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提要:对朝核危机的十三点评价
1、朝鲜下决心研发核武器及第一次朝核危机的爆发,是在1992年8、9月份。其战略背景是1992年8月的中韩建交及中国对朝援助的减少和中朝关系的恶化,而美韩对朝军事威胁却在加大。在这种战略格局下,朝鲜必然会义无反顾地走向核武之路。
2、1994年,朝鲜曾在作出巨大让步(如默认美国在韩国驻军)的基础上,与克林顿政府达成了“朝美核框架协议”,美国承诺放弃对朝经济制裁和军事威胁,朝鲜承诺全面冻结及销毁核设施。后来朝鲜完全履行了此协议,而美国克林顿政府却一再拖延执行,实际上是利用欺诈手段拖延了朝鲜的核武进程。后来的小布什政府则直接制造假情报,恶化美朝关系,全面撕毁该协议,对朝鲜加强围堵,期望朝鲜政权短期内崩溃,朝鲜被迫重走核武之路。美国对朝一以贯之的战略意图,便是颠覆其社会制度及中央集权政权,使朝鲜沦为依附性傀儡国家,将朝鲜改造成围堵中国的前沿阵地。
3、美国对苏、对中、对朝都有“缓和接触”与“遏制围堵”两套策略。“缓和接触”的目的是借机渗透进行和平演变和颜色革命。如果“缓和接触”目的不能达到,就会采用“遏制围堵”甚至直接军事打击的方式使之崩溃。
4、种族主义和反共主义,是美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出于种族主义的根本战略,无论俄罗斯和中国等世界性大国选择什么样的意识形态,美国对其遏制、围堵、肢解的根本战略不会改变。但对南斯拉夫、越南、朝鲜等中小国家,只要其放弃社会主义制度,美国便会利用其“民族主义”倾向,满足其短期国家利益,利用他们来分化甚至对抗中俄。
5、美国曾将成功地越南改造成了“亚洲的南斯拉夫”(甚至有可能是“亚洲的以色列”)。而美国也会采用各种手段,将朝鲜改造成“东北亚的越南”。而朝鲜自身近期也在不断向美国释放这种信号。
6、只要美国敌视、封锁朝鲜,朝鲜便不可能进行资本主义方向的改革开放,从而在美国主导的“国际社会”中得足够的能源、物资缓解其经济危机。而在美国全球性围堵中国的大背景下,只要朝鲜与中国保持亲密友谊,美国便不会放弃敌视、封锁朝鲜,正如美国之前一直敌视缅甸等国家一样。因此,朝鲜如不能从中国获得大量援助,朝鲜政权为避免崩溃,必然会最终选择倒向美国,从而融入美国主导的“国际社会”,充当美国围堵中国的战略棋子。朝鲜政权发展核武器,最终只不过是用核武器来保证由现政权来完成这一个过渡而已。
7、76之前,中朝、中越之间虽然都有风波,但是波澜不惊,战略同盟关系基本保持。1977年,美苏都向越南伸出了橄榄枝,而中国却彻底回绝了越南的求援。这是中越关系大破裂的开始。其实当时的中国,仍然有机会将越南拉在自己一边,至少能使越南在中苏之间及后来的中美之间保持中立。2013年2月拥有核武器的朝鲜,跟1977年刚刚将美军赶出全境的越南,有太多的相似性。一旦朝鲜表现出足够的“民族主义”,按照乔治·凯南的教导,美国一定会向当年对待越南那样对待朝鲜。
8、朝鲜一失,辽东危险,黄海将完全由美国掌控,中国京津核心区域面临灭顶之灾,这是最腐朽的封建王朝大清王朝都明白的道理。朝鲜问题,一直被传统中国视作核心国家利益,其地位在琉球台湾之上。黄海被外敌控制,京津受美日危险,其总体危害和失去台湾类似。这是当年中国抗美援朝的原因。今日的中国不可再有失误。
9、中韩之间的海域纠纷达24万平方千米,和中日之间的海域纠纷一样严重。而自美国战略重心调整、加强对华围堵以来,韩国已经和日本一样嚣张。韩国还和美国一起多次搞黄海军演,威胁中国。当年中国为中韩建交做出了巨大的牺牲,韩国最起码应该在中美之间保持中立,如果这一基本底线也达不到,中韩之间应该断交,以弥补中朝之间的根本性裂隙。
