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琅琊榜》中有一个神秘的地方,叫“琅琊阁”。琅琊阁在江湖中布满眼线,掌控着整个天下的情报。这些情报由信鸽传递,“线人”在获取情报后,会按照轻重缓急逐一分类,禀报阁主,按照需求将之散播出去,并分门别类存储于档案室中,以待查询调用。
《琅琊榜》是虚构的历史故事,但是发生的历史背景却是真实的。它为我们展示了,档案在大梁大通年间的应用,给我们看到古往今来,档案都是推动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智慧力量。档案究竟是如何演变的?它有几种形态?跟小编一起穿越古今,看档案都有哪些酷酷的历史。
“无因书简册,空得咏诗篇”,“无案牍之劳形,无丝竹之乱耳”,“文书有余暇,风月可销忧”,我们在各种文学作品当中,经常会听到“简册、案牍、文书”这一类的词,其实这些都是档案。
档案最早出现在清代,也是我们目前的统一称呼。往上追溯,档案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称呼。档案在商代称为“册”,周代称为“中”,秦汉称为“典籍”,魏晋以后称为“文书、文案”,唐代称为“文卷、案卷、案牍”。
甲骨档案、金石档案、简牍档案、缣帛档案、纸质档案、声像档案、电子档案,随着科技进步,档案形态也不断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过不管档案形态怎样变化,远古如甲骨档案,即使在现在还是有很高的研究价值。那些智慧又有趣的文字符号,不断予以我们滋养。
甲骨档案:产生于商代后期的占卜活动中,以甲骨作为记录载体,是我国最早有文字记录的档案,内容涉及当时社会的阶级与国家状况、农业生产、思想文化等各方面。
金石档案:冶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称钟鼎文。青铜器质地坚固、便于长久保存,西周起,凡统治者有大事记载,便铸器铭文。
简牍档案:以竹木为载体的公私文书。简牍档案历经春秋战国、秦汉。尤其是周代到汉代1000余年之间多用竹片和木板撰写文书与保存档案。简牍档案形态一直延续用至纸张普遍应用的东晋末年。
缣帛档案:以绢帛为载体,具有质地坚韧轻柔、便于携带和保管等优点。最早出现于战国时代,广泛使用于秦代。基于其价格昂贵的特性,一般用于书写封建朝廷的重要文书。
纸质档案:目前主要的档案书写材料,具有轻便的特点,有利于促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声像档案:也称视听档案,包括照片、影片、唱片、录音带、录像带等。具有直观性强、易复制特点,但也有质地脆弱,大多不能直接阅读等劣势。
电子档案:具有凭证、查考和保存价值并归档保存的电子文件。通过计算机磁盘等设备进行存储,大部分采用云存储方式,以案卷为单位。
夏、商、西周三代的档案管理员,称为“史官”,档案主要由史官保管。其中,西周出现中央政府正规的档案机构:天府,管理天府的史官称为“守藏史”。文书档案的副本由秘书机构太史寮中太史、内史、御史等保管。
在战国时期,赵国的档案管理员叫“御史”,齐国称为“掌书”,秦国称为“尚书”;在西汉,“御史府”是中央政府主管文书档案的重要机构,御史中丞主管宫中兰台图籍秘书,令史是实际管理人员;在东汉,主管文书档案的中枢机构是尚书台,档案由尚书主管。
魏晋南北朝时期为管理历朝档案盒本朝档案,形成三省制,即中书、门下、尚书,在“三省”之外另设秘书省。隋朝在秘书省内设立“史馆”,唐朝的史馆收集了大量的历朝和本朝档案;宋、元、明专门保管档案的机构叫“架阁库”,主管官员成为“管勾”,档案人员称为“守当官”、“勾当官”。清朝中央和地方档案工作机构称为“清档房”、“档房”,从事文书档案保管人员称为“书吏”。
纵观档案发展史,档案是文化传承的一部分,卷卷文书档案汇联成的知识海洋,不断推进社会技术、社会文明奔涌向前。档案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有一个神秘的地方叫琅琊阁、叫天府、叫御史府、叫尚书台、叫史馆、叫架阁库、叫清库房、叫档案馆。有一群睿智的传承人,他们叫史官、叫守藏史、叫御史、叫尚书、叫守当官、叫书吏、叫档案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