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诸多中考考生却面临着中考历史知识点庞杂、考点范围广,考察层次逐渐加深,而复习时间有限的矛盾。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构建历史知识体系,抓住核心知识点,辨析易错点,突破难点,切中命题,就显得异常重要。这就需要复习的高效性。本专辑将为广大师生高效复习助力!针对历史知识点的纷杂,通过时空坐标、重大历史事件与人物进行提纲挈领归纳总结达到巧记的目标;针对历史考察点多范围广的特点,通过核心知识梳理,易混易错知识点拨拓展,明确重点,剖析难点,从而达到对常考考点精讲的目标;针对中考历史分值增加,难度加大的趋势,通过经典题目讲解与练习从而到达对中考题型、考点分布、命题方向、解题方法的把握。
专题33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90年代的近半个世纪里,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1.美苏冷战:1947年,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美苏冷战开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苏联为首的华约先后建立,形成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
2.资本主义国家:(1)美国经济实力膨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新经济;(2)西欧各国加强联系与合作,组建了欧共体。1993年,欧共体发展为欧盟。(3)战败的日本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在美国的扶植下,经济迅速恢复发展,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3.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从一国走向多国。为了改变苏联模式的弊端,苏联和东欧各国通过一系列改革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但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相继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世界格局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4.亚非拉美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逐渐崩溃。
1、时空坐标
2、重大事件与人物
1)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德国分裂、“北约”与“华约”,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
2)欧洲联合的趋势与欧盟的成立,美国、日本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
3)戈尔巴乔夫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纳米比亚独立与战后殖民体系的崩溃,亚非拉国家为捍卫国家主权、发展经济所进行的斗争。
3、专题33知识体系
一、核心知识梳理:
考点一 美苏“冷战” 杜鲁门主义 德国分裂 “北约”与“华约”
【活学巧记】冷战
【名师点拨】
1)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是冷战开始的标志;华约的成立是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苏联解体是冷战和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
2)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以美国为首;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以苏联为首。它们是两个对抗的军事政治集团。
考点二 欧洲联合 日本经济的发展 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活学巧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和西欧的发展
【名师点拨】
欧盟由欧洲共同体发展而来,两者有本质的不同:欧洲共同体是一个经济共同体,各成员国追求经济一体化;欧盟是一个经济政治共同体,成员国追求经济政治一体化。
考点三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推广 苏联的改革与变化 苏联解体 东欧剧变
【活学巧记】社会主义运动曲折发展
考点四 万隆会议 非洲独立运动 古巴独立 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 南非废除种族隔离制度
南非废除种族隔离制度背景(1)1925年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简称“非国大”)成立,它主张通过非暴力斗争方式实现种族平等(2)1961年,南非获得独立,但掌控政治、经济的荷兰、英国殖民者后裔推行针对黑人的种族隔离制度概况(1)1962年,非国大领导人曼德拉被捕入狱,但南非人民争取种族平等的努力仍在继续(2)1990年,南非政府迫于国内外压力,被迫释放曼德拉。(3)1991年,南非废除种族隔离制度。(4)1993年,曼德拉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1994年,曼德拉当选南非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
二、易混易错、知识点拔与拓展
1、【易错易混】
1)准确掌握下列组织的英文缩写:世界贸易组织(WTO),亚太经合组织(APEC),欧洲联盟(EU),联合国(UN)。
4)70年代初期,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注意表述中的限定范围是“资本主义世界”。
2、【拓展延伸】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和日本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1)都得到美国在经济上的援助或扶持。
(2)都大力引进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教育,培育人才。
(3)都制定了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2)东欧剧变留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是什么?
(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内外政策。
(2)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3)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依法治国。
(4)加强执政党的建设,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3)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苏两国改革的结果及启示
(1)结果: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在改革中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苏联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开始改革,其改革激化了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引发了社会动荡,最终导致苏共的垮台和苏联解体。
(2)启示:改革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要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要充分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4)异同比较:
战后日本、西欧与美国经济发展原因与启示
近现代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的斗争
4、【知识点拔】
1)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
(1)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的转移:美国取代英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美国在全球各地建立几百个军事基地;以美元为中心资本主义货币体系和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建立起来。
(2)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经济干预:源发于罗斯福新政期间的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在战后资本主义各国得到适用并发展。其实质是资本主义国家对生产关系的调整,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3)资本主义对外扩张方式的转变:利用跨国公司在全球采集原材料、组织生产、开展金融活动等;将劳动密集型、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制定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国际经贸规则等。
(4)注重缓和社会阶级矛盾: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和福利制度等。
2)丘吉尔“铁木演说”
材料: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的后面,坐落着中欧和东欧古国的都城……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不仅以这种或那种形式屈服于苏联的势力影响,而且还受到莫斯科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
——丘吉尔“铁幕演说”
问:你如何理解这段话?