10、中国还应大规模援助朝鲜,以增进“兄弟”情谊及“同志”关系。朝鲜缺乏石油,其大规模的工厂和农业机械都是废铁。中国以“市场运作”方式来处理中朝经济关系,打账房先生式的小算盘,不仅破坏“同志”关系,更破坏传统的“兄弟”情谊。如果朝鲜变成“越南”,中朝之间发生战争及边境纠纷,损失的就不是那点经济援助了。
11、朝鲜只要保持其现有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美国便会永远视其为敌人。而中国无论选择什么样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美国对中国的围堵及肢解都不会改变。中国都需要朝鲜在中美之间永远站在中国一边。因此朝鲜保持其现有的基本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对中国的国家利益有利。一旦朝鲜进行资本主义方向的“改革开放”,“民族主义”的朝鲜很可能融入美国新殖民主义的怀抱。中朝间“同志”关系不存,“兄弟”情谊也难以维系,这是今日中国的周边环境,比大清王朝更加险恶的地方。
12、拥有核武器的朝鲜政权,只能在如下三种道路中选一:上策是获得中国的大幅援助,维持其现有的基本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并在美韩的军事、经济、文化压力下生存下来并发展壮大;假如中国的援助无法得到,朝鲜政权的中策是选择投靠美国,在现政权主导下搞资本主义方向的“改革开放”。假如得不到中国的大幅援助,同时朝鲜仍然对抗美国保留其现有的社会制度及意识形态,其政权必然最终在美国的经济军事围堵中崩溃,这当然是下策。当前的朝鲜当然是努力争取上策,如果上策无法实现,只好选择中策,以避免下策。因此,当前的朝鲜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其走向何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
13、分析地缘政治的基本前提是维护本国长远的国家利益,假如以道德或者情感的义愤来代替冷静客观的战略分析,其结果很可能会危害国家根本利益。别看今天美国控制的世界媒体对朝鲜的妖魔化无所不用其极,但是一旦拥有核武器的朝鲜政权决定与中国反目投靠美国,马上会成为美国的座上宾。就像当年美国刚刚在越战中妖魔化北越政权,越战一结束就向其伸出橄榄枝一样。今天某些中国精英,一方面跟着美国谴责朝鲜的世袭、封建、独裁,另一方面跟着美国舆论呼吁中国政府对朝断交、毁约、开战,简直成了美国的战略鹦鹉,还自以为是在捍卫国家利益……
正文:
毫无疑问,因为朝鲜核试验,中朝关系正面临着很大的考验,中国的国家安全利益也面临着一定的风险。但是准确地定位和分析这些考验和风险,并有效地应对和解决这些考验和风险,需要进行复杂的历史的分析,而不是停留在简单的表面现象之上。中国乃至世界的主流舆论都想当然地认定:中国一直主张朝鲜半岛无核化,然而朝鲜核试验,使朝鲜半岛及中国周边局势紧张,甚至韩国、日本乃至台湾都有了研发核武器的借口,这是对中国国家利益的重大威胁。因此,在打压和制裁朝鲜核武冲动问题上,中国和美国应该站在同一战壕。然而这种简单地表面化的分析其实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以这种思路处理朝核问题,站在美国一边恶化中朝关系,不但不利于解决朝核问题、缓和朝鲜半岛局势,反而会加大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甚至对中国国家核心利益产生根本性的破坏。
解决朝核问题,需要深入分析其问题产生的根源,更需要根本性地把握利益牵涉方的真正战略意图,在此基础上做出中国自己的战略判断,形成有利于中国长远的国家利益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一、朝鲜为何要坚决研发核武器?
