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入围原创社科和历史书单
探照灯好书榜由探照灯书评人协会主办。探照灯书评人协会,由资深媒体人张英、阅读推广人刘羿含等人发起成立,经过二十六位评委专业审读,每月评出10个月度好书分类榜单,在出版界、传媒界有一定影响。
以下是2025年6月入围的原创社科和历史佳作,排名不分先后。
感谢这些作品的作者、责编以及出品和出版机构。
支持媒体:腾讯新闻、QQ阅读
中文原创 | 社科&历史 | 文学史
《不京不海集续编》
章培恒 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25年5月
提名评委:潘凯雄
内容简介:本书为章培恒先生2011年出版的《不京不海集》之续编,由吴冠文教授根据章先生生前所定目录整理而成。共收论著、论文二十四篇,其中既有先生早年的成名著作《洪昇年谱》,也收录他数十年间研究中国文学的重要论文,包括与病魔抗争的最后十年所写的十一篇论文。在内容上,仍是上起先秦,如对《楚辞·大招》的写作时代及其背景的考辨,下迄现代,如对五四新文学与古代文学关系的探讨,既有具体的作家、作品研究,也有对文学现象的阐述和文学发展演变线索的梳理,均体现了章先生对于中国文学及其古今贯通等问题的精思与卓见。先生治学严谨注重实证,而又视野广阔,文献与理论素养深厚。本书所收论著与论文既富于独创性,又展现了他一以贯之的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的学术风范。
中文原创 | 社科&历史 | 金融史
《古代货币金融丛谈》
艾俊川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5年4月
提名评委:史航
内容简介:《货币金融史丛谈》是一研究中国货币金融史的学术文集,主要围绕货币、金融及其各分支的起源段,以文献学与门史结合为方法,以考据为手段,对历诸多概念的来源和内涵、重大事件的性质和影响、重要人物的思想和著述等进行深入探讨,提出很多不同于已有结论的新观点。作者重视于不疑处有疑、道人之所未道,追求实事求是、无证不立,在逻辑和证据链基础上体现说服力。大多数文章以随笔形式写出,便于阅读。
书稿现有文章34篇,可大分为六组,分别是先秦早期货币、纸币、清代铸钱工业、近代金融、钱币学和货币文化。如,其第一分为关于早期货币的考论。中国货币起源甚早,但缺少系统的记载,很多概念含混不清,事实湮没无闻。本书对这些概念作了清理,对重大事件进行挖掘。《货币的信用从哪里来》提出货币初的信用来自信仰,中国的原始货币由祭品充当;《论“布”与先秦赋税》和《论三钱之府》讨论了先秦赋税和货币在概念上的混同,指出古籍中很多被后世认为是货币的“布”和“钱”,实际上是赋税的名称。《秦朝为何要复行钱》《司马迁是否误记了秦代币制》《“钱”币缘何成“布”币》等文,讨论了秦代币制的变迁、秦统一货币、建立影响后世的货币制度等问题,于众说纷纭中提出自己的观点。
中文原创 | 社科&历史 | 电影史
《演绎百花年代:香港电影表演文化(1978-1997)》
王培雷 著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25年4月
提名评委:战玉冰
内容简介:本书将时间范围限定在香港电影美学转变开始的1978年及对于香港电影整体生态甚至香港本身来说意义重大的1997年,以电影表演为主要论述对象,试图通过对其渊源、主要形态、身体话语、跨媒介(或曰“跨界”)实践及与香港城市空间的关系等方面的剖析与解读,从纵向的历史脉络梳理衍伸到横向本体分析,由针对表演本体的探讨发展到其与具体的人文、社会语境的关系,来把握这一时期香港电影表演的大致风貌与美学内涵,同时以表演本体、视听语言、传播学、空间理论等多学科交叉方法审视表演文化与不同语境之间的关系,呈现一幅全面的表演文化图景,窥探香港电影表演在这一时期的得失。
中文原创 | 社科&历史 | 艺术史
《杰作何以诞生:影响艺术史的18位巨匠》
孙琳琳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民说
2025年4月
提名评委:单小海
内容简介:醉心于发明创造的达·芬奇、天才学生拉斐尔、外交大师鲁本斯、市井狂徒卡拉瓦乔、用画笔复仇的女画家真蒂莱斯基、离世2个世纪后才被读懂的维米尔……
为什么是他们留名于艺术史?怎样的时代造就了艺术家及其杰作?名作中的构图、光影与色彩,又披露了执笔人怎样的命运?
