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美国家资源丰富,地域广大,在第三世界中较早走上工业化发展道路,经济发展水平、发展速度曾一路领先于其他发展中国家。但由于发展战略方面的某些问题,形成许多难以克服的结构性困难,以至在80年代外部环境变化条件下陷入了经济困境,难以自拔。随后进入了一个战略调整与改革时期。
1.拉美经济发展的独特历史环境
拉美主要国家地矿资源丰富,拥有工业发展所需的各种原料和多种动力资源。同时,气候温和,自然环境多样,适宜农、林、渔业等农业的综合发展。由于拉美天然具有的这些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从而成为历史上殖民者最早剥削和掠夺的主要地区之一。从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欧洲殖民者入侵拉美,到19世纪上半期这一地区主要国家宣告独立为止的300 多年时间里,葡萄牙、西班牙殖民者先是掠夺这里的贵金属和矿产资源,继而通过建立封建庄园,发展出口作物,掠夺拉美丰富的农业资源。这对拉美经济的早期发展造成的打击是极为沉重的。但大规模的殖民开发活动也在客观上对这一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首先,殖民者对经济资源的开发,促进城市的兴起和带动了城乡经济的发展;其次,殖民地贸易和出口经济作物的发展,推动了拉美国家国内市场的形成及开始了拉美对外贸易的发展历史。
拉美国家是欧洲殖民体系中最早宣布独立的国家,早在19世纪前半期这一地区的主要国家墨西哥、阿根廷和巴西等七国就先后宣布独立,比亚非国家更早地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但拉美民族经济的真正起步和发展还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特别是两次大战中发展较快。受殖民主义的严重束缚,拉美独立后经济发展十分缓慢。虽然殖民地时期拉美的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但那不是以其内部的发展为动力的。独立后,在其原有的经济制度和生产方式没有改变的基础上,西方世界不断加紧对拉美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取代葡萄牙、西班牙的殖民势力,英、美资本不断向这一地区渗透。
虽然拉美的民族工业19世纪末开始萌芽,但外国资本使拉美国家依然是其单一的农产品和矿产品出口国和工业设备的进口国。甚至到本世纪30年代初还将这些国家的主要经济命脉操纵手中。两次大战使拉美的民族经济发展有了转机。由于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放松了对拉美的控制和减少了对拉美的商品输出,使拉美的民族工业得以较快的发展。二次大战结束后的1947年,拉美国家的工业产值比1938年增长了1 /3 至1 /2.整个拉美地区的对外贸易出口额也从1937年的26亿美元增加到1947年的63.9亿美元。同时,由于拉美地区远离欧亚战场,得以免于战争的破坏,而在战后直接进入普遍的工业化发展阶段。因此相比之下,拉美国家较之其他发展中国家在战后处在一个较高的经济发展起点上。独立之后到二次大战结束的曲折经历,为当代拉美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历史和现实的基础。
2.以长期的内向型发展为主的拉美经济
战后以来40年,拉美各国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是以内向型经济发展为主。而这一基本特点的形成有它的客观必然性。
(1)踏上内向型经济发展道路的国内外条件
首先,独立后拉美的主要经济部门长期为外国垄断资本把握,严重的单一经济结构造成其经济对外部市场的严重依赖性。1929-1933 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使国际市场对拉美的农、矿产品需求急剧减少,导致拉美国家年平均出口额从50亿美元骤减为15亿美元。同时,世界经济的萧条也使拉美工业发展所需的各种产品进口受到限制。外部冲击使这一地区的国内生产陷入严重的混乱和破产局面。因此为应付危机、恢复生产的需要,使这些处于民族经济起步阶段的拉美国家不得不对已有的资源重新进行配置,集中力量逐步生产那些依赖进口的产品,并逐渐把产品的销售转向国内市场。
其次,长期遭受殖民统治,经济迟迟不能独立,且经济结构畸型落后的惨痛经历,使拉美国家下决心通过工业化和经济现代化实现经济自立。
再次,拉美主要国家普遍具有的资源和内部市场条件,也为这一地区内向型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加之在40年代末开始逐步形成的拉美" 发展主义" 思潮的理论影响,拉美国家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
(2)内向型经济发展进程及其主要内容
拉美国家的内向型经济发展,是在国家对经济发挥更多干预作用条件下,以推进工业尤其是制造业发展为主,同时涉及农业、能源以及对外关系发展的经济综合发展过程。
拉美国家内向型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是积极推行进口替代工业战略,加速实现工业化。到70年代末期为止这方面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其发展程度不断深化。
第一,本世纪30-40 年代,以巴西、阿根廷和墨西哥为代表的进口替代工业的起步时期。在国家的经济计划及税收、贷款和外资管理等一系列经济政策引导下,这一时期拉美主要国家广泛建立起皮革、成衣、制鞋等轻工企业。发展非耐用消费品生产以取代原有商品的进口。各国经济发展较快,如据联合国的资料,阿根廷的工业消费品自给率在1945年已达97.4%。同时,各国开始创办少量的钢铁、石油工业。