朝核问题根源何在?其实深入分析此问题的来龙去脉,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以上事实足以说明,在1992年8月之前,朝鲜尚没有制造核武器的强烈动机,在此之前,朝鲜并不过度担心自身的安全问题。如果那时的朝鲜已经明确其战略要秘密或者公开研制核武器,1985年就不会加入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1991年也不会签订《朝鲜半岛无核化宣言》,1992年初也不会接受IAEA的核检查。从1992年下半年开始,或者说从1992年9月开始,朝鲜明确拒绝与IAEA的合作,至93年3月,朝鲜明确而公开地表达了拥有核武器的强烈动机——其理由是应对美国的军事威胁。可以判定,朝鲜明确其发展核武器的大战略,正是在1992年9月前后。从这时开始,朝核问题正式浮出水面,一直延续到20年后的今天,朝鲜终于拥有了自己的核武器。
《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导致中朝两国成了事实上全方位的军事、政治、经济同盟,这意味着朝鲜将帮助中国对抗台湾蒋介石政权,而中国将帮助朝鲜对抗韩国,当然还有共同的敌人美国。由于当时中苏关系已经开始恶化,赫鲁晓夫于1959年已经停止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技术资料,并开始撤走全部驻华专家,撤销一切同中国已签订的援助协议。《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的签订同样意味着,朝鲜在中国和苏联中间事实上选择站在中国一边。在六十年代中苏大论战及对待斯大林评价、中印边境冲突、古巴导弹危机、赫鲁晓夫“三和路线”等系列问题上,朝鲜都明显地倾向于中国,1962年由于赫鲁晓夫断绝对朝鲜的军事、经济援助,苏联与朝鲜关系甚至陷入了冰冻时期。
显而易见的是,假如朝鲜与台湾之间建交,中国的愤怒一定是无以复加的。但在朝鲜看来,从实质意义上讲,中韩建交对朝鲜带来的危害,远比朝鲜与台湾建交对中国的危害更大。因为毕竟台湾政权对中国安全威胁的程度远小于韩国之于朝鲜。
2000年前后,中朝关系开始恢复正常,中国已经逐渐以“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作为双方经济合作的方针,对朝鲜的经济援助相对毛时代已经大幅减少,朝鲜仍然无法通过与中国的市场化贸易获得足够的能源、资源供给以振兴其经济,而其他所有国家几乎都已经在美国压力下对朝鲜关闭了大门。
国际主流舆论都在指责朝鲜应该集中发展经济和民生,而不应搞核武器影响地区安全。然而,从金日成时代到金正日时代再到当下的金正恩时代,朝鲜一直将经济民生当做核心工作之一,只是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阵营瓦解后,朝鲜传统的经济交往对象不复存在,这对外向型的朝鲜经济是致命打击。而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一直极度敌视朝鲜,朝鲜经济发展的战略物资一直处于紧缺状态。不打破美国的经济封锁,朝鲜无法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正常的国家。当然,像利比亚卡扎菲政权那样,放弃核武器,向美国投降,和韩国一道沦为依附性政权,朝鲜或许能够短时间内重返所谓的“国际社会”,然而这种恰恰是朝鲜所不能容忍的巨大耻辱,而其最终下场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朝鲜看来,丧失了中国的核保护之后,唯有自己成为核武国家,才能保证自身的安全,才能最终成为美国打不败的对手(即朋友),才能打破美国的经济封锁,才能最终改善朝鲜自身的经济和民生。
由此看来,92年之后,在外部安全环境极度恶化的背景下,朝鲜义无反顾地走向核武不归路,几乎是一种必然。
二、从“朝美核框架协议”看美国对中朝两国的真实战略意图
朝鲜一方原来的原则,本来是美国军力应全面撤出朝鲜半岛,美国放弃敌视朝鲜的政策,放弃对朝鲜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朝鲜则可放弃核武器。但是在“朝美核框架协议”中,金日成及随后的金正日领导的朝鲜政府仅要求美国提供重油弥补其能源经济损失、放弃对朝鲜的核威胁、放宽对朝鲜的贸易和投资限制,朝鲜便答应冻结并最终拆除其核设施,并永不开发核武器。客观地说,朝鲜的要求完全正当和合理。朝鲜的真实形象,远非西方主流媒体渲染的“好斗的恶魔”。
