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之间,就差一个置顶星标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征服和平:从启蒙运动到欧洲联盟》一书将思想史和政治史联系起来,借鉴了从写了18世纪早期永久和平计划的圣皮埃尔神甫到卢梭和康德等哲学家的著作,以及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威尔逊、丘吉尔和舒曼,追溯了自18世纪以来试图实现持久和平的统一大陆的想法。作者定位了自1700年以来促使这些有远见的人在欧洲促进和平体系的五场主要冲突: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拿破仑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冷战。她认为,每一次重创欧洲大陆的大规模战争结束后的和平协议与冲突本身一样重要,而且这些协议及其所隐含的和平思想往往更持久。
《征服和平:从启蒙运动到欧洲联盟》
[摩尔多瓦] 斯特拉·盖尔瓦斯 著
王紫珠 译
定价:128元
上海人民出版社 | 2025年8月
内容简介
和平属于强者,战争属于弱者
每一场战争之后,我们需要的是“征服”和平,而不是“冻结”冲突。
人们总是错误地以为胜利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涤荡所有罪恶。但事实并非如此。正如欧洲历史所反复证明的那样,时间的大钟上永远没有明天,战争的结束只是重建和平的漫长而艰险的序章。和平的建立,如同战争的发动,亦需周密计划与深思熟虑。“兵者,诡道也”——战争建立在欺瞒之上,而和平的缔造呼唤另一种英雄主义,一种根植于诚实、耐心与勇气的精神。
本书主要讲述了五个时刻,其中每个时刻都有属于自己的精神。它们发生在欧洲历史上大范围的地缘政治剧变后不久,其特点是均出现了泛欧洲帝国的威胁:路易十四时期的欧洲争霸(1701—1714年)、拿破仑时期的法兰西帝国(1799—18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和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年)中的德意志帝国,以及截至1991年冷战期间苏联对半个欧洲的统治。这种历史分期旨在通过长时段的视野,在共同的欧洲乃至民族国家出现之前,描绘和平的目标是如何培育了欧洲的政治理念(以及推动欧洲走向一体化)的。它也试图在文化、经济和制度等方面揭示欧洲的发展如何塑造了和平概念。从长时段来看,作为实现政治和平的当代欧盟只不过是千百年来对于“欧洲观念”(Idea of Europe)的最新实践之一,甚至在这之后还可能出现其他新的形式。
作者、译者简介
作者
斯特拉·盖尔瓦斯,出生于摩尔多瓦,现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尤金·韦伯欧洲现代史讲席教授、英国皇家历史学会会士,曾任纽卡斯尔大学俄罗斯与欧洲史教授。她曾在澳大利亚、法国、摩尔多瓦、罗马尼亚、俄罗斯、瑞士、乌克兰、英国和美国担任教学、研究和访问学者工作。她的主要研究领域为现代欧洲思想史和国际关系史,尤其关注和平与缔造和平的历史以及俄罗斯的思想史和海洋史。她撰写或编有多部著作,其中最著名的包括《重塑传统、亚历山大斯图尔扎与神圣同盟下的欧洲》(2008年),该书荣获法兰西学术院“基佐奖”,《启蒙时代中和平的文化史》(合编,2020年);以及《征服和平,从启蒙运动到欧洲联盟》(2021年),本书荣获2023年度“劳拉·香农奖”。目前她正在撰写新著《平息怒涛?一部新的黑海史,1774年至20世纪20年代》,以及编纂一部从古代到当代关于和平的重要文献选集。她熟练运用俄语、罗马尼亚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拉丁语和希腊语等各类文献,从文学到视觉艺术均有涉猎。
译者
王紫珠,英国萨塞克斯大学国际关系学博士候选人,复旦大学法学硕士。研究领域为国际关系思想史、概念史、全球史。译有《征服和平》《大西洋现实主义》等著作。
名家推荐
专注于从18世纪到现在在欧洲驱除战争的连续尝试,它以永恒的优雅、神韵和清晰的方式展开主题……在许多方面,这是我们拥有的自1714年以来对欧洲大陆最原始的回顾。
——佩里·安德森(Perry Anderson)
《绝对主义国家的系谱》作者
盖尔瓦斯结合政治史与思想史,以欧洲联盟为终点、回溯性重构了一条从启蒙运动到欧洲一体化的积极追求和平、建构和平的线索,从而将欧洲联盟视为启蒙运动和平理念的现代延续。对于全球南方的读者而言,本书是欧洲学者为欧洲文明与欧洲联盟的“和平性”形象所提供的最为系统与精致的历史叙事和理论阐述作品之一,其中一些论述体现作者独特的东欧视角,具有深入研读和剖析的价值。
——章永乐
北京大学法学院研究员,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
和平并非事物的自然状态。正如盖尔瓦斯在她那文笔优美且发人深省的著作中所揭示的那样,和平需要“精心谋划”,而且在此之前还必须对其有所构想。她极为出色地勾勒出的往昔无疑是另一个国度,但通过对塑造了现代欧洲的五场重大冲突的审视,书中为我们这个动荡时代所蕴含的教益得到了令人信服的阐释。她正确地得出结论:和平属于强者,而弱者才会诉诸战争。
——布伦丹・西姆斯(Brendan Simms)
《欧洲:1453年至今的霸权之争》作者
欧洲是如何在不成为一个帝国的情况下实现和平的呢?盖尔瓦斯以其论证风格的惊人魅力,在这部令人印象深刻的有关思想、政治及外交历史的著作中回答了这一问题。
——伊万・克勒斯特夫(Ivan Krastev)
《后欧洲时代》作者
这是一本充满抱负、学识渊博且引人入胜的关于探寻欧洲持久和平的著作。在这段令人振奋的叙述中,盖尔瓦斯追溯了主导各个时代政治的“精神力量”,这种独特的构思有助于读者深入了解政策制定者及其批评者的想法,以便从他们的视角来考量国际政治中的各种可能性和制约因素。
——克里斯托弗・布鲁克(Christopher Brooke)
《哲学的傲慢:从利普修斯到卢梭的斯多葛主义与政治思想》作者
持久和平一度被视为乌托邦式的想法,但正如盖尔瓦斯在这本精彩的书中所记录的那样,如今它已成为一种严肃的追求。她在书中学识渊博且巧妙地阐述了从18世纪早期到欧盟时期欧洲的主要国际协议,以及那些清晰阐明这些协议前提的当代思想家们。这是对(欧洲)外交作用的一种独到辩护。
——查尔斯·S. 梅尔(Charles S. Maier)
《曾在边界之内:1500年以来的权力、财富与归属感的疆域》作者
通过为关键的历史事件、政治人物和哲学思想提供新的解读视角,盖尔瓦斯讲述了欧洲精心构建和平的引人入胜的故事。对于所有致力于实现欧洲乃至更广泛地区持久和平的人来说,这是一本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且实用的读物。
——米歇尔・巴尼耶(Michel Barnier)
欧盟与英国关系特别工作组负责人
本书目录
中文版序
致谢
缩略语与专用名称注释
序论 欧洲与和平
第一章 启蒙思想中的和平:超越《乌得勒支和约》
第二章 维也纳精神:外交中的均衡
第三章 日内瓦精神:以国际联盟求和平
第四章 战后欧洲精神:统一的突破口
第五章 扩展的欧洲精神:帝王蝶的迁徙
结论 欧洲:去向何方?
