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主体:于**(实名认证)
IP属地:江苏
下载本文档
希伯来民族历史希伯来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这个民族的始祖就是现代犹太人的祖先。旧约圣经中的历史书卷记录了这个民族的起源和简要的历史发展。根据《创世记》11:27~12:9的记载,希伯来人的祖先原住在两河流域“迦勒底的吾珥”,那就是今日伊拉克的南部境内,以亚伯兰(即亚伯拉罕)族长为首的部落以后逐步向西迁移,进入了迦南地(今巴勒斯坦西部)。后来又因饥荒迁入埃及。希伯来民族历史名词辨析:希伯来希伯来(他拉家族从迦勒底的吾珥出发,渡过幼发拉底河西行,他们经过长途辗转跋涉,经过一些年代之后,终于来到这块上帝所应许给他们的“迦南美地”。这里的原住民是迦南人,迦南人称这批迁入者是从东边越河过来的人。“越河者”迦南语读音为“希伯来”(Iberi相当英语Hebrew)。“越河者”原来是对这批东来入侵者的贬称,后来演变成这个民族的名称,即以后生长强大起来的“希伯来”民族。)
以色列:(“以色列”(Israel)这个希伯来名词是由“摔跤”,读作sarah与“神”,读作El,两个词语组合而成,所以“以色列”一词的同义是“与神摔跤”。这是雅各在还乡途中这次特殊的经历中所得来的一个富有宗教色彩的名字,这个名字历世不衰,至今仍是举世所熟悉的名字。而雅各十二个儿子以后繁衍成为希伯来民族的十二个支派,这个民族从此亦称为“以色列”民族。)
一、1、自然环境◎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间的土地),大致相当于今伊拉克大部,指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中下游地区。◎两河流域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称亚述(得名于亚述城),南部称巴比伦尼亚(得名于巴比伦城),巴比伦尼亚又分为南北两部分,北称阿卡德,南称苏美尔。
◎气候干旱,河流是主要水源;北部和南部的自然条件不同:南部地势低平,两河相距较近;北部河岸高起,两河相去又远。所以南部比较便于灌溉,也较易受水灾,这使两河流域的河谷平原地带最初并不适于农业,甚至不适于住人,两河流域与埃及:相似:都处于干旱地带,需要利用河水灌溉。不同:尼罗河上游因为有大湖调节,每年泛滥的水量较稳定,两河每年泛滥的水量则因上游雨雪量的变化而变化颇大,易于成灾;另外,尼罗河来自热带,泛滥时带来大量腐殖质肥料,两河流域则缺少这样的天然肥料。◎地理特点:缺乏天然屏障,交往的非障碍性、开放性。农耕地区与游牧世界的并存与冲突。1,族长时期(ThePatriarchalPeriod)
亚伯拉罕(他拉之长子亚伯兰,亚伯兰的希伯来文原意为“尊贵之父”。据《创世记》17:l~6记载,上帝授命他要改名为亚怕拉罕,含义改变为“多国之父”,因为上帝显现并对他说:“我与你立约,你要做多国的父,从此以后,你的名不再叫亚伯兰,要叫亚伯拉罕,因为我已立你作多国的父,我必使你的后裔极其繁多,国度从你而立,君王从你而出。”可见“亚伯兰”这次改名为“亚伯拉罕”的寓意是深刻的,它表明这位西迁迦南的首领,以后将成为一个大民族和多个国家的父。时至今日,世界上的犹太人都属于希伯来民族的后裔,他们也奉亚伯拉罕为自己民族的最早祖先。)
《出埃及记》后半部(第19~40章)记载以色列人出埃及以后在西乃半岛上的经历,重要的事件是摩西在西乃山传律法,作为律法核心的十条诫(Decalogue)首次在《出埃及记》第20章中出现。这十条诫的中心内容为:1.除了我以外,不可有别的神;2.不可雕刻偶象;3.不可妄称上帝的名字;4.要守安息日;5.要孝敬父母;6.不可杀人;7.不可奸淫;8.不可偷盗;9.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10.不可贪婪别人的一切。
希伯来民族意识得以加强,以一神思想、契约观、神选观为基础的犹太教开始出现并得到确立。
约书亚
迦南的征服
“哭墙”士师时期(ThePeriodoftheJudges)
士师
“士师”一词希伯来文读作“Shophetim”意为“审判者”(Judges),说明士师的职责在平时是百姓中的民事审判官。《士师记》第3章中亦称士师是百姓盼“mosiah,意为“拯救者”(deliverer),说明士师在百姓遇到敌人侵扰的危难时刻是一位能勇善战、保卫百姓的拯救者,是在战争时期能组织并率领群众抵御外敌的指挥者。所以士师兼有两重身分,既是平时群众民事的官长,也是战时军事的领袖。在士师时期里,经常而迫切要对付的,主要还是四周敌人的侵扰,士师们的主要任务是军事方面的,即拯救百姓脱离外敌的骚扰与掳掠、压制,以色列的士师们更多扮演百姓“拯救者”的角色。
有以笏、基甸、参孙,女士师底波拉等等
英雄参孙的故事在世界文学上早已脍炙人口。十七世纪英国著名诗人弥尔顿(JohnMiltonl608~1674)采用参孙的动人故事,写出《力士参孙》的长诗。弥尔顿另外两部长诗为《失乐园)、《复乐园》。参孙故事中的妓女大利拉也成为臭名昭著的人物,英语词汇Delilah一词今通指“不忠诚的女人”或“女诱骗者”。
4,第一圣殿时期分国时期(ThePeriodofDividedKingdom)
以色列王国
(930-722B.C.北方十支派)
亚述帝国国王萨尔贡二世攻陷了以色列王国首都撒马利亚,俘虏走27000多人,并把其他地区的居民迁移到以色列。存在了200年左右的以色列王国,便从历史上消失了。
“丢失的十个支派”(TheLostTenTribes)。
犹大王国(930-586B.C.)
北国以色列亡国之后,南国犹大还继续存在了一百二十多年。
约西亚王的宗教革新运动
毁于新巴比伦王尼布亚尼撒二世。公元前586年,犹大末王西底家的反叛,导致犹大国家的灭亡和众民被掳去巴比伦。这一年代表犹太历史分国时期的结束,众民被掳去巴比伦异邦,历史上称为“巴比伦囚虏”时期。
波斯帝国于公元前521~485年时就开始发动对希腊的战争,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史称希波战争。最后波斯战败,宣告波斯时期的结束,进入了希腊时期。331B.C.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东征灭波斯。亚历山大死后,首先是托勒密王朝控制巴勒斯坦。塞琉古王朝于元前198年从埃及托勒密五世手中夺取巴勒斯坦和腓尼基,从此犹太人转而归属塞琉古王朝统治。
168B.C.祭司马提亚和他五个儿子起义
从公元前168年,祭司马提亚掀起反抗安条克四世的宗教与政治的迫害,爆发了震动巴勒斯坦全地的玛喀比起义,经过长达历年轰轰烈烈、可歌可泣的英勇斗争,终于在元前143年,在西门治理时代,获得了摆脱塞琉古王朝统治的胜利。从公元前143年到公元前63年,罗马占领巴勒斯坦为止,这段时期是为玛喀比王朝的独立时期。63B.C.罗马庞培设立罗马行省。47B.C.凯撒胜利44B.C.凯撒被刺死,“后三头”的安东尼控制巴勒斯坦
37B.C.大希律当上犹太王(37-4B.C.)他倾心希腊、罗马文化,热衷于罗马式建筑,如建竞技场、体育场、圆形剧院、神庙等,还建该撒利亚城以表示对罗马皇帝的尊崇,在黑门山麓建了一座奥古斯都皇庙,供人祀拜。大希律为讨好犹太人,同时也觉得犹太圣殿与耶路撒冷四周宏大建筑群不很相称,他从元前20年开始重修庞培入侵时加以毁坏的旧圣殿,所以后世也称希律王修了“第三圣殿”。
