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史老城保护利用工作正在“大鲍岛”街区推进,齐燕会馆这栋见证了近现代中国历史的建筑,走过了一个世纪的光阴……我们把齐燕会馆的过去讲出来,和这所建筑,一起铭记在齐鲁大地上发生的故事。
在青岛近代史上,有三所非常重要的会馆:第一个是位于芝罘路的广东会馆,第二个是在广东会馆旁边的三江会馆,第三个是位于馆陶路的齐燕会馆。虽然不太出名,但从它见证的历史事件来讲,位于馆陶路13号的齐燕会馆,才是青岛历史意义最重要的会馆,没有之一。
起源:缘因对德国殖民者的抗争
1901年,作为后来连续五届出任青岛总商会会长的祥泰号经理傅炳昭,成立了山东会馆;后来,他与河北人士联合,于1902年成立了齐燕会馆。德占时期,胶澳总督府遴选四名华人参议,代表华商群体参议华人事务,其中齐燕会馆占有两个名额,广东会馆、三江会馆各占一个名额,由此可见齐燕会馆的重要性。
德国政府之所以如此器重齐燕会馆,是因为在胶济铁路修建时,齐燕会馆的创办人傅炳昭作为华人代表,与礼贤中学(今天青岛九中的前身)的创办人卫礼贤一起,化解了“高密事件”。
胶济铁路在铁路工程开始后,德国方面在未向地方政府通报、未同当地民众协商的情况下,强行征用民宅及土地,对沿途房舍、树木、庄稼造成毁坏,激起了高密民众的愤怒,导致沿途居民和德国方面的摩擦事件接连不断地产生。这使双方本就紧张的关系进一步恶化。在此过程中,傅炳昭和卫礼贤一起,到铁路沿线出问题的村镇进行说服,解释铁路的意义。
客观上,傅炳昭是青岛第一个理解了“要致富先修路”的华人:今天人口过千万的大都会青岛,近百年的发展,不少受惠于青岛这个天然不冻港和铁路的链接。
今天青岛太平路上有一座天后宫,德占青岛后,被划入欧美人居住的“青岛区”(今市南区)。德国当局曾下令将天后宫拆除,因为在当时的青岛区,所有建筑都要求完全“德国式”;而这座天后宫是不符合德国在青岛区的城市规划和风貌要求的。
生活在青岛的中国人,特别是海员、渔民,为此以死抗争——天后妈祖娘娘是渔民的保护神,拆除了天后宫,就等于让本地靠海谋生的居民失去了安全感。经过傅炳昭等懂德语的华人参议斡旋,当局在大鲍岛区馆陶路临后海处划出土地,令天后宫迁建于那里。不过即便进行了斡旋,当时的华人参议们其实非常清楚天后宫迁移的后果,在顺从德国当局指令的应允声中,中国人采取了“议而不决”的“拖字诀”方针。直到德国战败,天后宫仍存原处。可以说,这是青岛市的首个成功的“文保建筑”。现在,这段保护天后宫的故事,有编剧正在发掘研究,希望能生产出一部精彩的影视作品。
而那块为建“新天后宫”准备的土地,就是今天位于馆陶路13号的齐燕会馆所在地。
落成:见证“五卅运动”,承载革命记忆
1922年,在馆陶路建成的齐燕会馆,是当时青岛最大的中国人使用的会堂,可容几百人集会。会馆门前题有书法家、清学部侍郎刘廷琛撰写的楹联:“齐鲁为礼义文物所宗 谁使海邦同被化”,“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 我来田岛问英雄”。从这幅楹联中,能清晰地解读到齐燕会馆的使命:保护齐鲁文化,慷慨爱国之志——正如田横岛上的烈士一般。
1925年爆发的“五卅运动”,导火索是因为上海、青岛等地工人游行抗议日本棉纱厂肆意开除及暴力对待工人,期间由于军警镇压,造成了伤亡。青岛各界群众为抗议日、英帝国主义屠杀中国工人而罢工、罢课、罢市,几次在齐燕会馆广场集会,发表慷慨激昂的爱国演说,举行示威游行。最多的一次人数达三万多人,占当时全市人口的十分之一。人群挤满了广场以及周围陵县路等几条街道。集会之后,进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从陵县路经过日本人中心商业街一聊城路。日本商店全关闭店门,街上日本人绝迹。游行队伍又沿山东街(今中山路)至督办公署(今沂水路11号),沿途高喊“打倒帝国主义”等口号。“五卅运动”被反动军阀镇压,但群众一直把齐燕会馆广场当做“群众广场”、“革命广场”。今天树立在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是由来自青岛的浮山石作为碑心石,在基座上刻有八幅浮雕,纪念中国革命历史上的八个重要事件。其中一个事件是高喊“还我山东,还我青岛”的“五四运动”;还有一个事件是“五卅运动”,其浮雕所表现的游行的精神背景,齐燕会馆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1930年,齐燕会馆广场又举行了万人集会,纪念“五卅”国耻。可以说,历史上,齐燕会馆外的广场之于席卷至青岛的“五卅运动”,正如天安门广场之于“五四运动”,承载了太多的革命记忆。
险些见证改写中国近代史的事件
因为齐燕会馆及周边广场宽敞适中,这里一度成为商界贸易的重要活动场地和成交挂牌银两、铜元、申汇三项行市的经济中心。当时,会馆斜对门就是名为中日合办、实际由日本人控制的青岛取引所,在取引所成交的是生油、生米、棉纱、棉布、钱钞等期货;而生米、花生、杂粮、面粉等现货交易,则全在齐燕会馆成交。每天有很多商人在这里进行交易活动,繁忙异常。
抗日战争期间,伪政府强征了齐燕会馆,开办“兴亚俱乐部”,齐燕会馆成为军政特宪分子与汉奸们玩乐的地方。1940年,日本帝国主义召集汪精卫等四个汉奸到青岛,会谈筹建伪中央政府。汪伪特务头子李士群放出风去说“会谈在兴亚俱乐部举行”,中统戴笠下令刺杀与会汉奸,在齐燕会馆内外布置了杀手。最后,会谈地点改到迎宾馆,刺杀失败。这一事件的前后已拍成电视连续剧《风声》。但根据近年发现的一些口述资料,据相关人士回忆,汪精卫等汉奸的确在齐燕会馆开了会,后来发现安保问题,临时转换场地,到迎宾馆举行了发布仪式。按照刺杀计划的最初设计,发布仪式地点是设在齐燕会馆对面的广场。
历史不可以假设,但是历史具有很多的偶然性。如果当时在齐燕会馆的刺杀成功,那这座会馆就有可能成为改写中国近代史的一栋建筑了。
走过世纪光阴,在历史老城保护利用中期待新生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海军接管了齐燕会馆;解放后,齐燕会馆成为某部驻地,由于陆续改建,修建了围墙和台阶。
今天,历史老城保护利用工作正在馆陶路街区推进,这栋见证了近现代中国历史的建筑,也走过了一个世纪的光阴。
我们把齐燕会馆的故事讲出来,和这所建筑,一起铭记在齐鲁大地上发生的故事,铭记经历了怎样的革命、斗争,才成就了今天伟大的祖国。
作者:马达 青岛大学文化旅游高等研究院院长,中共青岛市委党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