美国克林顿政府处理朝核问题的方案其实是“缓兵之计”,它与朝鲜签订了框架协议,让朝鲜全面冻结并废除了其原有的核设施,但是美国并未履行相应地承诺,美国仍然将朝鲜视为敌对国家进行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一些表面的“接触”、“缓和”、“放松”政策,只是迷惑朝鲜的障眼法。卡特等人,只不过是美国真正的统治者——垄断资本财团操控的工具而已,工具本身的意见并不一定代表主人的真实意图。美国对朝政策的真正战略意图,是颠覆朝鲜社会主义政权,在朝鲜扶植亲美的依附性的资本主义政权。假如美国因为朝鲜放弃了核武器,就放弃对朝鲜的军事压制和经济制裁,使朝鲜社会主义政权得以稳固、朝鲜经济得以恢复,这是美国垄断资本全球利益的重大威胁。
而2001年1月小布什一上台,就马上宣布朝鲜为“邪恶轴心”国家,对朝鲜的军事、政治、经济压力空前加大,甚至威胁对朝鲜实施“先发制人核打击”,克林顿年代那表面的障眼法和缓兵之计也被美国撇到一边去了。众所周知,小布什团伙制造假情报,欺骗全美人民,污蔑伊拉克萨达姆政权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发动了伊拉克战争,事后在伊拉克掘地三尺却连“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影子也没找到,“伊拉克情报门”已经载入史册。然而,更加有意思的是“朝鲜情报门”。
显而易见的是,在小布什制造“朝鲜情报门”并以此撕毁“朝美核框架协议”之前,朝鲜并未像美国宣布的那样下定决心研制核武器。虽然克林顿政府拖延“朝美核框架协议”的实施,朝鲜政府在2003年之前还是大体上遵守了该协议,美国所谓朝鲜核武器计划的情报是伪造的。
当然,“朝鲜情报门”和“伊拉克情报门”还是有重大区别的,“朝鲜情报门”是一个完全可以“自我实现的预言”。在小布什政府在制造“朝鲜情报门”、全面废除“朝美核框架协议”、并对朝鲜发出赤裸裸核威胁后,朝鲜自然于2003年1月正式宣布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开始公开展示其研制核武器的意图。后来朝鲜分别在2006、2009及2013年三次试验核武器,并最终基本实现了其核武战略。
任何不带严重偏见的人,在了解1992至2013年这20年里朝核问题的来龙去脉后,恐怕都不得不承认,朝美关系恶化的根源在美国而不是朝鲜,朝核危机真正的罪魁和责任方正是美国而不是朝鲜,威胁朝鲜半岛和平和中国国家安全利益的,是美国而不是朝鲜及其核武器计划。假如朝鲜半岛真的实现和平,美国还有什么理由在日本及韩国保持大规模地军力存在?用假情报制造朝鲜核危机,并以此为借口进行围堵中国的部署,是美国在东亚地区的基本战略。中国主导的“六方会谈”为何一直成效不大?核心问题就是美国一边参加“六方会谈”,一边加大对朝鲜的经济、金融制裁以及军事威胁,将原则性强的朝鲜逼出了“六方会谈”。
美国为何要将所谓的资本主义普世价值推广到朝鲜?因为正如布热津斯基所言,经济的分散(私有化、外资化)必然导致政治的分散(自由化和依附性),乃至整个社会的原子化——这最有利于美国的彻底控制。克林顿政府与朝鲜有限或者说伪善地“接触”、“缓和”、“放松”的根本目的,除了延缓其核武器计划外,便是要趁机渗透朝鲜并最终和平演变朝鲜政权。当美国发现这种和平演变奏效不大,朝鲜并未按照其预期进行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及“开放”,反而有可能利用这种“缓和”、“放松”的机会发展壮大时,克林顿政府就开始拖延协议的实施。后来的小布什政府则彻底废除了此协议,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给朝鲜施加军事、政治、经济压力,它期望朝鲜政权在这种全方位压力和制裁下变得更加虚弱甚至自行崩溃,最起码,这有利于美国实施其武力颠覆朝鲜政权的最后的计划。奥巴马政府上台后,实际上全面延续了克林顿政府及小布什政府的对朝计划。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中美关系大“缓和”的蜜月期。89年至91年,美国对华“遏制”的高压政策失效,美国担心其敌对策略促使中国鹰派和左派势力增长,随后便开始“接触”和“缓和”。美国对中国和平演变计划执行的越顺利,采用“接触缓和”策略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反之则会采取高压政策。从92至99年,美国克林顿政府发现对中国的和平演变计划效果未达预期,于是基本战略发生微调。