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近代为什么没有出现交响乐这种编制精巧鸿篇巨制的音乐

主观上,中国古代一直把音乐放在从属的地位,而礼教等级制度压抑了大乐队合奏的发展空间,使单声部音乐成为绝对主流。

客观上,中国民族乐器不适合参与合奏,更适合独奏。

音乐理论上,没有对和声学进行深入研究,十二平均律被忽视,直接导致中国古代音乐家写不出大型器乐合奏这种形式的乐曲。

实事求是地说,中国古代音乐家是非常非常牛逼的。

中国在秦汉时期,五度相生律制理论就非常完备,到了明朝十二平均律也是中国人率先发明的。这些关键的音乐理论的诞生都比国外早。

基于“三分损益法”得出的调式也异常丰富。五声音阶的宫商角徵羽五个调式,七声音阶的清乐、雅乐、燕约又各有五个调式;隋唐燕乐二十八宫调,南宋词曲音乐七宫十二调,明清南曲五宫八调。而且对不同调式的应用论述文献也不少。

可见在中国古代,乐器制造业很发达、律学研究、调式研究也很完善。

然并卵。

乐器类型丰富,律学理论完善,并不意味着能写出优秀的音乐合奏作品。

中国的单声部音乐发展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为什么没有出现多声部音乐的需求呢?

在中国古代,音乐一直是处于从属的地位,多声部音乐没有市场。

在民间,乐器也是一直是用于舞蹈、歌曲伴奏的。《诗经》记录的就是有乐器伴奏歌曲的歌词,到了唐朝和西域的广泛交流,伴随西域的歌舞的大量引进,大量以”胡“字打头的乐器也流传进中国,隋唐时期的壁画、文字记载,无不是乐队配合着歌舞的表演。

唐朝出现的曲牌,到了宋朝已经发展为宋词,此时音乐已经完全沦为歌唱的附属了。每种曲牌其实都有配乐的,但一般都不会单独拿出来演奏,是要填上词来演唱的。到了元明,南戏、杂剧兴盛,又把音乐、舞蹈吸收到戏曲中,使得音乐、舞蹈成为了戏曲的附属。所以纵观中国古代音乐史,开始还有些器乐曲演奏曲目的,到了唐朝基本不谈乐曲了,而是说乐舞了。再发展到明朝,连舞蹈都不单独出现了,全部融入到戏曲中了。

单声部音乐作为歌曲、舞蹈的伴奏,最好的形式就是单乐器独奏,或者是多乐器的齐奏,如果出现两个乐器同时演奏不同的旋律为歌曲或舞蹈伴奏,这是会让人感到迷惑的。即便是现在,也很少用多声部复调音乐为歌曲或舞蹈伴奏的。既然对多声部复调音乐没有需求,自然也不太可能出现和声学理论。

古琴在中国音乐史上,处于一个非常独特的地位。因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认为借助古琴音乐的演奏和欣赏,可以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所以一直对古琴音乐推崇备至。古琴有完善的记谱法,曲谱文献也非常丰富,由于古代精英阶层的推崇,所以并没有被舞蹈、戏曲吸收融合。当然,一方面古琴的结构使得音量并不大,不适合大场面的演奏,只有七根弦也很难出现多声部旋律的演奏指法;另一方面,古琴演奏讲究的是天人合一自娱自乐,与娱人为目的的歌舞、戏曲根本无法融合 。所以古琴演奏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器乐演奏中非常例外的一种形式。

中国古代难道没有专门的器乐演奏演出?有,但不是主流。比如”滥竽充数“中齐宣王听的300人齐奏,或者唐朝发达的乐坊里有的笛子独奏、琵琶独奏的乐曲,但都不是主流,所以能流传至今的笛子独奏曲、琵琶独奏曲都屈指可数,大家更愿意看到热闹的歌舞、戏曲表演,而不仅仅是看几个人的乐器演奏。

所以,音乐在中国古代处于尴尬的从属地位,使得单声部旋律音乐得到很大的发展,但始终无法出现多声部音乐的萌芽。

古代礼制只允许帝王有资格使用大型的乐队。

严格的等级制度,使得只有皇帝才能拥有人数众多的乐队。在《周礼·春官·大司乐》里明确规定”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 意思就是:王的乐器悬挂四面,诸侯悬挂三面,卿大夫悬挂两面,士悬挂一面。可见从周朝开始,不同等级的人能拥有的乐队人数是有规定和限制的。用于宫廷礼仪的雅乐,遵循着礼制的规定,而且能欣赏到雅乐的人,只有王公贵族,他们里面懂音乐的很少。而宫廷音乐家也因为礼制规定而很少改动乐曲,遵循章典演奏就行,是否动听并不重要。一切以尊崇礼制为主,不要求创新,所以也谈不上发展。

