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与伊朗的千年恩怨澎湃号·湃客澎湃新闻

作者:范鸿达,山东聊城人,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

摘要:公元前538年,波斯帝国居鲁士皇帝释放犹太"巴比伦之囚",由此拉开了波斯人和犹太人交往的帷幕,并且奠定了双方关系发展的良好基础。即使在漫长的犹太人流散时期,波斯统治者对其辖下犹太人也基本采取宽容政策。1948年以色列成立后,伊朗和以色列分别成为波斯人和犹太人占主体的唯一国家。巴列维国王时期伊以之间建立了较为默契的双边关系。但是随着1979年宗教色彩浓厚的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成立,伊以国家关系和波斯—犹太民族关系均陷入严重对峙,并一直持续至今。

关键词:国际关系; 波斯; 犹太; 伊朗; 以色列;

一、波斯人解放犹太“巴比伦之囚”

犹太人原是居住在阿拉伯半岛的游牧民族, 最初被称为希伯来人,意思是“游牧的人”。根据 《圣经•旧约》记载,希伯来人的始祖亚伯拉罕原来居住在苏美尔人建立的乌尔帝国附近,后来迁移到迦南(巴勒斯坦地区)。早在公元前11世 纪,犹太人就在今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了统一的王国,但是不到一个世纪王国就分裂了。公元前 586年,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率大军攻陷了最后一个犹太人王国的政治之都耶路撒冷, 不仅毁掉了犹太人的宗教象征所罗门圣殿,还把 王室成员、祭司、工匠等数万名犹太人掳往巴比 伦,史称“巴比伦之囚”。正是犹太人历史上这一 悲惨遭遇,拉开了他们与波斯人关系的序幕。

二、波斯帝国对犹太人的宽容政策

与漫长流散期间遭遇的种种苦难相比,犹太人在波斯人统治时期的生活可以用“平和”来形容。波斯统治者执行较为宽容的民族和宗教政策,犹太人在波斯帝国境内享有较高程度的自治, 一些犹太人还上升到宫廷显赫位置[2]。

(一)波斯帝国对犹太人的政治管理

波斯帝国之所以在世界历史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原因之一就是它在国家治理,特别是行政运作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行省制度就是其创新之一。大流士一世把全国划分为多个行省,每个行省设一名省长。回归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先后生活在阿巴拉哈拉和撒玛利亚两个行省管辖之下的犹地亚地区,犹地亚“主要由耶路撒冷及其周围地区组 成” [3 ]( p. 119)。在政治上,犹地亚接受波斯帝国中央政府和行省的双重控制,尽管如此,犹地亚对波斯帝国一直是非常忠诚的。比如在公元前448年,阿巴拉哈拉行省发生了大规模的反抗波斯统治的大起义,犹地亚就没有涉入其中。也正是在镇压了这次起义之后,为了削弱阿巴拉哈拉行省的力量,波斯统治者把犹地亚并入了撒玛利亚行省。

总体而言,波斯帝国对被征服地区实施了宗教宽容政策。在公元前538年攻陷巴比伦之后,居鲁士皇帝对两河流域的宗教予以恢复。感受到波斯统治者在宗教方面的宽容态度,犹太人遂向波斯统 治者提出在耶路撒冷重建自己宗教圣殿的请求[5 ] (P.306)。怀着宽容之心的居鲁士皇帝爽快地答应了犹太人的请求,颁布赦令允许“巴比伦之囚”回 到故乡并重建他们的宗教圣殿。借此敕令,犹太人多年来回归巴勒斯坦的愿望终于得到实现。正是由于居鲁士皇帝的这一敕令对犹太民族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所以犹太人经常把这一敕令与20世 纪初英国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国的《贝尔福宣言》相提并论[6] (p.70)。此后在波斯人的帮助下, 犹太人最终在公元前515年(一说516年)完成了耶路撒冷犹太教宗教圣殿的重建。

