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近代史德国近代历史大事年表德国近代历史资料文化介绍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普鲁士王国

德意志诸君主国之一,建于1701年。普鲁士原为古普鲁士人居住的地区,13世纪时“条顿骑士团”侵占该地。1466年臣属于波兰。1525年成为普鲁士公国。1618年普鲁士公国与勃兰登堡合并。1660年勃兰登堡选侯迫使波兰放弃了对普鲁士公国的宗主权,1701年宣布为普鲁士王国。该王国极力推行军国主义和封建专制制度,疆域不断扩大,逐渐成为德意志的封建军事大国。19世纪,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1848—1849年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但未成功,政权仍掌握在容克贵族手里。19世纪60年代,德意志统一的问题再次提到日程上来,而这时普鲁士的经济发展在德意志各邦中已占首位,于是它通过1864年的对丹麦战争、1866年的对奥战争和1870—1871年的对法战争,用王朝战争的手段,自上而下地统一了德意志。1871年建立了以普鲁为中心的德意志帝国。因此,普鲁士的军国主义和反动势力一直成为以后德国对外侵略的支柱。德意志帝国继承了普鲁士军国主义传统,成为最富于侵略性的国家,成为世界战争策源地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47年2月,“盟国对德管制委员会”通过决议,取消普鲁士国家的名称。

西里西亚战争

普鲁士与奥地利为争夺西里西亚地区而进行的战争。西里西亚是奥地利的一个省,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Friedrich Ⅱ,1712—1786,一译腓特烈二世)为夺取该地曾趁“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之机,先后两次发动侵占西里西亚的战争。在第一次西里西亚战争(1740—1742)中,普鲁士在法国的支持下,打败奥军。奥地利为了更有利地对付其他敌人,于1742年8月与普鲁士签订了《柏林和约》,奥地利答应放弃下西里西亚。随后普鲁士又进一步要求吞并上西里西亚,被奥地利拒绝,从而爆发了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1744—1745)。在战争中,奥地利虽得盟友支持,但仍不能击败普军,于是又在1745年12月与普鲁士签订《德累斯顿和约》,奥地利同意将西里西亚割让给普鲁士。

普奥七年战争

普鲁士与奥地利为争夺西里西亚所进行的长达七年之久的战争(1756—1763)。1756年,英国与法国为争夺北美殖民地和印度而爆发战争。英、法双方竭力在欧洲大陆拉拢同盟。英国以各种补助和津贴诱使普鲁士于1756年成为自己的同盟者。同年,奥地利为收复西里西亚与法国结成同盟。普奥战争由此爆发。双方各在其同盟者的支持下,连续进行了七年之久的战争,故称“普奥七年战争”。结果,奥地利失败。1763年2月,双方签订了《胡贝尔土斯堡(Hubertus-burg)和约》,奥地利重新肯定普鲁士对西里西亚的占有权。从此,普鲁士成为欧洲大陆上的新兴强国。

莱茵同盟

1805年第三次反法联盟被击溃后,德意志西部和南部诸邦在拿破仑一世的操纵下,于1806年组成的同盟。参加同盟的邦国,1806年为二十一个,1811年达三十六个,只奥地利、普鲁士等四国未参加。拿破仑在同盟各国极力推行《拿破仑法典》,使之成为法国在中欧的重要政治、军事支柱。1813年,拿破仑在莱比锡战役失败后,同盟瓦解。