犹太反罗马的两次大起义——两次“犹太战争”公元66年5月,该撒利亚的犹太人和外邦人发生纠纷,全境动荡不安。这时罗马巡抚弗罗腊斯乘机抢掠圣殿财物,犹太人奋起抵抗。68年6月9日尼禄皇帝猝死。69年7月,维斯帕先在埃及称帝,70年回师罗马,正式登帝位。由于尼禄之死,犹太地在公元69年间得以安然度过。维斯帕先当上罗马皇帝,70年春,派遣儿子提多继续进行平息犹太人的暴动。耶路撒冷第一道城墙于70年5月陷落,起义战士又坚守三十月,终于在8月被攻入城门,双方在圣殿内决战,圣殿化为一片灰烬。罗马兵疯狂屠杀起义犹太战士,全境遍立钉人的十字架,被处死勇士不可胜数,以至“没有地方再立十字架,没有十字架再钉人”,还有七万犹太战士被俘卖去为奴。有几百起义战士退至死海西岸的马塞达(Masada)要塞,在那里坚持战斗到公元73年。至今尚流传九百六十名犹太守卫勇士的悲壮事迹,在粮尽援绝之时,壮士英勇自杀。当罗马人最后攻占这座山头要塞时,只剩下两个妇女和五个孩子。
公元118年,罗马皇帝哈德良为加强他的独裁统治,计划在耶路撒冷废墟上重建一座罗马式的城市和一所罗马宙斯神殿。此外还另加上一项,即在罗马统治区域内严禁阉割的法令,竟把犹太人自古以来施行的割礼也包括在内,即使此项法令并非针对犹太人的措施。但上述两项行动却再次激起犹太人的无比愤恨的火种,顷刻之间它将爆发起反抗的熊熊烈焰。起义爆发初期,犹太人一度夺回耶路撒冷,虽然圣殿已不存在,但仍有成千犹太人前来朝圣、献祭。公元134年夏,罗马军队开始平叛行动,耶路撒冷陷落。哈德良皇帝在耶路撒冷建了新城,迁移犹太人以外的外族人前来居住,禁止任何犹太人进入新城。犹太人的圣城耶路撒冷变成一座外邦人的城市。犹太人的历史进入了向全世界流散的时期。
6,流散时期(TheDispersionPeriod)
犹太人反抗罗马统治的多次起义,尤其是公元70年和135年的最后两次大起义,历史上称之为“犹太战争”。在这两次犹太战争和历次的起义中,犹太人至少被屠杀一百五十万人以上。剩余幸存的犹太人被迫逃出巴勒斯坦而向世界各地流散。犹太人结束从祖先开始的在巴勒斯坦约一千三、四百年的历史,从而又进入另一个长达一千八、九百年的民族大流散的时期。被掳与流散的简单过程:公元前722年,北国以色列亡于亚述帝国萨尔贡王年代,北国居民被掳去亚述各地,被化整为零,日久为异族所同化,造成其民族历史上的“丢失的十个支派”。公元前586年,南国犹大亡于新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手下,南国居民先后被掳去巴比伦,另一部份则逃亡到埃及。被掳到巴比伦的众民,在异乡度过了半个世纪的艰辛岁月。到公元前538年,波斯居鲁士王宣布释放被掳之民回归故土,重建耶路撒冷圣殿。当时能以回归巴勒斯坦的,只能是犹太人中的一部份,另一部份已流散定居于外乡。以后经历波斯、希腊、罗马三帝国统治的漫长岁月,犹太人也必然扩大迁移在上述帝国统治下的其它地区。“犹太战争”以后,罗马人彻底驱逐犹太人出圣城耶路撒冷。从此,犹太人就开始了更大规模、更大范围向全世界各地流散的漫长过程。
犹太人流散于世界各国,到公元六世纪后,由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兴起,由于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的歧异,更由于经济上的原因,客居异国的犹太人逐渐不受欢迎。歧视、奴役,进而迫害残杀的事件不断发生。流散的犹太人在长达千年的中世纪历史阶段里,经历了深重苦难,受到歧视、赶逐与屠杀,被隔绝于世界社会的政治、文化生活之外。犹太人后来地位和政治待遇的改变是公元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和以后美国独立革命所发生的影响。
二十世纪前后,欧洲各国由于种族主义抬头,再加上政治动荡、经济危机等等原因,现代的反犹主义浪潮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又再度被掀起。三十年代,德国法西斯具体而大规模地执行消灭犹太人的国家政策。
犹太人在整个二次大战中总计被杀六百万人,相当于当时全世界犹太人总数的三分之一。希特勒的血腥屠杀,产生的后果之一,就是使流散的犹太人都变成强烈的犹太民族主义者。二次大战后的犹太幸存者强烈地要求迁居巴勒斯坦,企求建立一个属于犹太民族的国家。
與以色列人有關的民族
非利士人非利士人(Philistines)非利士人(Philistines,希伯來語פלשתים,plishtim)是居住在迦南南部海岸的古民族,其領土在後來的文獻中被稱為「非利士地」。非利士人的起源引起許多學者的爭議,現代考古學認為與希臘大陸的邁錫尼文化有着早期的文化聯結。非利士人(Philistines)在非利士人留下任何文字資料之前已採用迦南當地的文化和語言,非利士語的辭匯中有許多證據證明其起源於印歐語系。語源學
英語的非利士人一詞來源於古法語「Philistin」,法語又來源於拉丁語「Philistinus」,拉丁語又來源於希臘語「Philistinoi」,希臘語又來源於希伯來語「P‘lishtim」。
語源學見撒母耳記上17章26、36節,撒母耳記下1:20節;士師記14章3節,「peopleofP'lesheth」(「Philistia」);比較:阿卡德語:「Palastu」,埃及語「Palusata」;這個詞可能是這個民族的自稱。
語源學聖經學者通常將這個詞追溯到其閃族根源「p-l-sh」(希伯來語:פלש),意為「分開,經歷,蜂擁而來,覆蓋或侵略」,這個名稱可能意為「移民」或「侵略者」。
語源學鐘斯
(Jones)
認為非利士人這個名稱是希臘語「phylehistia」的變體(「爐邊的部落」)。他進而認為可能是他們將爐子引進。此觀點的提出是在在非利士遺址找到了使用爐子的考古學證據。
歷史
如果非利士人被確定為「海上民族」之一,那佔領迦南發生在埃及第二十王朝的蘭塞III世統治期間(前1180年代—前1150年代)。他們的海洋知識使得他們對於腓尼基人非常重要。
歷史在埃及,有一個稱為「Peleset」(或「prst」)的民族,通常認為他們就是非利士人,出現在蘭塞III世的題字MedinetHabu中,其中記述他對海洋民族的勝利,以及蘭塞IV世統治時所寫的蘭塞III世統治的概述。19世紀的聖經學者將非利士人之地(「Philistia」)等同於亞述碑刻中的「Palastu」和「Pilista」。
歷史古埃及是第一個跟非利士人接觸國家。蘭塞II(RamessesII,1279-1212BC)和他兒子Merneptah兩個法老在任期間,就曾跟他們打過戰。埃及稱他們為“海上之民”(TheSeaPeople)。他們源自愛琴海地區,乘船侵入埃及尼羅河畔、地中海沿岸的赫人(Hittites在土耳其)地區、Carchemish、Cyprus(塞浦路斯),和迦南地。歷史非利士人征服了沿着迦南西南部沿海帶狀地區的5座城市:迦薩(Gasa)、迦特(Gath)、亞實基倫(Ashkelon)、亞實突(Ashdod)和以革倫(Ekron)。那裡直到埃及第十九王朝結束(結束於西元前1185年)都屬於埃及。
