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是一段屈辱的历史,是中国从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逐步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过程。清亡后,自1912年至1949年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争取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而前仆后继,最终让中华民族重回世界之巅。那么这段民国史究竟发生了哪些大事呢,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
1912 中华民国成立
对象:革命党
影响:标志着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结束,进入共和时代。
1912 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
对象:袁世凯
影响: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1912 临时约法颁布
对象:南京临时参议院
影响: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将中华民国的总统制改为内阁制,限制总统权力。
1913 二次革命
对象:革命派、北洋军阀
事件:1913年3月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被袁世凯派刺客暗杀,孙中山由此看清了袁世凯的反动面目,从日本回国力主武装讨袁,但只得到了江西都督李烈钧等少数人支持。1913年7月李烈钧正式宣布江西独立,电告讨袁,南方革命党人纷纷响应,随后与北洋军展开作战。1913年9月南京失守,“二次革命”宣告失败。
影响:暴露了当时中国政治体制的缺陷和不足,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觉醒和进步。
1915 民四条约
对象:中国、日本
影响:严重损害了中国国家主权,激起了国内反日浪潮与民族主义情绪。
1915 袁世凯称帝
对象:袁世凯
影响: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怒和反对,造成南北分裂。
1915 护国运动
对象:护国军、北洋军阀
事件:袁世凯称帝的倒行逆施之举引起全国哗然,南方将领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在云南宣布独立,组建护国军出兵讨袁,北洋军屡屡受挫,南方其他各省见状纷纷独立。仅仅当了83天皇帝的袁世凯在内外压迫下不得不宣布取消帝制,不久后去世。之后南北妥协,北洋政府恢复了《临时约法》和国会,护国军撤销军务院,护国运动结束。
影响:制止了封建帝制死灰复燃,再造共和,巩固了辛亥革命的成果。
1916 府院之争
对象:总统府、国务院
事件:府院之争是指中华民国总统府与国务院之间的权力斗争。袁世凯死后由黎元洪继任大总统,段祺瑞任国务院总理。段祺瑞以北洋正统派首领自居,掌握军政大权,与大总统黎元洪分庭抗礼。
影响:体现出民国政治制度的不完善,加剧了北洋军阀的分裂。
1917 张勋复辟
对象:张勋、溥仪
事件:1917年6月张勋利用黎元洪与段祺瑞的矛盾,率五千辫子军借调停的名义进入北京,随后急电各地清朝遗老进京,“襄赞复辟大业”。在张勋的支持下,清逊帝溥仪于7月1日重登皇位。消息传出后,段祺瑞在日本的支持下组成讨逆军,防守的辫子军一触即溃,这场复辟闹剧也仅仅持续12天就结束了。
影响:致使段祺瑞复出,皖系、直系两大军阀崛起,标志着民国时期政治格局的彻底变革。
1917 护法运动
对象:孙中山
事件:张勋复辟后段祺瑞控制了北洋政府,拒绝恢复中华民国国会和和临时约法。孙中山随即在广州发动护法运动,旨在打到由北洋专政的“共和”,重新建立新生共和的民主法统。1917年8月,南下的一百余名议员在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通过了《中华民国军政府组织大纲》,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由孙中山担任军政府海陆军大元帅。然而借孙中山的名望争权夺势的西南军阀却千方百计排挤孙中山,企图攘夺护法运动的领导权。孙中山看透了西南军阀名为护法、实为争夺地盘的面目,认识到依靠军阀不可能达到护法救国的目的,便于1918年5月离开上海,护法运动宣告失败。
影响:捍卫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尊严。
1919 五四运动
对象:学生
影响: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1920 粤桂战争
对象:粤军、桂军
事件:1920年7月桂系军阀陆荣廷为争夺广东地盘,决定以讨伐福州北军为名进攻粤军。8月桂军兵分三路向粤军发动进攻,粤军陈炯明也兵分三路迎战。最终粤军在广东各地军民支持下击败桂军,并顺势占领广东,第一次粤桂战争结束。但陆荣廷不甘失败,又于1921年6月在梧州集结军队一万五千人进攻广东,陈炯明派邓铿率部抵抗。6月下旬孙中山任命陈炯明为援军总司令,决定从广西桂林出兵北伐,第二次粤桂战争开始。此战桂军刘震寰归降,沈鸿英随即宣布广西自治,粤军轻取梧州等地后又开进南宁,占领龙州,陆荣廷被迫出逃,桂军再次失败。
影响:实现了两广统一,扩大了广州政府的势力范围与影响力,使得孙中山能够集中力量筹划北伐统一事业。
1921 中国共产党成立
对象:李达、李汉俊、张国焘、刘仁静、董必武、陈潭秋、毛泽东、何叔衡、陈公博、王尽美、邓恩铭、周佛海、包惠僧
影响: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1921 第二次护法运动
对象:孙中山
影响: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1924 国共第一次合作
对象:国民党、共产党
事件: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会上正确地估计了孙中山的革命立场和国民党进行改组的可能性,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此实现国共合作。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通过了新的党章,改组了国民党组织,选举产生了有共产党员参加的新一届国民党中央领导机构,形成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等重大政策,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但随着孙中山的逝世,国民党内派系争斗,国共合作遭到破坏,最终于1927年7月彻底破裂。
影响:形成了革命统一战线,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1924 黄埔军校成立
对象:孙中山
影响:为国共双方培养了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北伐胜利奠定基础。
1925 广州国民政府成立
对象:国民党
影响:使得中国国民党有了控制的政权,在军事、财政、民政等方面加强了统一管理。
1926 北伐战争
对象:国民革命军
影响: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
1926 武汉国民政府成立
对象:国民党
影响:国民政府迁往武汉后对政治制度进行了修订,对国民政府和军事委员会人事作了重大调整,在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上有重要意义。
1927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对象:蒋介石
影响:使中国大革命受到严重的摧残,是大革命从胜利走向失败的转折点。
1927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对象:蒋介石
影响:标志着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建立,国民党新军阀代理了旧军阀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