施太因-哈登堡改革

1807—1812年,普鲁士首相施太因(Hein-rich Friedrich Karl vom undzum Stein,1757—1831)、哈登堡(Karl August von Hardenberg,1750—1822)实行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改革。1806年对法战争的失败和1807年屈辱条约的签订,唤起了普鲁士人民的民族意识,许多革命社团纷纷活动,普鲁士统治集团为维持自己的统治,被迫进行改革。1807年,新任首相施太因颁发了《十月敕令》,即《关于放宽土地占有的条件限制和自由使用地产以及农村居民的人身关系》的法令,宣布废除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1808年11月,又颁布了《普鲁士王国各城市规程》,实行城市自治。同时,还领导实行军事和行政机构的改革,以加强国防和中央集权制。施太因的改革遭到地主贵族和教士的反对。1809年,在拿破仑一世的干涉下,普王将施太因免职并驱逐出境。1810年,哈登堡出任首相,继续进行改革。1811年9月,颁布《关于调整地主和农民之间关系》的法令,准许农民赎买封建义务。赎金为年地租额的二十五倍,或将占有土地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割归地主。哈登堡还创立柏林大学(1810年),建立军事参谋总部,设立军事学院,实行义务兵役制等。施太因-哈登堡改革虽极不彻底,但对加强普鲁士的国力和资本主义发展具有进步意义。

德意志邦联

1815年根据维也纳会议通过的《邦联法案》成立的德意志国家联盟。它包括三十四个君主国和法兰克福、卢卑克、汉堡、不来梅四个自由市。其中大多数是封建君主专制国家。参加邦联的各邦在内政、外交、军事上仍保持着独立自主权。在法兰克福设有邦联议会,由各邦派代表组成,以奥地利首相梅特涅为主席。它极力支持反动势力,破坏革命运动,阻碍德国统一。1866年普奥战争后,根据普奥和约,奥国退出邦联,邦联随之宣告解散。

德意志大学生协会

19世纪初,德意志大学生爱国运动的核心组织。1815年6月创立于耶拿(Je-na)。由具有民主、民族主义思想的在校大学生组成。他们反对封建势力,要求政治自由和民族统一。是当时已经兴起的学生运动和人民群众反对封建专制、争取民族统一运动的核心。它在德意志统一运动初期起了先导作用,具有重要意义。1819年被反动政府解散。

卡尔斯巴德法令

德意志邦联政府镇压民主、民族运动的反动法令。1819年9月,德意志邦联议会在卡尔斯巴德(Karlsbad)通过,故名。法令决定解散大学生协会,解聘具有自由主义思想的教授、教员,对大学生进行严格监督,加强书刊出版检查,并在美因兹设立中央调查委员会,侦察各地的革命活动。该法令实施后,数百名爱国民主主义者被捕,其中二十九人被判无期徒刑,许多书刊被查封,使初步兴起的自由爱国运动被镇压下去,封建贵族的反动在各邦普遍加强起来。

汉巴哈大会

流亡者同盟

侨居巴黎的德意志政治流亡者建立的具有共和倾向的秘密组织。19世纪20年代后,德国反动统治阶级制定了一系列的法令和恐怖措施,加强迫害进步人士,致使大批进步人士在本国无法存身,纷纷逃往国外。流亡到巴黎的许多工人、手工业者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深受法国民主运动和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于是他们在1832年组成“德意志人民协会”。1834年,该协会改组为流亡者同盟,盟员约几百人,其中以手工业者居多数。同盟的宗旨,是推翻德国封建统治、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信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它是一个有严格秘谋法规的小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组织。1836年,该同盟分裂,其中最激进的工人和手工业者重新联合起来,组成“正义者同盟”。

德意志关税同盟

德意志境内各邦国建立的经济同盟。1815年建立的德意志邦联,并没有消除封建割据,各邦国之间关卡林立,关税税则和工商条例名目繁多,成为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严重障碍。新兴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消除各邦间的关税壁垒,实行政治、经济统一。1826年,北部六邦成立“北德意志关税同盟”;1828年,南部各邦也成立了“南德意志关税同盟”。1834年1月,两同盟合并,称“德意志关税同盟”。参加同盟的有十八个主要邦国,以普鲁士为其盟主。其主要内容:废除内陆关税,同盟各邦的贸易免税;对外贸易实行统一的关税制度和税率。关税同盟把当时德意志四分之三的人口、三分之二的领土联合成一个紧密的经济区域,为德意志统一民族市场的形成和政治上的统一创造了重要条件。