除了皇帝可以拥有大规模的乐队,其他还是小规模的独奏或小合奏形式为主。

在这种环境下,多声部音乐出现的可能性更小了。

中国古代音乐理论,之所以止步在律学,也是吃了“单声部音乐盛行”的亏。

很多人说,在中国出土的墓葬壁画里,宫廷乐队的人数非常多,乐器种类也非常多,规模不比现代的交响乐团小,可见中国古代的宫廷音乐,是非常辉煌的。但是,我明确告诉你,这么多人这么多乐器,他们演奏的完全是相同的旋律,不同乐器之间的旋律,没有很大的差别。

纳尼?凭什么这么说?

其次,多声部乐曲的主旋律大多是高音声部为主,伴奏是以中低音声部为主。为了实现不同音区演奏,必然要研制中低音乐器,来配合中低音声部的演奏。然而,在中国民族乐器中,并没有中低音乐器,几乎清一色高音乐器。这也说明了中国古代宫廷乐队演奏,是单一旋律的齐奏。

那么中国古代音乐有多声部乐曲吗?有,但非常非常少。清乾隆嘉庆年间出现的《弦索备考》就是用工尺谱记录的古筝、二胡、三弦、琵琶为主要乐器的合奏谱。里面几乎都是齐奏曲,只有一首《十六板》,编者注明“《十六板》最难,皆因字音交错强让之妙”,意思是这首曲子与其他采用齐奏或局部加花的形式不同,这首已经采用复调对位的手法了。 还有贵州的侗族大歌是一种多声部无伴奏合唱形式。

但《十六板》也好,侗族大歌也好,这都是非常雏形的多声部乐曲的尝试,而且作曲者也没有对这种多声部形式进行研究,总结出理论,所以当时这些多声部乐曲对中国民族音乐没有任何影响力。说不定这样的多声部音乐的尝试再坚持100年,中国就会发展出多声部复调音乐,并且建立起中国的和声学理论。但这只是个美好的愿望,《弦索备考》出现的十九世纪初,欧洲的多声部音乐、和声学理论、复调理论已经越来越完备,并且在100年后传到了中国。

所以,中国古代的音乐理论积累,都是基于单声部音乐的理论,并没有向更高级的形式演进。

中国古代乐器非常丰富,明亮而有个性的音色,非常适合独奏,但不适合合奏。

适合合奏的乐器,应该是演奏时音量适中、易于控制强弱、并能连续发出稳定的声音,音色上应该要适合与其他乐器融合的,有鲜明个性音色的乐器不太适合大合奏。交响乐团里的提琴类、木管铜管乐器,都是能连续发声,同时能互相融合的。只有节奏类乐器,像定音鼓、锣、钹都是在恰当的时候才出现。像乐器之王——钢琴,是击弦类乐器,发声是脉冲形式,一个音出来后响度是慢慢衰减的,无法奏出响度不变的连续长音,所以钢琴在交响乐中只能算色彩性乐器,根本没什么地位。

再来看中国民族乐器,扬琴、古筝、琵琶、阮、三弦都是击弦拨弦乐器,和钢琴一样并不太适合合奏;适合的乐器像二胡、高胡、梆笛、唢呐、排箫、管子,大部分都是高音乐器,而且音色特别有个性而排他,像嘹亮的唢呐和清脆的梆笛,真的没法融合在一起演奏。

更重要的是,交响乐团里,高中低音乐器应该分布均衡。而中国民族乐器,几乎清一色的高音乐器,中低音乐器真的找不到多少。小合奏还可以,几十件乐器一起上,高低音失衡。为了建立民族管弦乐队,建国后很多乐器制作家特别研制过大阮、中胡、大胡、低胡、中音低音唢呐等,但很多音色都不太能和已有的民族乐器融合,所以现在的民族交响乐团,大提琴、低音提琴是重要的低音声部乐器。

最后再说说律制。

谈到律制,不能不提转调,转调能使乐曲变得更丰富多彩。那什么是转调呢?

