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史

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中对世界古代史的梳理,打破教材杂乱无章的布局,让世界古代史一目了然,欢迎大家学习。

根据新旧民主主义革命进行划分,梳理中国近代史中的重要事件,内容有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北洋政府的统治。

从新航路的开辟到两次世界大战(世界近代史),内容有资本政治体系、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资本主义殖民体系。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根据新旧民主主义革命进行划分,梳理中国近代史中的重要事件,内容有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北洋政府的统治。

从新航路的开辟到两次世界大战(世界近代史),内容有资本政治体系、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资本主义殖民体系。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世界古代史

远古—原始社会

上古—奴隶社会(人类产生-476)

早期文明

两河流域(大河文明)

地理概况

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但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提供了充足水源,中间形成肥沃的冲积平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前3500年,产生最初的文明

前2900年,两河下游的苏美尔地区出现一系列城市国家

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基本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君主专制制度

文明成果

《汉谟拉比法典》

内容

前言

宣扬君权神授,炫耀国王的功德

正文

正文共282条,详尽规定了臣民的义务以及违背法律后具体的惩罚措施,涉及个人道德,兵役和劳役以及租赁,借贷,债务,奴隶地位等方面

结语

要求所有人都必须遵守法点,违反者将遭到严厉惩罚

性质

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

特点

身份和社会地位相同的自由名之间体现公正,施行同态复仇法(原始野蛮)

具有阶级属性,维护奴隶主利益

宣扬君主专制,君权神授

保护私有财产,体现商品经济比较活跃

较为完整

地位

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作用

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的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治传统源远流长

反映了古巴比伦的王国政治,社会和经济等多方面的情况,是研究古代两河流域历史的重要资料

楔形文字

60进制,用于测量土地,计算粮食产量和人工

《吉尔伽美什》,洪水和方舟传说

古埃及文明(大河文明)

地理概况

位于东北非的埃及,处于干旱地区,但尼罗河定期泛滥,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尼罗河还提供了连通埃及上下的交通条件

前3500,埃及文明兴起

前3100年,埃及实现初步统一,建立较为完善的官僚系统

文明成就

丰富多彩的神话和文学故事

象形文字

莎草纸

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

圆周率,开平方根

金字塔

古印度文明(大河文明)

地理概况

古代印度文明最初诞生于印度河流域的大平原上,随着铁器时代的来临,生产工具的进步,雨水丰沛,植被茂盛的恒河流域逐步得到开发,成为印度历史的中心舞台

前3千纪,古印度文明诞生于印度河流域的大平原上

前6世纪,恒河流域形成一系列国家

种姓制度

概况

婆罗门

刹帝利

吠舍

首陀罗

贱民

特点

贵贱分明,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职业世袭

法律地位不平等

影响

阻碍了社会各阶层的自由流动,对印度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

文明

宗教

国家形成过程中,产生婆罗门教

前6世纪,佛教产生

4世纪,印度教兴起

史诗《摩柯婆罗多》《罗摩耶那》(2—4世纪)

包括0在内的十个数字符号

外传:东南亚

古代中国(大河文明)

地理概况

长江黄河

发展概况

三皇五帝时期

龙山文化时期具备国家初始形态

前2070—前1600 夏

前1600—前1046商

前1046—前771 西周

文明成就

历法:《夏小正》;殷历,干支纪日法

甲骨文

青铜器

古希腊文明(海洋文明)

地理概况

古代希腊的中心区域是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中的部分岛屿,这里山多少平原路上交通不便,不利于地区性大国的兴起

前2千纪,克里特和迈锡尼(爱琴文明)

前11世纪—前9世纪 黑暗时代(荷马时代)

前8—前6,希腊城邦逐渐发展起来(古风时期)

前5世纪—前4世纪前期 古典时期

前4世纪晚期—前2世纪中期 马其顿时代

主要政体

斯巴达

寡头政治

主要机构设置

公民大会

名义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但国王世袭

长老会

议员仅30人,且终身享职

监察官

从全体公民中选举产生,拥有主持公民大会和审判国王的重要权利,一年一任,一般不得连任

实质

寡头政治是一种由少数人进行统治的政治,本质是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雅典

民主政治

原因

小国寡民

平民斗争的结果

形成

前6世纪初,梭伦改革

前6世纪末,克里斯提尼改革

前5实际中后期,伯利克里改革“黄金时期”

