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衔接——中国古代史阶段划分王朝顺序及阶段特征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一)阶段划分

中国古代史经历了以下阶段:原始社会(170万年前-公元前2070年)、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社会转型时期: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和封建社会(公元前221年—1840年)。

其中封建社会可分为五个阶段:

1.战国、秦、汉是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阶段。

2.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的阶段。

3.隋唐五代时期是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

4.辽、宋、夏、金、元,是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阶段。

5.明、清,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封建制度渐趋衰落阶段。

(二)王朝顺序及阶段特征

1.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以前)

(1)王朝顺序

夏(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

商(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分为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两个阶段。

(2)阶段特征

夏商周时期(前2070C—前8C)

经济上: 1.井田制盛行,实行集体劳作;2.官府垄断手工业和商业,即“工商食官”;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政治上: 1.实行分封制,开发边远地区,拓展统治区域; 2.实行宗法制,族权与政权结合,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3.推行礼乐制,维护等级制度,稳定统治秩序; 4.地方独立性强,中央尚未实现权利高度集中; 5.尚未出现真正固定的成文法,国家法律制度尚未健全; 6.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

文化上: 1.“学在官府”,官府垄断教育文化; 2.人文意识增强; 3.形成统一的心理文化认同; 4.敬天保民思想,开启了后代重民思想的先河; 5.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权力有制约作用。

春秋战国(前8C—前221年秦统一):社会大变革时期

经济上: 1.铁犁牛耕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2.井田制逐渐崩溃,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3.小农经济形成与发展;4.推行重农抑商政策;5.商业有所发展,私商成为商人主体;6.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政治上:1.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逐渐强大;2.列国纷争,传统的政治秩序(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遭到破坏;3.各国通过变法加强中央集权,扩大国君权威(但尚未确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4.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思想上: 1.学术下移,私学兴起,出现“百家争鸣”的思想自由局面。

阶级上:1.“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2.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民族关系: 1.统一多民族国家逐渐形成; 2.华夏认同的观念增强; 3.民族交流与融合。

2.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220年)

(1)王朝顺序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楚汉战争(公元前207年—公元前202年)

西汉:(公元前202年—8年)王莽新朝(9年—23年)

东汉:(25年—220年)

(2)阶段特征

秦朝(前221一前207)

经济上: 1.封建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经济联系加强;2.推行重农抑商政策;3.统一货币度量衡,加强经济管理; 4.修筑驰道,交通便利;

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思想上: 1.以法家思想治理国家; 2.“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文化专制: 3.国家认同感的增强,“大一统” 意识逐渐形成; 4.统一文字。

民族关系: 1.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 2.民族交流与融合。

汉初(西汉建立一汉景帝时期)

经济上: 1.实行休养生息,轻徭薄赋,社会经济恢复发展;2.土地兼并严重。

政治上: 1. 汉承秦制,逐渐稳定: 2.推行郡国并行制,造成王国问题、边境问题严重;

思想上:推行黄老之学,主张无为而治。

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56年一公元前87年)

经济上: 1.小农经济发展并长期占主导; 2.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3.手工业和商业逐渐发展; 4.丝绸之路的开通,对外贸易繁荣; 5.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平抑物价,增加财政收入。

政治上: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大一统局面形成; 2.实行察举制,注重官员品行考核;

思想上: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2.兴办太学,立五经博士;建立郡国学,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

民族关系: 1.民族交流与融合; 2.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东汉(公元25年一-220年)

经济上: 1.土地兼并严重; 2.田庄经济大量涌现

政治上: 1.外戚、宦官专政,政治黑暗; 2.豪强地主涌现,地方分裂割据

文化上: 1. 佛教、道教传播,冲击儒学。

3.三国两晋南北朝部分:(220年—589年)

(1)王朝顺序

三国部分:1)魏国(220年—266年) 2)蜀国(221年—263年) 3)吴国(222年—280年)