三、历史变迁中的波斯人和犹太人

从公元前330年波斯帝国被亚历山大大帝统帅的希腊军队所灭,直至20世纪前期,波斯人虽 然在不同时期又建立了几个统一且独立的王朝, 但是他们也曾经多次遭受异族人的统治,和流散中的犹太人一样成为他国的臣民,这使得犹太人 和波斯人之间的关系呈现出时断时续、时紧时松的特点。

从公元前330年直至公元前129年,伊朗历史进入了所谓“希腊化”时期,先前处于波斯帝国统辖之下的犹太人也与波斯人一道成为希腊人的臣民。自然,由于共同沦落为被征服之民,所以这一时期的波斯一犹太关系也就乏善可陈。为了摆脱希腊人的统治,不管是波斯人还是犹太人,都进行了艰苦的反抗。经过持续的斗争,波斯人于公元前247年建立了帕提亚王国(中国史书中称其为“安息”),并且在该王国带领下于公元前129年结束了希腊人对波斯的统治。而犹太人则在公元前2世纪中期建立了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马卡比王国”此后犹太人和波斯人又陷入了与罗马人的激烈斗争之中。对犹太人而言,罗马帝国是一个梦魇,在接连反抗失败并遭惨烈镇压之后,幸存下来的犹太人最终于公元2世纪前期被迫离开巴勒斯坦,开始了漫长的流散生活,其中有一部分犹太人来到伊朗。

不过,此后犹太人在伊朗的日子并非一帆风顺。公元651年阿拉伯人灭掉了萨珊王朝,在此后的数百年间,伊朗成为阿拉伯伊斯兰帝国的一 部分,伊斯兰教逐渐成为波斯人信奉的最重要的宗教。伊朗历史上的这一变化,对其境内存在的 很多少数民族及其宗教产生了重大影响,包括犹太人在内的非穆斯林被剥夺了社会和政治的平等权利,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二等公民。在阿拉伯人的统治结束之后,经过短暂的地方割据,伊朗又被蒙古人所征服,波斯人和居住在伊朗的犹太人再 次沦入外族人的统治之下,直至16世纪初伊朗萨法维王朝(1502年一1736年)建立,波斯人才又 建立了自己的独立政权。

进入20世纪以后,犹太人在伊朗的处境得到进一步的改善,特别值得提及的是,伊朗1906年宪法授予了犹太人在议会中拥有一名代表的权 利。在巴列维王朝(1925年一1979年)时期,伊朗犹太人的政治和社会状况发生了重大变化,王朝的缔造者礼萨国王给予犹太人宗教自由,希伯来语被纳入到犹太学校的课程体系中,犹太报纸也被允许出版,犹太人甚至可以到政府中任职等等。不过,随着希特勒的上台和国际社会反犹主义的加剧,相当亲德的礼萨国王也相应调整了对 犹太人的政策,这使得伊朗犹太人遇到了一些发展障碍。

四、伊朗和以色列:国家关系的演变

(一)巴列维国王时期伊以关系默契发展的主要因素

虽然伊朗在联合国就巴勒斯坦分治决议和接纳以色列为成员国表决时投了反对票,但是在其后的历史发展中,伊朗和以色列仍然保持着较为融洽的双边关系,这既是这两个国家所面临的恶劣的周边环境和与美国的亲近关系使然,也受到各自现实利益需求的推动。

1. 伊以接近的国际环境

以色列建国后,其周边环境非常恶劣。在它建国后的第二天,就遭受到来自埃及、伊拉克、外约旦、叙利亚和黎巴嫩等五个阿拉伯国家的联合军事进攻。在此后的三十多年中,以色列又先后数次和阿拉伯国家兵戎相见。可以想象,生活在阿拉伯人占主体的中东,新生的以色列国家会承受多么严峻的压力。另一方面,伊朗虽然是一个伊斯兰国家,但是由于历史上的互相征服和现实中的利益纠葛,伊朗与阿拉伯人也是多有恩怨,其地区处境也不甚理想。这样,以色列和伊朗均处于心怀仇恨或不甚友好的阿拉伯国家的包围之中,都面临着扩展外交空间、摆脱地区孤立的紧迫任务,在这种情况下,两国之间加强联系就成为其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可取选择。

