生产的钚元素已经完全足够生产100至200枚核弹头。
此外,证明以色列拥核最权威的资料来自于其“盟友”——美国。
1987年,“瓦努努事件”后,美国国防部情报局发布了一份有关以色列核武水平的报告:以色列已经形成核武器的设计与制造基础,目前正在研究新型光学传感器等零部件,甚至连在氢弹的研制上,以色列也已经在开发专门的计算机代码……
以色列具体是在哪一年研制成功的核武器,无人知道。但是从50年代开始研制,到86年瓦努努偷拍的证据,已经足以证明以色列早就成功:这是世界上第一个除五常之外的有核国家。
美国智库之一的华盛顿近东政策研究所执行董事罗伯特·萨特洛夫曾说道,“如果没有法国的帮助,以色列永远不会诞生核武器。同样,如果没有美国的包庇纵容,以色列也不可能具备现有的核能力”。
以色列能有如今的核储备还需要追溯到1948年,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区成立以色列国后进行分地而治,自此便开始了在该地区与阿拉伯国家的斗争。
成立第二年,在四周一众阿拉伯国家的围剿形势下,以色列马不停蹄地就开始了研制核武器。毕竟以色列“开国总统”魏茨曼曾公开表示:“要消除以色列生存的不利条件,唯一的路径就是发展核武器。”
可是研制核武器哪是上嘴皮子碰下嘴皮那么简单的事情,从高纯度的铀钚提纯、核材料的核心布置、弹芯加工与起爆试验,到支持离心机运转的电力产能,技术、资金、原材料都是“拦路虎”。
直到以色列接到法国抛来的“橄榄枝”——当然更明显是利益交换。
同样被对家英国核武危险着的法国希望加快研制的进程,而最关键的一环就是获得以色列的铀提取技术,而这项技术的发明人正是以色列开国总统魏茨曼,付出的代价则是帮助以色列建设重水核反应堆,以及相应的核处理设施。
更重要的是,法国还与以色列共享核试验数据,这大大加速了以色列核弹的制造进程,使得50年代才开始研制核弹的以色列在70年代的赎罪日战争时,就已经有了可以使用核弹的资本。而更巧的是,法国帮助建设的核反应堆选址正是瓦努努泄露的工作地点迪莫纳小镇。
技术与试验数据问题解决了,接下来要解决的就是材料和资源。研制核弹最重要最必不可少的材料就是铀元素,而以色列显然不是一个铀元素大国,甚至可以说得上是贫乏。
在这时为它解决了这个大问题的是另一个身陷困境的国家——南非。以色列以热核反应需要的氚元素,换来了南非的600吨天燃铀,以及共同开展核爆试验、共享试验数据。
法国与南非的数据共享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以色列这个“弹丸小国”在没有暴露自己的情况下,实现了核爆试验,获得如此多的实验数据。
当然,更重要的,还是美国的一路绿灯开行,也就是罗伯特·萨特洛夫口中“美国的包庇纵容”。
首先就是人才,美国在1946年为研发核武器建立了“曼哈顿”核武器研制计划,这项计划汇集了西方国家最优秀的核科学家,包括著名的爱因斯坦、“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氢弹之父”爱德华·泰勒等犹太人科学家。
其次是美国的“见而不管”,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美国的情报机构就监测到了以色列迪莫纳小镇的异动,并提出对此进行核查。而以色列在与美国多方周旋之后,答应了核查的要求,但也明确表示只接受美国派出的核查人员。于是,在这样的“盟友间核查下”,以色列无事发生,世界上没有核国家再增加,
以色列真实的核武水平外界无从得知,但从多年来逐一披露的资料中,大家可以窥出一二。以色列是中东地区唯一的有核国家,它的核武组织以色列原子能委员会成立在建国后的第四年,首届主席就曾说过,“原子弹将确保‘我们再也不会像羊羔一样被赶进屠杀现场’”。
以色列在法国帮助下建设的核反应堆在1962年投入生产,每年已能产出22kg的钚,相当于4枚一万吨的原子弹。两年后,技术更新,该核反应堆已经开始生产武器级别的钚。而从1962年到现在,技术经过多少次的迭代更新之后,仅这一家工厂的生产数量已远不可估。
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卡拉哈里沙漠上一次惊天的爆炸惊动了美国和苏联两个大国,在派出侦察机摸清情况后,美苏纷纷确认,南非在进行核试验。
而南非的核试验是与以色列共同进行的,共用了以色列的技术,这就意味着以色列以南非为筏子完成了自己的核爆炸试验。以色列完成了核弹小型化,甚至已经开始将核弹头逐一武装到军事装备上,其中二分之一在他们的中程弹道导弹之上,剩下的二分之一由空军和巡航导弹分别装备。
以色列究竟有多少核武器一直是一件饱受争议的事情,但不可否认的是,在美国与加拿大、欧洲国家的暗地接济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下,已经拥核的以色列实力只会越发壮大,也就越发肆无忌惮。
拥有核武器对以色列意味着什么?或许象征性的“威慑”意义更大于实质实用意义。
许多人专家纷纷表示以色列是一个没有“战略纵深”和“二次核打击”能力的国家。战略纵深指一旦遭遇打击,这个国家在空间与时间上都没有反应的余地;二次核打击指遭遇对方核打击后,仍然保存有一定的核实力进行反击。
但是核武器的象征意义大于实质意义意味着“狐假虎威”吗?非也!且不说作为中东地区独一份的有核国家这一事实对其他国家的已经造成威慑;就说哪怕没有核武,以色列凭借其原生军事能力也是担得起“中东小霸王”的称号。
以色列有世界四大情报组织之一的国家情报系统摩萨德、有全球实战最多的特种部队……以色列的空军配备了全球一流的F-16、F-15等系列战斗机,而且还进行了专门的改装;
陆军则是有着大名鼎鼎的梅卡瓦3/4系列主战坦克,数量与规模甚至超过日本与韩国;在人马上,以色列无论男女,达到年纪都要服兵役,所以以色列的预备兵力可以达到53万人。
在中东地区,在国防工业实力、作战经验、意志、动员能力、三军协调能力、社会防御机制、国际外援等方面,以色列是有点东西,稳居前列的。
以色列有核,那美国的默许就可是明摆着借它全力遏制其他中东国家,尤其是伊朗;以色列被废核?只要美国拥有一票否决权,那以色列拥核似乎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所以这种“薛定谔的核武器”才使得以色列有恃无恐,在中东兴风作浪,今天挑衅伊朗,明天攻打黎巴嫩。
只是,真的拿他没有办法吗?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有一天如果出现了更好用的棋子,美国的庇护还会一如既往地牢固吗?毕竟,这个世界并不需要那么多核武器,更不需要那么多有核武器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