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多年前的《盗墓笔记》《鬼吹灯》,到最近热播的《藏海传》《护宝寻踪》,考古题材的影视作品不断引发公众对古代文明的好奇与向往。然而,真实的考古工作需要更为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系统的学术训练,每一次发掘都是一次与历史的深刻对话。
随着文博热兴起,“带编挖土”似乎正变得“真香”。考古这个曾经门可罗雀的专业,如今成了年轻人眼中“体制内的诗与远方”—— 一边是镜头里精美罕见的文物特写,一边是工作时尘土飞扬的挖掘现场。顺着洛阳铲而下,惊喜抑或是失望,都在蛛丝马迹间。
考古专业究竟是“冷门”还是“宝藏”专业?它背后蕴藏着怎样的专业魅力与广阔前景?是否值得年轻人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探索?今年毕业季,《湃客 Talk》邀请考古领域的权威专家高蒙河教授,以及考古专业毕业生、考古文博新媒体主理人奚牧凉,为大家揭开考古专业的神秘面纱,探索考古背后的真实与魅力。
*点击下方收听本期节目
【本期主播】
陈玉坤 澎湃新闻湃客编辑
【本期嘉宾】
高蒙河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博导,《考古不是挖宝》《考古好玩》等书作者
奚牧凉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考古文博新媒体“挖啥呢”主理人
【内容节选】
*以下内容为基于节目录音的口述稿,仅对语法与用词稍作修改。
影视剧里的古墓与文物,藏着多少历史真相?
高蒙河:在古代,管理和营造陵墓者往往身居高位
在《藏海传》剧情里,反复出现礼部、工部等机构,礼部主管丧葬、祭祀等事务,工部主管墓葬的营造、管理,甚至后期的守陵工作等。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古代,祭祀是国家的大事,因此这类管理者、营造者的级别一般比较高。这样一种历史文化传统,在剧情里面也得到了充分地体现。
《藏海传》里还出现了玉猪龙等不同时代的文物,不过,在实际的考古工作中,像剧中这样品相非常完整的文物不太容易被发现。一般我们在地层里发现的多是碎片,要把它们修复起来。
《藏海传》里出现的“玉珠龙”,原型为“玉猪龙”。
辽宁省博物馆展出的“镇馆之宝”玉猪龙
奚牧凉:青铜爵可能不是用来喝酒的,但不影响我们看《三国演义》
最近热播的《护宝寻踪》,据说是第一部正面展示守护文物重器、对抗文物犯罪的电视剧,年轻的观众们可能对这种正能量的作品更加感兴趣。
身为文博专业学生,影视剧的“槽点”并不妨碍我们对其本身艺术性的欣赏,我们不会抓着某一个细节而否定一部作品。比如,老版的《三国演义》是一部很考究的剧,但也有一些考据欠缺的地方。比如关羽用青铜爵来喝酒,实际上青铜爵在那一时期已经不流行了,而且比较新的研究认为,青铜爵可能不是用来喝酒、而是祭祀祖先的。
但这些年,影视剧在文博细节上越来越有据可查,会让我们感受到一种额外的惊喜。比如,《长安十二时辰》里有一个段落就是专门讲何家村的,原著作者马伯庸显然对于这一段历史特别有兴趣且尊重,对于我这样的观众来说,就是好事加好剧。
高蒙河:古墓防盗有秘笈,但防盗“机关”未曾见过
很多影视剧里提到的墓葬防盗,基本上都不靠谱。
深埋是古代采取的重要防盗方式。原始社会的墓葬,实际上都埋得较浅,一般一两米。但是商代以后,比如殷墟相当大的一部分古墓,特别是贵族墓葬,都埋得很深,可达十几米。
另外还有积沙墓防盗,沙土有流动性,填充墓穴后不容易被挖出盗洞。司马迁在《史记》里还提到秦始皇陵有弓弩,但弓弩被埋入地下后,在潮湿的环境中能不能发射都存在很大的问题。
陕西的名门望族、金石学家吕大临的墓葬,当时为了防盗,可真是费尽了心思。首先,他的墓深埋在地下15米左右,上方还做了两个椁室。靠近地面的椁室确实被盗了,但下层的椁室没有被破坏。不过,盗墓贼在盗毗邻墓葬的时候,顺着四周横向挖掘,还是意外挖至吕大临的墓葬。后来,考古学家们把剩下的器物抢救清理了出来,现在这些文物都存放在陕西考古博物馆里。
奚牧凉:帝王陵墓一般不主动考古发掘,但也值得参观
1949年之后,中国考古学界主动发掘的帝王陵墓只有明十三陵里的定陵,也就是万历皇帝的陵墓。
1949年之前,虽然也很少,但也主动发掘过帝王陵,比如位于成都的五代时期前蜀帝王王建的永陵。他的墓是在上世纪40年代发掘的,当时非常轰动。现在大家也可以去参观,里边有非常好的石棺床,上面刻着五代时期宫廷乐队的形象,还有王建本人的塑像,这在中国墓葬史上是很罕见的。
当然,还有一些帝王陵墓在民国时期遭到了盗掘。比如在清东陵,孙殿英不仅盗了乾隆的地宫,还盗了慈禧太后的陵墓,是民国时期的一个大案。
大部分帝王陵墓的地宫部分是不开放的,但我们还可以参观地面部分。比如唐朝的乾陵,是武则天和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墓,现在地面上还有石像生,是一处著名的旅游景点。
宋代的帝陵也很有意思,有两座帝陵就在河南巩义县城里,你在公园里就能看到。还有一些北宋帝陵在巩义的田间地头,最近稻子熟了,金色的麦浪中间有宋代的石像生,景色非常美。
还有一些帝陵的形态比较特殊,比如今年中国要申遗的宁夏西夏陵。西夏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他们的陵墓形式和中原地区的汉人政权不一样。
所以,哪怕我们不关心地宫里有什么宝贝,光看整个陵墓的规制、气象,都是非常值得参观的。
北京明十三陵定陵景区
野外考古:真实的“地下江湖”长什么样?