2.以色列发展与伊朗关系的主要诉求

以色列建国后,吸纳更多的犹太人成为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因为阿以冲突的加剧,一些生活在阿拉伯国家中的犹太人受到程度不等的歧视或迫害,特别是伊拉克犹太人,人数较多且遭受的磨难较重,帮助这些犹太人移居自己的祖国自然成为以色列决策者的坚定使命。因为伊朗和伊拉克有漫长的边界,所以加大对伊朗的外交力度,寻求伊朗的帮助以“解救”伊拉克犹太人, 就构成了以色列对伊朗外交的初期特征[8]。需要注意的是,伊朗本身也拥有一些犹太人,以色列与伊朗加强联系也有维护伊朗犹太人利益的考虑。不过在巴列维国王时期,伊朗犹太人并没有受到像一些阿拉伯国家犹太人所受到的那样的歧视和迫害,所以在1948年到1977年间,只有4. 5 万犹太人从伊朗移民至以色列,大部分犹太人仍 然继续留在伊朗生活[9]。

以色列主动发展与伊朗关系的另一因素,是希望获取伊朗石油。虽然中东是世界主要石油输出地区,但是那里盛产石油的国家除伊朗外几乎都是阿拉伯国家,对于石油缺口较大且深陷阿以武装冲突中的以色列而言,获取中东石油的希望只能寄托于和犹太人有较好关系记录的伊朗。早 在1950年代前期,以色列就和伊朗签署了石油供给协议,此后以色列一直积极与伊朗探讨双方的石油交易,并且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结果。甚至在对阿拉伯世界造成重大灾难的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之后,伊朗也没有停止对以色列的石油出口。从1959到1971年,以色列所获得的80% ~ 90%的原油是从伊朗进口的,1976年这一比例则是75% [10]。来自伊朗的石油对深处困境的以色列而言,犹如雪中送炭。

3.伊朗发展与以色列关系的主要诉求

国际关系的发展有赖于利益价值的互相交换。在伊朗帮助以色列的同时,以色列同样可以向伊朗提供巴列维国王所渴求的东西。虽然巴列维在1941年就登基为王,但是直到1953年政变后,他才成为美国并不十分得力的地区盟友,而此 时,维护以色列的安全早已成为美国中东政策的 一大鲜明主题。为了改变获取美国援助不力的现实,巴列维国王着重加强与以色列的关系,希望通过此举,可以使美国犹太人向华盛顿政府施压,以推动美国执行对伊朗更为有利的外交政策。伊朗的这一迂回战术,的确有效地推动了伊以关系的良好发展。

获取军事和特工等业务培训是伊朗发展与以色列关系的另一考虑。巴列维国王是一个非常崇尚军事力量的国王,同时也是一个特别注重情报机构建设的领导者,而以色列恰好在军事、情报建设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所以,伊以两国在这些领 域中的合作就顺理成章了。至1961年,以色列已经为伊朗培训了约400名飞行员、伞兵和炮兵,而且从这一年起,以色列军队中包括总参谋长在内的多名高级将领多次造访伊朗,当然也有很多伊朗高级军官访问过以色列[11](pp.43 ~44)。伊朗的情报机构建设同样需要以色列的帮助,伊朗秘密警察组织“萨瓦克(SAVAK) ”在发展过程中曾经得到闻名于世的以色列摩萨德的人员培训和信息提供[12] (p.165)。总而言之,在巴列维国王时期,伊朗和以色列面临着相似的国际环境,而且都和美国保持着亲密的外交关系,在此基础上双方各取所需,进行了长时期的默契交往,两国政府间 的关系处于一个相对融洽的时期。

(二)霍梅尼及其后伊以关系的僵持

五、波斯-犹太民族关系和伊朗-以色列国家关系发展中的几个特点

纵观波斯一犹太民族关系和伊朗一以色列国家关系的发展历程,有几个特点尤为突出:

一是就1948年以色列建国前的波斯一犹太 民族关系而言,体现更多的是波斯人对犹太人的宽容的统治政策,相比之下,犹太人处于双方关系发展中较为被动的地位。这主要是由两个民族的 不同发展轨迹使然。公元前538年,波斯人以犹 太人解放者的姿态拉开了二者关系的序幕,在此后的二百余年中,雄踞西亚大地的波斯帝国对犹 太人的统治以及犹太人对此的反应构成了波斯一 犹太民族关系的主轴,二者关系的这一特征也表现在此后伊朗各独立王朝统治时期,比如萨珊王朝、萨法维王朝、恺加王朝和巴列维王朝时期。但 是在这几个时期以外,波斯人和处于充满苦难的‘大流散”之中的犹太人一样,也基本丧失了独立 和主权,他们先后生活在希腊人、阿拉伯人、蒙古人、阿富汗人和英、俄(苏)的统治、管辖或侵略之下,这种皆为他人臣民的状况严重制约了波斯一犹太两个民族之间的交往,自然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就极为有限了。

二是在巴列维国王时期,特别是在1970年代 以前,以色列在伊朗和以色列两国关系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得更为积极主动。当以色列完成了建国 的民族夙愿之后,得到尽可能多的国家的承认成为其外交工作重点事项之一。为了赢得伊朗的外 交承认,以色列甚至通过美国情报人员行贿伊朗有关官员[14] (p.86)。经过不懈的努力,以色列终 于在1950年3月赢得了伊朗事实上的承认[15]。此后以色列一再呼吁两国建立正常和公开的外交关系。1963年5月,以色列总理本.古里安写信 给巴列维国王,他在信中直言“以色列和伊朗面 临的紧迫形势需要两国在外交和军事上进行更为密切的合作,但是时下两国间的秘密交往限制了 双边关系的发展。” [16 ](p.58)为了巩固和加强与 伊朗的关系,以色列领导人本•古里安、梅厄、贝京、达扬、佩雷斯和拉宾等都曾访问过德黑兰,这在双方没有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情况下显得尤为 引人注意,也充分说明了以色列对伊朗的高度重 视。与以色列相比较,伊朗巴列维国王在发展与 以色列关系方面表现得特别谨慎,这主要是因为伊朗是一个伊斯兰国家,在阿以冲突异常严重的 情况下,很多国内穆斯林与其他伊斯兰国家均不 认同伊朗与“犹太复国主义政权”以色列进行交 往,认为这是对伊斯兰事业的背叛。正因为如此,直至巴列维政权倒台,伊朗和以色列两国都一直 没有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而只是保持着较为默 契的秘密交往。而且,即使巴列维国王在伊以关 系上如此低调,他仍然遭到国内外伊斯兰势力的猛烈抨击,正如后来领导“伊斯兰革命”推翻巴列 维政权的霍梅尼所言,巴列维国王是犹太复国主 义者的代理人,以色列人是巴列维国王及其反动 政府的帮凶[17] (p.341)。事实上,巴列维政权对 以色列的承认也是1960年埃及与伊朗断交的一个直接推动因素。面对国内外如此强烈的反对, 巴列维政权在发展与以色列关系时采取低调姿态 也是非常易于理解的。

