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言赠书除了会读《百年孤独》,还意外get了读书绝招马尔克斯小说

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视频详情

6月24日下午太仓市图书馆在四楼立言之境举办读书破内卷·整本读经典雅言读书会,邀请到了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语文名师王召强老师,带领大家以《百年孤独》为例整本读经典,并与读者热烈互动,提高太仓读者的阅读能力及文本感知能力。当天有50多位读者来到活动现场,同时在太仓市图书馆视频号进行同步直播,共有1300多名读者在线观看。

百 年 孤 独

关于作者的解读

加西亚·马尔克斯

“少年时期,我就读于安第斯山区一所冰冷的寄宿学校,常常半夜哭醒。之后没心没肺地活了这么多年,我才明白,卡塔卡老宅里外公外婆的不幸源于剪不断的乡愁,越逃避,乡愁越浓……这里的一草一木,仅仅看着,就在我内心唤起一股无法抗拒的渴望:要么写作,否则我会死掉。”—《活着为了讲述》

马尔克斯做过记者,他和海明威比较接近,他做记者主要报道一些重大的新闻事件,也从事文学创作。后来这个小说一出他就迅速成名了。

马尔克斯晚年全家福

马尔克斯的外祖母叫米娜。他外祖母很喜欢讲一些神神叨叨的鬼故事,马尔克斯深受他外祖母的影响,所以他的思维方式有点万物有灵的感觉会告诉你说哪一个角落里有你的多少辈的祖先;神灵在那儿等待着你,不要乱跑等很吓人的东西。其实小时候马尔克斯估计是不相信也不自觉的,但当他要写小说的时候就变成了他魔幻现实主义非常重要的素材。小时候他外祖母对他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启发。

马尔克斯

寻找马孔多

加西亚通过小说里这个小镇马孔多的兴衰来隐喻人类文明的一种兴衰。它刚好可以印证汤因比关于人类文明的兴起,它的发展、繁荣鼎盛、最终再衰落这样一个历程。

马孔多有没有原型?

当然是有的,这个原型其实就是他的外祖父母所在的这个小镇。马尔克斯在他虚构的马孔多镇为他自己创造了一个世界啊,它是有原型的,这个原型他并不是写实的,他是有大量虚构的成分在里面。他把人类差不多500年的历史给压缩到了150年中,所以百年孤独写的其实不是发生在100年里的事情,差不多是150年,七代人这样子!

早期加西亚的作品是批判现实主义的。后面的作品到了百年孤独就变成了魔幻现实主义,风格就不一样了。

威廉·福克纳

他深受威廉·福克纳的影响,福克纳所有的小说也是围绕着一个小地方来写的。大多数的短篇都是发生在一个叫约克纳卡塔法县,也被称为世系小说。马尔克斯模仿的对象就是福克纳,福克纳说从《沙多里斯》开始,我发现我那邮票般大小的故土很值得写,尽管他很小,但如果他被抽去,那么宇宙本身就会坍塌。马尔克斯是受这种文学创作观念的影响开始写他自己的马孔多系列小说。

马尔克斯最崇拜的两位大师一个是福克纳,另外一个就是海明威。他早期的小说尤其短篇小说啊就是深受海明威的影响,他跟海明威一样都做过记者,他写的小说往往晦涩难懂,含蓄,抒情性不是很强,不像沈从文、汪曾祺那种小说。

他说我感到最好的讲述方式恰恰是美国小说家的方式。我在福克纳的作品中发现他解释和表现的现实酷似阿拉卡塔卡的现实,就是他长大的这个小镇。酷似香蕉种植区的现实,美国南方庄园主种的主要是棉花,黑人采摘棉花;拉丁美洲的热带地区主要种的是甘蔗、香蕉。小说里面的美国联合水果公司,其实它就是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福克纳又是受巴尔扎克影响,所以你读马尔克斯的小说读着读着就读出了一部文学史,你要去读福克纳那你要去读巴尔扎克,你才能够知道一个小说的发展的脉络是什么样子。