青年德意志派

德国小资产阶级激进主义文学团体。产生于19世纪30年代。它团结了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青年文学家和诗人。主要代表人物是路德维希·伯尔尼(Lud-wig Borne, 1786—1837)和亨利希·海涅(Heinrich Heine,1797—1856)。他们通过文学作品颂扬法国革命和革命家,抨击德国封建专制制度和统治阶级,号召人民起来反对封建特权,争取民主自由。但由于思想不成熟,政治不坚定,其中多数入不久堕落为庸俗的资产阶级自由派。

德国古典哲学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德国资产阶级哲学。它反映德国资产阶级既要革命又怕实际斗争,既反对封建主义又向封建势力妥协的阶级特点。主要代表人物有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费希特(Johann GottliebFichte,1762—1814)、谢林(Fried-rich Wilhelm Schelling,1775—1854)、黑格尔(Georg WilhelmFriedrich Hegel, 1770—1831)和费尔巴哈(Ludwig Feuerbach,1804—1872)。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极力调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使二者妥协,并结合在一个体系之中,成为二元论者。费希特批判了康德哲学的唯物主义,发展了康德的主观唯心主义。谢林把费希特的主观唯心主义发展为客观唯心主义。黑格尔集其大成,将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发展到顶点,创立了哲学史上最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他还全面的研究了唯心主义辩证法,成为著名的德国资产阶级思想家。资产阶级激进民主派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他冲破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为恢复唯物主义应有的权威建树了巨大功绩。但是,他仍未跳出旧哲学的圈子,在自然观上他是机械唯物论者,在社会历史观上他又是历史唯心主义者。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积极成果。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部分,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三大来源之一。

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

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Hegel,1770—1831)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杰出代表,唯心主义者,著名德国资产阶级思想家。主要著作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自然哲学》、《法权哲学》等。他集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之大成,创立了一个最庞大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他最全面的研究了唯心主义辩证法,并取得重大成果。他认为:世界万物来源于“绝对精神”,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发展是有规律的;运动、变化、发展的源泉是内部矛盾,在发展中进行着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等等。但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为他的唯心主义服务的,他所说的运动、变化、发展,不是客观物质,而是“绝对精神”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所以,他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辩证法。他把自己的哲学宣布为哲学发展的顶峰,把普鲁士王国宣布为“绝对精神”在政治上的最高体现。这时,“绝对精神”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就停止了,一切矛盾都调合了。所以,他的辩证法又最终陷入了形而上学。黑格尔还把一切发展都归结为“正、反、合”三段,即所谓“三段式”,并把它作为一个死板的公式硬套在一切现实事物的运动上。马克思、恩格斯对黑格尔的辩证法给予了很高评价,批判地吸收了它的“合理内核”,抛弃了它的唯心主义外壳,创立了唯物主义辩证法。

青年黑格尔派

即左翼黑格尔派或黑格尔左派。19世纪30年代从黑格尔学派中分裂出来的资产阶级激进思想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施特劳斯 (David FriedrichStrauss,1808—1874)、布鲁诺·鲍威尔(Bruno Bauer, 1809—1882)、阿尔诺德·卢格(Arnold Ruge,1802—1880)、麦克斯·施蒂纳(Max Stirner,1806—1856)等。费尔巴哈和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也曾属于青年黑格尔派。它比较重视黑格尔的方法,继承了黑格尔哲学中进步的、革命的方面,站在资产阶级激进主义立场上,主要通过批判宗教开展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施特劳斯写的《耶稣传》及鲍威尔写的许多基督教史方面的著作,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基督教进行了批判。他们反对封建专制,要求实行资产阶级改革,主张政教分离和“个性解放”。但是,他们仍然坚持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把物质世界看成是意识的产物;空弹高调,不作实际斗争,轻视人民群众,反对人民进行革命,反映了当时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前半期,与他们进行了坚决斗争。通过《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对他们的错误理论进行了彻底的批判。