从99年开始,高压政策浮出水面,中美摩擦屡屡出现(如199年的驻南使馆被炸事件、2001年的撞机事件),美国加大了在中国内部的渗透力度(台独、藏独、疆独等分裂势力开始膨胀),中国与周边亲美国家的摩擦也逐渐升温(如与日本间的钓鱼岛问题、与菲律宾间的黄岩岛问题)。至2007年时,美国对中国和平演变的计划仍然未达预期效果,而中国十七大的胜利召开又使美国看到,2007年至2012年及2012年至2022年这两个时间段里中国政治的基本盘已经确定,中国在这些时间里不会出现戈尔巴乔夫那样的国家首脑,中国很可能至少能够在未来十五年里保持稳定和发展,于是在2007年后美国对中国的高压政策又开始升级:2008年西藏发生藏独暴乱,2009年又发生疆独暴乱,2010-2011年美国明确宣布其全球战略重心是围堵中国,2011年北京街头出现测探性质的“茉莉花革命”,与此同时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边界纠纷进入白热化程度……
由于中国是拥有两弹一星的全球性大国,朝鲜对自身安全环境恶化的感知程度比中国要更加敏感。而美国对朝鲜的高压政策,从2000年便开始了。虽然美国针对中国和朝鲜都采用软硬两种手段,但总体上美国对朝鲜更加强硬。因此,中朝双方对自身安全局势的判定及对整个国际环境的战略定位必然会有一定的差异,所以,中朝关系出现了一定的波折。例如,中国对和平与发展的信心和热烈期盼使中韩建交得以成功,当然,这必然很难得到处于各种危机状态的朝鲜的理解。因此中朝关系的复杂和波折,实在是冷战结束后极度复杂的国际环境的必然产物。然而自2007年后,经过08、09、10年的发酵,尤其是自2011年开始,美国已经明确宣布将中国重新定位为头号战略对手,中国也面临直接来自美国或者由美国操控的软硬各种战争的威胁,除了内部软性的颜色革命的风险外,与周边亲美国家如日本的战争冲突已经完全凸显。中国的整体安全环境事实上处于1971年以来的最险恶的阶段。在这种环境下,中国和朝鲜对东亚局势乃至世界局势认知的共识应该会增多,而分歧则会减少。中朝关系也应该迎来新的“蜜月期”,向49-79年的“兄弟加同志”的状态进行一定程度的回归。
三、中朝“兄弟加同志”关系面临严峻考验
中国须弥不可忘记的是,中朝之间是“同志”关系,即两国拥有相同或相似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在两个国家独立解放进程中及后来的朝鲜战争中,两党两国在并肩战斗中形成了血肉联系式的深情厚谊。同时,两国之间更是“兄弟”关系,即便中国与朝鲜的意识形态及社会制度完全不同,中国也应该明白,作为一个有庞大的人口、广阔的领土、丰富的资源、独立的文化传统及初步的工业体系的全球性大国,中国必然是美国及西方遏制、围堵乃至肢解的对象。唇亡齿寒,历史已经多次证明,朝鲜半岛被敌视中国的外部势力控制,辽东半岛乃至京津地区都受到严重威胁,这是中国的灭顶之灾。环顾中国周边便可发现,如果美国及其他敌对国家选择一个中国邻国,作为进攻中国东部核心政治经济区域的跳板,西部南部有高山沙漠阻隔,北部的俄罗斯块头太大难以吞下,而朝鲜无疑是最佳选择。中国历史自古至今的基本规律,便是朝鲜亡则中华危,中朝两个民族正是在共同应对外来威胁、保持自身独立自由的历代战争中,形成了“兄弟”关系。
假如美国军队控制朝鲜,控制黄海,其对中国大陆京津核心地带产生的威胁是致命的。这就是美军将朝鲜战争战火烧至鸭绿江后,中国选择抗美援朝而被迫暂缓解放台湾计划的根本原因。再看看日本当年在英美支持下侵略中国的计划,第一步是攻占琉球和台湾,第二步是吞并朝鲜,第三步是进军满蒙,第四步是灭亡中国,第五步是征服亚洲,称霸世界。甲午战争中,正是日本先在朝鲜战场、随后在黄海、最后在辽东战场的胜利而直接威胁到了京津要地,这才使清政府如芒在背胆战心惊,迫使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清政府担心日本进一步攻占京津。甲午战争的主战场发生在朝鲜、黄海、辽东一线,绝非偶然。战胜国日本提出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而清政府则首保辽东半岛,其次才是台湾、澎湖。最后清政府借助俄、法、德的干涉、支付巨额“赎辽费”才使日本当时吞并辽东的计划并未达到。朝鲜及辽东的重要性,是连最腐朽的封建王朝都明白的道理。
因此无论中国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也不管朝鲜选择什么样的社会制度,中朝“兄弟”友谊永远是中国国家核心利益之一。假如朝鲜被外部敌对势力控制,或者说朝鲜与中国反目投靠外部敌对势力,黄海的制海权必定完全沦入外敌之手,中国的核心区域地带将直接面临灭顶之灾。