光良的《童话》,在歌曲高潮时,“相信我们会像童话故事里,幸福和快乐是结局”之后,这一段来了两次反复,每次反复调门升高了一个音(大二度),你会感觉每次反复,情感都得到了一次提升。转调作用就是能带来变化的感觉。

但是“五度相生律”有个问题,用“三分损益法”损益12次后得到的音,和原始的基音音高不一致。于是用“五度相生律”定调的乐器,近关系转调效果比较好,远关系转调后,演奏音阶会明显感到走音。编钟不是人人用得起的,笛子演奏家也不可能随身带上12支笛子去演奏,更要命的弦乐器调弦很费时间。所以尽管中国有丰富的民族调式,但乐曲一般都是一调到底,或选择上下五度的近关系转调,不会中途进行远关系转调。所以隋唐燕乐二十八宫调,减少到明清南戏主要用到五宫四调,与“五度相生律”的缺陷有一定的关系。

明朝的朱载堉发明了“十二平均律”,这是个很伟大的发明,这个律制使得乐器可以自由转调而不会走音。但是当时的南戏曲曲牌用调基本定型,乐器已经满足了曲牌的演奏需求,所以朱载堉的发明尽管很超前,但当时没有很大的自由转调需求,于是就被束之高阁。

在朱载堉发明平均律52年之后,欧洲也独立发明了“十二平均律”,而且欧洲音乐家并没有因为“五度相生律”转调困难而减少转调的尝试与实践。音乐之父巴赫为实践十二平均律而创作的《平均律钢琴曲集》,给音乐家们的创作指明了方向,于是十二平均律快速普及。

“十二平均律”在乐器上的广泛应用,使欧洲作曲家把乐曲可以写得更加复杂多变,推动了音乐体裁的不断创新。自由转调又需要和声承担起新的功能,这又推动了和声学以及相关音乐理论的发展。乐曲体裁丰富、音乐理论的逐渐完备,又反过来促进了乐器的完善和演奏技巧的提升。整个18、19世纪,欧洲的音乐得以突飞猛进,作曲家的人数和音乐作品数量、复杂程度和艺术质量傲视全球。

但是,此时清朝的音乐家们,还在享受戏曲的单声部旋律的创作。

不同的乐器都在差不多的音域上!

音乐理论局限于单声部的乐曲创作!

森严的等级制度不允许大规模的乐队出现在民间!

这样的状况下,清朝音乐家怎么可能创作出音响均衡、音色交融的大型音乐作品?

有人说,中国古代音乐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不应该拿西方音乐理论来套,因为没有可比性。我对此观点只是部分的赞成。

中国古代音乐比较多地用没有变化音的、和谐的五声音阶,推崇天人合一,崇尚通过音乐来修身养心、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是和中国文人审美价值观相吻合的,这是中国特有的音乐风格,也是中国音乐区别与其他民族音乐的地方。

但不能否认,西方音乐理论更有普适性和指导意义。

为什么曾侯乙编钟一个八度内有12个音,钢琴也是一个八度内有12个音?为什么管仲和毕达哥拉斯用各自的方法发明了“五度相生律”?为什么朱载堉和梅森各自提出了“十二平均律”?这些都是巧合吗?当然不是巧合!

中国的五声音阶、七声音阶,日本的七声音阶,欧洲的自然大小调音阶,基本都能找到这5个音,这绝对不是巧合。

西方和声学音乐理论,是以自然音阶调式为研究对象,研究和弦结构、功能、连接和相互关系的理论。这个理论对复杂乐曲的写作有着指导性的意义。学习了和声学这个理论,再结合本民族的音阶特性,就能衍生出适合本民族音乐调式的和声理论,并为本民族音乐的创作给以指引。只不过这个和声学理论碰巧是西方音乐家率先总结和完善的。西方的音乐理论可以说是基于自然科学的,可以作为绝大部分国家民族音乐的理论基础,这也是为什么每个国家的音乐系学生都要学习西方的音乐理论的原因。

假如古代的皇帝们热爱音乐,假如他们不介意普通人可以组建大型乐队,假如他们喜欢听器乐合奏,那中国的音乐水平可就……可惜,有个皇帝喜欢戏曲、有个皇帝喜欢王羲之的书法、有个皇帝喜欢绘画……所以现在的中国戏曲梅兰芳表演体系、中国绘画散点透视,都自成一个独立的艺术体系,并有其完备的理论……至于中国民族音乐……唉!

