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的原创性贡献首页

科学社会主义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的原创性贡献

康晓强

摘要: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如果说“最新”标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时间刻度的话,“重大”则是对这一理论之重要性、战略性、全局性、纵贯性的强化和强调。中国式现代化在新时代成功推进和拓展,以原创性贡献标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高度。这种原创性贡献从类型上看是拓展性贡献,主要体现在实现从“四个现代化”到“中国式的现代化”再到“中国式现代化”的演进和跃升、创造性擘画中国式现代化目标实现路径的战略框架、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这三大方面。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战略框架;本质规定性

一、实现从“四个现代化”到“中国式的现代化”再到“中国式现代化”的演进和跃升实现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向和内在逻辑,也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历史使命。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顺利实现现代化目标接续奋斗。

新中国成立后,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消灭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独立国家主权的正式创构,这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政治前提。然而,面对百废待举、百业待兴的国家面貌,如何使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后发赶超,既需要实践经验的积累、物质基础的夯实巩固,也需要理论上的充分准备。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现代化理论建构方面的突出标志是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战略体系。鉴于中国特殊的历史传统、社会结构、文化条件,周恩来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1959年底至1960年春,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1964年12月,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提出“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的目标。虽然“四个现代化”的具体内涵在不同时段有不同的侧重点和关注面向,也不是只以这四个方面为限,但都具有以下两个共同特点:一是虽然农业、工业、国防这三个现代化相对位序有微调,但都是“四个现代化”必要的要素;二是科学文化或科学技术取代交通运输成为“四个现代化”的基本内容。由是,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这“四个现代化”成为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50至70年代追求的现代化目标。

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提出“四个现代化”到1979年3月邓小平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再到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成长不仅有传承赓续,不仅是字面上一个“的”字的删减,而且还蕴含着目标、定位、战略、路径等方面的创新拓展,实质上蕴含着三重结构性转型。

一是现代化既体现人类文明历史运动的普遍趋向和一般逻辑,也是扎根本土、立基国情的现实运动,体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有机统一。因而,现代化的取向、方向、原则仍要一以贯之坚守,但实践路径、行动理路、运行机制、演进逻辑可以也应该多样化、多维化,因为世界上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和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

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标准不仅不降低,而且在很多方面要超越西方,有的方面还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独有、独特的要素和优势,充分彰显了自信自强的精神自觉和守正创新的方法自觉。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中国特色实际上是对西方早期现代化老路的超越、扬弃和提升。值得关注的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之前的表述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很显然,这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的新提炼、新提升,不仅对发展中国家,也对其他国家都提供了借鉴。

三是全面性、整体性、总体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现代化成长的领域和内容更加全面,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外交、国防等治国理政各个方面,不仅囊括器物层面,而且涵盖制度、文化层面。比如,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究其实质是国家制度现代化,实现了对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学说的重大发展,这可以从现代化和国家两大维度来把握。一方面,从现代化的维度看,我们讲过很多现代化,包括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科技现代化、交通运输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等,主要侧重从“器物”层面切入,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第一次讲,侧重从“制度”层面切入,究其实质是国家制度现代化。因此,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对现代化要素结构的丰富和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创造性运用。另一方面,从国家的维度看,科学社会主义经典作家对国家的起源、本质、职能、演化、趋向等基本理论问题有深刻透彻的阐析,为现实社会主义国家的运行和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国家治理”这个新范畴,侧重国家在现实的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如何有效运行的基本现实课题,彰显了国家建构和建设的实践性特征。特别是,他还把“国家治理”区分为“体系”和“能力”两大方面,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又对这两大方面的基本要旨及其内在逻辑关联进行了明确阐释。由是,国家治理如何实现现代化有了根本依托和基本载体,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新性发展。

二、创造性擘画中国式现代化目标实现路径的战略框架从世界现代化演进的一般逻辑来看,现代化目标的达致和实现需要三个基本的现实要素:一是独立自主的主权结构,二是坚强有力的政权体系,三是合宜、适度超前的战略框架。人类现代化历史运动的演进逻辑表明,战略框架是否科学、有序和能否可行、持续,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现代化发展的成败、快慢、得失、优劣。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无产阶级政权的建构及其有效运行,使前两个现实基础已具备客观条件,而第三个现实基础则需要行动主体基于现代化成长的客观规律自觉地加以擘画、规划、建构。新中国成立以来,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分两步走、在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考虑: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改革开放之后,党提出“三步走”的战略安排,即到20世纪80年代末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到20世纪末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进入21世纪,在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之后,党又提出到建党100年时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然后再奋斗30年,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式现代化的前进步伐更加矫健、铿锵、笃定,也具有充分、可行、合理的制度性安排,从而具有极大的现实实现可能性。中国式现代化在新中国成立后系统全面地开展,进入新时代新征程不可能中断这个探索的进程另起炉灶,而应承续、承接既往的历史进程以及其中蕴含的丰硕成果、有效经验,但也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不思进取、坐享其成。有鉴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擘画和规划,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战略支撑。这些前瞻性擘画,既有宏观战略安排、战略取向、战略目标,也有总体目标、近期主要目标,其原创性贡献主要体现在:

(三)科学谋划和合理擘画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体系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不断取得成功,奥秘之一是能准确、及时、有效把握和供给中国式现代化在不同阶段追求的切实、贴合、可及的目标体系。只有厘清了目标体系,才能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质、特征、特性有充分、深邃的体认和感悟。党的二十大在党的十九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基础上,从八个方面对到2035年我国现代化发展的总体目标进行展望,既有坚持坚守,也有原创性发展,主要有:一是突出强调科技的战略支撑作用,提出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高远目标,并在原有建成教育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目标的基础上提出增加科技强国的目标,把对科技的历史作用和社会功能的认识提升至新的历史高度。重视科技的重要价值,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大家耳熟能详。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和产业革命大趋势,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科技创新视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与以往党代会报告相比,党的二十大报告的鲜明特点是把教育、科技、人才三个方面合并单列论述,并对“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作出专门部署,彰显了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全局中核心地位的制度关怀,为深化新时代新征程科技体制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二是基于对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的把握突出强调“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全面加强”的目标要求,在党的二十大报告第十一部分以“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为题进行重点论述。在党代会报告中专门开辟一部分全面论述国家安全,这是第一次。三是基于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新取向,把“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人民生活更加美好”提升为“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突出对人民幸福感的保障和满足,尤其强调“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目标的实现。同时,对未来五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主要目标任务从八个方面进行具体部署。总之,党的二十大报告既有远期的宏观战略目标,也有中期的总体目标,亦有近期的主要目标任务,由“战略目标(到21世纪中叶)—总体目标(到2035年)—主要目标任务(未来五年)”构成的中国式现代化一体化整合的目标体系逐渐成形、定型。

三、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马克思、恩格斯是公认的现代化理论创始人,他们既论述了“现代化一般”,也论述了“现代化个别”,但由于客观条件的掣肘和知识结构等时代局限并没有充分论述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走上现代化道路和如何实现现代化。百余年来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怎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根本问题,创造并不断续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在创造新的伟大实践成果的同时也基于此创造理论体系,深化了对古老文明大国实现现代化的本质规定性的理性认知,升华了对既往现代化实践经验的理解界域、高度、视野,实现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原创性发展。这主要体现在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科学内涵、重要特征、本质要求、重大原则、理论创新、价值意蕴、推进路径等的规律性认识。这些规律性认识,既源于实践上不断丰富中国式现代化以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上,也体现在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上。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前进,不断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创新突破。要言之,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基于问题导向而建构,主要回答三大基本问题:一是“是什么”,即关涉其根本属性、科学内涵、重要特征、价值意蕴等认识论层面的问题;二是“什么样”,即关注其发展愿景、目标结构、生长趋向等目的论层面的问题;三是“怎么做”,即研析其本质要求、重大原则、推进路径等行动层面的问题。关于“什么样”,即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体系,已在第二部分进行阐述,下面着重从“是什么”和“怎么做”这两个维度予以阐析。

(一)从“是什么”维度分析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规定性第一,准确凝练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规定性。党的二十大明晰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规定性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廓清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和根本方向。中国共产党领导对于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发挥决定性作用。这种决定性意义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方面,两百多年来世界现代化的历史经验表明,后发国家顺利推进现代化的关键在于要有明晰的方向、持久的韧性、坚韧的定力、坚强的轴心力量、一以贯之的战略。在当代中国,符合这些要求的非中国共产党莫属。另一方面,从中国现代化的历史逻辑可以清楚看到,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将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鸦片战争之后,各种政治力量苦苦寻求中国现代化之路,但都没有取得成功。在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和超大市场规模的社会主义国家迈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才能有效应对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严峻挑战。同时,中国式现代化的演进也是有方向的,即社会主义方向。社会主义是基于人类社会发展运动规律而提出的一种理想性和现实性兼具的社会制度。在中国式现代化与社会主义之间的逻辑关系上,中国式现代化选择了社会主义这个根本方向、这条康庄大道,这是历史的必然和社会制度的现实选择,其出发点是世界文明转型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内在趋向,而不是抽象的现代化一般原则。社会主义在成就中国式现代化伟大成就的同时,也把科学社会主义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实践探索升华至新的时空界面,以不可辩驳的事实彰显了其先进性和科学性。对于中国式现代化而言,中国共产党领导与社会主义相辅相成、不可偏废:中国共产党领导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现实社会发展的社会政治理想。中国式现代化在体认社会主义本质规定性的同时也赋予社会主义在中国实现的领导力量支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实践的有机结合、相互增促中不断向前发展。