本书是一部艺术小史,从文艺复兴的黎明开始,书写13-17世纪欧洲18位卓越艺术家的故事,对250余件艺术史经典作品进行细读。作者结合史料,将艺术家的人生际遇与作品分析融通,以独有的方式重新审视既熟悉又陌生的杰作。
看画,可以是一个纷繁复杂的思维过程,唯一的门槛就是睁开眼睛。
中文原创 | 社科&历史 | 历史
《宋徽宗的茶事》
周重林 李文华 著
湖南美术出版社·浦睿文化
2025年5月
提名评委:费多
内容简介:《大观茶论》是宋徽宗赵佶所作的一本茶学专著,对北宋时期蒸青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斗茶风尚等均有详细记述。知名茶文化学者周重林,凭借20年茶业研习的积淀,逐句讲解《大观茶论》,辅以权威注释、白话翻译,诠释宋茶对现代茶文化的深远影响。另外,书中插入了经典茶事古画、茶器图解及当代茶业制作的照片,图文并茂呈现茶事之美。
中文原创 | 社科&历史 | 历史
《变局:光绪丁未政潮研究》
张建斌 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25年4月
提名评委:唐山
内容简介:本书依托端方档案、瞿鸿機朋僚书牍、张之洞档案等珍稀史料,构建清末十年权力中枢的震荡图谱。通过考辨奕劻、瞿鸿機等满汉权臣与端方、袁世凯、岑春煊、张之洞等疆吏的关系网络,兼及梁鼎芬、赵启罧、恽毓鼎、陈庆桂等言路清流,梁启超、熊希龄、狄楚青、汪康年等名流士人在丁未政潮前后的潜流互动,重构晚清政治史的若干史实,阐释清末中央与地方博弈、满与汉关系嬗变、维新与新政内在联结、危局与变革的历史抉择等系列问题。透过这场震动朝野的政治风暴,读者得以窥见传统王朝在制度转型关口面临的深层困境,以及权力与关系如何塑造着改革路径的最终选择。各政治群体自上而下抑或自下而上的互动,采取常规与非常规的政务处理模式,揭示出晚清政治运作的复杂面相、王朝治理的惯性积习以及制度转型的内在推力。书中有关诸多新政方案生成过程与动态调试的深度阐释,正是不同政治力量制衡弈对的微观写照,以此观察权力场域中多重交互机制的运作与鼎革前后的政治生态图景。
中文原创 | 社科&历史 | 文化史
《博我以文:清代前中期的古文与知识秩序》
胡琦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5年4月
提名评委:徐晨亮
内容简介:宋元明清以降,“文以载道”乃是中国读书人理解“文章”性质的基本观念:以古文为基础的书写语言系统,构成了古代士人传承知识、表达思想的核心载体。本书聚焦清代前中期这一传统学术体系的集成期,将“古文”视为一个“语言-知识共同体”,探讨古文读写与古典知识传承之间的血脉联系:一方面,基于科举、书院等制度而展开的古文教育,形塑了读书人阅读古书之视野,亦为其知识边界的拓展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作为知识再生产的具体途径,古文的笔法锤炼、文体经营乃至结集体例,皆润物无声地影响了知识表达和传播的方式。在写作实践中日用不匮的“文体秩序”,经由词章之学的反思与整合,成为塑造“知识秩序”的一种重要力量。
中文原创 | 社科&历史 | 世界史
《1723:世界史的10扇窗》
陈正国 主编
东方出版中心·时刻人文
2025年5月
提名评委:宋晨希
内容简介:《1723:世界史的10扇窗》是部全球微观史的力作,由10位历史学者共同创作,聚焦世界史中十几位独特而多彩的人物──日本的三浦梅园、中国的陆燿、越南的阮浃、法国的霍尔巴赫以及英国的普莱斯、钱伯斯、雷诺兹、布莱克斯通、威瑟斯庞、亚当·斯密、弗格森——其中许多是中文学界鲜少甚至未从研究过的。这些诞生于1723年的人们,看似生活于迥然相异的环境与文化脉络之中,却以不同形式共同参与了世界历史的进程,留下深刻的足迹,创造出今日的全球社会。本书以新颖且带有实验性质的形式,通过讲述他们的生命历程,呈现出世代、时代与世界史的多重意义。