小说的社会背景和边缘史的程序都做了一定程度的虚化处理。为什么做了虚化处理呢?在书里找不到年代,找不到哪个事件发生在哪一年,如果你不了解哥伦比亚的历史,你就没有办法跟它一一对应了。其实是可以找到这些事件的原型比如说千日战争,还有香蕉工人大屠杀,他都是有时间点。但在小说里把这些东西给淡化掉了,所以马孔多的存在它更多的是意味着一种精神状态,本质上是表达其幻象和超历史讽喻的一种叙事,它不纯粹是写实的,但他又是基于现实创作出来的,所以这种作品在以前是不太有的,出现后就有大量的模仿者,中国有很多作家模仿马尔克斯的,耳熟能详的就是莫言,红高粱家族也是家族小说,陈忠实先生白鹿原这个小说呢也就是中国的百年孤独。

所以这个小说既是哥伦比亚的,又是拉丁美洲的,但是这个身份更重要就是拉丁美洲的百年孤独,隐喻的是整个拉丁美洲这个大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全人类的,尤其是曾经被西方列强殖民过的国家,读起来会有更强烈的共情,比如印度人,中国人。

所以马孔多的历史也是布恩迪亚家族的历史,也是哥伦比亚一个小市镇的历史,哥伦比亚的历史,拉丁美洲的历史,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全世界的历史。所以看他上来其实写着布恩迪亚上校的父亲他们最早移民到马孔多的时候就有点像原始社会。因为他有这个隐喻的关系。

在这个自传中马尔克斯说马孔多的名字是取自于阿拉卡塔卡附近的一家香蕉种植园的招牌。他同时提到马孔多也是当地对悬铃木叶卡夫木棉的一种称呼。悬铃木就是法国梧桐。它其实来自英国的不是来自法国。它的原型呢就是哥伦比亚北部的阿拉卡塔卡,是马尔克斯小时候成长的地方,他父母在大城市里工作就把他放在外公外婆家里养大,跟我们中国有点像。他说:我期待某位批评家去发现他,但后来大家都发现了,马孔多不如说是过去。由于得给这个过去安上街道、房屋、气候、人群,那我就把气候炎热,尘土飞扬,残败破旧仅有几座用锌板盖成房子的阿拉卡塔卡的形象安在它身上就变成了马孔多。它是由美国联合果品公司建立起来的,这个公司代表了北美对拉丁美洲的一种殖民,经济上的侵略。

哥伦比亚的位置

这个小镇在哥伦比亚什么地方呢?靠近东北角,小镇这里标不出来因为实在是太小了。最早只有不到200名的西班牙的征服者,小说里他们就找一名叫波哥大的印第安人首领,他们主要就是为了就抢黄金,他说在很大程度上欧洲人不是要去发现这个新大陆,因为通往中国,通往东方的通道被我们通常讲奥斯曼土耳其给拦断了,所以跟中国人和印度人做生意的时候就不方便了。物价比如香料、瓷器、丝绸就被抬高了一倍或者数倍,欧洲人就赚不到钱,要去开辟新的行当,哥伦布就发现拉丁美洲其实是加勒比群岛,他还以为这个加勒比群岛就是他想象中的那个印度,所以称当地人为印第安人。欧洲殖民者把天花带到了拉丁美洲,导致9/10的当地人都死掉了。所以殖民的历史是从这个16世纪开始算的,其实到马尔克斯写这个小说它应该有将近500年的历史,压缩在一部小说里面来写难度是非常高的。但是他做的非常巧妙,他曾经说过:拉丁美洲的历史就是一切巨大然而徒劳的奋斗的总结,他是一幕幕事先注定要被人遗忘的戏剧的组合。小说的结尾也是比较悲观的,最后整个马孔多被飓风卷走了,至今在我们中间还有着健忘症,因为事过境迁谁也不会清楚记得香蕉工人横遭屠杀的惨案实际上是发生在1932年,它是真实的历史事件。布恩迪亚上校也是有原型的,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个将军多次搞起义的。

