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中共江阴县委在扬中县组织农民协会,有会员40余人,后因党组织遭到破坏,农会活动停止。1939年,扬中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农民抗日协会(简称农抗会),朱永山、吴振金先后任主任。随后成立扬中县船民抗日协会,管福春任主任。1945年11月新四军北撤后,协会活动停止。农民协会、船民协会在发展生产、宣传抗日、减租减息、动员参军、组织支前和护送革命同志转战大江南北等工作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1949年5月,成立扬中县农民协会(简称农会)筹备委员会。同年11月,召开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正式成立苏南区扬中县农民协会,选举农会委员31名,候补委员11名,冯南生任主席,朱松华任副主席。全县各乡镇亦先后成立农民协会。至1950年底,全县会员已发展到66872名,其中女会员28727名。土地改革后,农会又根据农民要求组织起来的强烈愿望,按照“自愿结合,等价交换,民主管理”的原则,于1951年开始组织季节性互助组。经过一段时间,部分季节性互助组逐步转为常年性互助组,并开始试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4年,为适应农村合作化运动的需要,中共扬中县委成立农村工作部,县农会撤销。1965年,县召开第一次贫下中农代表会议,成立扬中县贫下中农协会(简称贫协)筹备委员会,设贫协办公室,处理日常工作。1974年召开第二次贫下中农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二届贫协委员31名,选出常委15名,高文华任主席。1965年,全县12个公社,176个大队,相继成立贫下中农协会,2282个生产队成立了贫下中农小组。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县各级贫协成立贫下中农管理小组,管理农村的学校、医院等单位。1981年,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生产责任制,贫协组织随之撤销。
第三节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机构设置与发展1949年9月,成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扬中县筹备委员会。12月,筹备委员会改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扬中县工作委员会”(简称团工委)。1952年2月召开首次团代表大会,选举产生青年团扬中县第一届工作委员会。1953年3月,团县工委改称“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扬中县委员会”(简称团县委),下设组织、宣传、学生少年三部。县团工委成立后,全县五个区即相继成立区团工委,各乡成立团支部。1956年并乡时,各乡建立团总支。1957年5月,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改称共产主义青年团。1957年10月,撤区并乡,全县12个大乡,各乡成立团委。1958年10月,全县成立9个人民公社,各公社成立团委。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团县委一度瘫痪。1973年3月召开共青团扬中县第七次代表大会,选举新的团县委,恢复团组织。县七次团代会后,全县有12个公社,故设12个公社团委。以后,县直机关及各中学亦成立团委。1985年全县乡(镇)、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共有基层团委21个,团总支部42个,团支部628个,共青团员13186名。自1952年至1985年,共召开九次县团代会。共青团组织发展情况一览表年份团支部团员数年份团支部团员数19516520061964269726719559333151984584126611958222524019856281318619595987212
一、机构设置与发展1949年9月,成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扬中县筹备委员会。12月,筹备委员会改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扬中县工作委员会”(简称团工委)。1952年2月召开首次团代表大会,选举产生青年团扬中县第一届工作委员会。1953年3月,团县工委改称“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扬中县委员会”(简称团县委),下设组织、宣传、学生少年三部。县团工委成立后,全县五个区即相继成立区团工委,各乡成立团支部。1956年并乡时,各乡建立团总支。1957年5月,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改称共产主义青年团。1957年10月,撤区并乡,全县12个大乡,各乡成立团委。1958年10月,全县成立9个人民公社,各公社成立团委。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团县委一度瘫痪。1973年3月召开共青团扬中县第七次代表大会,选举新的团县委,恢复团组织。县七次团代会后,全县有12个公社,故设12个公社团委。以后,县直机关及各中学亦成立团委。1985年全县乡(镇)、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共有基层团委21个,团总支部42个,团支部628个,共青团员13186名。自1952年至1985年,共召开九次县团代会。