中文原创 | 社科&历史 | 中国史
《胡马度阴山:中古华北山居族群丁零与稽胡》
严昊 著
东方出版中心·时刻人文
2025年5月
提名评委:张弘
内容简介:本书以学界关注度不高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两支山居族群——稽胡、丁零为研究对象,以长时段为视角,结合历史文献、考古资料和走访见闻考察了两个族群从塞外到中原,进而融入中原文明的演进过程。本书共八章,分别考察了丁零的入塞与分布、稽胡的形成、魏晋南北朝中央政权对丁零和稽胡的治理以及入塞族群的汉化过程。作者充分利用一些尚未得到重视的金石、考古资料,试图更加全面地分析、揭示入塞族群的“庐山真面目”。同时,绘制了大量地图,以求展现、厘订诸多相关细节,讨论前辈学者的可议之处。
本书史料详实、考证严谨,是在唐长孺、马长寿、林幹等前辈学者研究入塞问题及融入中原基础上,结合历史文献与考古资料的系统整理与总结。
中文原创 | 社科&历史 | 历史
《征服密码:亚欧强盛的六大要素》
张良仁 著
中信出版集团·大方
2025年5月
提名评委:张菁
内容简介:本书从考古学出发,结合历史学、语言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深入探讨了贾雷德·戴蒙德在《枪炮、病菌与钢铁》中提出的核心问题——亚欧大陆的文明何以在全球历史中占据主导地位。作者重新审视了约1万年来的人类社会发展史,围绕农业、文字、地图、冶金、骑兵、人群迁徙六大要素,揭示了亚欧大陆文明发展强于其他地区的底层逻辑。随着历史的演进,人类也在不断反思,由血腥征服转向和平共处。作者回顾了社会形态的演化及帝国的兴衰,强调了联合国等现代国际组织在维护全球和平与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中文原创 | 社科&历史 | 文学史
《晚清中国小说观念译转:翻译语“小说”的生成及实践》
关诗珮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5年5月
提名评委:徐晨亮
内容简介:本书立足详实的文史资料,探讨中国从晚清到民国初年,中国古代“小说”一词,如何经翻译而置换了中国古代小说概念,从道听途说、不能登大雅之堂的稗官野史的意涵,转译成现代西方的“the novel”之意。
全书以晚清以降,具代表性的现代中国小说理论家梁启超、吕思勉、鲁迅等及其小说理论,抽丝剥茧,分析他们文论中演绎的“小说”概念,如何通过存“形”、保“音”、易“义”的手法,承载了经东洋传入的西洋小说观念,让“小说”这个汉语词汇,慢慢成为像“文学”“社会”等的“翻译语”,从而促成了新文学的出现,沿用至今。
理论探讨之外,作者又以专门分析晚清作家吴趼人及翻译家林纾的文学实践例,描绘“小说”现代化历程中的东西交汇、新旧激荡、明暗难辨,引发我们对文学、历史批判性的审读和思考。
中文原创 | 社科&历史 | 天文学史
《天地之间:天文分野的历史学研究(增订本)》
邱靖嘉 著
中华书局
2025年5月
提名评委:宋晨希
内容简介:天文分野是由中国传统星占学衍生出来的一套认知天地对应关系的理论体系,它既是传统星占学的理论基础,又是古代地理学的重要内容,同时又反映了中国人的宇宙观与世界观,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书从历史学的视角出发,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首次对中国古代天文分野的历史演变、理论模式、思想传播及其政治文化涵义做了系统研究。全面梳理了天文分野学说的起源、释义和理论类型,重点考察有重要影响的二十八宿及十二次分野体系的形成、定型与衍变,以及在古代王朝政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和折射出的天下观思想,进而透过天文分野的视阈对东西方世界观试作比较,体现出一种全球视野。