内容

公民:本邦的有财产的成年男性公民

特点

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权利制约,法律至上,公民意识,直接民主

文明成就

哲学

自然哲学

泰勒斯(前7世纪)“万物皆生于水”

标志着西方人精神觉醒

社会哲学

普罗塔哥拉“人是尺度”(智者学派)

确立了人在认识世界的主体地位

苏格拉底“人的哲学”主张精英政治,反对轮番而治

柏拉图(唯心主义),创立学园

亚里士多德(唯物主义)“百科全书式学者”

文学

悲剧,喜剧,如埃斯库罗斯《被俘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

建筑和雕塑

《掷铁饼者》 帕特农神庙

史学

“史学之父”希罗多德的《历史》开创了叙事体的撰史体裁

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西方史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中古—封建社会(476-1500)

欧洲

西欧

封建社会的产生

罗马帝国的废墟

日耳曼人迁徙

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政治

封君封臣制度

条件

是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产物

8世纪后和封土联系在一起

目的

保证兵源,维护统治

内容

封君授予封臣土地并保护封臣

封臣领取土地效忠封君

特点

以土地为纽带

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双向权利义务

层级间相对独立,完全有限

契约意识

影响

国王或皇帝通过封君封臣制于各级封建主联系起来,成为西欧社会的统治阶级

封建主在各自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

经济

庄园经济

土地制度

领主自营地

领主经营

提供农民土地

直接经营领主自营地

主持庄园法庭审理庄园案件,维护庄园秩序

农民份地

自由农份地

自由农份地

缴纳地租服劳役

法律上自由

农奴份地

农奴经营

耕种领主自营地收入归领主

交纳地租自备工具服劳役

法律上非自由人,被固着于土地上

特点

经济:自给自足

政治:拥有自己的法庭,维持社会秩序

农奴制

农奴虽然依附于农奴主法律上非自由人可以被买卖,抵押或转让,但占有少量劳动工具需自备工具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

评价

进步性:农奴制是历史的进步,农奴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改良推广

局限性:领主对农奴剥削严重,沉重赋税、劳役又制约了生产力发展

思想

基督教会的神权统治

神权与王权

长期并存,互相利用

冲突:卡诺莎之辱,丕平献土,阿维尼翁之囚

政治:凌驾于王权之上,整个中世纪一直在于王权博弈

经济:占有大量土地,什一税,经济实力较强

思想:控制西欧思想文化,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中世纪曙光

政治

趋势

西欧各国王权不同程度加强

原因

国王作为国家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被视为最高领主,拥有高于一般封臣的权力

社会环境逐渐稳定,经济稳定

城市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城市自治运动的推动

表现

英格兰都铎王朝

法兰西完成统一

伊比利亚半岛西班牙和葡萄牙

收复失地运动(718-1492)

由于西班牙和葡萄牙政权历经八世纪之后,在伊比利亚半岛彻底击败伊斯兰势力,使得西班牙,葡萄牙的统治者相信上帝产生强烈的宗教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正是西部开辟新航路的动力之一

影响

形成强大的王权,并逐步走向统一

一定程度促进后来的宗教改革运动

促进欧洲民族国家的兴起和发展

促进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

促进新航路的开辟

为近代欧洲资产阶级代议制奠基

经济:城市自治

背景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政治:封建领主自治,社会逐渐走向稳定,提供良好的环境。强化王权的需要,支持城市自治

农业:农业技术进步,人口增加,耕地面积扩大自然力和畜力得到更好利用,封建经济发展,带动城市化和商品经济繁荣

工商业:10-11C,众多城市兴起,地处工商业要道工商业复兴,市民阶级壮大

争取自治的原因

城市主要位于封建领主土地之上,受封建领主奴役,工商业发展受阻

争取自治的方式

与封建领主谈判、金钱赎买、武装暴动

特点

以新兴市民阶层为主体

斗争形式多样

争取自治和自由

在斗争中形成了新的市民文化

影响

政治

促使市民阶级和新兴资产阶级的出现,促进封建制度瓦解

城市与王权结盟,加强王权,市民阶级参政,促使议会制度出现

经济

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促使旧制度瓦解

文化

平等、自由、民主等现代意识觉醒,追求自我价值和人性解放、谋求人生幸福等思想观念得以宣扬

形成近代市民阶级精神即现代法治精神

世俗文化和世俗教育发展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做准备

社会

推动欧洲近代社会转型

思想:大学兴起(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学术自治

无需缴税

司法独立

宗教性与世俗性

国际化与本土化

通识性与职业性

拜占庭和俄罗斯

拜占庭帝国

发展历程

兴盛表现(395-6世纪中期)