263年魏国灭掉蜀国,266年晋取代魏国,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西晋:(266年—316年)短暂统一,之后北方进入十六国时期,晋氏南渡在南方建立东晋。

北方、西南(蜀地)地区:十六国时期(304年—439年):政权很多,其中有十六个比较强大。南方:东晋:(317年—420年)

南北朝时期,北方是北朝,南方是南朝:北朝开始于北魏统一北方439年,结束于隋朝建立581年。

北朝(439年—581年)北魏(386年,重建代国,定都盛乐,即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398年正式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439年完成北方的统一,北方历史进入北朝——534年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534年—550年)→北齐(550年—577年)(577年北周灭掉北齐)西魏:(534年—557年)→北周(557年—581年)(581年隋朝取代北周)

南朝开始于420年刘宋政权的建立,结束于隋灭陈589年。

南朝(420年—589年)南朝宋(420—479年)→齐(479—502年)→梁(502—557年)→陈(557—589年)

(2)阶段特征

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589年)

经济上: 1.人口南迁,江南经济得到开发; 2.均田制推行,缓和土地兼并,促进农业生产; 3.土地兼并严重,田庄经济大量涌现。

政治上: 1.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 2.门阀士族势力扩大,威胁中央集权; 3.九品中正制等制度创新; 4.专制主义不断强化; 5.社会矛盾尖锐。

文化上: 1.佛教、道教兴盛,儒学独尊地位受到挑战; 2.三教在相互借鉴中并行发展;3.玄学产生; 4.文学艺术承上启下、丰富多彩。

民族关系: 1.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交流与融合; 2.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4.隋唐时期(581年—907年)

(1)王朝顺序

隋朝(581年—618年)581年,隋朝建立,589年灭掉南方的陈,完成统一。

唐朝(618年—907年)安史之乱(755年—763年)

(2)阶段特征

隋唐(581年-907年)

经济上: 1.农耕经济繁荣; 2.赋税制度改革的推动; 3.商品经济发展; 4.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对外贸易繁荣; 5.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

政治上: 1.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加强,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2.政策开明; 3.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

文化上: 1.佛道冲击儒学的正统地位,逐渐本土化; 2. 三教并立、三教合一; 3.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民族关系: 1.开明的民族政策;2.民族交流与融合;3.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军事上: 1.有强大的军事力量

5.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907年—1368年)

(1)王朝顺序

五代十国:五代:从907年朱温建立后梁到960年赵匡胤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结束;五代:(907—960年)黄河流域相继出现的五个政权: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十国:在唐末对南方控制特别弱,从902年开始到979年最后一个政权北汉灭亡为止。十国:(902—979年):南方九个:吴、南唐、吴越、楚、前蜀、后蜀、南汉、南平、闽。北方:北汉(今山西)

辽、北宋、西夏对峙:辽(契丹):(907/916年—1125年),1125年金灭辽,辽灭亡后,耶律大石在今新疆中亚一代建立西辽,历史上称为黑契丹直到1218年被蒙古军队灭亡。

北宋:(960年—1127年)从960年赵匡胤建立到1127年,靖康之变,被金灭为止。

西夏:(1038年—1227年),1227年被蒙古军队灭掉。

注意:1125—1127年是金、北宋、西夏对峙时期。

南宋与金对峙时期:(南宋与西夏不接壤,故而不谈西夏)

金:(1115年—1234年)1234年被蒙古军队灭掉。

南宋:(1127年—1276年)1276年被蒙古军队灭掉,1279年最后一支抵抗力量被消灭。

蒙古与元朝:蒙古帝国的兴起:1206年,铁木真建立蒙古国,1218年蒙古灭西辽。成吉思汗西征:1219年开始第一次西征到1225年结束。1227年灭西夏,1234年灭金。拔都西征:蒙古的第二次西征,时间为1235年到1242年。旭烈兀西征:1251—1259年,蒙古的第三次西征。蒙古军队三次西征先后建立四大汗国。1253年蒙古军队灭大理。1259年,蒙哥汗在攻打南宋时战死,蒙古帝国的几个重要组成部分走上了各自发展的道路。1271年,在帝国的主体部分上由忽必烈建立元朝,1272年,定大都。1276年灭南宋,1279年灭掉南宋最后一支抵抗力量。