中文原创 | 社科&历史 | 历史
《中华民国外交史:修订本》(全3卷)
石源华 著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25年6月
提名评委:张弘
内容简介:民国外交史研究专家石源华教授历时三十多年精心撰述,全面观照中国近现代外交历程的必读之作。全书约160万字,共五编,聚焦于中华民国国际地位变化的历史过程,分析大国外交和周边外交的实施经过,考察中华民国外交史的演变脉络。本书初版于2013年,曾获得2010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上海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第七届全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中文原创 | 社科&历史 | 历史
《如临大敌:谣言恐慌与大宋王朝1054》
黄博 著
中华书局
2025年6月
提名评委:唐山
内容简介:宋仁宗时,民间和官方都在流传一种谣言:甲午年,四川会发生动乱。而从五代到北宋,每逢甲午,必然有动荡发生,这种近似魔咒的规律,形成了从民间到朝廷的心理恐慌。在仁宗朝的甲午年(1054)到来之前,整个社会舆论不停地发酵,紧张和焦虑笼罩着北宋朝野。中央和地方都做了各种准备,在担心与期盼中等待着1054年的到来……那么,有关甲午的谣言来自哪里?又指向哪里?北宋朝廷将怎样应对慌乱和消弭恐惧?在被称为盛世的北宋仁宗朝,谣言将怎样左右北宋朝廷的政治生态,并形成哪些影响?而置身其中的当事者们,他们又将面对怎样的命运沉浮?而这一切,并非都是必然的。本书围绕这些主题,讲述北宋甲午谣言的产生、流传并形成影响的有关故事,并讨论北宋政治生态的特点,它对舆情的控制,应变的能力,对危机的处理,以及地方治理的思路,由此展现北宋全盛时的种种特征。而这些特征,也直接指向了北宋王朝最后的命运。
中文原创 | 社科&历史 | 中国史
《走向三国:汉末群雄割据史(190-220)》
单敏捷 著
中华书局
2025年5月
提名评委:宋晨希
内容简介:东汉中央朝廷崩溃后,各地势力在碎片化后重新整合,群雄并起,东汉名存实亡。本书聚焦于东汉末年直到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这三十余年间,群雄势力发生、演进与重组的历史过程,尝试通过对基本史事的重新梳理,分析各主要军阀集团的内部矛盾以及军阀之间的利益纠葛,并从秦汉大一统制度遗产的角度,来探讨秦汉旧制是怎样抑制了汉末“破碎性分裂”的延续,并将历史发展的轨迹重新引导向局部统一。
中文原创 | 社科&历史 | 文化史
《大宋花事》
沈胜衣 著
华文出版社
2025年5月
提名评委:张英
内容简介:宋代是中国历史上风雅至极的朝代,文治昌盛,百工精巧,而花木文化更是其中璀璨的一页。上至宫廷贵族,下至市井百姓,簪花、赏花、咏花蔚然成风,甚至男子簪花亦成时尚,金枝玉叶、梅竹格调,无不映照出宋人生活的精致与精神的丰盈。
本书以宋代花木文化为脉络,从簪花风尚、果木饰物到文人情趣、节令习俗,层层展开一幅活色生香的大宋芳华图景。书中既有对牡丹、芍药、梅竹、杨柳等花木的文史考据,也有对苏轼等文人花事雅趣的细腻描摹;既探讨了《水浒传》中的草木意象,也钩沉了宋人生日赠花的礼仪传统。作者以学术的严谨为根基,却以散文的笔调娓娓道来,既有历史的厚重,又不失文学的灵动,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宋人“以花为饰,以木寄情”的浪漫与风雅。
翻开《大宋花事》,仿佛步入汴京的街头,看满城花影,听风雅低吟,与千年前的宋人共赴一场芬芳之约。
中文原创 | 社科&历史 | 社科前沿