第二,理性提炼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中国国情的鲜明特色。2020 年10 月29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强调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并首次凝练了五个重要特征,党的二十大把这五个重要特征视为“中国特色”。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这五大中国特色,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破解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成功迈向现代化的历史性难题,彰显和宣示了要走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老路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这既是理论概括也是实践要求,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

(二)从“怎么做”维度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路径实践性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科学社会主义区别于其他思想理论的鲜明特征。中国式现代化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深化对其本质要求、重大原则和重大关系等的全面把握。

第一,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把握。党的二十大首次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九个方面的本质要求,即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些本质要求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全面性,它涵盖治国理政各个领域,涉及内政外交国防、改革发展稳定各个方面,全方位、全面规约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取向、总体布局、演进路径。二是层次性,这九个方面的本质要求按照“总—分—总”的框架结构创建:前两个方面是总的原则、方向,中间六个方面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外交进行具体部署,最后一个方面从文明形态总的向度予以规定。中国式现代化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第二,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重大原则的把握。以往,对中国式现代化更多从具体方针政策的角度进行部署,党的二十大首次从五个重大原则的维度进行框定,即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这五个重大原则具有总体性、方向性、统摄性的规制意涵,贯穿中国式现代化的各领域、各环节、各层面、全过程,是具有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指导意义的范畴。

第三,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重大关系的把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不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生长空间。譬如,既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效率,又要更有效地维护社会公平,更好实现效率与公平相兼顾、相促进、相统一。

历史和实践表明,现代化发展有其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和内在逻辑,但现代化的成长路径则是多样化、多维化的,不存在统一的定式、固定的模式。中国式现代化还在不断探索实践中,其成长路径也必将不断发展、推陈出新。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探索的创新,为其理论上实现原创性发展提供最为根本的源头活水和现实基础。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治理视野下提升我国社会组织发展质量研究”,项目编号:19AKS006。