三是1979年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成立后,伊朗 对犹太人和以色列国家的态度显然受到巴勒斯坦 和耶路撒冷问题的严重影响。自19世纪末叶犹太复国主义者掀起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国家的运 动后,巴勒斯坦地区、特别是耶路撒冷这一宗教圣 地就成为世界各地伊斯兰势力共同关注的焦点, 此后随着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冲突的不断加剧以及以色列完全占领耶路撒冷,伊斯兰势力对犹太人 和以色列的憎恶也日甚一日。作为20世纪最著 名的伊斯兰主义者之一,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的缔 造者霍梅尼对巴勒斯坦和耶路撒冷自然也给予了充分的关注。霍梅尼坚定地认为“耶路撒冷属 于穆斯林所有……巴勒斯坦是被压迫者,以色列 欺凌他们。因此,我们是他们的支持者……我们大家应起来消灭以色列,让英勇的巴勒斯坦取而代之……从根本上来讲,解放耶路撒冷、铲除以色 列这株毒木是全体穆斯林的义务。耶路撒冷的问 题并非仅仅是某一个人的问题,也不仅仅是某个 国家的问题,同时也不仅仅是今天穆斯林面对的问题,而是全世界的穆斯林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必 须面对的问题。” [18] 了解霍梅尼的上述观点,再考虑到直至今日霍梅尼思想对伊朗仍然有着无可质疑的巨大影响力的现实,就不难理解为何在1979年“伊斯兰革命”成功后伊朗执行相当激烈 的反以色列的外交政策了。

四是以色列国际处境的改善不但减少了它对 伊朗的需求,而且加剧了它与伊朗的对抗。事实上,在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取胜后,以色列已经基本摆脱了为生存而战的紧迫局面,之后阿拉 伯国家再也没有足够的力量消灭或对抗国力迅速 窜升的以色列了。发展至今,以色列已经在阿以冲突中占据了毋庸置疑的强势地位,这大大降低了以色列对伊朗外交的积极主动性。不仅如此, 在“阿拉伯威胁”日益消失的形势下,自1979年以来一直执行反以政策的伊朗被以色列视为是对自己国家安全的重大挑战,从而大力宣扬所谓的 “伊朗威胁论”,一再鼓动美国对伊朗进行军事打击,并且声言要炸毁伊朗的核设施,这使得伊以关系改善的曙光更加难以显现。

参考文献:

[1][伊朗]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我对祖国的职责[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

[2]Gawdat Bahgat,“The Islamic Republic and the Jewish State ” [J] ] Israel Affairs ,Vol. 11 ,No.3. July 2005.

[3]Max L. Margolis and Alexander Marx,A History of the Jewish People ,the Jewish Publication Society of American,Philadelphia.

[4]Solo Wittmayer Braron,A Social and Religious History of the Jews,Volume I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1952.

[5]Martin Noth,The History of Israel,New York,1985.

[6]Abba Eban,Heritage: Civilization and the Jews,New York, 1984.

[7]Adolphe Lods,The Prophets and the Rise of Judaism, the Jewish Publication Society of American, Philadelphia.

[8][15] Uri Bialer,“The Iranian Connection in Israel’s Foreign policy ”,the Middle East Journal,Spring 1985.

[10]王新龙.以色列与伊朗的恩怨情仇[J].当代世界,2007, (4).

[11][16] Segev,Samuel,The Iranian Triangle,New York: the Free Press ,Macmillan, 1988.

[12]范鸿达.美国与伊朗:曾经的亲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3][18]伊朗伊玛目霍梅尼著作整理机构编撰.伊玛目霍梅尼箴言集[M].由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对外广播电台华语台提供。

[14]Mansoner Furhang “The Iran - Israel Connection ”, Arab Studies Quarterly,Winter 1999.