歷史西元前732年,非利士人被亞述的Tiglath-PileserIII征服,喪失獨立,此後的歷次反叛均被鎮壓。最終,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征服了猶大王國和整個敘利亞,前非利士人城市成為新巴比倫帝國的一部份。在這時期以後,非利士人就很少出現。
歷史不過,以西結書25:16、撒迦利亞書9:6和IMacabees3還提到了非利士人,表明他們在巴比倫征服之後仍然作為一個民族存在。最後,非利士人作為一個民族的所有痕跡都消失了。後來這些城市先後處於波斯帝國、猶太人(Hasmonean王國)、希臘(西流古王朝)、羅馬帝國等帝國的控制之下。
「巴勒斯坦」的名稱起源於非利士人的希臘語和拉丁語形式
非利士人的起源
大多數學者都同意,非利士人並非巴勒斯坦地區的土著。聖經中大約有250處涉及到非利士人或非利士地,並再三說到他們是「未受割禮的」,與閃族不同,例如以色列人在出埃及之後遭遇的迦南人(撒母耳記上17:26、36節,撒母耳記下1:20,士師記14:3)。考古學通過在亞實突、亞實基倫、以革倫和Telles-Safi(可能就是迦特)的考古發掘,弄清了邁錫尼文明(Mycenaean希臘青銅時代晚期的文明)與非利士文明之間的聯繫,5座非利士人城市中的4座位於迦南。第5座城市是迦薩。考古學在埃及蘭塞III(RamessesIII)當法老的時候,他就曾在1175BC與非利士人大戰,並殺死近12000名士兵。在埃及的壁畫上,我們還可以清楚看到非利士人兵士的模樣,他們頭戴羽毛狀的頭飾,手持長矛和錐形的劍,以及一個圓盾。埃及壁畫裏的非利士人士兵
考古學埃及人把俘虜的非利士人遷徙至迦南地的西南,那裏也是非利士人落戶之地。從出土的物件,特別是陶器,我們可以看到非利士人很快的就融入當地的文化。開始的時候,他們製作的陶器還有過去在愛琴海岸時的特色,但以後發掘的陶器就漸漸自成一格。
非利士人的陶器
考古學特別顯著的是,早期的非利士人陶器,就是愛琴海邁錫尼青銅文化陶器的當地版本,用褐色或黑色進行裝飾。後來在鐵器時代發展為獨特的非利士陶器,用黑色或紅色裝飾。
圖中所示是一副在Bethshean發現的非利士人的土制人像棺材,很像埃及人的木乃伊。聖經記載
希伯來的傳統記載在創世記10:14,那裡說到,「非利士人」(פְּלִשְׁתִּים)出自於「迦斯路希人」(פַּתְרֻסִים),而「迦斯路希人」又源於含的兒子麥西(מִצְרַיִם,埃及)。當以色列人定居在猶大高地時,非利士人居住在地中海東部海岸的「Pelesheth」(希伯來語:פְּלֶשֶׁת)。聖經記載非利士人的神--大袞(Dagon)大袞是米所波大米一帶崇奉的神祇之一,為一農神。舊約聖經記載,大袞是非利士人的主神(士16:23;撒上5:2-7;代上10:10)。聖經記載出沒的時間大約在銅器時代後期(1400-1200BC)和鐵器時代前期(1200-1150BC),剛好是聖經的士師記時代。聖經中參孫、撒母耳、掃羅和大衞的故事都涉及了大量的非利士人與以色列人衝突。十二支派分佈圖,其中但支派因非利士人的壓力,部份北遷。聖經記載聖經士師記用四章(13-16章)記載參孫與非利士人的恩怨情仇,當然歷史書是按神學的觀點而編寫,但從側面來看,我們可以看見以色列人在入迦南定居之後,並沒有能力制服非利士人,而且成為他們長久的隱患,一直大衛最強盛的時期,才平定非利士人。聖經記載非利士人長期壟斷了造鐵的技術,聖經中描寫的歌利亞的裝甲就是利用了這些造鐵的技術。“那時,以色列全地沒有一個鐵匠;因為非利士人說,恐怕希伯來人製造刀槍。以色列人要磨、犁、斧、鏟,就下到非利士人那裏去磨。”撒上13:19-20
這些部落組成強有力的同盟,抵抗希伯來人的頻繁侵入。這兩個民族之間,長期處於戰爭狀態。與以色列人有關的民族
腓尼基據說,“腓尼基”是古代希臘語,意思是“絳紫色的國度”,原因是腓尼基人居住的地方特產是紫紅色染料。腓尼基人強迫奴隸潛入海底採取海蚌,從中提取鮮豔而牢固的顏料,然後用紫紅色染成花色的布匹運銷地中海各國。
腓尼基(Phoenicia)是古代中東的一個民族,起源於今巴勒斯坦附近。腓尼基人奉的是多神教。他們於公元前十五世紀時定居於地中海濱,建立了許多城邦,其中有西頓和推羅(即泰爾)二城曾先後為各城邦的盟主。他們並不曾組織過近代式的國家,在政治上不過是埃及、亞述等帝國的附庸而已。可是他們卻有一種特點,擅長海上貿易。因為腓尼基前臨大海,交通便利,東面黎巴嫩山上生產輕質木材,可供造船之用。所以腓尼基人能發展其航海事業,往來於埃及、西亞、希臘、地中海中的各島嶼。他們經商所至之地,據現在所知,曾出大西洋而遠及不列顛。又因地狹人稠,復從事於殖民事業,西班牙及非洲西北岸都有他們的殖民地。殖民地中最露頭角的,就是後來和羅馬做世仇的迦太基。根據聖經記載,古腓尼基城市包括現今在以色列境內的推羅和西頓。事實上,腓尼基人是一群優秀的軍事家,所以他們能控制地中海沿岸的地區。因著他們在海上經商往來,他們深受埃及文化的影響,所以他們學會了製作木乃伊的技巧,並把死者遺體製成為木乃伊後放入人形的棺槨內;也朝拜埃及的神祇。腓尼基人對外營商發達,與其他民族通婚,因此他們失去了他們的文化特色,漸漸受異族同化了。雖然如此,腓尼基人在新約時代仍是一群強大的民族。2004年10月,由美國國家地理學會贊助的牛津大學人類基因專家斯賓塞。威爾斯和黎巴嫩人類基因專家皮埃爾。劄盧亞用基因法尋找腓尼基人的專案經過兩年的研究終於有了結果。古代的腓尼基人與今天的黎巴嫩人遺傳特徵最接近,也就是說,腓尼基人很可能就是今天的黎巴嫩人。
希臘文化的來源除了愛琴文明之外,還有腓尼基人。希臘人從他們的商船上得到了許多東方的製造品,學到了許多工藝美術。但其中最重要的乃是腓尼基人的字母。希臘人學會了那些字母之後,又加上了幾個母音,完成了字母的作用,成為後來歐洲各類字母之祖。商業的發展正是憑藉著“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加上自身的精明能幹,腓尼基人成了一個使以精明著稱的猶太商人相形見絀的商業民族。他們在陡峭的山崖上建了兩個商業中心,一個叫推羅,一個叫西頓。為什麼建在險峻之處?因為他們相信這樣敵人就不會攻克。大約建於西元前4000年左右的腓尼基城市烏加列城在被地震摧毀之前,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國際性大都市”。商業的發展當時城裏雲集著來自五湖四海的各行各業的人。他們在西班牙、義大利、希臘和遙遠的西利島沿岸建築起有堡壘的商站。他們從事中轉貿易,還積極地推銷本國生產的物品。
商業的發展他們不僅販賣自己製作的各種精美的手工藝品,如玻璃花瓶、珠寶飾物、金屬器皿和武器等等,更銷售來自各個地方的特產:有來自遠東和印度的穀物、酒類、紡織品、地毯和寶石,有來自黑海沿岸的鉛、黃金和鐵,有塞浦路斯的銅、柏樹和玉米,也有希臘的各種工藝品。此外,西西里島的酒和油,巴厘阿裏群島的酒和科西嘉的蠟,從非洲內地帶回的象牙和奴隸,從西班牙帶回的金銀,甚至還有來自不列顛的錫,所有這些都彙集到了腓尼基人手裏,經他們手再賣出去。
