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近代史上的第十七件重大事件是: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
其中武昌起义的胜利,是亚洲和中国走向民主共和的开端,在近代中国历史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中国同盟会确认其政纲为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纲领,该纲领后又被解释为三民主义学说;发行《民报》作为机关刊物,为华兴会机关刊物,同盟会成立后易名《民报》)。《民报》在章炳麟、陶成章等主编下,由胡汉民、汪精卫等执笔,与由康有为、梁启超执笔的主张保皇的《新民丛报》展开激烈论战,成为革命思想的重要阵地。
其中1906年萍浏醴起义是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发动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是太平天国以后中国南方爆发的一次范围最大的反清革命斗争,牺牲义军将士及其亲属逾万人;黄花岗起义参与及牺牲者多为同盟会骨干成员。
1911年10月爆发动的武昌起义,虽然有中国同盟会的成员参加,但中国同盟会并未起领导作用。
由于同盟会在辛亥革命运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所以研究辛亥革命的有关著作均辟出专门章节。例如章开沅、林增平主编的《辛亥革命史》、林家有主编的《辛亥革命运动史》、沈渭滨著《孙中山与辛亥革命》,均以不同的篇幅对同盟会的酝酿成立、组织演变、革命方略、政治纲领、历史作用与影响等作了较为全面的评述。
一、驱除鞑虏。今之满洲,本塞外东胡,昔在明朝,屡为边患;后乘中国多事,长驱入关,灭我中国,据我政府,迫我汉人为其奴隶,有不从者,杀戮亿万。我汉人为亡国之民者二百六十年于斯!满洲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盈,义师所指,覆彼洲汉军人等,如悔司来降者,免其罪;敢有抵抗,杀无赦!汉人有为满奴以作汉奸者,亦如之。
上四纳,其措施之次序,则分三期:第一期为军法之治;第二期为约法之治;第三期为宪法之治。俾我国民循序以进,养成自由平等之资格,中华民国之根本,胥于是乎在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