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华夏文明非洲说:华夏文明是土生土长的原生文明古埃及社会制度

近年来,网络上出现了一种极端荒谬的论调,即华夏文明非洲说,或者叫做华夏文明古埃及说。这种说法认为,华夏文明不是土生土长的原生文明,而是古埃及文明的一个分支,是古埃及人东迁到华夏地区后创造出来的。这种说法不仅缺乏确凿的考古证据和历史文献支持,而且在逻辑上也存在诸多漏洞和矛盾。本文将从多个角度驳斥这种荒谬论调,揭示华夏文明的原生性和独特性。

“探索人类起源,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还是先把最基本的概念都搞清楚,对人类进化史和自己的老祖宗增加点认识,免得闹笑话。研究人类的起源与进化要多方面搜集证据和信息,这样才可能逐渐向真实靠拢。”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吴新智告诫中国人说。

一、华夏文明与古埃及文明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截然不同

华夏文明起源于中国黄河流域,这里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土地肥沃,适宜农耕。古埃及文明则起源于非洲的尼罗河流域,这里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区,降水稀少,尼罗河成为唯一的水源。这两种文明在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上的差异导致了它们在农业、手工业、城市建设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

华夏文明在黄河流域的农耕基础上发展出了独特的农耕文化,如灌溉技术、农具制作、农作物种植等。古埃及文明则在尼罗河的灌溉下发展出了独特的农业体系,如尼罗河定期泛滥带来的肥沃淤泥、农作物种植结构等。这些差异使得两种文明在物质文化上各具特色,难以将华夏文明简单地归结为古埃及文明的一个分支。

二、华夏文明与古埃及文明的文字和语言系统截然不同

文字和语言是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华夏文明使用的是汉字,这是一种表意文字,由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构成,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古埃及文明则使用的是象形文字,这种文字由一系列象形符号组成,主要用于记录宗教、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信息。

汉字和古埃及象形文字在造字原理、书写方式、文化内涵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汉字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能够表达复杂的思想和情感;而古埃及象形文字则更注重对具体事物的描绘和记录。此外,汉字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从甲骨文、金文、小篆到隶书、楷书等,形成了独特的书写风格和美学价值。古埃及象形文字则逐渐走向衰落,最终被其他文字系统所取代。

三、华夏文明与古埃及文明的宗教信仰和神话传说截然不同

宗教信仰和神话传说是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华夏文明拥有独特的宗教信仰体系,如道教、佛教等,这些宗教在华夏文明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华夏文明还产生了许多神话传说,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这些神话传说反映了华夏先民对自然界的崇拜和想象。

古埃及文明则拥有独特的宗教信仰体系,如多神教、太阳神崇拜等,这些宗教信仰在古埃及文明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古埃及文明还产生了许多神话传说,如奥西里斯的复活、伊西斯寻找丈夫的遗体等,这些神话传说反映了古埃及先民对生死、复活等问题的思考和想象。这些差异使得两种文明在宗教信仰和神话传说上各具特色,难以将华夏文明简单地归结为古埃及文明的一个分支。

四、华夏文明与古埃及文明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截然不同

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是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华夏文明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封建制度、宗法制度等社会制度,以及君主专制制度、官僚制度等政治制度。这些制度在华夏文明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埃及文明则形成了独特的奴隶制度、王权制度等社会制度,以及法老专制制度等政治制度。这些制度在古埃及文明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与华夏文明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存在显著的差异。例如,古埃及文明中的法老专制制度与中国历史上的君主专制制度在权力来源、权力结构、权力运作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

五、华夏文明与古埃及文明的科学技术和艺术风格截然不同

科学技术和艺术风格是文明的重要表现。华夏文明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这些发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华夏文明还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如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这些艺术形式在华夏文明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古埃及文明在科学技术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如天文学、数学、医学等,这些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古埃及文明还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如雕塑、壁画、建筑等,这些艺术形式在古埃及文明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这些科学技术和艺术风格与华夏文明存在显著的差异,难以将华夏文明简单地归结为古埃及文明的一个分支。

六、华夏文明具有独特的民族性和文化认同

华夏文明是一个具有独特民族性和文化认同的文明。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华夏民族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这些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在华夏民族内部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传承,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埃及文明则是一个具有独特民族性和文化认同的文明。古埃及民族在尼罗河流域的农耕基础上发展出了独特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然而,这些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与华夏文明存在显著的差异。华夏文明具有独特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文化传统,强调仁爱、礼义、诚信等价值观念;而古埃及文明则强调神秘主义、王权崇拜等文化传统。