腓尼基的錢幣腓尼基的錢幣腓尼基字母實際上,腓尼基字母的產生並非偶然,而是實際需要的結果。腓尼基人忙於商業和航海業,記賬簽署“檔”之類的事可不容忽視,但是,當時流行的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無疑太費時了被逼無奈之下,只好割捨了舊寫法的美觀,從埃及象形文字中借得一點畫兒,又從巴比倫文字裏簡化了一些楔形文字,把舊寫法的幾個畫重組成一組。如此,借鑒了前人的成果,又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終於發明了簡便的22個字母。腓尼基字母腓尼基字母腓尼基字母近現代考古學家們在烏加列古城發現了數以千計的用楔形符號寫的字母文字泥版。學者們還在這裏發現了一本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本有字母文字表的《識字讀本》。後來在腓尼基南北通用的由22個輔音音符所組成的字母,就是由此演進而來的。這種字母的確是省時省力,但是卻沒能代替埃及的象形文字和美索不達米亞的楔形文字。當時也曾提出過許多改良措施,但在埃及和巴比倫,寫字是一種很鄭重的事,幾乎是神聖的,結果,改良被當作瀆神之舉而付諸東流。腓尼基字母這一說法的真偽現在無從考證,然而在沒有文字的地中海地區,腓尼基人的字母大獲成功。隨後,古希臘人又在腓尼基字母的基礎上創造了希臘字母。在希臘字母的基礎上,又形成了羅馬及其周圍地區拉丁人的拉丁字母。如今歐洲各國的拼音字母差不多都是從希臘字母和拉丁字母演變而來的。因此可以說,腓尼基字母文字是歐洲國家字母文字的始祖。腓尼基人的航海技術
相傳,2600多年前的一天,埃及法老尼科想殺一殺腓尼基人的威風,同時又想開闢一條從沒有人走過的航線。他把幾位腓尼基最優秀的航海家召集到王宮裏來,對他們說:“聽說你們經常自吹腓尼基人最善於航海,我讓你們從埃及出發,一次也不向後轉,而且海岸始終要在右邊航行,最後回到埃及。如果你們做不到,現在就對我說,我也不會懲處你們。但是今後就不要再自吹自擂了。如果你們能夠做到,我一定重賞你們!”腓尼基人的航海技術開闢新航道,要冒極大的危險。因為當時歐洲人曾經傳說,大西洋就是世界的盡頭,沒有人能夠越過直布羅陀海峽。但腓尼基航海家毫不猶豫地接受了尼科法老的挑戰。幾天後,腓尼基航海家駕著3艘雙層的劃槳船,朝著未知的世界出發了。一晃3年音訊全無,尼科法老以為這些大膽的腓尼基人早就掉到茫茫大海中喂魚了,也逐漸地把這件事情淡忘掉了。
腓尼基人的航海技術一天,尼科法老的一個大臣向他報告:“報告陛下,3年前出海的腓尼基人回來了,正在宮外候旨。”尼科法老一聽,大吃一驚地說:“什麼,他們還活著,快讓他們進宮。”腓尼基人進來後,尼科法老把臉一板,說:“大膽的腓尼基人,竟敢欺騙我,快說,這3年你們躲到哪里去了!”腓尼基人將這3年的航海經歷詳細地說了一遍,然後向尼科法老獻上了他們沿途搜集到的各種珍奇異寶。腓尼基人的航海技術尼科法老終於相信了,說:“腓尼基人真是最優秀的航海家。”然後重賞了這些航海家。腓尼基人的環非洲航行,是人類航海史上的一次壯舉。腓尼基的航海家們駛過地中海,進入大西洋,向北一直到達英吉利,向南一直到達西非。這足以證明腓尼基人在航海方面的能力。
腓尼基的船腓尼基的船腓尼基的船腓尼基的船腓尼基的興衰腓尼基是標準的商業國家。這個國家並不大,但十分富庶。當時腓尼基人的殖民據點遍佈地中海沿岸,他們從波斯和更東邊的中國進口絲綢和瓷器,他們還從印度購買香料。這些廉價交換的貨物在西方市場上是十分昂貴和暢銷的奢侈品。買賣之間的差額為腓尼基人創造了巨大的利潤。
腓尼基的興衰腓尼基人沒有長期的殖民據點。他們的大量殖民地在西班牙和北非等地,這些地區大多靠海,便於商船的往來。腓尼基人所創造的最著名、也是最大的殖民地是迦太基城。該城為腓尼基公主所建,大概在今天突尼斯的突尼斯城附近。迦太基和他的母邦保持了很長時間的聯繫,但這種聯繫僅限於每年年末,迦太基將一定數量的收入上繳母邦。腓尼基的興衰很快,迦太基就比腓尼基本土還要富庶強大了。他們的殖民地深入非洲內陸,用廉價的陶盆和鐵器換取非洲土著的象牙和黃金。迦太基的海軍曾一度稱雄地中海。但好景不長。隨著羅馬在拉丁同盟中的位置越來越重要,義大利半島逐漸為羅馬所統一。腓尼基的興衰當羅馬人控制了整個義大利,他們就非得跟迦太基人爭個高下了。羅馬人稱迦太基為“布匿Punic
”,因此這場戰爭成為布匿戰爭。羅馬人在第一次布匿戰爭中的勝利未能給迦太基帶來傷害,他們利用龐大的殖民體系和豐厚的黃金儲量情誼的賠償了戰爭賠款之後,掀起了第二次布匿戰爭。
腓尼基的興衰在這場戰爭中,迦太基將領漢尼拔成為戰爭的至關重要的人物。他深入羅馬的腹地西班牙半島,重建了迦太基的殖民地。他甚至調動象陣,在義大利半島與羅馬人開戰。這時,羅馬執政官把戰火燒到了迦太基本土,漢尼拔不得不重返北非。在那裏,他遭遇了平生唯一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的失敗。這場戰爭直接摧毀了迦太基強大的海軍,王城被羅馬人佔領,迦太基國滅亡。從此,腓尼基人的身影逐漸消失在歐亞大陸上。腓尼基的興衰在流傳下來的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各種著作中,對腓尼基人都頗有微詞:他們苛刻、狡詐,用一艘船的油從西班牙人手裏換取不計其數的白銀,以致差點壓沉了他們的船隻;他們對居住在非洲內陸的黑人橫徵暴斂,毫無惻隱之心,推崇那些最能榨取民脂民膏、待民如虎的總督;他們不恥於做強盜,公開攔截在海上航行的船隻,搶劫船上的財物,搞得人心惶惶;他們還販賣奴隸,甚至耍詭計誘騙自由人為奴隸,比如將靠岸者的船推入茫茫大海中,使其失去交通工具而被迫為奴……真可謂劣跡斑斑,周邊的民族對之恨之入骨但又無可奈何。腓尼基的興衰正是靠著這些見不得陽光的手段,古代腓尼基人積聚起了巨額財富。腓尼基最大的城市推羅的富庶在古代作家們的筆下,讓人展開最豐富的想像都不為過,“街上堆銀如土,堆金如沙”。但是,誰也不能否認,這是一個勇敢的民族。在人類造了第一隻簡單的船隻之後的很多很多個世紀裏,人們來到水天連接之處,望著浩淼的海洋,卻步不前,因為那裏全是黑暗的失望和死亡。之後,來了腓尼基人,他們沒有這種恐懼。腓尼基人不愧為最勇敢的探險家。往日令人生畏的海洋剎那之間變成了平安大道,地平線的危險變成了神話。聖經中關於推羅聖經初次提及推羅,是在那屬於亞設支派產業的一系列城鎮中(書19:29)。那時,它是一個“堅固城”,從未給以色列人佔領(撒下24:7)。推羅主要是商業中心,與地中海一帶的城市以海道往來,也經由陸路與兩河流域和亞拉伯互有聯繫。在大衛和所羅門的王國時期,推羅是以色列強大的商業盟友。推羅給以色列提供木材、建材以及技工;以色列則為推羅提供農產品(撒下5:11;王上5:1-11)。
聖經中關於推羅以色列國分裂後,推羅仍有一段時間和以色列保持友好關係。亞哈的妻子耶洗別是“西頓王謁巴力”的女兒,謁巴力在別處被稱為推羅的“伊圖伯”。後來,由於亞述的壓力和巴比倫的野心瓦解了這個聯盟,以致在撒瑪利亞失陷時,推羅和以色列關係破裂不久,更反目成仇。
聖經中關於推羅在王國末期,推羅成了先知強烈譴責的焦點(賽23:1-18:耶27:1-11;結26:1-28:19;珥3:4-8;摩1:9-10)。其原因,推羅不但是一個屬於無恥商人的城市,也是拜偶像和行邪淫的集中地。最嚴重的罪行,是因其擁有財富和有利的地理位置,而產生驕傲。以西結譴責推羅時曾把它和撒但的反叛上帝相提並論,可見推羅在上帝眼中的形象(結28:12-19)。
聖經中關於推羅以西結廿六章的寫作年代是西元前592-570年。在這一章聖經中,以西結得上帝的啟示,對推羅的毀滅作以下幾點明確的預言:
1、巴比倫尼布甲尼撒王將毀壞推羅城(結 26:8)
2、許多國民上來攻擊(結26:3)
3、推羅成為淨光的磐石(結26:4)
4、漁夫要在推羅城中曬網(結26:5)
5、推羅的牆垣、城樓要被拆毀,石頭、木 頭、泥土都被拋在水中。(結26:4,12)
6、推羅不得再被建造(結26:14)
