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危地马拉定居点的各个区域中,我们能够明确识别出结构的数量和质量,同时还观察到某些中心建筑呈现出正方形的外观,这些建筑体积较大,结构更宽广,铺设得更加精致,饰面也更加考究。
通过结合地理位置和与其他“社区”之间的关系,依据场地内各种不同用途的分布情况,借助连接各社区与定居点其他部分的道路网络,并结合定居点与周边河流和溪流的自然联系,形成了整体的空间布局分析。
在这个危地马拉定居点内,至少可以清楚地区分出三种不同大小的圆形基座。每种基座的存在或缺失,成为区分各个部门并赋予其名称或用途多样性的关键因素。
娃娃之家整体结构解析
首先,是被称作“娃娃之家”的小型环形结构,其面积通常不超过12平方米,据信与入会仪式或其他宗教仪式紧密相关;其次,是中等大小的环形结构,面积在12.5到50平方米之间,这类结构占整个场地圆形基座的78.6%,大家普遍认为主要作为住宅用途使用;最后,是面积超过50.24平方米的较大型环形结构,这些结构最为精致,约占地下建筑的18.1%,主要分布在各个“社区”的核心区域以及整个定居点的中心部分,显然与可能的公共仪式空间、政治活动或物资交换与再分配功能紧密相关。
中央区域是整个定居点中最为壮观的部分,拥有14个大型露台,其中部分露台设有高度超过50米的挡土墙。
一个显著的例子是被称为“直升机场”的露台,也叫“拉卡皮拉”平台。通过其尺寸和空间布局特征,我们推测该区域的功能很可能转变为公共及/或宗教性质的仪式用途。或许在过去,这些露台最初用于家庭生活,而如今已转型为礼仪活动的中心。
在其他“社区”中,梯田的数量从7个到30个不等,功能混合成为常态。公共功能的结构与用于仪式、住宅,甚至果园活动的建筑错落排列,几乎没有明显的隔离或分界线。
尽管如此,一些“社区”或部门呈现出更为明确的功能区分,例如Quiebrapatas、Scattero以及Semi分散部门。研究显示,这些地区几乎专注于住宅用途。与之相对,El Canal部门则因其地理特征与溪流及水资源利用活动密切相关。
彼德拉斯和北部区域展现出多元化的功能,尤以石材手工作坊为主。
石器纪念碑
对于构成布里塔卡河空间系统的其他定居点,有迹象表明在河流中上游谷地还分布着约30个具有复杂空间结构的遗址,这些遗址在空间布局和功能上与布里塔卡主遗址表现出类似特征。
许多此类地点均拥有一个明显的中心区域,配备有梯田和多样用途的建筑,包括公共场所、仪式空间、手工生产区、住宅区、耕地及葬礼区等,这些区域通过路径和阶梯相互连接,距离布里塔卡主遗址通常在3到10小时步行范围内。
在这些遗址中,我们能够区分出主要中心、次级中心及“地方”三级结构,依据罗德里格斯的分类体系进行划分。
据为“Teyuna-Ciudad Perdida”公园的考古管理计划所做研究,构成布里塔卡河空间系统的一些关键定居点包括:地点G-1、G-2,拉伊斯拉(B-201),直升机场II(B-202),Tigres(B-203),埃尔莫罗,弗龙特拉(B-204),Casa Troja,Alto de Mira(B-205),Tankuan(B-206),朱尔皮亚(金字塔)、埃尔帕努埃洛、埃斯特雷拉(花粉)、赞库多、拉科拉、上米拉、拉斯阿尼马斯、埃尔帕拉莫及穆苏(莫祖)等。
其中部分遗址被组合成独立的主要定居点及其卫星系统。
以坦库阿为例,它可能是由至少七个卫星定居点组成的空间系统的核心:包括B207、苏梅卡或哈辛托、瓦莱西托、拉斯塞斯普拉纳达斯、多斯克布拉达斯、芬卡加布里埃尔及瓦莱佩尔迪多等。
最小的定居点拥有约10个梯田,而最大者超过50个梯田,整体按部门划分,有的较为集中,有的则较为分散,覆盖面积均超过6公顷。
部分遗址,例如Frontera遗址,展现出沿海定居点和山区居民的典型生活特征,因此得名“边界”,象征着两种不同空间传统的交汇。
研究表明,这些地点人口稠密。尽管尚未能确切确定它们的同时存在时间或人口迁移,但推测在1360年至1600年间,布里塔卡山谷及周边部分地区已被人类持续居住并全面利用,而许多遗址则在此期间被遗弃,有些甚至突然废弃。