经济

工商业发达都城君士坦丁堡是当时欧洲最大,最重要的城市,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

军事

6世纪查士丁尼在位时,先后占领北非和意大利等地

法律

《查士丁尼法典》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

汇编《罗马民法大全》

包括

《查士丁尼法典》

《法学汇纂》

《法理概要》

《新法典》

子主题

地位

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成文法典

罗马法的影响

积极

维系了罗马帝国的统治

局限

实质上,维护和保障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对后世

对世界的司法和立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衰落(6世纪中期-1453)

原因

连年征战严重消耗自身资源

游牧部族的冲击和内部矛盾

奥斯曼土耳其的蚕食

结果

1453年首都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帝国灭亡

俄罗斯

发展

9世纪,基辅罗斯

13世纪中期,金帐汗国

16世纪初,莫斯科公国

1547,伊凡四世加冕沙皇

17世纪末,已经将疆界推进到太平洋,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庞大帝国

亚洲

阿拉伯帝国

演变

7C,默罕默德创建伊斯兰教

622,在麦地那建立政权

632,穆罕默德去世时,半岛基本统一

7C中期,大规模向外扩张

8C中期,形成地跨亚欧非的大帝国

政治

政教合一,君主专制

经济

农业发达:农作物种类多,生产技术较高,粮食产量高

工商两兴:手工业和商业快速发展陆上和海上贸易繁荣

城市繁多:首都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文化

统治措施

阿拉伯人吸收被征服地区文化融合,东西方文化

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成就

文学:《一千零一夜》

科学:花剌子密(天文学家,数学家和地理学家曾对本初子午线长度进行测量,推算地球的圆周和体积。编写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表。著有《积分和方程计算法》。

阿拉伯数字

印度人首创,阿拉伯人传播

医学:拉齐斯(著名的临床外科专家,是外科串线法的发明者,著有《天花与麻疹》《医学集成》,被誉为“阿拉伯的盖伦“””

建筑艺术:清真寺;晚期受到印度建筑艺术的影响

特点

开放性、兼容性、多元性、创新性

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保存并传播了古希腊古罗马等古代文化

东西方文化沟通的桥梁

融合古代文化,发展自然科学

奥斯曼帝国

演变

突厥的一支

初步发展:13C不断攻击拜占庭,在小亚细亚发展起来

帝国兴起:1453灭亡拜占庭,改首都君士坦丁堡为伊斯坦布尔

疆域扩大:16C,先后征服西亚北非欧洲部分地区,地跨欧亚非

政治

苏丹实行政教合一,君主专制

最高统治者苏丹

集宗教军事政治权力于一身

国家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统治阶级:宗教上层和封建主

工商业者和农民承担各种苛捐杂税

阶级对立,社会分化

经济

短暂繁荣

15至16世纪,帝国经济繁荣,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垄断商路

帝国控制连接亚欧的商路,征收重税,阻碍东西方贸易,导致商业危机时新航路开辟的直接诱因

印度

演变

孔雀王朝(前324-前187)

贵霜帝国

笈多帝国(320-540)

建立者

恒河中游的印度人

统治措施

帝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

帝国统治:国王直接控制的地区主要为恒河中下游,其余大部分地区保留原来的藩王,政令不够统一

宗教兴起:婆罗门教演变的印度教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拉其普特时期

德里苏丹国(1206-1526)

建立者

突厥人

统治措施

帝国权力

最高统治者苏丹握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政教合一

地方划分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

宗教冲突

以伊斯兰教为国教,加深了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之间的对立,导致尖锐的宗教矛盾,后来,由于统治者的提倡,相互之间借鉴吸收,形成众多教派

莫卧尔帝国(1526-1857)

英属印度(1858-1947)

印巴分治

日本

演变

初步发展:秦汉时期,中国移民把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带到日本

社会危机:6-7世纪,出现严重社会危机

大化改新:646,孝德天皇发起改革,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政治

中央:二官八省

地方:划分国、郡、里

选官:废除世袭贵族制,以才选官

地方

土地制度:“班田收授法”