《当代国外社会思潮传播研究:视觉化转向中的挑战与对策》
程立涛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5年4月
提名评委:唐山
内容简介:当今,人们为无处不在的图像(影像)所包围。在生活世界日益图像化背景下,国外社会思潮传播呈现出由“文本主导”转向“图像主导”的强劲态势。图像(影像)以磁铁般的吸引力及潜在的价值引导和思想操控,持续地塑造着受众的认知、思想和情感,挑战并入侵其他民族国家的思想文化空间,导致国际传播领域的话语权争夺愈演愈烈。我们必须密切关注并深入研究其最新动向和演化轨迹,准确把握国外社会思潮的主要类型、传播机理及潜在危害,有针对性地制定有效的防范和化解对策,警醒大众自觉防范和抵御不良思潮入侵,有效巩固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和话语权。
中文原创 | 社科&历史 | 近代史
《抗战时代生活史》
陈存仁 著
上海三联书店·理想国
2025年6月
提名评委:宋晨希
内容简介:打开《抗战时代生活史》,我们看到的不是宏大的英雄传奇,而是一位普通医生在沦陷区提心吊胆的日常。
作者陈存仁以亲历者视角,记录下抗战期间上海的社会生态与民众生存图景,将我们带回1937-1945年的上海街头:战事爆发后仓皇奔逃的难民、曾经繁华的闹市突落炸弹、因贫困被送去做舞女的女儿……这些鲜活的细节让历史不再遥远,仿佛我们正与作者一同挤在租界的屋檐下,感受战火中的人间冷暖。
书中既有“八百壮士”激荡人心的坚守,也有汉奸的卑劣嘴脸;既揭露了76号特务制造的白色恐怖,也记录了普通人在烟土泛滥、绑票横行中的艰难自保。作者以医生身份游走于各方势力之间,一次出诊可能就是生死考验,一个不慎便会招来杀身之祸。当我们跟随他的脚步穿过日军哨卡、躲过敌人盘查时,谍战剧里的惊险情节,变成了可触摸的历史现实。
这部融合个人际遇与时代洪流的回忆录,提供了一个珍贵切片,记录下抗战期间大上海的众生百态。历史的温度,永远藏在普通人的泪与笑之中。打开这本书,会发现,“苟全性命于乱世”本身就是一种勇气。
全书收录近百幅珍贵老照片,带你穿越时空,重返历史现场。
中文原创 | 社科&历史 | 古代哲学
《庄子哲学引思》
卢国龙 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25年6月
提名评委:唐山
内容简介:传统《庄子》研究或指其“反智”,或言其“不经而为百家之冠”,本书试图跳出这样的两极立场,以春秋战国时代的历史感揭开《庄子》的问题意识,以“自然”概念为核心梳理其立言的所以然之故,而不必以《庄子》所批判的儒家思想为标准,措置是非褒贬于其间。
全书十题,内篇七篇各自抽绎其思想主旨,通过文本分析其隐喻、议论等对于时代问题的回应。外杂篇综合为两题,其一以《秋水》七问为核心,探讨《庄子》关于文明合理性的审思,其二以人性论为基础,探讨《庄子》关于自发文明可能性的推阐。最后将《庄子》回植到春秋战国的学术中,总结其思想内涵和特质。
复归《庄子》立言本旨并寻绎其思想逻辑,是本书的学术自觉,也因此在目前学界的同类著作中显出新意。
中文原创 | 社科&历史 | 中国史
《中国古代异闻录3》
呼延云 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25年5月
提名评委:宋晨希
内容简介:古代笔记中为何有那么多“人变虎”的故事?
地安门古寺杀人事件背后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人们谈之色变的“黄大仙”为何会致人“中邪”?
“最是阴惨”里的虎伥,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元顺帝年间的“枯井杀人事件”有着怎样的实情?
1644年蝗灾,蝗虫竟然“环抱人而蚕食之”?
清末,摄影术是如何变成所谓“招魂术”的?