拉丁美洲被殖民的历史有《被切开的血管》这本书,拉丁美洲自从发现美洲大陆至今,这个地区它的一切先是被转化为欧洲资本,主要是西班牙葡萄牙,又被转化为美国资本并在遥远的权力中心纽约积累了。拉丁美洲不发达的历史构成了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我们的失败总是意味着他人的胜利,我们的财富哺育着帝国和当地首领的繁荣却总是带给我们贫困。到现在拉丁美洲还是比较贫穷和落后的地方所以为什么是孤独?他不仅仅是说布恩迪亚上校的孤独,还是整个马孔多的孤独和拉丁美洲的孤独。他说现实并非纸上之物,这篇文章是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候的演讲词:“他就在我们身边,那么每天左右无数生死,同时也滋养着永不枯竭充满了美好与不幸的创作源泉。他比较强调发生在拉丁美洲的这些不幸,苦难,一个苦难的历史,所以生活在其中的我们无论是诗人或乞丐,战士或歹徒都无需太多想象力。最大的挑战是无法用常规之法使别人相信我们真实的生活,所以他只好发明了魔幻现实主义。这就是我们孤独的症结所在。他前面罗列了很多发生在拉丁美洲身上的这种不幸和苦难,当面对压迫掠夺和遗弃那我们的回答是什么呢?我们的回答是活下去。无论是洪水、瘟疫、饥荒、灾难还是连绵不绝永不停息的战火,都无法战胜生的顽强,生命对死亡的优势。所以基调还是比较乐观的。

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

《百年孤独》的艺术

书中第一章这个著名的开头被无数人模仿。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这开头被莫言、苏童模仿过无数次,到底好在哪里呢?多年以后是个将来时态,回想起呢过去时态,现在时态是面对行刑队的时间。他为什么要面对行刑队呢?他设置了一个悬念,面对行进队他会不会被枪毙呢?布恩迪亚上校有没有被枪毙?没有,被他哥哥给救了,他哥哥周游列国终于回来了。那么他父亲为什么要带他去见识冰块呢?冰块有什么好见识的?生活在拉丁美洲的赤道两边的人,他们没有见过冰块,这冰块又显得很帅气。这是一种陌生化的效果。

所以你看当时的马孔多是一个20户人家的村落,世界新生伊始,许多事物还没有名字,提到的时候尚需用手指指点点。他隐喻的是原始社会。短短的一句话就容纳了现在、过去、未来三个时态,充分展示了这个小说时间的复杂性,他又把这个现代给他诠释了,也搞不清楚现在到底是什么时候,选择了一个不确定的现在,既能指向未来又能回溯过去。充分显示了马孔多小镇以及布恩迪亚家族的历史沧桑感,甚至写出了整个拉丁美洲百年历史的纵深感和连绵感。通过这样一个开头他就做到了。这个开头余华都喜欢模仿。

大家看奥雷里亚诺家族人物关系,很多人读这本书第一就被这个人物关系给搞乱了,人物关系太复杂,甚至还有双胞胎互换身份,所以阅读时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它打印出来作为书签,一边看一边去对照。到了最后一代奥雷里亚诺,长着猪尾巴,被蚂蚁吃掉的那个,家族的最后一代,这个家族就没有了。历史上无数个家族也都是没有了,能够绵延到现在的都是很不容易的。一共是七代人,去算代际的话其实25年差不多是一代人,差不多就是150年左右的历史。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啊?对于拉美本土的读者来说,“相同的人名来回重复”这个特点并不完全像作者解释的那样是反映了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它更多的还是反映了作者本人的一种创造性的行为,某种程度上也是对读者记忆力和注意力的不无恶意的考验。

马孔多在象征性地概括人类从童年到成年的同时重构了文学本身,从而实现了文学的全方位回归:从马孔多初创时的神话氛围,他父母像是亚当和夏娃这种感觉,到后来马孔多人的史诗般的伟业(小村子开始扩张了)、传奇式的冒险(他的哥哥周游全球去了)、抒情诗式的情爱、现实主义式的暴露(千日战争和香蕉工人大屠杀)和最后“预言应验”时的神话般的世界末日(整个家族又消失了)。