7、永遠尋找不到(結26:21)奇妙的應驗1.尼布甲尼撒果然攻毀推羅城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在以西結預言三年後,果然前來圍攻推羅城,十三年(西元前585-573年)後,推羅城終於降服。他攻破城門之後,發現城中大多數人早已乘船搬到半英里以外的小島上,另修造了一座防禦城。
奇妙的應驗2.許多國民上來攻擊推羅正因為推羅在島上另造防禦城,所以才引起其他國家先後圍攻它。西元前332年,希臘的亞歷山大大帝進攻推羅。亞歷山大的大將馬其頓王安提哥那于西元前314年圍攻推羅十五個月後,攻陷該城。西元前64年併入羅馬帝國版圖。奇妙的應驗3.石頭、木頭、連塵土被拋在水中,只剩下淨光的磐石,成為漁夫曬網之地。這項預言在尼布甲尼撒王圍攻十三年攻破推羅城,怒施報復時並未實行,那麼還有誰會徹底毀滅這荒城中的廢墟呢?二百五十年過去了。西元前332年希臘的亞歷山大疾速進攻新推羅,行抵岸上,發現它與新建在相隔半英里的一個海島上的新推羅,中間水勢洶湧,不易進攻。他就定下攻城計畫。奇妙的應驗他收集了古推羅城的牆、塔、木頭,以及宮殿和房屋的舊料,用以建造一條通達海島的堅固堤壩道材料需用浩大,甚至連地上的塵土也被掘起倒入海中了。他把岸上古推羅城搜刮得乾乾淨淨,只剩下淨光的磐石。根據學者和社會觀察家們的報告,證實推羅城如今果然成為漁夫曬網之地。今天地圖上的推羅,已非推羅古城,只是沿著海岸在推羅舊址附近重建的小漁村鎮。奇妙的應驗4.推羅城不得再被建造,也永遠找不到。歷史上許多其他的城市被敵人摧毀後,又被重新建造起來。例如耶路撒冷就被摧毀過好多次,但每次都從廢墟中重建起來。再拿西頓城來說,它離推羅三十里,是推羅的姐妹城。以西結預言西頓的結局是“血要流在街上”,“四圍有刀劍”(結28:33),卻沒有說它會像推羅一樣,不再被建造。奇妙的應驗波斯王亞達薛西奧卡斯於西元前351年將西頓佔領毀滅了,當時有四萬居民放火自焚,血流到街上,以後西頓城又多次被毀,但他總能建造起來。大衛斯這位元史學家記載說:“在十字軍東征的時代,西頓城屢次被雙方所佔領。十字軍曾奪回它三次,它在回教徒手中也傾覆過三次。”“1840年,西頓曾被英國、法國和土耳其三國的聯合軍隊猛烈襲擊過。但西頓總能又重新被建造起來。今天的西頓仍然存在,約有一萬五千居民。奇妙的應驗推羅城的地理位置非常優越有利,古推羅城中的瑞斯蘭大水泉仍然存在,每天可供應水量一千萬加侖,水源不成問題。如今這裏仍是建築城市最理想的地方。推羅城(指位居海島的推羅城)是1291年回教徒統治時期被摧毀的,從此永遠消滅,沒有再被建造過。以前或許有某些建築在同一舊址上興起過,但永遠不再能恢復當年推羅輝煌的情形。與以色列人有關的民族
埃及埃及簡史埃及簡史古埃及文明大約出現在西元前5千年,在約前3100年埃及成為統一的國家,由法老統治,之後的埃及因此也稱為法老埃及。前332年時埃及被亞歷山大大帝征服,古埃及時代結束。
埃及簡史埃及學家通常把古埃及歷史劃分為前王朝時期、早王朝時期、古王國時期、第一中間期、中王國時期、第二中間期、新王國時期、第三中間期和古埃及後期等9個時期。埃及簡史早王朝時期是古埃及法老統治逐漸形成的時期,古、中、新王國時期則是國家統一,法老中央集權的文明繁榮時期,而第一、二、三中間期則是國家分裂,或被外族侵略,法老權利沒落的時期,最後的古埃及後期是埃及受到外族侵略和統治,逐漸被其他民族征服的時期。埃及簡史這是後來埃及學家根據古埃及國家統一、繁榮以及中央政府權力等情況進行的劃分,而不是古埃及人自己的劃分標準。由於《埃及史》原書已經遺失,其劃分王朝的標準現在不清楚。埃及學家劃分標準是部分根據神話傳說、部分根據歷史事實、部分根據已有的劃分進行的,並不完全根據法老家族進行。
埃及神話中的諸神埃及神話中的諸神太陽神-拉哈拉克提
RaHarakhte:太陽神拉被視為創世之神,他分出了天和地,創造了人類和世間萬物,成為神通廣大的創世主和統治者。風神-舒Shu:舒是太陽神拉的兒子,是空氣之神,他頭戴駝翎,是一個虎背熊腰的偉岸男子。埃及神話中的諸神水神-泰芙內特Tefnut:泰芙內特是太陽神「拉」的女兒,是雨露之神,外形是獅首人軀,頭上飾有蛇和日盤。舒和泰芙內特結為夫妻,生下兒子蓋布Geb和女兒努特Nut,他們分別為「大地之神」和「蒼穹之神」。拉命令舒神支撐蒼穹,分開緊密連結的地神蓋布和天空女神努特。舒神托舉著天空女神的身體,將她與丈夫蓋布分開,蓋布躺在舒神腳邊,一肘支地,雙膝抬起,身體成為多山的地面。埃及神話中的諸神而努特被舉到空中,她靠著舒神雙臂支撐,高高位於上空,天宇於是創造出來了。每天清晨,舒神就把太陽神舉起放到變成神牛的努特女神身上,太陽在天空光照大地,地面萬物生輝。白晝結束,拉神要歇息了,舒神又把太陽神從牛背上扶下來,黑夜於是降臨。
埃及神話中的諸神冥神-奧賽裏斯Osiris:奧賽裏斯是蓋布和努特的長子,初為豐饒之神,洪荒時期繼拉神、舒神、蓋布神統攝大地;後來逐漸取代原來的太陽神拉,成為眾神之王。被奉為遠古的英王。而後奧賽裏斯被狡黠的幼弟塞特Seth害死,經過妻子伊西斯Isis與兒子荷魯斯Horus的合力,奧賽裏斯死而復生。埃及神話中的諸神奧賽裏復活後,已不願留在世間。他把世間的王位讓與兒子荷魯斯,自己去往冥府稱王,並主持冥世審判。冥王奧賽裏斯即西方幽冥之國的國君,亦即法老死後之化身以及太陽神在地下之化身。其形象是頭戴王冠,身如木乃伊,手持曲柄杖。埃及神話中的諸神奧賽裏斯之妻-伊西斯Isis:伊西斯為豐饒、健康之神,是古埃及最著名的女神,形象是頭飾上有眼鏡蛇。她是地神蓋布和天空女神努特的女兒,冥神奧賽裏斯的妻子。奧賽裏斯被弟弟惡神塞特害死,遺體被剁成14塊到處亂丟,伊西斯千里尋回丈夫的碎屍組合,讓奧賽裏復活並成為冥神。
埃及神話中的諸神喪葬女神-尼芙西斯Nephthys:尼芙西斯是蓋布和努特的幼女,聰明善良,她喜歡大哥奧賽裏斯,但奧賽裏斯娶了姊姊伊西斯,在惡神塞特的威脅下她嫁給了惡神。在塞特殺死了國王奧賽裏斯,篡奪王位後,尼芙西斯離開了塞特,與伊西斯共同尋找奧賽裏斯的碎屍。因為尼芙西斯是奧賽裏斯的保護者之一,因此她與伊西斯兩姊妹成為天之東隅接引亡者的女神。在古埃及的傳說裡,尼芙西斯是貧瘠之地的化身,而伊西斯是肥土沃壤的化身。埃及神話中的諸神惡神-塞特Seth:塞特是奧賽裏斯的幼弟,喪葬女神尼芙西斯的丈夫,是一個邪惡無比的人,長的非常醜陋怪異。他非常嫉妒哥哥奧賽裏斯的德政與權勢,害死哥哥並篡奪了王位。
埃及神話中的諸神天空之神-荷魯斯
Horus:荷魯斯是冥神奧賽裏斯與伊西斯的兒子,殺死萬惡的叔叔塞特為父報仇,並奪回王位。荷魯斯是法老王王權之守護神,形象為鷹頭人身。埃及神話中的諸神愛神-哈托爾
Hathor:哈托爾是古埃及神話中的牝牛神,後演化為愛情、舞蹈及豐饒女神。她是天空之神荷魯斯的妻子,形象為一婦女,戴雙角頭飾、兩角之間嵌有一日盤。哈托爾又被視為戰爭與毀滅女神。法老王均自稱為「哈托爾之子」。埃及神話中的諸神哈托爾也被奉為眾女神之母、法老和墓地的庇護神和喪葬女神。相傳她與女神陶爾特同時在冥府之門接引亡者,並保護和幫助她們通過險境。據「死亡之書」,哈托爾有七種形象,並各有其名。據說她可決定新生者的命運。埃及神話中的諸神智慧之神-圖特Thout:圖特是古埃及神話中的智慧之神,又是計算和書寫之神、神的代言人和史官,在整個埃及受到人們的尊敬和崇拜。圖特的形象是一男子,朱鷺首人軀,一手執筆、一手持供書寫用之板,頭上經常戴著新月之冠。