费尔巴哈的机械唯物论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Ludwig Feuer-bach, 1804—1872)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个代表人物,马克思以前德国最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最初曾属青年黑格尔派,以后与唯心主义分裂,转变为唯物主义者,著有《黑格尔哲学批判》、《基督教的本质》、《未来哲学原理》、《宗教的本质》等书。在这些著作中,他批判了宗教和唯心主义,阐明了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他认为,黑格尔的“绝对观念”是不存在的,不过是上帝的同意语,不是上帝创造了人,而是人们按照尘世观念创造了上帝。他坚持物质是世界的本源,认为物质的、可感知的世界,是唯一现实的;人的意识是物质器官即人脑的产物,人们的任何观念只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这种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观点,是费尔巴哈哲学中的“基本内核”。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有很大的局限性。他在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时,却把黑格尔的辩证法抛弃了。他把自然、社会和人类都置于发展之外,这就使他的唯物主义未能跳出旧哲学的圈子,仍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费尔巴哈把“人”作为哲学研究的中心,故他把自己的哲学称为“人本学”。但他所说的“人”,只是抽象的人,自然的人,而不是社会的人,历史的人,因而丢掉了人的本质。他还过分强调超阶级的人类之爱,这使他批判了基督教,却又创造了一个“爱的宗教”。在认识论上,他只看到人的意识反映客观世界,但没看到人对客观世界的能动作用和社会实践在认识中的重大意义。这样,使他在解释自然现象时是唯物主义的,而在解释社会现象时却又陷入了唯心主义。马克思、思格斯批判了他的机械论和形而上学,吸取了他的唯物主义“基本内核”,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费尔巴哈著《基督教的本质》

费尔巴哈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和基督教神学的哲学名著。1841年出版于莱比锡。费尔巴哈在该书中,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正确地阐述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恢复了唯物主义应有的权威;揭穿了宗教的神密外衣,论证了上帝并不是真实存在的,而是人们幻想中的产物。在该书中,费尔巴哈明确指出,黑格尔所谓的“绝对观念”是臆造出来的,这是在哲学范围里的宗教残余;只有自然界和人是实在的,自然界是第一性的,观念是第二性的;“绝对观念”、上帝都是人脑幻想出来的,不是实在的;黑格尔所说的“绝对观念”也就是上帝。关于宗教的错误观念应从人们头脑中清除出去。在宗教问题上,他指出,不是上帝按着自己的方式创造了人类,而是人们按着自己的方式创造了上帝。人们想出什么样的上帝就创造什么样的上帝。但是,费尔巴哈对于为什么人们会有最高存在物的思想、为什么会产生关于上帝的思想的解释却是唯心主义的。他不是从人们的经济生活、社会根源中去寻找产生信仰的原因,而是从人们的心理状态来说明的。尽管如此,费尔巴哈反对宗教的无神论思想已经接近于后来马克思、恩格斯把宗教说成是由于社会压迫而产生的真理。该书的出版,犹如巨石投水,引起了极大的社会震动。它沉重打击了基督教神学,动摇了黑格尔唯心论。马克思、恩格斯受到此书极大影响,从此开始转向唯物主义。

魏特林著《和谐与自由的保证》

威廉·魏特林(Wilhelm Weit-ling,1808—1871)的代表作。魏特林是德国工人运动初期的著名活动家,空想的平均共产主义理论家,“正义者同盟”的创始人之一。《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一书发表于1842年,魏特林在该书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政治观点,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拟定了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计划。他指出,资产阶级是“人类之敌”,“私有财产是一切罪恶的根源”;无产阶级要靠自身的力量,通过革命、采用最可靠的暴力手段摧毁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共有共享的社会制度”;在这种社会里,必须“把一切凡是受到社会供养和维持的人的生活地位作一律平等的安排,一切人都没有第一和最末的区别”。此外,他还对这种“平均共产主义”社会作了许多主观设计。该书所阐述的思想,反映了刚刚破产落入无产阶级队伍的手工业者的情绪。该书对德国初期的工人运动,起了一定作用,马克思、恩格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是,由于魏特林对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及其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客观规律不了解,搞不清阶级斗争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主张依靠少数人的密谋暴动,立刻实现共产主义,并反对德国无产阶级支持当时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未能给劳动人民指出取得解放的正确方法和途径。所以,他拟定的共产主义计划是空想的又是颇为粗糙的。后来,随着工人运动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的创立,魏特林的空想的平均共产主义思想就成了工人运动发展的障碍,因而受到马克思、恩格斯的批判。