我们可以把整本书分割成四个阶段,基本五回一个阶段还是比较整齐的。

第一个阶段是乌托邦式的纯洁

社会比较和谐,有点像原始社会

第二个是军事英雄主义

为自治而斗争,面对外来的压迫入侵

第三个阶段经济繁荣精神没落

第四个阶段最后的衰颓

所以马孔多乐园的建成去考证一下的话,差不多是16、17世纪,时间应该是在1499年到1500年间,相差不一年。所以书中交代的有一幅那个叫石化的骷髅,那个盔甲它是15世纪的东西,所以马孔多的历史,神话式的起源只是一个隐喻或者意象,并非是指在实际时间中所处的位置,实际时间呢应该拉的更长一点。巧合之处还在于什么呢?百年孤独的开篇和结尾都是与中世纪的知识遗产挂钩的,家族的最后一个奥雷里亚诺,他也被塑造成一个与当下生活脱离的沉溺于知识的返祖和回忆的书呆子形象。所以书写好了以后小说里面布恩迪亚上校的父亲,他的科学狂热在某种程度上容易被看作是传奇和夸张的个案,看作是部落的始祖,对于满足求知欲,他这种典型的描绘就像我们的祖先皇帝炎帝,他们也都发明了很多东西,其实就是他们的一种求知欲。这也是原型人物所能给我们留下的一个颇为深刻的印象。这个地方我们如何去理解他,按常理来说这个地方说七代人的跨度应该是200年,不可能是100年,所以这100年的孤独它是一个虚数。主要还是融入了预言书的时间模式和毁灭性的暗示。这个小说有这样一个特点。

原文第一章吉普赛人打开箱子立刻冒出一股寒气,箱中只有一块巨大的透明物体里面含有无数珍宝,这个薄雾的光线在其间破碎化作彩色的星辰,布恩迪亚上校不认识这个东西,他说这是世上最大的钻石,钻石不会融化的,吉普赛人纠正道冰块很快就融化掉了。他们没有见识过冰块,这个地方就是一种陌生化的视角。何塞他说了一句名言:奥雷里亚诺上前一步把手放上去立刻又缩了回来,他说它在烧,其实你把冰块拿出来碰触到的时候也会有一种滚烫的感觉,吓得叫了起来。他把这个冰块看作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发明从来没有见过,这是一种陌生化的原始人的视角来看待现代文明或看待陌生事物。

马尔克斯这个小说里面的所隐喻的现实。魔幻现实他还是有现实的,西班牙美洲的年轻小说家采用西班牙巴罗克的优秀传统写作,同时进行社会批评。虽然不乏渲染之处,但是仍然是严厉的。他关心时事这个叫歌诗合为事而作。他们喜欢批判社会,当时他们的政府也都是大多属于军事独裁的政府比如说阿根廷就是当时的军事独裁的政府,社会转型来的比较晚,民主化程度不高,像委内瑞拉现在还比较乱。马尔克斯是毋须粉饰的共产主义的忠诚战士,他喜欢反映这种现实。马尔克斯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但他的家庭出身属于中产阶级,那么他的观点始终是小资产阶级的。他说这个就是我的角度但是我不了解那种观点,我从我的观点出发,从我在的窗口写作,关于人民我只知道我说的那一切,我写的那一切。

根据阿瑞尔·多夫曼的概括,有两个事件在小说里面我们最难理解,贯穿整个马孔多家族的是什么?是乱伦。小说里面乱伦的情节从他们第一代夫妻两个开始就是有亲戚关系的,原始社会有很多从族内结婚,兄弟姐妹结婚,他有可能是隐喻。但是七代人里的每一代人都是,最后一代也是乱伦的一个结果。第二个杀害兄弟姐妹,手足相残。大家很难理解丽贝卡为什么会杀掉她的老公呢?除了她的老公有非常丰富的情史以外并没有触及到丽贝卡,因为丽贝卡也不太知道她老公的情史,但是她为什么杀了她的老公呢?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是这个情节它是贯穿在这个家族每一代人身上的就是手足相残,相当于一个家族的标志。

这本书创作手法上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叫仿史诗的性质啊,预言或者说是“仿史诗”的性质与家族私生活的历史结合起来,大致形成了两个结果,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在整体构想上的创造性。其一它打破了家族生活的单一叙事(《白鹿原》就相对比较单一),使它的视点不再机械地局限于事件通常的因果关系的追踪分析之中。因为有些事件你没有办法解释的,他就是这样设定故事情节的,没有办法用理性思维去分析和解释。其二是借助于神话主义手法的介入,作者得以大胆地创造出一整套人物的谱系。谱系中每一种人物他都是一种人物的原型,可以从布恩迪亚家族成员的组成来看他的特点就是夸张,魔幻现实主义的魔幻就是通过夸张体现出来的。大家可以看下有人整理了布恩迪亚家族每一个人物在故事当中的原型:国王(布恩蒂亚)、将军(奥雷里亚诺·布恩蒂亚上校)、独裁者(阿卡迪奥)、女族长(乌苏拉)、圣女(雷梅苔丝)、老处女(阿玛兰塔)、环游地球的浪子(何塞·阿卡迪奥)、工会领袖(阿卡迪奥第二)、书呆子和玄学家(奥雷里亚诺·巴比洛尼亚)等等,都是类型化的人物。