我认为真的不要让中国民乐追求交响化,因为这不是中国民乐的优势。中国民族乐器的优势,在于极富个性的音色和表现技巧。要么在独奏上追求技巧与感情表达的极致,要么在小合奏上体现乐器各自的性格,要么用协奏曲的形式把民族独奏乐器和交响乐结合。民族管弦乐在我看来就是个四不像,音色上既不融合,音响效果上也差强人意,仅仅为交响而交响。

做事,要把自己擅长的做到极致,也要善于藏拙。

作者:张逸凡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环科中路16号32幢;北京市丰台区右安门外东滨路4号

THE END
0.中国古典音乐推荐精选集乐库频道名称:中国古典音乐推荐 小小狸 简介:🎼 中国古典音乐歌单推荐 1. 《高山流水》 想象一下,你置身于山水之间,伯牙在江边抚琴,唯钟子期能领会那高山流水之意。这曲《高山流水》就是这样一个传奇故事的见证。它旋律悠扬,意境深远,仿佛能带你穿越千年,回到那个充满诗意的时代。 2. 《梅花三弄》 冬日的梅花,在寒风jvzquC41yy}/m~lqw0ipo8xqpirju}4iekj`5ƒ|i6lty|<2435
1.中国古代诗词歌曲七十首在线收听mp3全集欢迎收听蜻蜓FM音乐频道的中国古代诗词歌曲七十首,主播:上海音乐出版社。中国古代诗词歌曲七十首包含01《杏花天影》,02《醉吟商小品》,03《鬲溪梅令》等全集有声音乐大全。您可以下载蜻蜓FM,中国古代诗词歌曲七十首mp3免费下载和收藏,随时随地在线收听。更多“中国古jvzquC41o/vsg7vkpizjpp3ho1|djjspgny05B<5755
2.中国古代歌曲(豆瓣)中国古代歌曲 作者:孙玄龄/刘东升 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 出版年:1990 页数:171 定价:8.40元 装帧:平装 ISBN:9787103004883 豆瓣评分 评价人数不足 评价: 写笔记 写书评 加入购书单 分享到 推荐 + 加入购书单 在豆瓣转让有16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jvzquC41dqul0mtwdct/exr1uwhkgly132=:7?:71
3.中国古代诗词歌曲七十首在线收听mp3全集除了示范音频外,专辑中还保留了原词、原谱及五线谱,便于读者学习古典诗词、感受古代歌曲的魅力。此外,每首歌曲后另有乐曲赏析,让读者在享受婉转优美的古代歌曲之外,还能感受古代人民的精神生活,对于了解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具有一定的意义。 查看全部 中国古代诗词歌曲七十首专辑列表(87个)jvzquC41yy}/s}ko0et0eqfppgrt1<>9579
4.18首最“原味”的中国民族音乐在我们聊中国民族音乐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中国传统音乐是由哪些类型的音乐组成的。 中国古代是一个阶级森严的封建社会,而有着娱乐和祭祀性质的音乐,同样也是被分了等级的。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将音乐分为“风”、“雅”、“颂”: “风”一般都是各封地百姓日常传唱的歌曲,诗歌的作者多为百姓或者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312:3585;15654;9:5a?85@626;?/uqyon
5.中国十大古曲(含春江花月夜)精选集乐库频道名称:中国十大古曲(含春江花月夜) 疾电飛影 简介:含《春江花月夜》《夕阳箫鼓》<中国十大古曲(含春江花月夜)> - 歌曲列表 播放 全选 01 纯音乐 - 春江花月夜 02 纯音乐 - 阳春白雪 (琵琶) 03 纯音乐 - 汉宫秋月 (古筝独奏) 04 管平湖 - 胡笳十八拍 05 王建- 渔樵问答 06 纯音乐 - 夕阳箫jvzquC41yy}/m~lqw0ipo8xqpirju}4iekj`3ƒh4njn5|k<2h|6638
6.中国古代十大著名歌手环球在线消息:1、孟姜女:中国历史上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因其丈夫游览长城不慎坠落而死,为此她决定对长城进行毁灭性地报复,每天对着长城歌唱《女人哭吧哭吧不是罪》、《我恨你-长城》,长城终因不堪忍受,结果坍塌八百里,其歌《女人哭吧哭吧不是罪》被评为最动人歌曲大奖、秦朝十大流行劲歌金曲,长城保护委员会把其列jvzq<84yyy4djrscfcom{7hqo0io1qvrj1812?2341681ltpvgtua@:4;38/j}r