[17]王新中,冀开运.中东国家通史•伊朗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THE END
0.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新浪教育8.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的根本原因是 A.帝国主义不允许B.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C.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的革命纲领D.没有深入农村发动和组织农民革命 9.在新民主主义的革命总路线的形成过程中,中共二大的历史贡献是 A.分清了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 jvzquC41gf{/ursc0eun0ls1n1812=22:/921A74654ivvq
1.少儿组织与教育研究文摘06|陈乐洁:改革开放以来少先队工作历史笔者把学界关于我国少先队工作的历史进程研究分为三类阐述:建国前的少先队工作历史进程研究、建国后的少先队工作历史进程研究、贯通建国前后的少先队工作历史进程研究。 1.建国前的少先队工作历史进程研究 建国前我国少先队组织还未正式形成,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适应革命的需要组建了许多不同形式的儿童革命组织jvzquC41kok/elsw0gjv0ls1kplp1:5331919=3jvo
2.武汉城市空间规划发展的历史演变二、建国后的城市空间拓展 建国后,武汉城市发展建设突飞猛进,城市空间得到了极大拓展,具有历史意义的空间发展阶段有四个,城市空间演变基本上遵循着由点状到跳跃式发展、轴线推进、环状填充、“圈层+轴向”扩展等4种方式,在城市发展的各个阶段同时或交替地出现。 1、点状到跳跃式发展:建国初期大型工业项目的布局导致城市空间跳跃 jvzquC41o0vmcwskpi4ptp3ep1€yawjyu1752:;0jvs
3.理论工作务虚会与《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起草尽管从讨论的内容看, 对于1956年以后的历史时期该怎么划分阶段并没有明确的说法, 但是与会者一致把“文化大革命”十年作为一个专题来讨论。因此, 实际上对1956年以后的历史也形成了相对明确的界线, 这就是围绕“文化大革命”十年, 划分了“文化大革命”爆发前十年、“文化大革命”和“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三个阶段。就历史评价来 jvzquC41yy}/f||z{l/q{l0ep5o387243516:>1e6887A=/54693@830jznn
4.揭秘:中共历史上“反党集团”的命运结局历史按历史时期划分,中共历史上的“反党集团”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一)延安整风时期:“反党集团”开始出现 在20世纪20至30年代,中共党内的斗争虽然很激烈,很多人被“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甚至被打成形形色色的所谓“集团”,例如“AB团”、“社会民主党”、“改组派”、“第三党”、“托派”等等,但一直没jvzq<84o0rkpruj0ep5o6872385239>1e8=8/@=929940qyon
5.打印也就是说,前四个部分实际上把党的历史划分成了四个历史时期。第五部分提出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包括五个方面。第六部分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即“十个坚持”。最后一部分讲的是“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 (一)四个历史时期、四个伟大成就、四次伟大飞跃jvzq<84crr4837hp1rxjp}3rjrEdqwygpvoe?:682679
6.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共在这个历史阶段中,党确定的指导方针和基本政策是正确的,取得的胜利是辉煌的。   (10)建国后的头三年,我们肃清了国民党反动派在大陆的残余武装力量和土匪,实现了西藏的和平解放,建立了各地各级的人民政府,没收了官僚资本企业并把它们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统一了全国财政经济工作,稳定了物价,完成了新解放区土地制度 jvzquC41yy}/{wi|lz4dqv4xkg}0ew\cr1803B>1xkkx1:<;70nuou
7.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四个阶段2、试简要分析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运动的意义。 3、建国初期,为了稳定物价和统一全国财政经济,中共采取了哪些重要措施? 4、试简述抗美援朝战争的积极意义和消极作用。 5、为什么说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反映了一定的历史必然性?试加以简要说明。 6、建国后,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jvzquC41o0972mteu0tfv8iqe1k57B82:8
8::徐显明等: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中国法学教育这种划分,一个理由是1997年小平同志去世,但这不是最重要的理由,根本的在于1997年召开了十五大。十五大第一次提出来“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把法制国家改为“法治国家”是我党治国理政观念和方式上的一次革命。从1997年开始,我们进入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的历史时期。十八大之后是全面依法治国时期。jvzq<84kqngx0lxup0io1o}{lfz0496;285u496;2878a=>3;3790|mvon
9.回望守望及展望:建国后百年中国梦之三个三十年强国新闻为此,建国之后的百年中国梦可划分为前三十年(1949-1978)、后三十年(1979-2013)以及新三十年(2014-2049)。3个30年分别形成了3个时代的3个领导核心,前30年是以毛泽东为领导核心的社会主义建设时代;后30年是以邓小平为总设计师的改革开放时代;而目前则有望形成以习近平为“改革开放新设计师”的全面综改时代,其影响jvzquC41yy}/rntrng4dqv3ep1t21;5381722A4e56=52@24:::5:?;0jv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