埃及神話中的諸神引魂之神-阿努比斯Anubis:阿努比斯是靈魂的護送者,他為亡者打開通往另一個世界的道路,使亡者順利地抵達到另一個世界。同時他也是木乃伊及墓地之守護神。阿努比斯的形象是一隻呈臥姿的黑色豺狼,有時也會變身為人軀豺狼首或人軀犬首。
埃及神話中的諸神真理女神-瑪特Maat:在對死者進行審判和靈魂的稱量時,在審判廳的中間放置著一個巨大的天平,旁邊站著真理和正義之神瑪特,準備秤量死者的心臟。瑪特的形象是一跪坐的女子,頭上戴著鴕鳥的羽翎。,她是古埃及神話中的真理女神,象徵著至高無上的法律、真理和正義。瑪特也是眾神之主的女兒,智慧之神圖特Thout的妻子。
埃及神話中的諸神河流之神-卡努姆Khnum:羊首男人身的卡努姆,頭上雙角碩大彎曲,他是古埃及神話中的豐饒之神和創造之神,常以公羊的外形從天而降,落在使大地豐饒多產的尼羅河上。卡努姆是尼羅河流域的統治者,被視為水之賜予者、尼羅河源頭的守護者,他的神廟就位於尼羅河源頭的地方。
埃及神話中的諸神鱷魚神-塞巴克Sobek:塞巴克是十三王朝法老王的保護神之一。塞巴克是鱷魚首男人身,他能隨時變成一隻鱷魚,潛伏在湖中,在沼澤和石灘急流一帶出沒。居民將之視為最高神靈,需以禱告和祭品來取悅他,對他的崇拜者來說,塞巴克就是巨匠造物主。
埃及神話中的諸神塞特曼女神Sekhmet:獅頭的塞特曼女神是太陽神拉Ra的女兒,她的名字意指「力量」,象徵燃燒的太陽之心。聖甲蟲凱布裏Khephri:聖甲蟲凱布裏是太陽神破曉時之化身,其外形為甲蟲首人軀。
埃及神話中的諸神眾神之王-阿蒙Amon:在古王國時期,太陽神拉是埃及的主神。到了中王國時期,特別是新王國第十八王朝時趣,另一太陽神-阿蒙,被奉為主神。阿蒙是生殖神,代表生育繁殖的力量,亦是豐饒之神,同時也是法老王有力的守護神。通常頭戴有羽翎和日盤之冠,有時為羊首人軀。對阿蒙的崇拜開始於上埃及,特別是底比斯這個城市。阿蒙神曾一度失勢,後來又恢復了至尊的地位。他是埃及的大神,常被稱為「眾神之王」。
埃及學和埃及的醫學荷馬(Homer)在Odyssey史詩中提到埃及人的醫術說:InEgypt,themenaremoreskilledinmedicinethananyofthehumankind.
事實上,歷史也記載,埃及醫生被鄰國邀請去治病的,或要求埃及王送最好的醫生去治病
(波斯王Cyrus於560BC要求埃及眼科醫生去治病)
。圖是第18朝代(1400BC)在埃及古都Thebes墳墓牆壁的畫,描述敘利亞王子送給埃及王的醫生許多的禮物“Nebamun”,scribeandphysicianoftheking,receivingaSyrianprincepayinghimforhisservicesingifts從三方面來看埃及的醫學從醫學的記載(MedicalPapyri)從古埃及人的木乃伊看疾病從古埃及的文物看醫學金字塔、墳墓、神廟牆壁的圖畫、雕刻的內容今日能找到的醫學記載EdwinSmithPapyrus捲紙約5公尺長,30公分寬,其中記載中王朝(MiddleKingdom)還在建造金字塔時代(1600BC)的醫學知識,描述48個外科的個案,特別是外傷、骨折、頭部外傷的處置和處理。EdwinSmith是住在開羅的美國古董商,在Luxor買到。現在存放在NewYorkAcademyofScienceTheEdwinSmithPapyrus醫學的紀錄(MedicalPapyrus)EbersPapyrus:由埃及學家,英國的GeorgeEbers而得名。長20公尺寬30公分,是最長的一卷,記載在1534BC年代的醫書。但其中一段述及上下埃及王Den的事(3000BC)所以猜測也許比公元前1600年更早。是從Thebes古都出土的棺木中,在木乃伊腳間找到的書卷,分段記載各種內科的疾病,從症狀、檢查到診斷和治療,還包括解剖和生理學。總共有877種配方和400種藥物。今日的處方常用Rx的標示,原來是從埃及神Horus的眼睛而來。醫學的紀錄(MedicalPapyrus)KahumGynecologicalPapyrus
從第一朝(3150~2925BC)埃及就有“醫學教育”的場所叫做“Peri-ankh”譯成“Houseoflife”其中有圖書館,最著名的是Imhotep在Memphis的學校,國際著名。另有四個場所是在廟宇裡,如Bubastis,Edfu,Tel-el-Amarna和Kom-ombo。
在Sais有助產士的訓練所。醫學教育
Peri-ankhofAbydos是另外一個有名的“醫學院” 在第5朝代的主任醫師(ChiefPhysician)NenkhSekhrnet的墳墓上,刻了以下的醫療誓約:表示埃及醫師也注重倫理
NeverdidIdoanythingeviltowardsanyperson絕不對任何人做壞事。古埃及的天文學
他們注意觀測太陽、月亮和星星的運動,並從很古的時代起就知道了預報日食和月食的方法。可惜,這種方法是嚴格保密的,詳細情況不得而知。馬克思說:“計算尼羅河水漲落期的需要,產生了埃及的天文學。”這就是說,天文學知識的產生來自於對自然界的觀察。每年6月,尼羅河洪水氾濫,從上游沖來肥沃的土壤,使農作物得以茁壯成長。由此,埃及人產生了“季節”的概念。古埃及的天文學他們發現三角洲地區尼羅河漲水與太陽、天狼星在地平線上升起同時發生,他們把這樣的現象兩次發生之間的時間定為一年,共365天。把全年分成12個月,每月30天,餘下的5天作為節日之用;同時還把一年分為3季,即“氾濫季”、“長出五穀季”、“收割季”,每季4個月。希羅多德說:“埃及人在人類當中,第一個想出用太陽年計時的辦法,……在我看來,他們的計時辦法,要比希臘人的辦法高明,因為希臘人,每隔一年就要插進去一個閏月,才能使季節吻合,……”。
古埃及的天文學非常有趣的是,天狼星的埃及象形字也是三角形的,很像金字塔的形狀。古埃及人把這一次黎明前天狼星從東方升起,到下一次黎明前天狼星又從東方升起之間的時間為一年,並把黎明前天狼星升起的一天定為歲首,這叫做狼星年。狼星年的長度是365.25天,於今天的精密數字365.2422天很接近。這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太陽曆,是現行西曆(又稱陽曆)的祖先。古埃及的天文學埃及人用石碗滴漏計算時間,石碗底部有個小口,水滴以固定的比率從碗中漏出。石碗標有各種記號用以標誌各種不同季節的小時。古埃及的占星學是很發達的。正如古埃及文明的特色一般,他們的十二星座也是以古埃及的神來代表的。埃及人除了知道北極附近的星星之外,從出土的棺蓋上所畫的圖像上可以肯定,他們認識的星象還有天鵝座、牧夫座、仙后座、獵戶座、天蠍座、白羊座以及昴星團等。古埃及的天文學埃及人認星的最大特徵是把赤道附近的星星分圍36組,每組可能是幾顆星,也可能是一顆星。每組管10天,所以叫做旬星。當一組星在黎明前恰好升起的時候,就標誌著這一旬的到來。現在已發現的最早的旬星文物是屬於第三王朝的。注:從西元前3000年西元前332年,埃及共經歷了31個王朝。古埃及的天文學太陽的崇拜,在埃及佔有重要地位。從前王朝時代起,太陽被描繪為聖甲蟲,在埃及宗教中佔有顯著的地位。而且,不同時辰的太陽還有不同的名稱。在不同地區,不同時代,還有另外一些太陽神。埃及人的民用曆法,一年分為12個月,每月30日,一年360日,後來又增加了5日,以365日為一年。但是,實際上,這種曆法並不精確。因為,1個天文年是365.25日,所以,埃及民用曆每隔4年便比天文曆落後1天。然而,在古代世界,這就是最佳的曆法。古埃及的天文學羅馬的儒略曆就是儒略·愷撒(J·Caesar)採用古埃及的太陽曆加閏年而成的。