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雪斋曾经断言,早在上万年前,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便已拥有了高度发达的文明,拥有先进的文字和农业技术。这些技术和文化的遗存,实际上是那个文明被毁灭后的幸存者所创造出来的。他们的成就如今依然存在,尤其在上山文化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迹。
然而,这个文明的遗址如今已经沉没于东部沿海的海底。其中,渤海湾的水下深处,依然隐藏着一座规模宏大的古代城市。这一发现源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中国国家海洋局的工作人员周彦儒等人对渤海湾卫星图像进行分析时,意外发现了异常的图像。在多波段彩色合成卫星图像中,出现了一个异常清晰、规则的矩形影像。这一矩形图形被一条明显的中线分割,南北长约24公里,东西宽约20公里,位于大连西北约79公里的渤海湾内。此矩形的纵向边缘与子午线对齐,而上下边缘则与纬度线平行,位置的经纬度恰好相差14分。
这一发现引发了质疑:这块矩形影像是否可能是大自然的巧妙创造?尽管自然界拥有无数奇迹,但能否造出如此规则、对称、且指向四方位的矩形物体呢?经过进一步的水深勘测,研究人员发现该矩形区域的水深约为30米,这一区域高出海底10到20米,意味着它并非简单的自然地形,而更可能是人为建造的结构。唯一合理的解释便是,这是一座古代城市的城墙!而且,它的周长竟然超过了80公里,堪称超级大城。
为了更好理解这一规模,我们可以对比西安和南京的明城墙:西安的明城墙高12米,顶部宽12至14米,底部宽15至18米,周长13.74公里;而南京的明城墙周长为35.267公里,是我国现存最为宏大的城墙,也是世界建筑史中的一大亮点。相比之下,渤海湾海底的这座古城,其城墙高度接近西安明城墙,但其周长却是西安城墙的六倍多,甚至比南京的城墙还要长出一倍多!
再看这座遗址的地理位置,它大约位于大连、秦皇岛、营口组成的三角形区域的中心。这座庞大的古城竟然没有在史书中留下任何记载,唯一的解释是,这座城池可能早在远古时期就已经沉入了海底。
那么,为什么史前的人类竟能拥有如此庞大的城市?这座城市又何时沉没?我们从地质学家的研究中得知,大约2万到1.5万年前,渤海湾地区的海水水平比现在低得多,这片区域曾是陆地,且生活着长毛犀等物种,这些动物在1万年前已灭绝。这表明,渤海湾在1万年前完全是陆地,且人类在这里已经存在并发展出了一定的文明。
随着时间的推移,海水开始上涨,大约在1.5万年前至8000年前的时间段内,海平面持续上升,最终淹没了渤海湾。八千年前的海水上涨图表明,海平面附近的区域曾经是高度发达的文明所在地,随着时间推移,向西扩展的文明逐渐衰退。正因为海水的侵蚀,海底的文化遗址逐渐被遗弃,留下了这片海底文明的谜团。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渤海湾古城的沉没时间大约是在1.5万年前至8000年前之间。那么,这期间发生了什么,导致如此庞大的城市从历史上消失呢?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大约12000年前的“新仙女木事件”。这次事件导致气候急剧变冷,并持续了超过一千年的冰期,期间大量动物,包括长毛犀,纷纷灭绝。这个事件通常被认为是小行星撞击地球所致,而无论原因如何,这场灾难很可能引发了一场毁灭性的海啸,也许正是这种灾难性的力量将这座古城彻底摧毁并沉入海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