实际上,只要美韩军事同盟的存在,所谓“朝鲜半岛无核化”,只是一个表面问题。因为只要美军驻扎韩国,美国便一直会对朝鲜形成军事威胁和核威胁。美军核武器从朝鲜半岛撤出只是象征意义,美军彻底撤出半岛才有实质性意义。只要美国敌视朝鲜将朝鲜视为“邪恶轴心”,朝鲜便处于美国核威慑之下,所谓的“朝鲜半岛无核化”就没有实质意义(对于中国来说也是如此)。而1992年中韩建交之后,中朝联盟已经出现裂隙。因此,朝鲜必然谋求核武器以维持半岛军事平衡。
1992年开始的朝鲜核危机,以及2006、2009、2013年朝鲜的三次核试验以及“六方会谈”的破裂,其本身便是美国外在军事压力及中朝关系出现裂隙的产物,而从2013年开始,朝鲜核危机已经正式进入了收官阶段,年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否能够在这场博弈中战胜已经统治世界两百多年的英美帝国主义体系?这场考验的严峻性不亚于1950年的朝鲜战争。某种意义上讲,当年的朝鲜战争并未结束,朝鲜核危机,实际上是朝鲜战争的收官阶段,只不过更多地以软战争的方式进行。
从2013年开始,朝鲜核危机乃至时间跨度已经达60多年的朝鲜战争如何收官?患难时刻,方见真情。这一次是中朝友谊的最严峻考验。
假如中国在美国及西方压力下选择制裁朝鲜,中朝关系必然再度恶化,其程度可能超过1992年中韩建交所带来的危机。在这种局面下,无非是两种结局:第一,朝鲜政权在外部军事压力(甚至是直接的军事打击)及内部经济危机中崩溃,朝鲜政权更迭,美韩联兵最后直入平壤,抗美援朝战争中几十万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鲜血等于白流。然而,第二种状况才是最恶劣的:假如朝鲜政权未来几年在外部高压中继续保持稳定,而美国也不打算与已经拥有核武器的朝鲜发生军事冲突,因此美国的软硬各种手段都无法取得根本性效果。所谓打不败的敌人,便是朋友。美国最后只能选择承认朝鲜政权,放弃其短时间更迭朝鲜政权的打算,当然其前提是朝鲜政权对内选择逐渐向所谓的资本主义普世价值方向进行过渡,对外选择沦为美国遏制中国的最有价值的战略棋子。
政治权力的突变性调整,往往意味着内政外交大政方针的根本性转折。以上种种迹象显示,朝鲜一方面在加紧研制核武器的同时,另一方面也似乎正在为背弃中国、倒向西方做铺垫准备。朝鲜因为坚持社会主义体制而备受美国经济封锁和军事围堵,从而使其政权面临严重危机,如果不能从唯一的朋友中国那里获得可靠的足够援助,朝鲜为了其短期的国家民族利益及政权的稳定,很可能被迫走向资本主义改革开放道路以缓和与美国的关系。假如朝鲜选择资本主义改革路线的同时仍然保持中朝亲密关系,美国出于围堵中国的动机仍然会将朝鲜视作敌人,正如美国原来一直敌视缅甸等国一样。况且,一个遭受美国军事、政治、经济全球性围堵的朝鲜,是无法进行资本主义改革的。所以朝鲜一旦对金日成-金正日主体思想确立的朝鲜式社会主义制度进行资本主义方向的改革,只有一条路可走,那便是倒向美国。在美国加紧围堵中国的大背景下,从战略上看,当前的朝鲜政权只有两条活路可走:要么获得中国的核保护及大规模援助,从而稳定其政权和制度,要么投靠美国搞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开放。在这种意义上说,朝鲜的核武器的真正作用,也许只是迫使美国接受由现政权主导这种改革而已。
四、以中越关系为鉴:中国应如何应对朝核危机
对于中国周边的系列中小国家来说,当中美矛盾和冲突加深时,那些以民族主义为宗旨的小国很可能选择倒向强者一方,以获取短期国家利益,哪怕是中国的前盟友。中国周边国家类似的案例非常多。朝鲜多年以来之所以成为中国最可靠的盟友,正是因为金日成开创的“主体思想”坚定地将共产主义理想放在了民族国家短期利益之上,这就导致朝鲜一直与美国互为仇敌,从而不得不与社会主义的中国结盟。
然而在国际共运仍然处于低潮的时刻,当前的金正恩政权是否仍然将共产主义理想放在短期民族国家利益之上?随着代际的推移,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经历了共产主义理想淡化、而投机性短期性民族主义国家主义理念增强的局面,比如前苏联经历了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叶利钦-普京这个轨迹的蜕变。越南等很多中小社会主义国家也经历类似的轨迹。苏俄和中国由于其体积和潜力太大,无论其怎么蜕变,美国对其打压和肢解的意图不会改变。然而那些社会主义小国则与其不同,美国必然会利用这些中小国家,满足其短期国家利益,来牵制中国和苏俄。今天与美国关系打得火热,而与中国爆发严重边界危机的越南,便是一个典型案例。毫无疑问,从“主体思想”可以看出,朝鲜当初对共产主义道路的选择远比越南更执着更彻底,而越南是社会主义阵营中民族主义成分较强的典型国家。然而,在金正日、金日成身后,80后金正恩掌权的朝鲜,是否有足够的“主体意志”将共产主义道路坚持下去?所有的人都不得不打一个问号。