中世紀羅馬教皇格列高利(Gregory)對儒略曆加以改革,成為今日公認的世界性西曆。在這一方面,同樣可以看到古埃及人的重大貢獻。數字與比例110100100010,000100,0001,000,000這數是多少?對以色列人的影響以色列人在埃及住了四百年,雖然說是住在距離較遠的歌珊地,但要不受埃及人的影響,根本是不可能;埃及人對以色列人的影響可以說是多方面的,日常生活中如造紙的技術和書寫的工具,以至造磚的技術都是從埃及人學來的。進而至到文學,我們可以從以色列人的智慧文學可以看到埃及人的影子,從保存屍體的方法,看到埃及的醫學對以色列人有深遠的影響。對以色列人的影響另一方面就是政治的壓力,在所羅門去世,以色列分成南北國以後,這種壓力與日俱增,以賽亞書31章正是最好的寫照。禍哉!那些下埃及求幫助的,是因仗賴馬匹,倚靠甚多的車輛,並倚靠強壯的馬兵,卻不仰望以色列的聖者,也不求問耶和華。其實,耶和華有智慧;他必降災禍,並不反悔自己的話,卻要興起攻擊那作惡之家,又攻擊那作孽幫助人的。對以色列人的影響埃及人不過是人,並不是神;他們的馬不過是血肉,並不是靈。耶和華一伸手,那幫助人的必絆跌,那受幫助的也必跌倒,都一同滅亡。耶和華對我如此說:獅子和少壯獅子護食咆哮,就是喊許多牧人來攻擊牠,牠總不因他們的聲音驚惶,也不因他們的喧嘩縮伏。如此,萬軍之耶和華也必降臨在錫安山岡上爭戰。雀鳥怎樣搧翅覆雛,萬軍之耶和華也要照樣保護耶路撒冷。他必保護拯救,要越門保守。對以色列人的影響以色列人哪,你們深深地悖逆耶和華,現今要歸向他。到那日,各人必將他金偶像銀偶像,就是親手所造、陷自己在罪中的,都拋棄了。亞述人必倒在刀下,並非人的刀;有刀要將他吞滅,並非人的刀。他必逃避這刀;他的少年人必成為服苦的。他的磐石必因驚嚇挪去;他的首領必因大旗驚惶。這是那有火在錫安、有爐在耶路撒冷的耶和華說的(賽31:1-9)對以色列人的影響但有一點是非常重要的是,以色列人並未受埃及的多神(泛神)宗教太大的影響,他們仍然保持單一神的敬拜,而這種堅持,在進入迦南定居時,受到嚴峻的衝擊。在迦南定居以後,屢次陷入巴力敬拜的網羅之中,不能自拔,這是後話。與以色列人有關的民族
巴比倫巴比倫簡史古巴比倫(約前30世紀-前729年)位於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大致在當今的伊拉克共和國版圖內,在距今約5000年前左右,這裏的人們建立了國家,到公元前18世紀.這裏出現了古巴比倫王國。古巴比倫位於今巴格達以南90公里處,與古代中國、印度、埃及一起被認為是古代人類文明發祥地。巴比倫簡史西元前4000年到西元前2250年是兩河文明的鼎盛時期,《創世記11:2》稱其為示拿地。兩河沿岸因河水氾濫而積澱成肥沃土壤,史稱「肥沃的新月地帶」「美索不達米亞」是古希臘語,意為「兩條河中間的地方」,故又稱為兩河流域。兩河指的是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巴比倫簡史兩河流域文明最早的創造者是前4000年左右來自東部山區的蘇美爾人。前3000年,蘇美爾人就在兩河流域建立了眾多城邦。從考古發現已經得到的史料來看,從西元前2900年開始,蘇美爾城邦進入一個“諸國爭霸”的時代。在這平原上發展了世界上第一個城市,頌佈了第一部法典,流傳最早的史詩、神話、藥典、農人曆書等,是西方文明的搖籃。巴比倫簡史在西元前2200年左右,來自敘利亞草原的另一支閃族阿摩利人攻佔這座小城,建立了國家。驍勇善戰,爭強尚武的阿摩利人以此為中心,南征北討,四處征戰,最終建立了一個強大的巴比倫帝國,歷史上稱之為“古巴比倫王國”。人們喜歡用“巴比倫”三個字來概括古代兩河流域文明,足以表明巴比倫文明所創造的輝煌業績和對世人所具有的魅力。巴比倫簡史在巴比倫北面的亞述人十分強悍。西元前8世紀,亞述成為一個龐大的軍事帝國。巴比倫被它征服了,敘利亞、腓尼基、巴勒斯坦、小亞細亞、埃及,也都先後歸入它的版圖。除了希臘和義大利,地中海沿岸幾乎都被它佔領了。
巴比倫簡史西元前612年,居住在巴比倫的迦勒底人聯合東邊的米堤亞人攻陷尼尼微。全城居民遭到屠殺,甚至連兒童也不能倖免。亞述最後一代國王辛沙立希孔和他的宮殿一起被燒成灰燼。從此,這個龐大帝國連同它的首都就從地面上消失了。
巴比倫簡史戰勝了亞述的迦勒底人在巴比倫建立了一個新的國家。為了和那個被亞述滅掉的古巴比倫王國區別開,人們把它叫做新巴比倫王國。新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把首都巴比倫城建成一座堡壘般的城市。它的規模就是用今天的標準來看,也是非常壯觀的。巴比倫簡史城市是方形的,每邊長22.2公里。圍繞城市的城牆大約有8.5米高,是用磚砌和油漆澆灌而成的。四匹馬拉的戰車可以在寬闊的城牆上拐彎。巴比倫城有100座銅做的城門,因此希臘大詩人荷馬又把巴比倫城稱為“百門之都”。巴比倫簡史巴比倫古城的大門叫典禮門,高4米多,寬2米左右。門的上部是拱形結構,兩邊和殘存的城牆相連,門洞兩邊的牆上有黃、棕兩色琉璃磚製成的雄獅、公牛等圖像。這座城門建築得十分牢固,西元前568年波斯人在摧毀巴比倫古城時,只有這座城門倖存下來。在千百年風雨剝蝕下,古城城牆已坍塌無存,唯獨這座城門依然完好如初。巴比倫簡史國王尼布甲尼撒在位期間(西元前605-西元前562年),巴比倫的國力最為強大。他率兵攻打敘利亞,出兵巴勒斯坦,奪占耶路撒冷,滅掉猶太王國,強迫猶太人遷居巴比倫,成為“巴比倫之囚”。在晚年,他還侵入埃及。在這幾十年裏,巴比倫城人口達到10多萬,還有來自亞洲各地的商人,奴隸制經濟有了很大發展。
巴比倫簡史但是,在強盛的背後,已經埋伏了危機,被征服的外族人對巴比倫奴隸主的仇恨和反抗不斷發生,本族的貧民和農民因破產淪為奴隸,加劇了國內的階級矛盾,奴隸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矛盾也越來越激烈。尼布甲尼撒死後,國內政局立即動盪起來,6年中8個國王被廢,其中兩個被殺。
巴比倫簡史尼布甲尼撒二世時,巴比倫已經道德十分淪喪,整個城市成了奢華和淫蕩的象徵,甚至連許多神廟中都充斥著妓女。由於縱慾的結果,男子體質急劇下降,全國性病流行。巴比倫的地主和顯貴們忙於爭權奪利,縱情享樂,他們以為他們的城牆是那樣高大而堅固,誰也攻不破。巴比倫簡史他們萬萬沒有想到,敵人會利用穿過城牆的幼發拉底河打進來。一天晚上,巴比倫的一個年輕王子正在舉行狂歡宴會。波斯王居魯士下令在幼發拉底河中修築了一座水壩,把河水放到壩的一邊去。他的軍隊從另一邊放幹水的河床中偷偷進到城裏,未經交戰就佔領了巴比倫。
巴比倫簡史據說,有一些巴比倫商人做了波斯人的內應。這件事發生在西元前538年。在波斯王居魯士幾乎沒有遇到任何抵抗就佔領了巴比倫。在僅88年的新巴比倫王國滅亡了。巴比倫簡史小結:689BC,古巴比倫王國被亞述所滅。612BC,新巴比倫王國滅掉了亞述。後來,神廟祭師集團當權,終於在538BC,被位於伊朗高原的波斯所滅。古代兩河流域的文明作為一個獨立的整體便告結束。
巴比倫的祭司祭司是神廟的侍奉人員,負責主持祭祀活動、節慶典禮,念咒祈禱,占卜等。他們是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國家一個最特殊的階層。
美索不達米亞大部分的神,都供在廟裏。因此,美索不達米亞地帶的廟宇也多得不可勝數。祭司作為神廟的侍奉人員,數量自然驚人,他們不僅人數眾多,而且權勢顯赫。據統計,考古學家僅在蘇美爾遺址就發掘出了3500座廟宇!