理解:丘吉尔认为,欧洲已经被一道“铁幕”分为两部分,“铁幕”以西是资本主义世界,“铁幕”以东是社会主义世界,社会主义世界处于苏联的控制之下。
3)为什么说德国分裂是冷战的产物?
原因:①冷战开始后,德国问题便成为冷战的焦点。美、英、法、苏等国在各自的占领区内推行有利于本国的政策,德国逐渐分裂为两个不同的经济、政治实体。
②德国分裂是英、美、法、苏等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德国人民头上的结果,是冷战的产物。
4)美国独立战争、美国南北战争、罗斯福新政和战后美国发展的启示:民族独立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国家统一是经济发展的保障,国家干预是经济发展的条件,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对于我们而言,要坚决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要加强宏观调控和发展科技教育。
三、史料学史
【统计图表】20世纪50—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率简表
1967-1999年西欧六国国民生产总值变化表[单位:百万(1990年国际元)]
——摘编自(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统计》
【文献类】
材料一 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对峙是为了争夺霸权,每一方都认为对方威胁到己方。西方盟国以条约组织包围了苏联阵营;苏联则迂回到西方的背后,培养革命的盟友。苏联领导人忽而表现为防御性的焦虑,忽而流露出攻击性的霸气。赫鲁晓夫时不时威胁发动核战以恫吓世界,旨在吓阻西方的入侵。其中一次的危机就是古巴导弹危机,但是危机最后双方都各退一步。
——[美]菲利普·费尔《世界:一部历史》
设问:根据材料概括学者认为推动冷战形势不断加剧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美苏对峙对世界局势产生的主要影响。(侧重历史解释)
答案:因素:美苏双方都认为对方威胁到了自己的利益;美苏双方各自成立政治军事阵营推动对峙局面的形成;苏联领导人的对外态度摇摆不定;苏联领导人发出核战争威胁。主要影响:积极性: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新一轮世界大战的爆发;消极性:军备竞赛、局部冲突造成国际局势动荡。
材料二 1948年,美国通过了《对外援助法案》,马歇尔计划正式启动,4年内美国对欧拨款达131.5亿美元,88%为赠款。马歇尔计划既帮助欧洲国家恢复了经济,也推动西欧各国走上一体化的道路,加强了西方国家之间的联合。
——刘宗绪《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设问:根据材料指出马歇尔计划的影响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歇尔计划实施的目的。(侧重历史解释)
答案:影响:对西欧国家的经济复苏起了很大的作用,促进了欧洲一体化进程。目的:企图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西欧,对抗苏联。
材料三 日本大量引进世界先进技术,主要手段是购买技术专利和图纸,在短期内集中了其他国家长期以来开发的成就,然后结合本国特点进行改造提高。……日本政府长期坚持“教育先行”战略,重视人才培养。教育经费1950年为1599亿日元,1972年增至40244亿日元,占当年政府预算的20%。
设问:根据材料三,促成日本经济增长率最高的因素有哪些?这一时期的日本与当前的中国在发展经济方面有着许多共同经验。请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加以评论。
答案:因素:引进先进技术并加以改进;坚持教育先行战略,重视人才培养。当前中国实行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战略。科技创新能够促进社会发展进步。
材料四 l950年5月法国外长舒曼指出:“要使欧洲国家统一起来,必须结束长达百年之久的法德之间的冲突……把法德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理之下……”
提问: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长达百年之久的法德之间的冲突”主要指哪些冲突?20世纪60年代,西欧国家为实现“欧洲统一”成立了什么组织?