七、华夏文明的发展具有连续性和传承性

华夏文明是一个具有连续性和传承性的文明。从夏商周到秦汉唐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华夏文明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华夏文明不断吸收和融合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明体系。同时,华夏文明还通过教育、文化传承等方式将文明成果传承给后代,使得华夏文明得以延续至今。

古埃及文明则经历了多次兴衰和更迭。虽然古埃及文明在尼罗河流域的农耕基础上发展出了独特的文明体系,但在历史上也经历了多次外族入侵和文明衰落。这些历史事件对古埃及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古埃及文明的连续性和传承性受到了一定的挑战。

近年来,科学家用同位素对一些化石年代进行测定,比如说浙江桐庐一个山洞里有几片人类的头盖骨,是在5万年到10万年前之间;广西甘前洞里面有一些人的牙齿化石,测定在13万年与6.5万年前之间。还有一些地点,比如说郑州的织机洞发现的石器,它的年代就是7.9万年加减1万年。长江三峡库区酆都县发现过一些石器,测定的年代是距今8万到7.7万年前之间。有石器的地方就意味着有人。所以这些证据可以证明那个时代中国确实有现代人。

由此可见,“华夏文明非洲说”是一种错误观点,以下从多个角度对其予以驳斥:

▲.从考古学角度看

中国本土丰富的考古发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考古研究项目,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在中国境内发现了众多远古人类化石和文化遗址,如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元谋人遗址、河姆渡遗址、良渚遗址、大地湾遗址、南佐遗址等,这些遗址分布广泛,文化内涵丰富,且具有连续性和发展性,充分证明了华夏文明是在中国本土起源和发展的。

在2015年的一次考古工作中,我国考古队从湖南道县福岩洞中途出土了47枚牙齿化石。经技术认定,这些化石出现于距今8到12万年之久,并且与人的骨骼非常匹配。这一发现就几乎告诉了世人,十二万年前这里已经出现了人类的祖先,这对于非洲起源说是一种公开的挑战。

早在2009年我国就已经在广西发现了崇左人的痕迹,距今已有11万年之久,后我国又发现了距今17.8万年的毕节人,这些发现无不向世界证明,非洲绝不是单一的人类起源地。

非洲考古证据的局限性:非洲虽然也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但并没有发现能够证明华夏文明起源或源自非洲的考古证据。非洲的古文明如埃及文明、努比亚文明等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脉络和特点,与华夏文明在文化内涵、发展进程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从文化特征角度看

语言文字的独特性:汉字是华夏文明的重要载体,其起源和发展有着独特的脉络。中国境内的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系统,与非洲的语言文字系统毫无关联。汉字的结构、书写方式、表意功能等都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华夏先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与非洲的语言文字不存在直接的传承或同源关系。

宗教信仰与神话传说的差异:华夏文明中的宗教信仰和神话传说,如对祖先的崇拜、对天地自然神灵的敬畏,以及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等神话故事,都深深扎根于中国本土的文化土壤之中。而非洲的宗教信仰和神话传说则有着不同的体系和内涵,两者之间不存在直接的联系和传承关系。

社会制度与文化传统的不同:华夏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如分封制、宗法制、科举制等,这些制度和传统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数千年,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非洲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则有着自己的特点,与华夏文明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存在显著差异。

▲.从历史记载角度看

中国史书的系统记载:中国古代的史书典籍如《史记》《资治通鉴》等,对华夏文明的发展历程有着系统而详细的记载,从远古时期的传说时代到各个历史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详尽的描述。这些史书记载的内容与考古发现相互印证,共同勾勒出了华夏文明的发展脉络,证明了华夏文明是在中国本土起源和发展的。

非洲历史记载的独立性:非洲的历史也有着自己的记载体系,如古埃及的象形文字记载、非洲口传历史等,这些历史记载反映了非洲文明的发展历程,但并没有提到华夏文明与非洲之间存在起源或传承关系。

▲.从文化传播角度看

文化传播的方向性:在古代,文化传播通常是沿着一定的方向和路径进行的,如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然而,没有任何历史证据表明华夏文明是从非洲传播而来的,相反,中华文明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和融合了周边地区的文化元素,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文化交流的平等性:中非文明之间存在着长期的交流互鉴,这种交流是平等的、双向的。在历史上,中国与非洲之间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等促进了双方的共同发展,但这种交流并不意味着一方的文明源自另一方。