诡非鬼,机巧万端终有解;谜莫迷,阅尽千帆道寻常。
我国汗牛充栋的古代笔记中,记载着大量神秘莫测的怪谈。但囿于古代科学不昌,古人常常以“鬼神灵异”作解。从2015年开始,《北京晚报》和“澎湃新闻”相继开辟《叙诡笔记》专栏,由著名学者呼延云执笔,用现代科学结合史料考据,对古代笔记中的各类怪谈作出全新的破解与诠释。
中文原创 | 社科&历史 | 历史
《郑王研究》
陈景熙 主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5年5月
提名评委:唐山
内容简介:本书系统全面地收录了19世纪末至今,中国、泰国、新加坡、英国学者发表的有关郑王的中文论著,充分展示了泰国吞武里王朝国王、泰国华裔军事家郑信(1734-1782)的生平事迹和恢复泰国主权、发展中泰友好关系的丰功伟绩。全书除凡例、跋语外,共分为五大部分,分别为郑王史略、郑王传记、郑王生平(附部曲)、郑王散论、中暹通使,共收录、节录论著58篇。这些论著有些已经成为史料,有些则是近五十年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汇编非常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中文原创 | 社科&历史 | 中国史
《战国秦汉时期的择日术与时空认知》
董涛 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25年4月
提名评委:宋晨希
内容简介:本书以战国秦汉时期的择日术为核心研究对象,从数术知识的内在逻辑出发,深入剖析择日术所蕴含的数术原理,系统探讨了择日术的起源、阴阳五行与神煞的运用、日廷图与时空认知的宇宙图式,以及日者在秦汉时期择日习俗中的角色等问题。
中文原创 | 社科&历史 | 中国史
《何以敦煌:历史、画塑和遗书》
胡戟 傅玫 著
济南出版社
2025年5月
提名评委:宋晨希
内容简介:本书对敦煌历史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敦煌画塑、遗书为线索,在详细介绍和解读那些传世的艺术瑰宝的同时,梳理、还原敦煌的历史进程。本书深入浅出,史料扎实又通俗易懂,兼具专业性和可读性,可作为当代读者了解敦煌的历史文化与艺术作品的普及读物,也可作为专业敦煌学研究者参考文献,是了解敦煌历史与艺术的佳作。
中文原创 | 社科&历史 | 经济史
《危机、改革与崩溃:元明清七百年的金融秩序》
于晓华 著
中信出版集团·万物
2025年4月
提名评委:唐山
内容简介:全球化如何影响宋元兴替?
西班牙从美洲掠夺的白银催生了明朝的万历中兴?
一条鞭法如何为明朝续命?
马尔萨斯陷阱为何会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发生?
金融杠杆如何撬动甲午战争的结局?
在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背后,其实隐藏着经济、金融的普遍规律。看清这些规律,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也更好地理解这个时代。
本书作者于晓华深耕农业经济学多年,此次聚焦元明清三朝700年的历史,分析古代农业社会的经济发展、制度建设、全球贸易、货币发行、官商经营等,从一场场危机、改革中探寻王朝崩溃的然。
在他笔下,三朝兴衰的过往有了深入、客观、普遍的解释,更延伸至民国时期的币制改革、金融现代化。书中详细讲述了,元兴灭金、灭宋的根本原因在于蒙古人灵活的财政与金融制度,斡脱商人为元朝的崛起撬动了亚欧大陆上人才与资源的流通。而大量涌入明朝的白银,促成了一条鞭法改革的成功,但贸易的不平衡一定会被时间打破,西班牙帝国的衰落和明朝的灭亡于是接踵而至。清朝在盛世之后马上面临内卷的巨大压力,太平天国运动如火如荼地展开,而北洋水师则败于现代金融制度的巨大资源调动能力。民国的废两改元、金圆券改革的结果是埋葬了自己。
本书历数三朝的高光与低谷,重新解读我们熟知的历史事件,发掘兴衰变革背后的深层原因,更以此审视当下的繁荣与内卷、危机和变迁,揭示历史的金融逻辑和内在因果,并总结经验与教训,给出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未来可能。
中文原创 | 社科&历史 | 西方政治理论
《拉采尔公案——十九世纪的普遍意识与政治地理学》
刘小枫 著
华夏出版社
2025年6月
提名评委:宋晨希
内容简介:里德里希·拉采尔(1844-1904),德国地理学家、莱比锡大学教授,1897年,他出版了长达七百页的大著《政治地理学》,直到今天,不少政治地理学教科书仍无不称誉此书为这门学科的开山之作。拉采尔基于十九世纪西方社会流行的生物地理学,提出政治地理学的观点,对当时及其后的西方社会产生了影响,也引发了一系列是非难断的思想争论。本书运用丰富的历史材料,从政治史学的角度考察这桩历史公案,试图展示并反思西方现代文明政治成长的复杂面目。