答案:普法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共同体。
四、重点考向
考向一 理解马歇尔计划的本质
二战结束后,欧洲经济凋敝、百废待兴,迫切需要外界援助。美国提出并实施“欧洲复兴计划”,也称为“马歇尔计划”。
马歇尔计划是以美国为主导、通过《1948年对外援助法》单方面向欧洲国家投资和输出产能的经济援助计划。这种援助建立在不对等的关系上,附加诸多条件,受援国处于被动接受与附属地位,不能自主决定经济政策。这一计划还将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排除在外,所谓“欧洲复兴计划”实际上是“西欧复兴计划”。
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不仅有经济目的,而且有政治目的。美国为向全球扩张、与社会主义阵营抗衡,迫切需要稳定和复兴的西欧盟友,并借拯救欧洲来发展自己,因此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的本意是,通过援助欧洲恢复经济,使欧洲成为抗衡苏联的重要力量。这一计划对冷战的激化和两极格局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通过附加条件的援助,马歇尔计划也在事实上造成了美国控制西欧和西欧依赖美国的结果。
考向二 全面认识美苏冷战
2.根本原因:不同意识形态下的国家利益之争。冷战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是两种社会制度尖锐对立的表现;但是冷战并不单纯是两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更重要的是包含着复杂的国家利益矛盾。
3.实质:美苏两国对世界霸权的争夺。
4.方式:封锁与遏制,这是冷战政策的根本方式,也就是不与敌对国家进行经济、外交、军事合作,防止敌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实力壮大。
5.影响:一方面,防止了世界大战的再次发生;另一方面,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
考向三 比较三国同盟、三国协约、“轴心国”集团、反法西斯联盟、北约、华约
考向四 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恢复、发展的比较及得出的启示
(1)比较
①相同点:都得到了美国在经济上的大量援助和扶持;都较好地利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重视教育和人才的培养;政府都采取恰当的经济政策。
②不同点:日本进行民主化改革,推行非军事化政策,利用了朝鲜战争等有利时机;欧洲走的是联合发展的一体化道路。
(2)启示:要善于抓住机遇,加强国际经济联系;要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积极引进先进科技,大胆创新;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考向五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的相似之处及教训
(1)相似之处
①从原因分析,根本原因都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引起的严重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都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②从实质分析,都使共产党丧失了执政地位,社会制度由社会主义变为资本主义。
④从影响分析,都使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削弱了社会主义力量。
(2)教训
①改革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②要不断深化改革,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③必须结合国情,坚持走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④要抓好执政党建设,关键是政治思想建设,维护党的领导地位。
考点一 美苏“冷战” 杜鲁门主义 德国分裂 “北约”与“华约”
考点二 欧洲联合 日本经济的发展 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考点三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推广 苏联的改革与变化 苏联解体 东欧剧变
考点四 万隆会议 非洲独立运动 古巴独立 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 南非废除种族隔离制度
材料一二战后,世界发生的重大变化是社会主义越出一国的范围,在东欧、亚洲以及拉丁美洲建立了以苏联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国家体系。……形成了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断深入,发展模式不尽相同。……开始了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促进了各国的相互竞争又相互依存。
——《世界史》
材料二独立后,印度确立了以计划经济为主体的混合经济模式。……赢得独立后,大部分非洲国家盲目照搬原宗主国或美国的发展模式,也有极少数国家选择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由于也是一种模仿或照搬,结果并不理想。……1959年古巴革命胜利后,选择了走苏联式的社会主义道路,对发展模式进行了大胆的试验和探索。
——《世界现代化历程》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采取攻势。导致了冷战。美国之所以采取进攻,从政治上来说,美国政府的主要决策人极端仇视共产主义和苏联。从经济角度而言,美国资本家及其在政府中的代言人谋求世界对美国商业利益的开放,同时美国需扩大海外市场以避免美国的经济陷于停滞和难以接受的失业。
——摘编自刘金质(冷战史)(下)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在传统的权力斗争中新增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争端,权力关系再调整的进行也就变得更复杂、更危险。随着冷战的全面展开,一个又一个危机接踵而来。行动和反行动最终以两大军事集团的建立而达到顶峰。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下)
材料三 数十年的核军备竞赛,以其恶性循环加剧了冷战,但也控制了冷战,因为它确立和维持了“恐怖平衡”,使得两个超级大国能够彼此对抗和斗争而不兵戎相见。冷战使美国在世界政治的多个重要问题领域和地理领域,形成了显著的美国霸权。
——摘编自时殷弘《美苏冷战史:机理、特征和意义》
材料三 ……现在旧的格局在改变中,但实际并没有结束,新的格局还没有形成,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和平问题没有解决,发展的问题更加严重。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材料一 列宁在1895年指出:“这本书篇幅不多,价值却相当于多部巨著;它的精神至今还鼓舞着、推动着文明世界全体有组织的正在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
材料二 苏联早期的领导人布哈林说:“我们过去认为,我们可以一举消灭市场关系。而实际情况表明,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
材料三 1966—1970年,苏联农业总产值年增长率达4.2%,农业改革取得一定效果。但改革步子不大,国家统得仍然过多,吃“大锅饭”问题依然存在。进入70年代,农业增长率滑坡。1971—1975年农业总产值年增长率仅为0.8%,1976—1980年为1.9%。苏联农业落后问题仍未根本解决。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一 自从15世纪早期殖民主义窜入非洲以来,非洲就一直遭受着殖民奴役,成为任人宰割的“黑暗大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非洲人民奋起抗争,掀起了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浪潮。
材料二 万隆会议通过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涵盖了与会国在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附属地人民问题、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等多个方面所达成的共识。公报中“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提出了载入史册的十项原则,是亚非国家对国际关系准则的重要贡献,是世界历史进程中划时代的里程碑。
金额说明:按照所选试卷单价总和计费,不同身份的用户可在原价的基础上享受其对应权益(折扣或免费)
组卷网拥有组卷网、组卷商标,若您发现其他网站违规使用,欢迎您向我们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