共青团组织发展情况一览表
年份
团支部
团员数
年份
团支部
团员数
1951
65
2006
1964
7267
1955
93
3315
1984
584
12661
1958
222
5240
1985
628
13186
1959
598
7212
历次县团代大会简况表
历次县女代表大会简况表
会 次
时 间
人 数
主 要 内 容
选 举 结 果
一、商会民国35年(1946)2月16日,扬中县商会在三茅镇正式成立,有理事6人,常务理事2人,张子诚任理事长,商会负责管理工商业登记,协助国民党政府在工商界中募捐派款。于解放前夕解散。二、工商业联合会1951年11月17~19日召开扬中县第一届工商业者代表大会,成立扬中县工商业联合会,出席代表49人。会议主要内容为研究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以国营经济为主导的条件下,私营工商业如何贯彻执行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为人民服务。大会选举县工商联执行委员30人,常务委员11人,选举郭振裕为主任委员。各区分别建立工商联办事处。1953年3月18~19日召开第二届工商联代表大会,出席代表110人,列席代表17人。会议主要内容为进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宣传教育,发动私营工商业者捐款支援抗美援朝。会上选举执行委员33人,选举郭振裕为主任委员。1955年3月16~19日召开第三届工商联代表大会,出席代表102人。会议主要内容为宣传党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大会选举执行委员33人,选举王芸保为主任委员。1957年3月10~14日召开第四届工商联代表大会,到会代表65人。会议主要内容为宣传发动工商界开展整风反右运动。选举执行委员23人,常务委员13人,选举陆如常为主任委员。1959年8月8~11日召开第五届工商联代表大会。会议主要内容为宣传人民公社的“一大二公”,会上选举执行委员35人,常务委员15人,并选举陆如常为主任委员。1962年3月19~23日召开第六届工商联代表大会。到会代表77人。会议主要内容为针对自然灾害,进行克服困难、恢复经济的教育,选举执行委员35人,常务委员19人,选举陆如常为主任委员。县工商业联合会建立后,发动工商业者积极参加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等运动。1952年2月,组织工商业者投入“三反”、“五反”运动,接受社会主义改造,开展遵守法制的教育。1953年9月,根据政务院文件规定,组织全县摊贩集体加入工商联,接受工商联的领导。1956年1月,工商业者通过学习毛主席关于“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掌握自己命运”的讲话,接受社会主义教育,纷纷提出申请,要求实行公私合营或参加合作商店。不久,县召开大会庆祝工商业全面实行社会主义改造。1957年后,县工商联组织工商业者学习《政治经济学》、《中国近代史》等,提高工商业者的社会主义觉悟,巩固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成果。并组织工商业者参加社会主义义务劳动,开展送货下乡,支援农业生产等活动。“文化大革命”中,工商联停止活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明确宣布,工商业者属于劳动人民,落实有关政策,进一步调动了工商业者参加“四化”建设的积极性。1979年11月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通过《关于修改工商业联合会章程的说明》,要求各市、县尽快恢复工商联组织,至1985年扬中县工商联尚未恢复组织活动。
一、旅沪同乡会抗战时期,旅居上海的扬中人,组织扬中旅沪工商会(亦称同乡会),负责人吴福钧。民国35年(1946)初,大孚橡胶厂经理徐中和邀约吴福钧、凌馥康(云超)、戴爱棠(均生)等筹备改组同乡会。筹备处设在上海九江路150号新康大楼七楼。由上海市社会局核准,发给登记执照。不久,在上海市北京路湖社召开“扬中旅沪同乡会”成立大会,到会同乡及来宾千余人。选举理事15人,监事5人,推徐中和为理事长,王道安为监事长,决定将筹备处原址正式定为同乡会会址,并聘用秘书及其他工作人员处理日常事务。1946年秋,又组成镇(江)、丹(阳)、金(坛)、溧(阳)、扬(中)五县旅沪同乡会。会址设在上海老西门京江公所。上述两会成立后,为抗日民主政府和同乡人做过不少有益的工作。二、旅苏(州)同乡会民国37年(1948)10月13日,由扬中旅苏(苏州)各界同乡人士组建“扬中旅苏同乡会”。选举理事9人,候补理事1人,监事1人,候补监事1人,常务理事5人。先由何平任旅苏同乡会书记,后何平辞职,聘请杨中和任书记。旅苏同乡会章程规定,会员有义务交纳会费,有权利享受失业后临时食宿。会址设在苏州都亭桥唐将军街11号。该会于解放前夕解散。此外,还有扬中旅京(南京)同乡会、旅锡(无锡)、常(常州)、丹(丹阳)同乡会等。三、旅外学友会民国36年(1947)2月5日,扬中在外地求学的学生组成“扬中县旅外学友会”,在三茅镇三茅大桥东县师训班原址召开成立大会。出席代表32人,列席代表3人,选举理事7人,监事3人。何平、王正中为常务理事,方灏如为常务监事,理事会下设总务、联络、学艺三股;监事会设审计股。各股配正、副股长1人,分别处理有关会务。会址设在三茅镇,镇江设办事处。解放前夕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