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 漫游 | 写作 | 画画 | 视听
-------------------------------------------------
近现代及当代画家一百家
——有读者提出,近现代并非近代加现代。这种提法也不全面。官方美术史的划分是,1840年至1949年为近代,1949年至1980年为现代。之后称当代。有一派观点认为,美术史并不一定要完全受限于通史的断代,因为,一个画家,很可能横跨二三个朝代。也有不按时间轴划分的,强调以绘画思想与风格,来区分现当代艺术。像范曾、周思聪、吴冠中、崔如琢等一批艺术家,合理的划分,应该属于现当代画家。本系列文章,并非史论,重在对作品的个人体验,仅供大家一点启发。
吴冠中
一篇文章,最直接吸引人的是故事。故事是通俗的,所有人都看的懂。至于故事怎么讲,就有水平了,也才能分出高低。
吴冠中的画,很多文艺青年喜欢。因为它抒情,又有激情。你看看吴先生在世时,那么大年纪了,一谈到艺术,都会语速加快,充满激情的。
吴先生的散文写的好。我好早在一本美术研究的刊物上,读过他一篇写梵高的文章。大概是把梵高比作飞蛾,结局是奔着金灿灿的光毁灭的。准确来说,更像是散文诗。吴先生的画,就有这股激情和唯美。
他留法4年,油画好像并不被西方人接纳。这也不怪,俄罗斯人画的那么好,西方人也不认可。吴先生到底还是在用中国人的习惯画油画,虽然也有厚厚的肌理,但无论从整体、还是色感、以及笔触,都感觉是用油画材料,在画中国画。
他是什么时候开始完全画水墨的,我没考证过。但完全能感受到,早年杭州艺专两位老师对他的终身影响。首先是林风眠,对他的影响应该最深,不专注于笔墨,而是所有技术服务于形势。到了吴冠中这里,比老师更加放大了形势感。另一个是潘天寿,在构图上的一绝,也充分为吴冠中吸收。吴先生的形式美,没有散文的朴素与深刻,又缺乏诗的浓度与升华,更像散文诗,如水酒一样微醺。
说到形势感,其实八大山人和齐白石也非常讲究。看他们的构图,荷花枝干怎么伸出来、叶的浓淡侧仰,都是精心安排的。只是,他们是用经典、厚重的书法用笔,大写出来的,这让我们忘记了画里的机巧。而吴先生呢,缺乏这种书法训练,也就失去了书写的酣畅与根基,难免显得轻率和肤浅了。
看他的书法,不过只是一些艺术感觉良好、缺乏传承的美术字。单单靠这点形势感,是远远不够的,永远成不了经典。他的水乡系列,那么优美,充满激情。但这就如同故事初初带来的诱惑,完全满足不了审美的沟壑。我们还需要像百年孤独那么委婉、沧桑、惊世骇俗的叙事风格。那些飘浮的线、肤浅的色、燕子呢喃的水乡,太直白,倒像是流行歌曲。
万达的老总王健林买了他很多画,既是喜爱、也是投资。同样,又买了另一位画家石齐不少作品。结果是,吴冠中大火,齐并像湿柴,烧不起来。即使有资本的炒作,归根结底,还是要你炒作的东西,骨子里本来就是金子。栗子和石子,一起放进锅里炒,栗子香了,石子只是陪考的,只是短暂热了一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