从现有资料看,Alto de Mira矿床的使用寿命可能更长。
塞拉西面模型
托里比奥河和圣洛伦索山脉区域约计20个遗址,弗里奥河流域至少有56处,塞维利亚河流域也有分布。
虽然尚无系统性的发掘项目,但根据奥尔登梅森的描述,20世纪初,在瓜伊马罗和奥里韦卡溪流发源地附近,目测可识别出20多个梯田、铺砌地面、鹅卵石铺装表面及挡土墙。
依建筑数量和密度推断,内华达山脉此地可能是区域内人口最为稠密的地区之一。
山脉这一侧的定居模式表现出一定变化,显然与当地生态环境及其所处位置有关。
这些模式似乎反映了三个层次:主要中心、次要定居点和卫星定居点。
该区域可见海拔平原上的定居点,中海拔区域遗址密度更高,而最高的遗址则位于海拔4000米以上。
定居点规模不一,部分可拥有超过100个建筑结构,像Sierra北立面上的定居点,建筑依旧按部门或“社区”分布,某些情况下更像是几个小型定居点的集合,而非单一大定居点。
大多数遗址依山而建,分布于山坡地带,适应地形起伏,临近河流及溪流。
弗里奥河流域
弗里奥河流域的定居点同样展现了主要中心、次要定居点与卫星定居点的分布模式。
此外,还可以辨识出两种占领模式:一种位于盆地下部及中部沉积物区域,至少发现10个定居点;另一种则为高地模式,在该区发现了46处考古遗址,其中刚果峡谷盆地内有33个定居点。
研究显示,中下游盆地遗址中,梯田、阶梯、铺砌道路及墙体较为普遍;而上游盆地遗址几乎未见住宅环和挡土墙。
新格拉纳达山区的刚果峡谷定居点是研究该盆地同一住房群体的良好范例,从峡谷源头延伸至河口。其中“安提瓜”或“旧城”遗址尤为重要。
年代测定显示,这可能是布里塔卡或Chairama的同期遗址。安提瓜遗址在峡谷源头,拥有57个人工平台,平台排列交错延伸,呈现NSO定居点风貌,占地约30公顷。
该遗址划分为四个区域或“社区”,由中轴线组织。场内可识别多处住宅露台、主次道路、阶梯、围墙及果园等设施。
值得注意的是,整个遗址中未发现传统意义上的住宅基础或其他固定地基。
空间布局的变化主要通过铺砌路面体现,缺乏围栏等分隔设施。
安提瓜遗址中部位于山势较缓区域,最大平台聚集,其中最大的是编号14的结构,面积达900平方米,归类为仪式性质或公共功能建筑。
从中轴线向外辐射三条道路,沿路分布着较小的人工平台,形成可能的住宅区,这些区域缺少明显的公共中心,建筑结构也未体现明显等级或差异。
梯田沿西坡向El Congo峡谷延伸,坡度逐渐减缓,最终止于峡谷边缘的天然海滨大道上。
该区由大平台构成,挡土墙较低,地面粗糙。
研究认为,该区域结构与其他住宅区域显著不同,可能主要或完全用于农业生产,尽管住宅梯田中也普遍存在果园遗迹。
未挖掘的秘密
安提瓜被视为一个“主要中心”,部分学者认为其连同QC20和QC21遗址,共同构成一个更大规模的定居点,梯田总数或超过150个。如若证实,这将是里约弗里奥盆地最大的定居点。
据科吉族传统,安提瓜可能对应诺阿纳西的古名。
QC20和QC21矿床由多个部分组成,中心区拥有梯田群、铺砌地面及由高达5米墙体支撑的梯田。
这33处遗址中,至少5个可视为主要中心,且均无单个梯田超过100个,梯田群分布在若干区域,中心区与次级区明确可辨。
部分矿床拥有高挡土墙及沟渠导流系统。
在次级定居点中约有9个遗址,卫星站点约10处,均无梯田超过20个。
笔者认为,主要定居点内部结构按扇区划分,且存在道路交汇中心,而卫星定居点则缺乏明显的中心或特定功能建筑。
---
参考文献:
埃雷拉·德·图尔贝、路易莎·费尔南达和卡达维德·卡马戈、吉尔伯托。 《泰罗纳地区遗址的侦察和定位项目》。波哥大:哥伦比亚人类学研究所;塞拉内华达德圣玛尔塔考古委员会,1973年。
LANGEBAEK RUEDA,Carl Henrik和CáRDENAS ARROYO,Felipe(编辑)。《Caciques,交流和权力:美洲中部地区的区域互动》。波哥大:洛斯安第斯大学,安特罗波洛吉亚部,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