他的家族有一个特点,小说里面也揭示了:所有叫奥雷里亚诺的都性格孤僻,但头脑敏锐,富于洞察力;所有叫何塞·阿尔卡蒂奥的都性格冲动,富于事业心,但命中注定带有悲剧色彩。虽然其中有双胞胎也交换了身份,但是他们的下场还是一样的,名字的重复不可避免地淡化所有有关人物的个性,而突出了家族的、集体的气质。所以你最后记住的是整个布恩迪亚家族,不仅仅是每一个角色。

上校是《百年孤独》中最复杂、最使人难忘的一个人物。他和另外三部小说里面的人物形象,《枯枝败叶》里的大夫(是马尔克斯的一个中篇小说比较早的马孔多这个系列小说)、《百年孤独》中的上校还有《族长的秋天》里的独裁者,这三个形象都属于“活死人形象”。从大夫到上校再到这个独裁者三个“死者”的形象呈现出递进的系列。这是他世系小说的一个特点,就是有一个共同的形象在里面(活死人形象),最后马尔克斯说:我们生活在一块大陆上(就是拉丁美洲)。这里每日每时的生活中现实都与神话羼杂。我们诞生和生活在一个虚幻的现实世界中。正是这种自然天性为我打开了通向长篇小说《百年孤独》的大门。小说中最神奇、最扑朔迷离的情节描写得很从容。他随手就写出来而我们生活在一个非常科学理性的世界,大家的想象力就没有了,也写不出来这种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品。所以所谓的魔幻现实它就是对现实所持的一种态度,不是去缔造用于回避现实生活的世界。比如说哈利波特这种纯粹幻想的世界,而是要面对现实并深刻地反映现实。

魔幻现实主义的主要特点不是去虚构一系列的人物或者虚幻的世界,而是要发现存在于人与人、人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的神秘关系。具有神秘色彩的现实客观存在,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源泉。

两大重要事件的解读

书中最重要的两个事件:第一就是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卷入的19世纪自由党的战争,在哥伦比亚被称之为千日战争,刚好打了三年。发生在什么时间呢?跟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时间比较接近,发生在1899年1900年。第二件事情就是这个何塞·阿卡迪奥二世领导的香蕉工人大罢工事件发生在三十年代。所以这两个部分的创作显示出了作家对于人性和社会现实所做的极为深刻的描绘,这两个是这个小说里面最核心的两大事件,读懂了这两大事件那么你就读懂了百年孤独。

第一个就是千日战争,它是哥伦比亚独立以后,过去那个大的拉丁美洲玻璃维亚独立以后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次内战,1899年到1902年,中国那个时候还是晚清。死亡接近10万人,国民经济几乎崩溃,国力受到了严重的削弱。1903年11月巴拿马从哥伦比亚分解出去成为了独立的国家,他们的损失也挺严重的,因为这个运河开通以后很赚钱。