冷战刚刚开始,美国便有一项基本的战略,那便是在社会主义阵营中,选择那些民族主义强的中小国家,来分化瓦解社会主义体系,以最终颠覆整个体系并肢解俄罗斯和中华民族。美国对那些坚定地共产主义国家视作仇敌,而对那些民族主义倾向强的中小型共产主义国家则视作可以招揽的对象。
众所周知,种族主义和反共主义,是二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核心理念。美国将苏联等共产主义国家视作死敌,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是美国最统治者——垄断资本财团的根本性威胁。然而苏联解体后,美国仍然要继续打压和肢解叶利钦主导的亲西方的俄罗斯,这显然是种族主义理念的彰显。虽然叶利钦极度亲美亲西方,在美国看来却是肢解俄罗斯的最佳良机,于是俄罗斯民族不得不选择普京。对比美国对越南和朝鲜的不同态度,显而易见的是,美国更欢迎那些中小社会主义国家走向民族主义的道路。美国曾在欧洲通过分化南斯拉夫的方式来对抗苏联。毫无疑问,在亚洲分化越南对抗中国,这是越战结束前美国就已经确定重要战略。
在苏联的支持下,越南的民族主义情绪如脱缰野马,完全印证了乔治·凯南二十多年前的判断。当然,对此,毛泽东也是深知肚明的,当年中国对越南革命和建设的支持援助,除了“同志”情,更多的是“兄弟”谊。当勃列日涅夫的苏联拉拢越南时,毛泽东仍然将越南争取到了身边,1971年中美关系改善后,中越关系仍然基本稳定,这是一种十分高明的外交手腕。而中朝联盟的紧密程度又远远强于中越。
毛泽东是高明的战略家,他不仅能联合盟友并肩作战,甚至能征服敌人的内心,当时急切地与中国改善关系的美国尼克松政府便是最典型的案例。再如,1961年面对受苏联怂恿的印度,中国一方面用强力坚决压制住了印度及苏联的扩张冲动,同时也不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通过领土退让、优待印度俘虏等方式最大程度上争取了印度,此后六十多年中印边境再无战争。再比如,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中美苏之间形成了决定世界格局的“大三角”关系。中国没有因为中美关系的改善,便放弃了对越南的支援,更没放弃对东南亚共产党及全世界反美左翼力量的支援。中国没有因为中苏关系的恶化就完全倒向美国一边,这样便避免了“大三角”的失衡。越南在勃列日涅夫时期与中苏都保持友好状态,选择在中苏之间站在中间的位置上,以获取最大的国家利益。而大国战略家毛泽东的真正目的,是与美苏之间都保持一定的距离,以最终形成苏、美两霸都不得不争取中国的局面。毛泽东生前已经最大程度上维护了中国的国家利益。
1977年后越南的反水,给中国带来惨重的损失。随后由于越南入侵柬埔寨而导致的惨烈的中越战争,更给两国人民带来了难以消弭的隔阂。自1979年开始,中国已经摆出完全与美国结盟对抗苏联体系的姿态,从而使中美苏大三角失衡,苏联处于极为被动的一方。而最终的结果却是形势逆转,苏联从八十年代后期开始也被迫全面倒向美国。伴随着苏联的蜕变,越南也与美国正式走近。冷战结束,随之出现了美国一极独大、全面称霸世界的局面,越南更是与原来的死敌打得火热。美国不仅实现了将越南变成“亚洲的南斯拉夫”的原初战略,甚至正在将越南变成“亚洲的以色列”——美国挑拨中越边境纠纷与战争仇恨,利用民族主义冲动的越南极大程度上牵制了中国。中国原来对越南的巨额援助,几乎功亏一篑。回头看1977年的中国,其实仍然有一定的机会将越南这个“兄弟”争取到自己身边,至少有一定机会能够使其在中苏之间以及冷战结束后的中美之间保持中立。越南在1976年11月对中国提出的求助,相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并非无法承受的负担,如果毛泽东确立的中越关系框架能够基本得以保持,越南就不会一边倒地投靠苏联,也不会肆无忌惮地入侵柬埔寨,中越之间也不会有惨烈的战争及后来的边境纠纷。
越南的反水,从道德上看当然是越南的错误。但是假如以道德或者情感的义愤来代替冷静客观的对外战略分析,其结果很可能会危害国家根本利益。小孩子太不听话了,当然要“打屁股”。但是只知道“打”,“打”得过头、过狠而不知道“哄”或者连“哄”的机会都没留下,即便是亲儿子也会成为仇敌。毛泽东无论是处理中朝、中越关系,还是处理中美、中苏关系,还是处理中印关系,其战略考量都极其理性和深远。