7.中国古代艺术歌曲《长相知》的音色音响分析1肖牧青;中国古代艺术歌曲《长相知》的音色音响分析[J];牡丹;2021年08期 2林楠;浅析汉乐府民歌《长相知》的音乐特征[J];北方音乐;2014年05期 3白俊卿;歌曲《长相知》之文化解读[J];音乐天地;2011年12期 4杨敏;声乐演唱中的情感处理方式探析——以《长相知》为例[J];戏剧之家;2022年04期 jvzquC41yy}/ewpk0eun0ls1Ctzjeuj1ELLEVxycn/SECW7243692;70jvs
8.诗词中华精品传承”中国古代诗词歌曲作品音乐会隆重上演9月18日下午,由青岛市总工会主办,青岛市工人文化宫、青岛市音乐家协会承办,青岛市音协声乐专业委员会协办的“诗词中华 精品传承”中国古代诗词歌曲作品音乐会,在青岛市工人剧场隆重上演。本次活动以“诗词中华 精品传承”为主题,通过音乐会的形式,重温经典古代诗词,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动全市职工群众重温经典jvzq<84yyy4rf|ij0io1j4iqpmiwriqpizbk8xjk|uoimtpivgj1;54316:4:498:6/j}rn
9.中国古代十大名曲中国古代著名歌曲有哪些你曾欣赏过哪首→你知道中国古代著名歌曲有哪些吗?本文盘点中国古代十大名曲,其中包括《梅花三弄》、《十面埋伏》、《高山流水》、《广陵散》、《阳春白雪》、《平沙落雁》、《夕阳箫鼓》、《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等,你都听过哪几首呢?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古代十大名曲 排排榜 关注榜 得票榜 01 jvzquC41yy}/ojniqq4dqv4vqr54:B9340nuou
10.百本好书送你读在书的风景里感受祖国的魅力与我们熟知的古代文人诗歌不同,这些乐府诗歌大多来自民间,是可以演唱的,说通俗一些,这就是中国古代的流行歌曲歌词。我们知道,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也是一个音乐的国度,通过这些乐府诗歌,可以直观地感受到这一点。这些诗歌不但具有丰富的文学审美性,同时还能让我们由此了解古代先民的生活状态及所思所想。反观当下的流行jvzquC41crv/ezwd0et0j}rn1463465;/5603;=638>`rl3jvor
11.古曲传承人谢双燕为数百学子演绎中国古典诗词歌曲中国著名古曲教育家王苏芬教授的学生、古曲传承人李佳杞还演唱了来自上古时期的《南风歌》和诗经里的《关雎》两首古代歌曲。 “文人一滴墨,滴入音乐中。”于是便有了古诗词歌曲。在中华5000多年的文化长河中,古曲(古典诗词歌曲)是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名副其实的民族音乐的母语与根,古曲演唱堪称是民族音乐演唱的巅峰jvzquC41yy}/m~sokpm/ew4pgyy0e872423236641391:A;460yivvq
12.中国古典音乐十大名曲精选集乐库频道<中国古典音乐十大名曲> - 歌曲列表 播放全选 01杨惟 - 十面埋伏 02杨致俭 - 渔樵问答 (琴箫合奏) 03葛勇 - 广陵散(节本) 古琴 04李炜(古筝演奏家) - 汉宫秋月 05杨惟、周韬 - 阳春白雪 06Classical Artists - 汉宫秋月 07陈金龙 - 胡笳十八拍 08管平湖 - 平沙落雁 09赵一 - 高山流水 10纯音乐 - 广陵散 (9秒片段)jvzquC41yy}/m~lqw0ipo8xqpirju}4iekj`5ƒlnje;1|:n|2d?0
13.古代中国歌曲发展史。‌中国歌曲的发展史可以分为几个重要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标志性事件。‌ ‌远古及夏商‌时期,音乐主要以祭祀图腾为主,形成了歌、舞、乐三位一体的音乐形式。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包括《弹歌》和《云门》、《咸池》、《韶》,体现了由“颂神”向“颂人”的转变。代表乐器有贾湖古笛和陶埙。 jvzquC41yy}/5?5fqe4dp8ftvkimg86996=:;>670nu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