第二,50年代起自60年代中期,拉美各国普遍发展进口替代工业时期。国家利用日臻完备的政策手段对进口替代工业实施贸易保护,同时为加速工业化的实现将迅速积累的资金集中投入重点发展部门,并大力发展国有企业,垄断重要部门的生产经营。结果1960年,拉美工业总产值达到305 亿美元,工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上升到31.7%。尤其是制造业成为迅速发展的部门,它在拉美全地区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从1950年的19%上升到1969年的20.7%。这一时期拉美国家基本完成了一般消费品的进口替代,但各个国家进口替代工业的步伐并不一致。先行发展的巴西、墨西哥和阿根廷三国在完成消费品进口替代后首先进入中间产品和资本货物的进口替代;哥伦比亚等中等规模的国家是在60年代末进入这一发展过程的,其他中美国家时间更晚。这一时期,由于各国对仍然是主要经济部门的农业采取了促进和推动政策,与进口替代工业相应的出口农业得到了发展,全地区农业生产的年均增长率达到了3.5 %。
第三,60年代中期以后,发展战略的局部调整和进口替代工业进一步发展时期。随着进口替代工业的发展消费品进口虽然减少,但机器设备等的进口却在增长,由于后者价格上涨导致拉美国家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的连续逆差。同时,在贸易保护措施下发展起来的进口替代工业,其产品成本较高,难于打入国际市场。并且由于这些工业部门多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而难于扩大就业。因此,针对这些问题所采取的调整措施,主要是在实行进口替代的同时,采取促进出口和实施出口多样化政策。例如,巴西开始注意选择在国内外都有广阔市场的汽车、电子、电器和飞机制造作为新的重点发展部门。墨西哥等国开始注意能源和其他初级产品的出口。哥伦比亚等国的非传统产品出口开始超过传统产品。拉美国家经济进一步高速发展。到70年代中期一般机器设备已能基本自给。
拉美国家进口替代工业的发展,迅速提高了这一地区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力地促进了其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极大地增强了拉美国家的民族经济实力。如1980年拉美国家的制造业产值占物质部门生产总值的56%,制造业成为这一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伴随工业化的发展,产业结构开始向多样化发展,食品加工、纺织等轻工业和钢铁、化工等重工业部门先后得到不同程度地发展。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国已基本建成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生产体系。工业化的进展加强了拉美国家的经济自主程度。国内市场不断扩大,出口能力迅速增加。1959-1980年,巴西的国内商品零售额增加了6 倍。70年代中期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国已能向世界其他地区出口电机、电子通讯设备等重要制造业产品。进口替代工业化推动这些国家跨入新兴工业国的行列。使拉美成为发展中国家商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3.发展的困境与问题,调整中的探索
持续的进口替代工业的发展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拉美经济发展上的许多弱点。如在过度保护条件下成长的工业企业缺乏自立和竞争意识,长期地实行保护政策使拉美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处于封闭状态。并且由于许多国家在推行进口替代战略时片面强调发展工业而忽视了农业基础,造成工农业发展的比例失调,粮食进口增加。这些弱点及其引发的问题在70年代后半期逐步暴露,在80年代初世界经济危机冲击下进一步深化。由此使拉美国家从经济发展的领先地位跌落下来,陷入发展的困境之中。这突出地表现为严重的债务危机的困扰。拉美国家为追求进口替代工业化的规模和速度,在低利率的诱惑下大量借贷。同时由于资金的使用不当投资效益低下。这样,在国际金融市场利率上升,西方发达国家采取紧缩政策条件下,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剧增。自1982年爆发债务危机以来,拉美国家成了重债务国。1988年巴西、墨西哥、阿根廷三大债务国的负债额达2751亿美元,占发展中国家负债总额的27%。资金外流加剧了80年代以来的经济停滞和衰退。与此同时是恶性通货膨胀的普遍发展。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1989年上半年拉美的通货膨胀率达到208.5 %,居于发展中国家各地区之首。这使拉美陷入了空前的经济负增长状态。
为了摆脱危机和困境,拉美国家进行了重大的经济调整与改革。按照调整措施的性质,调整与改革分为两个层次。首先是80年代前期采取紧缩政策来缓和债务危机和抑制通货膨胀。如压缩进口,压缩国内生产投资,控制货币供应量和用行政手段抑制物价上涨等。但这种消极的调整办法引起了经济增长下降等一系列连锁反应。因此拉美国家开始探索把反危机与发展和长期的结构性调整结合起来的做法。
经济发展的失误和改革的实践,使拉美国家重新审视自己的经济发展战略,集中精力着手解决由于失误所造成的各种结构性障碍。广泛的结构性调整与改革内容包括:
首先,调整对外经济关系,努力扩大对外开放程度。如墨西哥等国对外贸体制、外资政策的调整。其次,减少国家行政干预,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如阿根廷通过决议,取消国营企业在公共服务部门的垄断,将一批国营企业实行私有化。
再次,各国为解决结构性失衡问题,普遍对产业结构实行调整,加强薄弱环节的发展,建设高科技产业。如巴西从80年代中期起实行农业发展规划,着重发展粮食生产。同时,近年来为增强现代经济的竞争能力,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仅80年代上半期计算机设备的生产就增长2 倍多。
拉美各国对发展战略的反思和结构性调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目前拉美经济已趋稳定和逐步恢复,外债问题趋于缓解,通货膨胀指数开始下降。甚至在某些领域如粗钢生产、汽车生产和销售等出现了增长迹象,1993年拉美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达3.6 %。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