作者简介:康晓强(1982—),男,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THE END
0.党史百问为什么“三步走”发展战略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路线图?根据邓小平的设想,1982年,党的十二大确定了分两步走,到20世纪末实现小康的战略目标。1987年4月,邓小平在会见西班牙工人社会党副总书记、政府副首相格拉时,明确提出“三步走”现代化战略设想。这一战略设想在党的十三大上得到确认。党的十三大从国际国内发展现状出发,提出中国实现现代化目标的“三步走”战略部署:第jvzquC41yy}/3;8930io1;5441681;=1CTZJ3?::;886;>;746:20|mvon
1.邓小平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邓小平纪念网“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最终的目标是要建立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邓小平提出:“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他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为施行科教兴国战略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一位哲人说过:给我jvzq<84ere4qgxung0ipo7hp1p70496;129198h8;374/<5;83=347mvon
2.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探索历程和基本经验〔摘要〕我国现代化建设经历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艰辛探索,改革开放后提出小康目标、“三步走"发展战略、21世纪上半期的"新三步走"战略,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光辉历程,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顺利开展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经验: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这一根本领导制度、始终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jvzquC41yy}/h8830ipo8ucig532;6133811B6;:3<:0|mvon
3.“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是谁提出的?()“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是谁提出的?()A. 毛泽东B. 邓小平C. 江泽民D. 习近平 点击查看答案&解析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单项选择题 复制、汇编公文,应符合有关规定并经本机关负责人批准。一般不得复制、汇编的公文是()。 A. 绝密级公文B. 秘密级公文C. 机密级公文D. 涉密公文 点击查看答案&解析 单项选择jvzquC41o0vqmjt0eqs0yjsimg5ecjs13:71f97;35776lh8cf=5f
4.申论答题三步走之提出对策建议基本方法申论答题三步走之提出对策建议基本方法, 申论答题中提出对策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对于拿分而言也占据了比较大的分值,提出对策建议不仅能测评出考生对于材料的理解程度,更重要的测评出考生的思想以及如果考生成为公务员所做出的一些实际性措施。,江苏会计证考试报jvzq<84yyy4kulo0eqs0pn|1iy0nz13603:=980nuou
5.1987年: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1987年: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 198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 京举行。大会通过《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的报告,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 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 jvzquC41dcyje7xoctzff~3ep1yff~4fgvgjnHhqpvkov]~rg?~`fxhwogtu(ltpvgtuKmB25cibhB9/;591/=j:g/g9cj27;8=5f?564:<'ejycnqmU{yj?ugjv(|zdEczbnxl?fu~y
6.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三步是什么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三步是( ) A.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比20世纪末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jvzq<84o0|olcx8870ipo8fum1}b3B58477:4>3ujvsmAr{maug>3976546v
7.儋州提出实施“135”三步走战略荆楚网原题:儋州提出实施“135”三步走战略 推动儋州洋浦一体化发展 1月8日上午,儋州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海南日报记者从会上获悉,2022年,儋州市和洋浦经济开发区将紧紧抓住儋州洋浦一体化发展重大历史机遇,持续推动自贸港政策落地见效,切实将政策红利转化为儋州洋浦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未来五年,儋洋两jvzq<84pgyy/ewmwdgo/exr1eqtugwy14283/961325dqwygpve26<>735;/j}rn
8.第四十九期:“三步走”经济建设总布局的提出——中国共产党第邓小平从实际出发,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步骤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大会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确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明确了路线图和时间表。jvzquC41|j{bp}n0jghuw7jfw0io1j4424702>4381?:E:::2:GGGK942G>4G@62:H:5DL=9654ivvq
9.《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建设网络强国分“三步走”《战略纲要》提出的总目标正是建设网络强国。具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到2020年,信息消费总额达到6万亿元,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达到38万亿元,核心关键技术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信息化成为驱动现代化建设的先导力量;第二步到2025年,信息消费总额达到12万亿元,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达到67万亿元,建成国jvzquC41yy}/eww0ep5og€xegpzft8scvk|f1pi142772@7:1v813?594:e64;=334::0|mvon
10.乡村振兴战略在中央哪次会议上提出的?附三步走时间表!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近年来,“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等成为中央农村政策的关键词,那么,乡村振兴战略是在中央哪次会议上提出的?附三步走时间表! 一、乡村振兴战略是在中央哪次会议上提出的? jvzq<84yyy4c|pmul0ipo8ehi526?3jvor
11.瞿振元在学习十六大党课上提出我校“三步走”发展战略我们也要分三步走:第一步、最近三年,加强基础建设,迎接百年校庆。一是学科建设,启动一批重点学科,重点投资,向国际一流学科看齐;二是校园建设,实施“316工程”,经过不懈的努力,整体上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规划上得到了落实,学生宿舍将实现本、硕、博“4、2、1”,⒈5亿的建设资金已经到帐。两校区的教师宿舍楼规划也已jvzquC41pg}t0lfw0gjv0ls1|j~xpn|142792?3jvo
12.1987年,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以上是关于1987年,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中共十三大上,邓小平把“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构想确定下来,明确提出的参考答案及解析。建议大家看完问题先作答、再查看答案哦! 华图试题检索系统(https://gd.huatu.com/zt/questionqy/)是服务于考公试卷题目解答、职业考试试题解析的专业找jvzquC41if4iwjyw0eun1}nmw1823;72;0nuou
13.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分三步走第一步,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基本建成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第二步,到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发展驱动力实现根本转换第三步,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刊5、11版◆/e3pmh1nnq/e3pn60p0i战略目标分三步走第一步,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基本建成jvzquC41o0nvcwvkw0ipo8w1OX>xZƒl7PVS6Oƒ[hQVHgO]V4O|_5Oƒl4QSC>Ahdhtqs>ejrdtkgo
14.提出“三步走”目标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新闻频道战略目标分三步走 第一步,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基本建成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 第二步,到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发展驱动力实现根本转换 第三步,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刊5、11版◆jvzq<84pgyy/{xzvj0io1ps142772>4v42772>72a:634@;:0jzn
15.从“三步走”到“两步走”,我们这样走过……从“三步走”到“两步走”,我们这样走过……_北京时间 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jvzquC41o0hukvj0eqs0k}jo15722}kdfdlv;rrqnm=rjvqngxtbAowqo?mk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