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

国家将土地颁给公民,不能买卖

赋税制度:租庸调制,统一租税

影响

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推动日本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幕府统治

演变

背景:10C中央集权瓦解;庄园经济、武士集团出现

建立:12C源赖朝建立镰仓幕府,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

锁国:1633-1854,德川幕府锁国

结束:1869,戌辰战争结束,标志着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

特点

天皇为首的朝廷只有名义上中央政府的称号,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实权

武士与将军结成主从关系,成为将军的家臣

将军赐予武士官职和奉禄,武士宣誓效忠、承担纳贡、兵役等义务

分为四个社会阶级,社会等级森严,身份等级世代相继,不能逾越

实行锁国政策

政治更迭频繁

武士道精神

社 会特点

集体主义观念强烈

等级制度森严

新罗

演变

新罗:新罗初步统一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高丽:10C初,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效仿唐朝制度

朝鲜: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

共抗侵略:日本丰臣秀吉派军侵略朝鲜,朝鲜请求中国支援,历经七年,中朝军民取得胜利

影响

保卫朝鲜半岛

巩固中朝友谊,朝鲜复国

日本元气大伤,丰臣秀吉集团势力削弱,间接导致德川幕府崛起

奠定300年东亚和平局面

社会风貌

政治:学习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

文化:以中国儒学文化为中心,形成朝鲜民族文化

非洲

古代农业与早期居民

西非居民:班图人

生产:培育出甜高粱,西瓜和棉花等重要农作物,驯养牛,引进绵羊和山羊等,掌握冶铁技术

扩展

到11世纪,斑秃人成为撒哈拉沙漠以南主要居民,农业,畜牧业和冶铁技术也传播到了非洲大部分地区

各地文明概况

东非

政治

4C,东北非阿克苏姆王国进入鼎盛

10-15C,东非沿海产生系列国家著名的有桑吉巴尔、蒙巴萨、摩加迪沙等,广泛使用奴隶

经济

农业进步:种植果蔬的园艺业

城市繁荣:还印度洋贸易发达,印度波斯和中国的瓷器,纺织品等输入出口黄金,象牙和奴隶等

文化

伊斯兰教传入

西非

政治

8-15C初,加纳、马里和桑海等国家先后兴起

16C,桑海达到极盛,实行中央集权

16C末逐渐衰落

经济

黄金资源丰富

控制着穿越撒哈拉沙漠的商路和黄金交易,也出口象牙和奴隶,买进马、布匹和盐

文化

马里的廷巴克圈是重要文化中心

桑海兴建学校,鼓励文化教育发展

南非

津巴布韦

111C末建立

14-15C鼎盛

古代非洲文明特点

最早文明起源地之一

地理环境对文明影响大

区域延续性和扩散性

环境闭塞、发展进程相对缓慢

美洲

文明概况

古代美洲印第安人独立培育出马铃薯,玉米,番茄和花生等农作物,在农业和贸易发展的基础上,印第安人在中美洲,南美洲创造了玛雅、阿兹特克和印加文明

玛雅文明(4-10世纪)