真正的社会主义

19世纪40年代在德国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中广泛流行的一种反动思潮。其代表人物有格律恩(Karl Grun, 1817—1887)、赫斯(Moses Heβ,1812—1875)、克利盖(Hermann Kriege,1820—1850)。19世纪40年代,德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愈来愈严重,无产阶级也日益壮大。小资产阶级担心自己的灭亡,因此,既害怕资本的积聚,又害怕无产阶级革命的兴起。以格律恩为代表的小资产阶级文人,为保存小生产者的地位,硬把法国的社会主义文献与德国的唯心主义哲学词句调和在一起,自称为“真正的社会主义”。他们美化宗法式的小土地所有制,把小市民的生活当作社会主义的理想,认为平均分配土地就能消灭贫困;抹煞阶级矛盾,反对阶级斗争,主张阶级调和;否定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必要性;宣扬超阶级的“爱”和“人道主义”,把“爱”当作解决社会问题的万应药方,主张靠“爱”来实现人类的解放,说什么社会主义就是“爱的世界”。他们还鼓吹沙文主义,认为德意志民族高于一切。“真正的社会主义”是真正的封建贵族反对工人运动和民主运动的工具。马克思、恩格斯在《反克利盖的通告》、《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对它进行了彻底地批判。

西里西亚织工起义

标志着德国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走上历史舞台的工人起义。1844年6月4—6日,西里西亚纺织工人因不堪忍受资本家的残酷剥削,举行起义。他们捣毁了厂主的住宅、厂房、机器和货栈,烧毁票据和帐簿,并和政府军警展开了血战,最后被镇压。起义虽是自发的,但工人斗争的矛头十分鲜明地直指私有制社会和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在斗争中不但织工行动一致,而且力图联合当地的砖瓦工、木工等共同斗争。它比以往历次工人运动都较有组织和明显的自觉性。起义表明,德国无产阶级已显示了自己的阶级力量,提出了自己独立的政治要求。

德意志工人协会

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7年8月底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建立的工人教育组织。其目的是对侨居在比利时的德国工人进行政治教育和向他们宣传科学共产主义思想。在马克思、恩格斯及其战友的领导下,协会成了团结在比利时的德国革命无产者的合法中心,并跟佛来米和瓦伦工人俱乐部保持了直接联系。协会中的优秀分子加入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布鲁塞尔支部。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爆发不久,由于该会成员被比利时警察当局逮捕和被驱逐出境,协会在布鲁塞尔的活动即告停止。

德国一八四八年革命

1848—1849年德意志人民进行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的基本任务是消除封建割据,实现国家的统一。德意志地区政治上的分裂和封建专制统治,严重地阻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加上1845—1846年的农业歉收和1847年经济危机,使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的处境严重恶化。广大人民迫切要求用革命手段改变现状,消除封建割据,实现国家统一。在1848年法国二月革命的影响下,1848年3月初,巴登公国人民首先发难,迅速遍及德国西部和西南部诸邦。同年3月,维也纳、柏林人民举行起义,德意志各邦相继爆发了革命。封建势力遭到沉重打击,几乎所有各邦国的资产阶级自由派都组织了政府或参加了政权,为德国统一的实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一开始就参加了这次革命斗争,发表了《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提出了建立统一的共和国、消除封建压迫等十七项要求,号召无产阶级将这次民主革命进行到底。但资产阶级自由派害怕无产阶级起来革命,却与封建势力进行妥协,千方百计阻止革命深入发展。在他们的领导下, 5月18日,全德议会在美因河畔法兰克福正式召开,企图通过制定全德统一的宪法来实现德意志的统一。11月,奥地利反动派镇压了维也纳人民十月起义,恢复了君主专制。同时,普鲁士政府也发动反革命政变,获得成功。反动势力开始向革命发动进攻。1849年8月,法兰克福国民议会通过了全国统一的帝国宪法,虽决定建立统一的立宪君主国,但以奥地利、普鲁士为首的大邦君主们仍不予以接受。5月,以巴登、普伐尔茨为中心掀起维护帝国宪法运动。6月法兰克福国民议会被解散; 7月护宪运动被镇压。至此,德国1848年革命失败。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资产阶级的背叛和小资产阶级的动摇以及无产阶级尚不成熟。这次革命虽然失败,但它锻炼了无产阶级,打击了封建势力。

