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起:曹可凡、程永新、马伯庸、严锋
曹可凡、马伯庸
《大医·破晓篇》书封
与会者合影
曾一度想放弃,责任感是创作源动力马伯庸希望,通过《大医·破晓篇》,让更多人了解医界先辈的情怀、功绩和牺牲。2020年初,也是正式开始写作后的一两个月,新冠疫情爆发了。他“一度想放弃这个项目,生怕被人误解是追热点、蹭热度”,但当他看到抗疫中医生的身先士卒、医护人员的努力,“忽然就有了一种责任感”。“责任感”也成为了他坚持完成这部作品的源动力。“一百年前的时代比现在要更加落后、原始,但依然有好的医生和护士挺身而出,不为名不为利,救死扶伤做了很多事情。”比如1910年建成的红十字会总医院,负担着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社会救济职能。哪里有疫情,就要去治疫;哪里有灾害,就要去救灾;哪里爆发战争,就要冒着枪林弹雨,救死扶伤,完全出于人道主义行使着作为慈善组织的医疗服务职能。“在那样一个时代,也有这么一批血肉之躯,为了中华民族的存亡,为了人民的幸福,一直在努力。这些人的故事不应该被遗忘,就像现在我们医护人员的贡献也不应该被遗忘。”正如马伯庸对书名《大医》的解读,“‘大医’不只是‘医’,它还是‘大’。就像金庸笔下的那句话,‘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是一个意思。”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