从华夏人的体质特征看

1. 铲形门齿(Sinodonty)最早在东亚旧石器时代的直立人中,已经出现了该性状。其特征是门齿外侧边缘象口腔内的方向卷起,横截面如“┕┙”状。以铲形门齿为特征的中国型牙齿Sinodonty,在华北汉族人中出现频率超过98%,出现频率居全球之首。上颌两颗中门齿的两边缘翻卷成棱,中间低凹,像一把铲子。(中国绝大多数人是这种门齿,而白种人有这种门齿的只占8.4%,黑人只占11.6%。)所以人类学把此牙型命名为“Sinodonty”(sino-即支那,词根意思是中国的)。此种牙齿在北亚地区也比较多,如外蒙等地,但不及华北地区出现频率高。

在东南亚地区则比较少,他们特征是和sinodonty对应巽他型牙齿(Sundadonty)。而在中国的南方汉族中,也以中国型牙齿Sinodonty占绝对多数。

2.臀部初生青斑。新生婴儿的尾部或其他部位常有淡灰色或青灰色的斑块。中国新生婴儿尤其是东北地区的新生婴儿,几乎都有这种特征,一般一二岁时褪去。而白种人和黑种人的新生婴儿都没有这一特征。

3.内眥褶。在眼的内角处,由上眼睑微微下伸,遮掩泪阜而呈一小小皮褶,旧名“蒙古褶”。中国大部分人有这种褶,而黑人和欧洲人却无此褶。

人类学家判断,这三项印记,是由炎黄祖先遗传而来的,其中铲形门齿可追踪到一百万年旧石器时代的中国大陆人类远祖。

炎黄子孙属黄种人,身材中等,肤色淡黄至棕黄,头发黑而直,眼睛深褐色,鼻子宽高中等,面部扁平,嘴唇不厚不薄,身上体毛稀少,这些特点构成了中国人的容貌特征。

八、总结

综上所述,华夏文明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原生文明,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文字和语言系统、宗教信仰和神话传说、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科学技术和艺术风格以及民族性和文化认同。这些特点使得华夏文明与古埃及文明存在显著的差异,难以将华夏文明简单地归结为古埃及文明的一个分支。

THE END
0.华文全球史062·祖鲁战争史:生存空间、丛林法则与南部非洲文明当当网图书频道在线销售正版《华文全球史062·祖鲁战争史:生存空间、丛林法则与南部非洲文明的进程》,作者:[英]阿瑟·威尔莫特,出版社:华文出版社。最新《华文全球史062·祖鲁战争史:生存空间、丛林法则与南部非洲文明的进程》简介、书评、试读、价格、图片等相关信息jvzq<84rtqjve}3fcpmecwl0eqs04A>:5:=30qyon
1.全球文明史(全二册)(豆瓣)《全球文明史(第3版)(套装上下册)》对世界主要文明的演进和发展过程进行了考察,从全球的角度阐释了人类文明的历程。全书共42章,上迄文明的起源,下至20世纪的人类社会,总字数约110万。是美国大学已使用多年的一部成熟教材,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美国世界文明史的最新研究成果。可为我国的相关研究人员、高校学生提供一定的jvzquC41dqul0mtwdct/exr1uwhkgly139?35981
2.文化传承发展百人谈㉑丨以地层为纸遗物为字,书写人类数百万年的演化记者:考古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国百万年的人类史如何通过考古证明? 高星:这个工作从上世纪20年代北京周口店遗址、宁夏水洞沟遗址就开始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又开始大规模的考古调查发掘研究,大量新的发现进一步夯实了中华大地百万年的人类史。目前的研究表明,中国是非洲之外人类jvzq<84hkpgoen3ukpg/exr0ep5kl|14285/97/3;5eql2kpcoqmv:5:>46B3ujvsm
3.《人类笔记》:一部中国人的“人类简史”理论评论这本《人类笔记》如同书名一样,在我个人看来是一部人类文明概览全书。它不是一个简单领域的文明史、器物史、分类史,作者视野非常宏大,涉及到了人类的一个进化史,涉及到文明的选择与进阶,涉及到民族的生成和民族之间的差异、文明的差异,所以这个书所涉及到的领域和它所处理的材料是没有办法简单地概括的。这种类型的jvzq<84yyy4djrscytoug{3eqo4dp8s314634856485d699252344=5;237/j}rn
4.实现中国梦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时政中华文明在世界全球化进程中愈益焕发出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标志着具有500年历史的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成功开辟出现实可行、成效卓著的正确道路,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愈益焕发出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标志着有一百多年历史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100年历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jvzq<84rqnouklx0rguqnn3eqo4dp8s3146298643:5d3953/4?83:=950nu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