柏林三月起义

1848年3月爆发的柏林人民反对普鲁士封建统治的起义。1848年3月初,柏林人民在法国二月革命的影响下,纷纷举行集会,要求废除封建制度,召开议会,实行民主、自由与平等,释放政治犯。13日,集会群众与反动军警发生武装冲突。维也纳起义和梅特涅逃跑的消息传到柏林后,革命人民群情激昂,16日,群众反抗军警的斗争更加激烈。普鲁士国王害怕由此引起革命,于17、18日连下两道所谓特殊命令,答应取消书刊检查制度,尽快召开联合议会。但对改善人民政治、经济生活和是否撤出城内军队等避而不谈。于是广大革命群众于8月18日中午包围了王宫,要求首先把政府军队撤出柏林。国王下令军队向群众射击,人民立即举行起义。激战十余小时,军队发生动摇,起义规模更加扩大。19日,国王被迫下令停战,柏林军队当时撤到城外,并宣布立即召开国民议会,制订宪法,改组政府,释放政治犯等。柏林人民三月起义获得了胜利。 3月29日,自由派领袖康普豪森(LudolfCamphausen,1803—1890)组织了内阁。

马克思、恩格斯起草《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

法兰克福国民议会

新莱茵报

一八四九年帝国宪法

护宪运动(德)

1849年德意志人民维护帝国宪法的群众运动。法兰克福国民议会通过的《1849年帝国宪法》被奥地利、普鲁士等大邦拒绝后,德意志广大人民极为愤慨,小资产阶级民主派和法兰克福国民议会左派掀起了维护帝国宪法的群众运动。1849年5月,西南地区和莱茵省的护宪运动,发展为人民起义。5月3日,人民起义首先在萨克森首府德累斯顿爆发,接着各地起义相继展开。其中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是巴登——普伐尔茨人民起义。起义者不仅建立了革命的临时政权,而且还组成了革命军队即“巴登——普伐尔茨志愿军团”,成为当时护宪运动的中心。马克思、恩格斯热烈支持护宪运动,力图把人民起义引向革命道路,恩格斯直接参加了战斗。他们建议各临时革命政府,要公开号召人民起义,建立革命武装;依靠巴登——普伐尔茨的起义军队和人民武装,主动打击反革命力量,把起义扩展到全国;在起义地区应立即废除一切封建义务,发动农民起来共同革命等。但运动的领导者小资产阶级民主派害怕轰轰烈烈的群众革命。这些建议都没有被采纳。6月,普鲁士、萨克森、汉诺威的国王组成“三王同盟”,普鲁士出兵镇压了巴登一普伐尔茨起义。 7月中旬,各地护宪运动先后失败。法兰克福国民议会被解散和护宪运动被镇压,标志着1848—1849年德国革命的结束。

THE END
0.高考历史大事年表(时间轴)20240825204426.pdf文档内容高考历史大事年表时间轴万唯基础精简题库小题提升经典题练高频错题拔高突破考前特训第1到第23周万唯基础精简题库小题提升经典题练高频错题拔高突破考前特训第3到第23周万唯基础精简题库小题提升经典题练高频错题拔高突破考前特训第4到第23周万唯基础精简题库小题提升经典题练高频错题拔高突破考前特训第5jvzquC41o0hpqt63:0ipo8mvon532;912:861@6452752<62287577xjv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