译后记
精彩试读
追根溯源,本书提出了一个意义深远却又棘手的问题,这个问题自18世纪初一直延续至今:在将来,我们如何既能保证各国的自由,又不至于付诸战争?这个问题实际上也暗含着一个道理: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战争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且在将来也不得不接受它。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我们想要的状态。对此,欧洲人阐释了一种进步主义学说,它不仅拒斥战争必然性这一假设,而且把战争必然性这一信念视作“自我实现的预言”(a self-fulflling prophacy)。这一学说指出,如果所有大国都认为强大的常备军是实现和平与自由的条件,那么国际格局将永远不会迎来真正的和平,至多只会处于武装休战的状态;而且这种局面总是伴随着军备竞赛的风险。这一恶性循环使冲突、破坏和普遍贫困反复重演。这一惊世骇俗的学说唤作“永久和平”(pax perpetua),它诞生于18世纪与19世纪之交(我们姑且用“永久”来形容它,因为显而易见,和平从来都不是永久的)。
在欧洲,以政治团结来实现和平之愿宛如涓涓细流,历经沧桑,无畏险阻;亦如老子所说的玄牝,“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这并不意味着它一经问世便得到了广泛的支持;恰恰相反,永久和平的提倡者常遭讥讽、诋毁和反驳。欧洲近代殖民帝国将其军事学说全盘强加于海外,并且往往会取得令人生畏的“成功”。于是,我们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明显的悖论:欧洲大陆孕育了温和的和平观念,进而拒斥任何帝国的存在,但它又作为殖民帝国的中心,在长达500年的时间里对世界进行着无情的征服。然而,这段关于和平的历史跨越了三个世纪,它昭示着欧洲在这漫长的过程中终于获得了和平与自由,我们不得不说,至少在某一时期内,欧洲大陆的大部分地区都实现了上述目标。此外,在20世纪上半叶众多欧洲人反抗帝国压迫的过程中,人们也普遍认识到,征服和镇压非欧洲人也是一种反人类的罪恶行径。此时,民众已不再支持列强镇压独立战争;他们的政府也别无选择,不得不一再削减分配给殖民投机者的微薄预算。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五个时刻,其中每个时刻都有属于自己的精神。它们发生在欧洲历史上大范围的地缘政治剧变后不久,其特点是均出现了泛欧洲帝国的威胁:路易十四时期的欧洲争霸(1701一1714年)、拿破仑时期的法兰西帝国(1799一18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和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年)中的德意志帝国,以及截至1991年冷战期间苏联对半个欧洲的控治。这种历史分期旨在通过长时段(thelongue durée)的视野,在共同的欧洲(aEuropean bloc)乃至民族国家出现之前,描绘和平的目标是如何培育了欧洲的政治理念(以及推动欧洲走向一体化)的。它也试图在文化、经济和制度等方面揭示欧洲的发展如何塑造了和平概念。从长时段来看,作为实现政治和平的当代欧盟只不过是千百年来对于“欧洲观念”(Idea of Europe)的最新实践之一,甚至在这之后还可能出现其他新的形式。
在追求和平的过程中,欧罗巴不得不质疑她对自己的认知;当考虑到殖民主义带来的影响时,她甚至怀疑自己追求和平的动机是否足够真诚。然而,欧罗巴的化身并不只包括神圣同盟、国际联盟、欧洲共同体,抑或是今天的欧盟。这些制度不过是和平理念的抽象化表现,亦如欧罗巴的女性形态,都是世俗的政治形象;通过这样的形象,她才能够被官方宣传机构和媒体所感知进而膜拜。这些政治化身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是因为它们与她和谐相处,对她忠贞不渝;一旦失去这种联系,它们就会走向衰亡。对于政客和政治意见中为实现永久和平的理想所作出的种种尝试,我称之为“精神”。这一词汇来自法语的“esprit”,例如“团队精神”(esprit de corps)等。我用这样一个词汇来指代集体层面的现象,例如“启蒙精神”指的是具有这种精神的集体而非个体。“精神”是从特定的思想或观念中生发出来的社会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