巴比倫的祭司美索不達米亞人注重現世的祈福和享樂,建造神廟是為了祭祀諸神,保持和神的良好關係,以保佑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所以,一國之中,廟宇往往是僅次於王宮的最好建築。對修建神廟,各民族都捨得花大本錢。希羅多德在他著作中描述的巴比通天塔,就是最有代表性的神廟。
巴比倫的祭司國家的王權受到三種限制:法律、貴族和祭司。其中以祭司最有勢力。國王是神的代言人,其權力由神授予,而神的代表是祭司。在老百姓眼裏,君王如果不從祭司手中獲得權杖,就不能稱之為名正言順。祭司代表神授權給君王時,一般都有莊嚴隆重的儀式。在這種神權政治下,祭司擁有極大的特權。而且,祭司是國家一支重要的經濟力量。他們控制和管理著神廟裏的財富。
巴比倫的祭司由於宗教在國家生活中的地位,美索不達米亞的神廟聚斂的財富無以數計。國王一般劃撥一部分土地作為廟產,並指定地域獻租納稅。對外戰爭如果獲勝,戰俘和戰利品優先送達的地方就是神廟。加上國民競相敬獻的各類供品,神廟裏不僅充滿了食品、蔬菜、水果,而且擁有大量的金銀財寶。
巴比倫的祭司祭司作為財富的管理者,他們出租土地、經營錢莊、參與商業活動,使神廟的財產不斷增值。因此,祭司因宗教得財,因財得勢,成為社會的特權階級。祭司多出於名門望族,職業是世襲的,其稱號也代代相傳。他們還往往是國家少數壟斷了文化知識的人。在神廟開設的學校中,祭司既是校董,又是教師,通過教育對學生灌輸宗教思想,因而也是壟斷思想的階層。
巴比倫的祭司祭司也分不同的等級,高級祭司負責主持重大的祭祀活動,普通祭司按等級各司其責。比如卡魯、那努負責領唱聖歌,尼撒庫負責主持奠酒,那姆克負責清掃,巴努負責驅魔儀式。另外還有專門從事占卜和解釋預兆的祭司,他們負責求神問吉、解夢看相、占星預卜等。巴比倫的社會制度古巴比倫社會分為三個等級:1.阿維魯,為全權自由民,上層是統治階級,下層多是納稅、服兵役和徭役的自耕農和士兵。2.穆什欽努,為依附於王室土地的無權自由民,古巴比倫時代還存在其他類似穆什欽努的依附階層。3.瓦爾都(男奴)和阿姆圖(女奴)是奴隸階級。
巴比倫的社會制度高利貸業甚為活躍,神廟和酒店同時經營高利貸業。高利貸業的活躍促進債務奴役制的發展。債奴被稱為基薩圖。在家庭和婚姻關係方面,還保存父權和夫權的家長制殘餘。父家長可將其妻或子女賣為奴隸或使之變為債奴,子女須為其父家長殺害的他人子女抵命。巴比倫的社會制度債務奴役制的發展導致債務人的反抗。漢穆拉比之後即爆發了反債務奴役的鬥爭,導致國王發表解負令。這也是古巴比倫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巴比倫的巴別塔赫赫有名的巴別通天塔就聳立在大道的北面。巴別塔本是巴比倫古城裏,一座供奉巴比倫人的主神馬都克的神廟。塔的頂端是神殿。有一條石梯可以直通神殿,敬拜神時,穿著白色法衣的祭司在由樂器伴奏的合唱聲中登上塔頂。這座巴別塔就是與《舊約聖經》裏的巴別通天塔有某種神秘的關聯。“巴別”這個詞是巴比倫文,意思是“神的大門”。巴比倫的巴別塔巴比倫古城裏最早的巴別通天塔,在西元前689年亞述國王辛赫那裏布攻佔巴比倫時就破壞了。新巴比倫王國建立後,尼布甲尼撒二世下令重建通天塔。他命令全國不分民族、不分地區都要派人來參加修塔。尼布甲尼撒下令重建的巴別通天塔共有7層,總高90米,塔基的長度和寬度各為91米左右。在高聳入雲塔頂上,還建有壯觀的供奉馬都克主神的神殿,塔的四周是倉庫和祭司們的住房。巴比倫的巴別塔在5000多年前,人們能建起這樣一座如此巍峨雄偉的通天塔,實在是人世間的一大奇跡。遺憾的是,巴別塔如今剩下的僅僅是一塊長滿了野草的方形大地基的殘跡了。
在波斯人徹底摧毀了巴比倫之後,人們對巴比倫通天塔仍然念念不忘。西元前331年,當亞歷山大大帝占領已經荒蕪的巴比倫後,他曾經想重建通天塔。但是,單單清除廢塔的磚瓦就需要一萬人工作兩個月。最後他只好放棄了這個計劃。巴別塔(猶太教文獻)希伯來語文學有不少記述關於建築巴別塔的原因和目的。一些對舊約聖經作注釋的猶太教文獻記載,興建高塔的人稱作“分裂的一代”,他們認為:“上帝沒有權選擇高處,而把低處留給我們,所以我們會建造高塔,並於塔頂設一偶像,要他手持利劍,並擺出向上帝宣戰的樣子。”另外一些文獻指出,興建高塔的人更想向上帝發動戰爭,因為他們射上天空的箭染有血跡,令他們相信有能力攻擊天堂。
巴別塔(聖經記載)創世記第1-9章記載,人類當時有共同語言,並且一起居住在與幼發拉底河相距不遠的示拿之地。人們利用河谷的資源,在那裏建築城和塔,為了聚集全體的人類,以及展示人類的力量。上帝降臨視察,看見人類過於自負和團結,一旦完成計畫將無惡不作,便決定變亂人們的口音和語言,使他們分散各地,停止建造高塔,所以該塔稱為巴別,有變亂的含意。巴別塔(介紹)那共同的語言被稱為亞當語,歷史上曾有學者提出某種語言是原始語言,例如希伯來語、巴斯克語等(參閱猶太文獻)。高塔中途停工的畫面在宗教藝術中有象徵意義,表示人類狂妄自大最終只會落得混亂的結局。下圖圓形的是藝術家想象的巴別塔。四方形的是考古學家所相信的巴別塔原形。
巴比倫的空中花園
被列為古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巴比倫“空中花園”,亦稱“懸苑”,它依偎在幼發拉底河畔。新巴比倫王國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604BC-562BC)曾以興建宏偉的城市和宮殿建築聞名於世,他在位時主持建造了這座名園。相傳,他娶波斯國公主賽米拉米斯為妃。公主日夜思念花木繁茂的故土,鬱鬱寡歡。國王為取悅愛妃,即下令在都城巴比倫興建了高達25米的花園。巴比倫空中花園此園採用立體疊園手法,在高高的平臺上,分層重疊,層層遍植奇花異草,並埋設了灌溉用的水源和水管,花園由鑲嵌著許多彩色獅子的高牆環繞。王妃見後大悅。因從遠處望去,此園如懸空中,故又稱“空中花園”。空中花園最令人稱奇的地方是那個供水系統,因為巴比倫雨水不多,而空中花園的遺址相信亦遠離幼發拉底河。巴比倫空中花園研究人員認為空中花園應輸水設備,奴隸不停地推動連繫著齒輪的把手,把地下水運到最高一層的儲水池,再經人工河流返回地面。另一個難題,是在保養方面,因為一般的建築物,要長年抵受河水的侵蝕而不塌下是不可能的,由於米索不達米亞平原沒有太多石塊,因此研究人員相信空中花園所用的磚塊是與別不同,它們被加入了蘆葦、瀝青及瓦,更有文獻指石塊被加入了一層鉛,以防止河水滲入地基。巴比倫空中花園波斯人造花園的技術是遠近馳名的,早在公元前五世紀就已傳到希臘。但是,希臘人對巴比倫所景仰的,顯然是空中花園匠心獨運的建築,以及在又乾又熱的盛夏,植物竟然也能生長得那麼繁茂。希臘文稱這種花園為Paradeisos,是由波斯文Pairadaeza變化而來。進而變成英文的pa
0/150
联系客服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