位置 :中美洲尤卡坦半岛

政治:氏族首领、贵族和祭祀构成了统治阶级,一般氏族成员为平民,从事农业和手工业

经济:农业以种植玉米为主,培育出番茄、辣椒等,能够制造精美陶器

文化:城市建筑精美,城内有多作用于祭祀的金字塔、庙宇;发明独特的文字;采用复杂的历法纪年;采用20进制;知道零的概念

特点

农业生产落后

多神崇拜的原始宗教盛行

各文明间极度缺乏交流arms

社会文明发展水平较低

阿兹特克文明

概况

14世纪阿兹特克人兴起于新墨西哥地区。16世纪初,阿兹特克人国家进入鼎盛时期。阿兹特克人是玛雅文化的传承者,但1521年被西班牙帝国消灭

政治

上层阶级垄断官职掌握军队

被征服者由原来的部落首领管理,但需要向阿兹特克人缴纳贡赋

经济

经济基础是农业,发明“浮动园地”,扩大耕地面积

交通

都城特诺奇蒂特兰位于斯科科湖中的岛上,全程水渠和道路纵横交错,承担着城市的交通运输

印加文明

概况

12世纪,印加人以库斯科为都城建立国家

13世纪逐渐崛起

15世纪末16世纪初,印加国家发展到鼎盛时期

政治

国王世袭继承拥有行政立法和军事大权,将全国划分为四大行政区,每个政区下设一个贵族充任的长官

政区之下,按照人口多少设置各级官员

为征税和征兵政府编制了详细的人口调查表

将征服地区的部分或全部居民迁移到新地区,以防止他们反抗

经济

土地,矿藏和牲畜归国家所有

交通

完善修建道路系统用于传递政府的命令,情报和调动军队

建筑

马丘比丘

古代美洲文明的特点

地理环境封闭

农业生产成就与农业工具之间存在巨大反差

科技发展畸形

社会形态进化缓慢

亚欧游牧民族的迁徙

路线

序幕:公元前2世纪-2世纪大月氏:河西走廊—伊犁河谷-阿姆河两岸

原因

匈奴实力强大,不断扩张

表现

西迁,约公元1世纪,建立贵霜帝国

对区域文化的影响

促进中亚区域文化的发展

促进东西方区域文化的互通

核心:3-6世纪匈奴:南下,向西

原因

外在军事压力

内部危机

乌拉尔山以东草原荒漠化

表现

西迁

南下

推动北方民族大融合

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

余波:3-6世纪日耳曼人

原因

匈奴西迁,势力强大

 表现

建立了一系列日耳曼人国家

影响

传承罗马文化,孕育中世纪的西欧文化

原因

周边农耕文明的动荡于衰落,提供可乘之机

气候的变迁,寻找更适宜的居住地

游牧民族好战的天性

匈奴人的西进推动其他民族的迁徙

影响

改变了亚欧大陆的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

各个区域的文化在碰撞、交往和交融中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希腊化时代

古代帝国

波斯帝国

前513—前330

概况

波斯人(印欧人的一支)崛起于伊朗高原,征服了东到印度河流域,西到巴尔干半岛北部,包括埃及在内的的广大地区,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并数次入侵希腊

统治特点

中央:君主专制制度,君权神授

地方:行省制度(亚述时期已经存在)

灭亡

前4世纪晚期,灭亡于亚历山大入侵

亚历山大帝国

前336—前323

概况

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经过多年征战,占领小亚细亚、埃及和伊朗高原,灭亡波斯帝国,征服印度河流域,继波斯之后再次建立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

统治特点

亚历山大继承波斯帝国的基本制度,宣布军权神授,集政治、军事等大权于一身

地方实行行省制,任用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担任主要职务,推广希腊文化

罗马帝国

前27年—5世纪

概况

1—2世纪 繁荣

3—4世纪 危机

4世纪末 分裂

5世纪后期 西罗马帝国灭亡

基督教

产生于公元1世纪的巴勒斯坦地区

313年颁布 《米兰敕令》成为罗马国教

古代文明的扩展

农耕文明

扩张原因

必要性

统治者希望有更多税收

人地矛盾突出

可能性

复杂的社会组织管理系统便于调动人力

扩张方式

武力扩张

古埃及

古埃及文明主要向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扩张,埃及新王国时期势力曾达到两河流域并与西亚地区的大国争霸

西亚

西亚文明从两河流域南部向周边地区扩展,古巴比伦王国首次实现了两河流域的统一,把势力伸展到地中海东岸

亚述不仅统一了整个两河流域和小亚细亚的一部分,而且一度征服埃及

海洋文明

扩张原因

必要性

人地矛盾

商业发展

政治斗争

自然灾害

可能性

组织能力

航海技术和武器

扩展方式

殖民

古希腊

向地中海和黑海周边地区殖民,在东起东海岸、西到西班牙的广大地区建立了数量众多的城邦国家

THE END
0.全册历史思维导图!第1课 中国最早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第3课 远古人类 第4课 早起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第8课 百家争鸣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第11课 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jvzquC41yy}/5?5fqe4dp8ftvkimg8;432634>d;:8=34::80jznn
1.中国古代史(全)这是一个关于中国古代史(全)的思维导图,包含多张思维导图,如混沌时期1、混沌时期2、旧石器时代、母系氏族、父系氏族、夏、商历程、西周、周分封制、东周、楚、晋、魏、其他诸侯等。 万兴脑图原创思维导图社区提供海量优质的思维导图模板资源,一个各类脑图创意思维绘制jvzquC41oo4ff{fyuqlu0ls1vgsqnjyg13;1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