与中越战争中中国的人员、经济和领土、领海损失相比,毛时代的对越援助的代价其实一点也不大。而1976年11月越南提出的对华求助与之相比,更是小菜一碟。更何况,后来的中越之间的南海纠纷,已经持续地消耗了大量的中国国力,并且还将继续消耗下去,未来中越之间仍有爆发战争的风险。历史已经屡次证明,毛泽东是真正的战略大师。账房先生们的那点小算盘,与战略大师毛泽东的筹划相比,永远是历史的笑料。
五、中国应对朝核危机需做出战略调整
朝鲜不是“越南”,这已经被历史所证明。但未来的朝鲜会不会变成东北亚的“越南”?无疑,这是美国的战略算盘。2013年拥有核武器的朝鲜,跟1977年刚刚将美国军队赶出去并实现国家统一的越南,带有太多的相似性。对于美国来说,两者都是难以对付的对象。如果美国发现各种围堵封锁政策对朝鲜难以奏效之后,很可能像当年对待越南那样对待朝鲜。假如今日中国顺应美国的要求惩罚、制裁朝鲜,中朝关系必然随之恶化。当中朝关系彻底恶化的时刻,中国必然将会发现,拥有核武器的朝鲜已经从美国口中的“邪恶轴心”变成了座上贵宾,就像之前美越关系的逆转一样。
为了防止朝鲜变成东北亚的“越南”,中国应对朝核危机只能做出如下的三方面的战略调整:
首先,中国92年选择与韩国建交,是做出了巨大的牺牲的,中国的战略目的最起码应该是韩国不能反华,至少在中美之间保持中立。而20年后今天的韩国,仍然承担了美国围堵中国马前卒的角色。众所周知的是,美国在韩国、日本乃至菲律宾等国的军事存在,其目标绝对不是朝鲜,而是中国。中国应该一方面要求朝鲜放弃核武器,另一方面要求美国放弃敌视朝鲜政策,并从韩国撤军。为了半岛和平,中国在劝阻朝鲜的同时,理应要求韩国拒绝美国的驻军。
其次,中国在要求朝鲜放弃核武器的同时,必须向朝鲜明确,《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及中朝军事同盟仍然事实上存在,朝鲜不必要发展自己的核武器。为展现这一点,中国必须同时大规模援助朝鲜。中国应该做的,与最大的敌人美国期望中国做的必然会相反。中朝两国之间的关系,不能是商品买卖式的市场化关系,而是特殊的“兄弟加同志”的关系。用纯粹的市场逻辑处理中朝经济关系,不仅是对“同志”关系的破坏,也是对“兄弟”关系的破坏,其最终的结局只能是将朝鲜推到美国一边。
最后,中国需明白,朝鲜走向资本主义方向的改革开放,其终点站只能是融入美国的怀抱。无论是由朝鲜现政权完成这一进程,还是现政权崩溃后由新政权来完成这一进程,殊途同归。如果朝鲜继续坚持其“主体思想”及社会主义制度,必然会永远是美国的敌人。而不管中国自身选择什么样的道路,在冷战结束、美国围堵中国的大背景下,与美国为敌的朝鲜永远是中国的天然盟友及可靠的“兄弟”。因此中国应该鼓励朝鲜坚持其原有的意识形态和基本的社会制度,进行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开放,拒绝美国的威逼利诱。中朝关系出现波折,除了中韩建交、中国对朝援助减少之外,中国改革开放后与朝鲜的意识形态分歧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中国应该向朝鲜明确并用行动使朝鲜确信中共十八大后的一系列表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习近平语)……
今天的美国新殖民主义处于强势地位,而其本身比直接占领弱国领土进行民族压迫的旧殖民主义更加有迷惑性。或者说今天的美帝比历史上的日帝更加强大,也更加狡猾。中国与周边国家传统的“兄弟”关系很容易在美式新殖民主义攻势下瓦解。中国今日面临的险境是,如果中朝间的“同志”关系不存,传统的“兄弟”关系也容易破裂。
最近几年,美国加紧对中国进行全方位,中国原有的亚非拉盟友(如非洲的赞比亚、马里等国家;亚洲的越南、缅甸等国)正在一个个远离中国而去,曾经被中国争取到中立状态的国家如菲律宾等国又重新开始反华,中国周边的敌人正在逐渐增多并愈发张牙舞爪,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中国会失去最后的盟友朝鲜吗?
毫无疑问,中国只有加强自身毛泽东思想继承人的形象,才能鼓励朝鲜继续坚持其社会主义制度并对抗美国,才能从根本上恢复与朝鲜间的“兄弟加同志”关系,才能稳固中国与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传统友谊。中国只有继续从毛泽东外交思想中汲取营养,才能从根本上防止美国全球范围围堵中国的计划得逞,才能从根本上维护中国的国家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