这个将军叫乌里韦乌里韦将军,历史上有这个人,他是19世纪最后一员伟大的自由党战士,叫拉斐尔·乌里韦乌里韦将军,他是一个联邦主义者。哥伦比亚在本世纪遭受的一切灾难都是来自联邦主义的失败,但是联邦主义是这个意思,那么来自上个世纪当自由党人还是真正的自由党人时,那么自由党的失败就意味着保守党人就上台了。后来自由党人和保守党人之间的界限就没有了,那么拉斐尔·乌里维乌里维是一个相当于是一个共和主义者。那么他始于1876年的各种起义中就开始作战了,后来被选入了众议院又发动了那场漫长的千日战争。后来签署了停战条约,1914年遇刺身亡。这跟小说里面布恩迪亚上校的结局不一样,晚年就开始做他的小金人了,打造金器。布恩迪亚上校瘦削的脸庞,高耸的颧骨也和乌里云将军十分相像,他有这样一个历史人物。所以他说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精神空虚和毁灭的悲剧性是从布恩迪亚上校身上,因为他以革命的名义在小说里面他判处了蒙卡达将军死刑;为了发泄私愤焚毁了将军遗霜的这个房子并且杀害了他的家人。革命都是要流血的,牺牲的人也有可能是无辜的。所以这位自由党的军事领袖实际上是以对自己命运的失望而告终。他为什么晚年就隐退了?因为他以革命的名义也做了很多恶,这个地方比较注意。这小说比较深刻的地方,上校的晚年生活实际上就是对生活的这种无声无息的嘲讽和厌恶,所以布恩迪亚上校晚年的人物形象,称之为活死人形象,虽然他活着但是他已经死了,有点像曼德拉效应,虽然他还活着但是大家以为他早就死了。你看小说里布恩迪亚上校用的夸张的说法是吧,发动过32场武装起义无一成功,与17个女人生下了17个儿子后来在一夜之间都被逐个除掉啊,逃过14次滥杀,73次伏击和一次枪决就被哥哥给救了那一次。有次被人在咖啡里投毒投入的马前子碱足够毒死一匹马仍然大难不死啊,拒绝了共和国总统颁发的勋章,这就是布恩迪亚上校。这个人物是小说的核心。官至革命军总司令,成为了最令政府恐惧的人。从不允许别人为他拍照,放弃了战后的退休金到晚年一直靠在马孔多作坊中制作小金鱼维持生计。

读者互动记录

Q:老师可以推荐几本初中生、初升高阅读的书籍吗?如何提高阅读效率?

A:初中生可以读马尔克斯的短篇小说《礼拜二午睡时刻》、《枯枝败叶》、《迷宫中的将军》、《族长的秋天》,他的小说很多都写的很好。《百年孤独》和《霍乱时期的爱情》这两部不太适合初中生,如果读的话家长最好辅导一下因为还是有点难度的。初升高最重要的就是读费孝通的《乡土中国》,这是高中必读的,还有《红楼梦》,其他可以围绕着这两本再去读一些书。我建议多读一点像萨特的小说、加缪的小说,20世纪的小说会更好看一点,还有卡夫卡的小说更适合高中生,哲理性比较强。提高阅读效率可以给自己制定一个阅读计划。

Q:我家小孩上小学三年级,写作文就犯难,如何提高?

A:高三的同学写作文还犯难,三年级肯定要犯难的。你要多带他去体验生活,体验跟日常生活不一样的,比较新鲜的生活。比如今天来现场听下来肯定一知半解,但还是很有新鲜感的,回去以后把今天发生的事情写一下大概五六百字就写完了,这其实就是一篇很好的小文章。好的文章是要不断地收集素材,不断加以修改才能写出来。如果刚好老师念的题目呢跟你的生活经历能够点题的就刚好可以用上了。还有一个办法就是要多给他讲故事,讲完以后让他把这个故事改编一下再讲给你听。

Q:名著跟普通书的区别在哪里?阅读后无法提高怎么办?

A:所谓的经典用卡尔维诺的话来说就是那些值得你反复阅读的书,《百年孤独》其实我读了好多遍了,第一遍4天就读完了,但是做课件我要花一个月的时间去反复的找一些细节,这样又读了好几遍,所谓的经典肯定是经过时间的淘洗,值得一代一代人反复阅读的作品,它就是经典。

为什么没有提高?就是因为你没有做过专题阅读你看我课件上引证了多少书,我围绕着《百年孤独》这本书把相关的书几乎都读了,所以你可以去做一次专题阅读找你最感兴趣的一本书,把它相关的书都读完,比如作者的传记,相关的评论,作者其他的书你都读完,你就会有提高。

Q:小说家为了不同的叙述效果会采用不同的叙述视角比如百年孤独里面有一个"活死人"的形象,我在阅读的时候不知道如何辨别他在采用哪一种视角应该怎么办?