元朝:(1271年—1368年)136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同年秋天,明军攻占大都,元顺帝北逃,元朝在全国统治结束。1402年不再使用元为国号。从1368—1402年,北逃的残留政权称为北元。

(2)阶段特征

宋元(960-1368年): (进步现象)

政治上: 1.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强化,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稳定: 2.科举制完善与发展; 3.国家由分裂到统一

经济上: 1.农耕经济繁荣; 2.不抑兼并,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 3.商品经济发展; 4.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5.对外贸易繁荣; 6.经济重心南移;

文化上: 1.宋明理学的影响; 2.印刷术,推动文化世俗化、平民化; 3.指南针的运用;6.重文轻武。

民族关系: 1.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2.民族交流与融合。

社会生活: 1.市民阶层壮大;2.社会等级、门第观念弱化; 3.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

宋元(960-1368年): (落后现象)

政治上:1.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强化,宦官专政,社会动荡;2.多民族政权纷争并立,战乱频繁; 3.社会矛盾尖锐

经济上: 1.小农经济占主导,阻碍商品经济发展; 2.不抑兼并,土地兼并严重

文化上: 1.宋明理学束缚人们思想; 2.功利思想盛行;3.推行重文轻武,导致积贫积弱;4.门阀观念仍存在影响。

6.明清时期(15C中期—1840鸦片战争爆发前)

(1)王朝顺序

明朝:(1368年—1644年)(1368年—1421年,都城:南京)(1421—1644年,都城:北京)1368年,朱元璋以应天为南京,建立大明王朝。靖难之役后,明成祖朱棣于1421年,迁都北京。1616年,努尔哈赤在关外建立金,历史上称为后金。

清朝:(1636—1912年)1840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清朝前期几个重要皇帝:顺治:清朝入关第一位皇帝,在位时间(1643—1661年)。(庙号:世祖)康熙:清朝入关后的第二位皇帝,在位时间(1661—1722年)(庙号:圣祖)雍正:清朝入关后的第三位皇帝,在位时间(1723—1736年)(庙号:世宗)乾隆:清朝入关后的第四位皇帝,在位时间(1736—1796年)(庙号:高宗)

(2)阶段特征

明清(15C中期—1840鸦片战争爆发前):进步现象

政治上: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经济上:1.农耕经济发达;2.高产作物的引进;3.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4.长途贩运贸易发展;5.赋税制度改革; 6.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

外交上: 1.新航路开辟,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文化上: 1.明末清初进步思潮,一定程度上解放人们思想; 2.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3.西学东渐; 4.重商思潮出现。

阶级上: 1.市民阶级壮大;

民族关系: 1.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2.民族交流与融合。

明清(15C中期—1840鸦片战争爆发前):落后现象

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封建制度衰落。

经济上: 1.小农经济仍占主导,阻碍新经济因素的发展: 2.政府固守重农抑商政策

外交上: 1.政府实行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文化上: 1.宋明理学僵化,束缚人们思想; 2.文化专制,阻碍社会发展

THE END
0.初中中国古代史内容标准分析如前所述,《标准》侧重在文明史,意在全面地层现中国古代史的面貌,因此,关于明清时期,它选择了这个题目,认为这是当时中国历史的最大特点。如按照社会发展史的体系,就要根据社会制度来划分阶段,那样,当然要把这个时期定位为“封建制度的衰落时期”,两者并不矛盾,只是角度不同,侧重点不同而已。从历史总体上来说,这个jvzquC41o0l{3A0ep5of7ourAoe??=4(kj>8A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