中文原创 | 社科&历史 | 考古
《考古不是挖宝(增订本)》
高蒙河 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25年5月
提名评委:宋晨希
内容简介:考古不是挖宝,那么,考古到底是什么?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一味探求文物宝藏?还是通过丰富的考古材料,力图重新发现历史?这是一部让你重新认识这个充满神秘与未知世界的考古之书,为什么不挖秦始皇陵,如果曹操墓没有被盗,有没有国宝级文物……妙趣横生的笔触,生动鲜活的案例,带你走进真实的考古世界,领略考古的无限魅力。
中文原创 | 社科&历史 | 文化史
《明清江南的环境变动与社会控制》
冯贤亮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大学问
2025年4月
提名评委:宋晨希
内容简介:本书深入探讨明清时期江南地区长期稳定与繁荣的内在机制。作者结合江南河湖密布、灾害频发的自然环境与官僚、士绅、地主、商人等阶层互相纠缠的复杂社会结构,分析中央政府、地方官府和民间力量如何通过政区设置、社会纷争、灾害应对、城市防护、行业保障、文化控制、民间信仰、乡约规范等手段,应付常态和变态下的环境问题,实施区域社会的较好控制。本书揭示了中央政府、地方官府和民间社会三方力量的协调机制,且地方士绅作用突出的特质,解答了江南赋役沉重但社会长期稳定的原因,提出了江南地区存在的成熟的社会控制与基层治理的模式,开启了江南史研究新范式。
中文原创 | 社科&历史 | 历史
《周礼学史》
丁进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5年4月
提名评委:唐山
内容简介:本书研究《周礼》学的历史轨迹,全面梳理两汉以来的《周礼》学重要成果。《周礼》学史就是《周礼》知识学、义理学、致用学的发展历史;汉魏传注学、晋唐义疏学、宋明义理学、清代考据学和现代分学科之学是《周礼》学史发展的五大阶段。具体而论,杜子春是《周礼》知识学的奠基者;郑玄、贾公彦分别为汉魏传注学、晋唐义疏学的代表人物;李觏是《周礼》义理学“专题论派”的创始者,陈友仁等的《周礼集说》是《周礼》义理学的集大成之作;《周礼》致用学起于西汉晚期构建“元始祀典”,孙诒让的《周礼政要》为《周礼》致用学的绝唱。同时,孙诒让的《周礼正义》亦是古典时期《周礼》学的集大成之作。研究《周礼》学史,可为当下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借鉴。
中文原创 | 社科&历史 | 历史
《伦理与生活:清代的婚姻与社会》
郭松义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大学问
2025年5月
提名评委:宋晨希
内容简介:本书是一部全方位探索清代婚姻关系的史学力作。书中对清代婚姻中的地域圈、社会圈、童养媳、入赘婚、寡妇再嫁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同时,作者借助跨学科视角,综合利用方志、契约文书、族谱、文人笔记等文献,以大量鲜活案例,对男子入赘、婚嫁彩礼、贫困离婚、贱民婚姻禁忌等情况进行了翔实的描述,还原清代婚姻生活的真实面貌,重塑我们对传统伦理与日常生活关系的理解。透过清代的婚姻关系,全书揭示了清代法律、伦理道德、现实生活与人情交织共融、错综复杂的社会面向,为了解中国传统婚姻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中文原创 | 社科&历史 | 历史
《东亚视域中孔子的形象与思想》
黄俊杰 主编
商务印书馆
2025年4月
提名评委:宋晨希
内容简介:对于孔子形象在东亚文化史中的变迁及其意义,一直缺乏全面性探讨的专著。孔子形象的建构与变迁,是东亚各国思想与文化变迁的“温度计”,既显示东亚各国历史的转折点,又体现东亚各国儒家知识系统(道统)与政治权力系统(政统)的不可分割性、互为紧张性及其不稳定的平衡性,以“孔子形象”变迁作为研究主轴,可以深入分析东亚各国思想的升沉与世运兴衰。本书选取三条研究进路,分别探究孔子形象在《论语》解释史、神话或谶纬文献、现代小说传播媒体中的大致变迁情况,细致梳理了东亚学者的《论语》解释与孔子形象重塑二者间的关系。黄俊杰,台湾大学特聘讲座讲授、欧洲研究院外籍院士,曾获第五届华人国学大典学术名家奖(2023)等奖项,研究领域为东亚思想史,出版《孟学思想史论》《东亚儒家仁学史论》《大学之理念》《儒家人文精神》《深叩孔孟》等著作,其中多种专著被译为英、德、法、日、韩、越、西班牙文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