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纺织的辉煌历史及海派定制的兴起

上海曾经有过极度辉煌的纺织轻工业,历史悠远,工业的兴衰也影响着上海人的服装文化。今天就从上海纺织的历史说起。

上海成陆已有六千年历史,宋朝末年,上海地区就已经开始引进棉种,到了明代,农田已“棉七稻三”,此时上海的手工棉纺织业日益兴盛,名震江南,成为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中心,主要棉产区的松江府“官民军灶垦田凡200万亩,大半植棉,当不止百万亩”, “松江布”有“衣被天下”之美誉。

得益于黄道婆(宋末元初松江人)带来先进的纺织技术,并改革纺织工具,使得松江府的棉布由原来粗糙、单一、稀松变得精致、牢固、美观优良,明代当地人为纪念她而修建“黄母祠”(原址在上海植物园内)。

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沪、苏、宁三帮集资成立上海成衣业公所。随着西服及缝纫机的传入,红帮裁缝应运而生。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浙江奉化人江良通在静安寺路407号开设和昌西服店,是国内第一家西服店。

在织布局成立一直到20世纪初,也就是甲午战争后期,外商大规模来沪投资纺织业。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1907年郑孝胥开办了上海第一家毛纺织厂——日晖织呢厂。

1915年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在上海创办申新纺织厂,至1933年申新系统共有纺织厂9家,生产能力占全国民族纺织业的24%,成为全国的“棉纱大王”。

1920郭乐郭顺兄弟集资筹办永安纺织公司,至1931年永安拥有5个厂,规模仅次于申新集团。

到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民国时期,上海已成为全国织布工业发展最为集中的城市。1920年上海成立上海纱布交易会,1930年中国纺织学会成立,总会设在上海。至1949年上海抗战解放时,共有纺织企业4552家,纺锭数量占全国总数的47.23%,号称“半壁江山”。

随着民国时期码头开放带来的西式服装的流行,上海西服业在纺织工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日益兴旺。从长袍马褂到西服礼帽,这个变化随着西风渐化,到了30年代后已经成为时尚。在繁华的十里洋场,没穿西装会被认为是不时髦不体面的。

在当时做一套西装要近百银元,一个四口之家每月基本支出大约11银元。定制西装在那时已是价值不菲的“奢侈品”。

二十世纪20年代,上海共有西装店700余家,英式、日式、意式各成气候。人们对穿着要求极为讲究,不管是站立、行走、静坐,衣服都要符合三个标准,好看、舒适、合身。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出现了许多大师级的西装师傅和老字号。

当时上海西装行业等级森严。1927年十月上海开始筹建新服业公会,次年一月六日正式挂牌,七月间改组成西服业公会。公会是理事制,各个职务都是通过民主的选举而产生的,理事长常常是名店老板。

工会的作用首先是制定分级制度,按照西装的工艺程度、资本大小把店铺进行分级,早期分甲乙丙三级,甲级店中最高级的一般是前店后厂,从面料选择到配件一条龙服务。略逊一筹的甲级和乙级店则兼做来料加工。丙丁级基本就是以代客加工为主。

另外在定价、调节劳资矛盾、与政府沟通、组织人员培训、提成行业价值等方面,旧上海的西服工会已有了相当成熟的规则体系。

抗日战争之后,上海许多的纺织厂被摧毁,二三十年代的时髦光景自此落下帷幕。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纺织建设公司成立,接管了上海大部分残损的纺织企业,改组合并为全民所有制企业,进入了国营纺织时代,五十、六十、七十年代,纺织业都是上海财政的“第一支柱”。

国营纺织厂在50年代开始对细纱机的“心脏”——纱锭进行了两次行业性的改革,60年代末开始研究织布机的改造,70年代起重点改造品种开发。

50年代开始出口苏联和东欧市场的龙头牌细布、四君子牌哔叽和毛毯,60年代出口亚、非、美洲、西欧市场及港澳地区的“跳鲤”细布、“绿牡丹”府绸等,都在国际市场有很高的知名度 。另一方面,在这一时期,过去做西装的师傅和店铺多放弃了西服,开始做中山装,西服制作的工艺暂时停滞。

改革开放以后,上海纺织进入空前旺盛阶段,全国第一家合资的上海联合毛纺、全国第一家工贸一体的上海新联,纺织企业在八九十年代蓬勃发展。

纺织厂从上海一棉到三十七棉、毛纺厂从一毛到二十二毛,苏州河沿岸昼夜不停的机器、倒三班集体放工的纺织工人,见证了上海纺织的黄金岁月。

鼎盛期的上海纺织业,让上海人重新拾起了过去的定制习惯。那时候老一辈的上海人都懂得衣服制作的工艺,人们买面料做衣服,用什么料要多少米,对哪家纺织厂做什么产品,脑子里都清清楚楚:杨浦的三毛(上海第三毛纺厂)生产的花呢、一毛的羊绒。买一块面料去裁缝店做衣服是老上海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事情。

"中华第一街"南京东路的老介福、静安寺转角的大同绸布店、南京西路上赫赫有名的富丽绸布店、朝阳绸布店等众多老字号布店是那个时代的另一特色,曾经是上海商业主要角色之一。

到了90年代,上海纺织业进入了一个瓶颈期,纺织厂占用了上海市区内大部分的地皮,但单位地皮带来的价值越来越小。纺织业生产带来的河流污染也日渐严重。为保护环境,上海市政府规定内环线范围内不再建厂,并整改被严重污染的苏州河。曾经密集于苏州河畔的纺织厂都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上海纺织业历经低谷、斗争、革新、又曾一度辉煌,为全国的纺织工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虽然机器的轰鸣声已经随时代远去,“中国最时髦的城市”——上海顶着这只漂亮帽子横跨了两个世纪,眼下它仍然当之无愧。

THE END
0.国外考古界认为中华文明只有3300年历史,如何证明中华文明“上下那么,我们中华文明到底是有5000年的历史,还是从夏王朝开始算起有4000年的历史,或者像国外学者所说的只有3300年的历史呢? 2004年,中国考古界启动了一项超级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这个工程试图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来研究中华文明,其联合学科之广、参与阵容之强、手段之丰富史无前例。 jvzquC41yy}/loickn/exr1pg}t1mjvckr@kmB723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