高蒙河:考古的“苦”,有时候也是一种很奇妙的经历
过去我在招生咨询的时候,很多家长问我:“你们考古是不是很苦?”其实现在考古的环境已经和我刚学考古的时候大不一样了。
首先,现在农村村村通公路、通电话、通电,这些基本条件都不成问题了。考古人员有时候甚至不用住在工地上,比如在国外,很多人每天开车来考古现场,晚上就住在城里或者县城里,工作环境很舒适。即使住在工地上,特别是在重大考古发现的时候,我们甚至可以建造恒温恒湿的工作空间,而过去连搭个大棚都困难。
而且,我觉得考古的“苦”有时候也是一种很奇妙的经历。人生中有一段时间,一个月或者三个月,去到一个没有信号的地方,看不到电视听不到广播,远离城市的喧嚣,这难道不是一次很浪漫的旅程吗?比如去戈壁考古,很多人想进去,但自己去很难,而我们的工作可以直接把你带到戈壁里。
再者,考古工作并非全年无休,它有季节性,冬天太冷、夏天太热的时候都不适合考古。
奚牧凉:第一铲怎么挖,我花了一个多月才理解
我之前看过张雪峰直播谈考古的切片,他没提到的是,田野工作其实是一项高度学术化的工作,并非简单地去地下挖宝,去揭开一个秘密。
我第一次参与田野实习的时候,其实特别困惑。虽然我们大二有一门田野考古理论课程,将辨别土质、土色,判断地层或者考古遗迹单位等知识讲得很详细,但这些内容都很理论化,我到工地之前还是有很多问题想不明白。比如,如果我拿着工具,不管是铁锹还是手铲,我应该先挖哪里,挖多深?是自己挖,还是让工地雇佣的民工帮忙挖?
所以,我其实是带着忐忑的心情去实习的,特别害怕挖坏了东西。这个过程我花了一个多月才终于理解。所以,我觉得田野实习的意义不在于挖到宝贝后的兴奋,而是一种对学术的憧憬,甚至是敬畏感。
电视剧《护宝寻踪》里的考古挖掘场景
高蒙河:考古学家是一类极端复合型的人才
从事考古这一行,首先你得是一个科学家。要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把埋藏在地下的古代遗存收集起来,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其次,除了理论知识,考古学家还得有实际动手的能力。比如怎么使用手铲、怎么画图、拍照、摄像,现在甚至还要会用无人机进行全景拍摄。
此外,考古学家还需要很强的行政能力。因为考古往往是在陌生的地方进行,你要和当地居民打交道。比如一个农民家里种的可能是很贵的荔枝,你不能拿着一张发掘许可证就强行挖他的地,那是不尊重人家的权利。你要通过当地政府,从县里到镇里,再到村里、组里,最后和农民兄弟们沟通,争取他们的支持。有时候,可能一个星期都开不了工。所以,考古学家必须具备和人打交道的能力。
我以前也不喜欢说话,胆子特别小,但考古工作逼着我学会了和人交流。所以,考古学家是一类复合型人才,甚至是一类极端复合型的人才。
考古专业生存指南,不止“挖墓”的N种可能
奚牧凉:体制内工作岗位相对有限,不同毕业生面临不同选择
从现实层面来说,文博行业在中国仍然是一个体制内的行业。无论是去高校、研究所还是考古队,95%以上的工作岗位都在体制内。大家要意识到岗位是有限的,工作氛围和模式也和体制外有很大不同,薪资水平不会特别高,但工作相对稳定。
在我们本科班里,有一半以上的人最终从事文博行业,但是我也诚实地说,北大学生确实会有一些机会上的优势。我觉得大家需要估量,不同的专业毕业生,可能面对的选择是不同的,比如有的能进入国家级考古队、社科院考古所,有的是省级、市级单位,有的可能是下属文管所,工作条件和机会有差异。
虽然现在有一些文创、策展、遗址规划等社会化的就业机会,但这些领域还不够成熟,不足以成为非常明确的职业规划路径。
花样繁多的故宫文创
高蒙河:从钟表修理到建筑规划复原,考古可以大有所为
这些年,考古专业越来越受到青睐。以前招生季,考古专业的咨询摊位确实是门可罗雀的,但是这几年咨询的人络绎不绝,而且咨询的女生越来越多。
这些考生带着对专业自主选择的热忱,也可能是因为看了文学作品一时冲动前来。大一大二的时候,大家对考古还停留在感兴趣上,但真正去了考古工地实习以后,绝大部分的同学才真正了解了什么是考古,因为了解所以爱上。
如今,考古的工作分工和专业不断细化。比如在科技考古、博物馆等专业,很多学生也不一定去考古工地发掘,他们可能做文物修复、研究动植物,甚至提取古代DNA。
现在有很多同学转专业来学考古,比如学建筑、法律甚至护理的,因为考古的就业方向越来越广。比如,修理钟表方向很适合心细的人,尤其是女生;建筑规划复原方向,考古和城市更新改造密切相关,涉及老房子、老街区、老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