A:我建议多去读一读博尔赫斯的小说,博尔赫斯就阿根廷的那个小说家,阿根廷国家图书馆馆长,他是位盲人,曾经讲过一句名言:“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博尔赫斯的小说非常注重谁在讲故事,《玫瑰角的汉子》就是非常典型的一部。如果你读完这部小说没有搞清楚是谁在讲这个故事的话,你就读不懂这个故事。其实他就是故事里面的一个当事人在讲故事,而不是博尔赫斯在讲这个故事。

THE END
0.书单:2020年末阅读大盘点,50本年度优质图书推荐基于个人口味偏好,推荐包含社科、历史、艺术等领域的50本好书,大部分都是2020年出版的新书。 话不多说,书单奉上。 社科与心理 1.《心理学与生活(第19版)》豆瓣评分:9.2 作者:[美]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简介:北大心理系19位教授根据自己的研究专长合作翻译,再版19次的心理学经典jvzquC41yy}/lrfpuj{/exr1r1:b5A9ffh>e99
1.拉丁美洲/拉美/南美历史网正版书籍》摘要书评试读{认准正版}混血的文明 拉丁美洲5000年 林被甸 董经胜 著 纵览拉丁美洲5000年文明之路 拉丁美洲/拉美/南美历史 网正版书籍 收藏 ¥ 累计评价 0 降价通知 - + 加入购物车 jvzquC41kvkn0si0eqs039687;=24=>:954ivvq
2.一生要读的60本书名著书籍推荐当心境愉快的时候读书,它会带给你更加舒畅的惬意;当心境消极悲观的时候读书,它会唤起你对未来人生的热爱和完美生活的向往,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一生要读的60本书名著书籍推荐,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一生要读的60本书 1、西方寓言的始祖 《伊索寓言》 伊索 jvzquC41yy}/z~jzkng/exr1ygt0driwuj{nw8h334=6;A3jvor
3.董卿极力推荐十本书董卿推荐书籍主持人董卿推荐书单→买购APP这本长篇小说,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成为20世纪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豆瓣评分高达9.3分。在董卿极力推荐的书单中,这本书即有深度又有内涵,值得一读。 【展开全部】 【jvzquC41o0sbkptq0eun1}tr16832<=0jvsm
4.三本历史书籍,揭示博物馆起源、中兴名臣胡林翼与拉丁美洲物质文化在这三部作品中,作者们通过对各自领域的深入剖析,跨越历史与文化,让读者在阅读中获得新知与启发。博物馆的多重角色、胡林翼的历史教训以及拉丁美洲物质文化的探索,这些主题不仅为我们的文化认知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也鼓励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思考个人与社会、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我们究竟如何通过博物馆、历史人物jvzquC41jkyuq{~0uqnv0lto1c599@<53:93a:7457:6;:
5.世界历史推荐书目历史是发现真的过去,在于用材料说话。看史书,明真实。对此小编就为各位整理了世界历史推荐书目的相关优秀内容,欢迎各位参阅。 世界历史推荐书目(一) 第一部通史、断代史 1、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六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1994年版。 2、李植枬等主编:《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五册),湖南人民出版社jvzquC41yy}/z~jzkng/exr1{e5d3B:7498/j}rn
6.大河美术报李春辉教授的《拉丁美洲史稿》、罗荣渠教授的《拉丁美洲史大纲》标志着我国对拉丁美洲史的研究进入新阶段。罗荣渠开创的马克思主义拉美史研究路径,在其学术继承人林被甸教授的推动下得到进一步发展。2004年,林被甸领衔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与董经胜等学者历时三年,完成了首部以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为核心的拉美历史研究jvzquC41pg}qcyjt0fgig7hp1fnnuk4jvor04977/2<0494eqpzfp}d526?`3@96289/j}r
7.法国《历史》杂志每月评选“经典”书目2007.06书籍的历史:从手抄本到印刷书L'Apparition du livre de 吕西安·费弗尔 / 亨利-让·马丁 Lucien Febvre et Henri-Jean Martin 2007.09 教师共和国 La République des professeurs de 阿尔贝·蒂博代 Albert Thibaudet 2007.10 北非行进 L'Afrique du Nord en marche de 夏尔-安德烈·朱利安 Charles-AndréjvzquC41yy}/fxzdcp4dqv4itq{q1}trke532@9;;2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