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孤立和封锁。当时,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人民生活水平很低。到1952年底,尽管国民经济经过三年得到相当的恢复,但是现代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还很低。对此,毛泽东曾感慨地说道: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面对这种极其落后的状况,党和人民急切改变落后面貌。因此,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中提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任务。依据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导,人民政府从恢复期结束后的基本国情出发,制定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01
回忆往昔,一五计划实行的背景
我国编制并实施一五计划,实际上是学习苏联经验的做法。为了使大规模建设能在正确的计划指导下进行,避免可能发生的盲目性,我国派出代表团与苏联商谈援助中国“一五”计划建设的问题,苏联肯定地回答愿尽力之所及予以帮助。在1950年到1954年,我国与苏联签订的援建项目共计达到156项,这就是以后通称的“156项”。因此,“一五计划”所确定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以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1953年元旦,人们从当天的《人民日报》社论中,看到这样一句话:“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侮、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也是从那时起,所有中国人都熟悉了一个经济术语“五年计划”。也是在这一年,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启了新中国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
02
热火朝天,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1.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1953年夏天,在长春南郊的一片荒土地上,一项重大工程奠基了,那是新中国的第一个汽车厂。第一汽车制造厂建设者们在奠基的时候就立下军令,那时候中国的马路上奔跑的全部都是外国汽车,一汽人为自己定下目标,一定要在三年内造出中国自己的汽车。可是要建汽车厂,需要有8000多种设备,22000多种非标准工具,还需要水电气油配套到位,还有汽车需要的各种配件。没有吗?全国的工厂就是强大的后援队。上海玻璃厂制造汽车,玻璃灯泡厂制造灯泡,牡丹江制造轮胎,哈尔滨生产汽车仪表,北京生产汽车附件。为了统一调配资源,不让任何一个零件的生产进度掉队,一种多方电话连线的办法诞生了,这个在今天习以为常的事,在当时却是开天辟地。
如今,中国已经跃升为全球汽车生产数量最多的国家,占世界汽车产量的1/3,回望那段艰难起步的历史,我们有理由相信类似的奇迹,还可以再次诞生在中国。
▲解放牌汽车
2.第一根无缝钢管的诞生
“为鞍钢就是为全国”是当时工业领域最响亮的口号。就是凭借着这样的干劲,1953年12月,鞍钢无缝钢管厂提前一个月竣工,开始设置第一根无缝钢管。12月26日,几乎所有的工人都提前来到了工厂,紧张又兴奋。这一天,中国冶金史将掀开新的一页。下午两点半的时候,命令热试轧的汽笛响了,通红的钢坯从1200度的高温加热炉里吐出来,穿孔机里刚刚露出火红的钢管头时,人们就欢呼着:“出来了!出来了!钢管出来了!”所有在场的人们都为这新中国轧制无缝钢管的历史时刻,热烈鼓掌,欢呼祝贺。每一个人紧张期待的心情,这时候立刻变得像战士们打了胜仗时那样得意、欢笑。钢管带着火花又顺利地通过了轧管机,又是一阵掌声和欢呼,一直把第一根钢管送到最后一个工序。
从这一天起,新中国有了自己的无缝钢管。无缝钢管的下线,大大缓解了我国重工业和高精尖产品配件不能自给自足的问题。
▲第一根无缝钢管生产
03
久久为功,谱写发展新篇章
山以险峻成其巍峨,海以奔涌成其壮阔。在一穷二白、满目疮痍的烂摊子上,中国人民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智慧和勇气开拓前行,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决心和气魄一往无前,热火朝天、轰轰烈烈地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彼时,党和政府抽调大批干部到国营工业部门工作;工业企业掀起增产节约和劳动竞赛运动,涌现大批劳动模范、革新能手和先进工作者;广大农民积极行动,努力增产,踊跃交售粮棉,支援工业建设;知识分子、科技人员和大批大中专毕业生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奔赴工业建设第一线,参加国家工业化建设。
正是在中国人民这股改天换地、攻坚克难的冲天豪情里,在中国人民这份敢为人先、勇往直前的冲天干劲里,第一个五年计划“诞生”了多个第一:第一个飞机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这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一”,标注着共和国前进的脚步。
心中有目标,眼前有方向,脚下才会有路径,手里才会有收获。正因为有党的坚强领导,中国的发展才能够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全国连成一条心、拧成一股绳,创造出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
从“一五”计划到“十三五”规划,编制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已成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在编制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十四五”规划时,我们不能忘记新中国走过的每一步,不能忘记在怎样的“家底”下迈出艰难的第一步。“一五”计划留下的许多宝贵经验,仍然值得认真总结和借鉴。
▲天问一号
参考文献:
[1] 陈胜才.“一五”计划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J].黔东南民族师专 学报,2000(04):27-30.
1953·党史大事记
1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迎接1953年的伟大任务》的社论,指出:“1953年将是我国进入大规模建设的第一年”,将“开始执行国家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6月1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第一次对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的内容作了比较完整的表述。
7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取得金城战役的胜利。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正式签字。至此,历时3年多的朝鲜战争宣告结束。
12月31日,周恩来在同印度政府代表团谈话时,提出了国家之间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这五项原则写入了1954年4月双方达成的《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的序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