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帝国的毁灭,日耳曼民族的崛起,刀山与血海,墓碑与史册,一段波澜壮阔的古代欧洲动荡史。 武力与强权、野蛮与文明的碰撞:帝国卧榻之侧盘踞的雄狮; 民族演变,国家由来,盘根错节的历史学、考古学未解之谜; “万王之王”,“上帝之鞭”,胡人帝国、公元5世纪世界一大国建立者的传奇。 海报:
2015年再版前言《欧洲民族大迁徙史话》出版已经8年了。前一版受到当时客观条件限制,采用黑白色印刷,导致图片清晰度较低,许多读者都反映印刷不够精美,特别是地图看不清楚。今如愿将这本彩图修订版呈到读者面前,希望就此弥补以前的遗憾。与前一版相比,修订版增加了多幅地图和彩图,改正了前一版中的不少语句错误,删减了前一版中的部分网络用语和调侃性词汇,使本书的流畅性和严肃性有所增加,相信有助于改善读者的阅读体验。本书的前身为网络连载《上帝之鞭——民族大迁徙史话》,它始于我十多年前留学时期翻译约达尼斯《哥特史》(译文已由商务印书馆于2012年出版)的经历,起初只是几个简单的片段,并没有准备写成一本二三十万字的书。由于学业繁重,写作曾长期中断,在网友的鼓励下,数年后又重操旧业。不少读者反映,该系列有助于他们理解一些西方历史背景的小说、电影、游戏等文艺作品,也对他们的欧洲深度游有相当的帮助,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因此我不揣冒昧,回过头来补写了部分篇章,终形成了一部较完整的书稿。自我开始写作《上帝之鞭——民族大迁徙史话》十几年来,人类的迁徙活动变得愈加频繁和浩大,科技与经济的发展都未能削弱这一进程。就在我的家门口,中国 “春运”的规模从2001年的1.34亿人次骤增到2015年的37亿多人次,被称为人类历史上规模大的、周期性的人类大迁徙。究其原因,主要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长期在远离自己家乡的地区工作和生活,又无力在工作地购买足够面积的房屋,将自己的家乡亲戚都接来长期定居。于是,逢年过节,他们明知春运的旅途并不舒适,也只能踏上拥挤的返乡之旅,去与自己的亲人团聚。比中国春运规模稍逊,但更加危险,而且遍布全年各个时段的另一场人类大迁徙则发生在地中海上。每年都有数以千计的船只载着数以万计的偷渡客,从北非向南欧航行。偷渡客们为这次非法航行支付了自己的整个家当,为的只是能够离开贫困而危险的非洲家乡,以非法移民的身份在相对富裕和安定的欧洲暂且谋生而已。在地中海的惊涛骇浪中,每年都有上千名偷渡客葬身鱼腹,可是更多的人还在前赴后继。他们并不知道,就在一千多年前,地中海上也曾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只不过当时人类迁徙的方向与现代正好相反:数十个欧洲民族试图渡海前往非洲,其中只有一个取得成功,它的名字叫“汪达尔人”,意思是“流浪者”。这,就是欧洲民族大迁徙的故事。纵观古今中外的各次人类大迁徙,都有一个共同点:人类倾向于从贫穷地区向富裕地区流动,以便实现自身利益的*大化。其实,这也是以雇佣合同制为劳动关系基础的现代社会繁荣发展的主要社会基础,它与古代流行的人身所有制有着天壤之别,后者把人类牢牢限制在一块特定的土地范围内,从而限制了科技与财富的流动。为了保障雇佣合同制的这一社会基础,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第十三条规定:“一、人人在各国境内有权自由迁徙和居住。二、人人有权离开任何国家,包括其本国在内,并有权返回他的国家。”当然,人类大迁徙不仅会带来巨额的财富,也会制造出各种悲欢离合的故事,甚至可能引发恐怖的传染病。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人类迁徙的规模还会变得更大,频率也会变得更高,完全可以被视为推动人类历史演变的主要力量。我们常说,“以史为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本书*主要的现实意义应当也正在于此。彩图修订版的这次出版,首先要感谢我素未谋面,但是神交已久的专业历史地图绘制师王晓明。7年来,我们有过多次合作,我亲眼目睹他的绘图技巧有了长足的进步,对历史和地理的时空把握能力更是上升到了令人叹服的水准,能够不时指正历史作品的一些错误,因此获得越来越多出版单位和作者的青睐。阅读他绘制的历史地图,实在是一种艺术的享受。本书的策划、重庆指文化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副总监刘晓和责任编辑王晓兰都是热情而专业的出版人士,对本书的修订提出了很多合理化建议,负责图书设计制作的山竹工作室也为本书的再版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还有许多亲友曾对书稿提出宝贵的意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很有年代感,那种泛黄的纸张质感和古朴的字体,一下子就把人带回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装帧很扎实,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像是在捧着一部厚重的史书。我本来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但翻开目录后发现,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他似乎不太拘泥于罗列枯燥的年份和人名,而是更擅长描绘那些宏大历史背景下,普通人在迁徙过程中的挣扎、冲突与融合。特别是开篇对“蛮族”概念的重新审视,让我对那些历史上的“征服者”和“被征服者”有了更立体、更复杂的理解。作者的笔触细腻又不失力度,将冰冷的史实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读起来完全没有负担,反而像是在听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娓娓道来尘封已久的家族往事。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独特的韵律感,读起来非常流畅,即使是涉及到复杂的军事部署或文化冲突的段落,作者也总能找到一个恰当的比喻或典故来加以阐释,避免了学术术语堆砌带来的阅读疲劳。它不像那些教科书那样板着脸孔,反而带着一种文学性的光芒,让那些遥远而模糊的古代人物形象变得鲜活起来,仿佛能看到阿提拉的骑兵在平原上卷起的尘土,或是汪达尔人在北非建立王国时的踌躇满志。这种将史实与叙事完美结合的能力,使得阅读体验达到了极高的享受水平,让人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能享受到文字的魅力。
全书的结构安排也十分巧妙,它并没有采用简单的线性时间轴,而是像一张巨大的挂毯,通过几个关键的转折点和核心事件来组织材料。每一次的“修订版”似乎都在力求更贴近最新的研究成果,这体现在对一些长期存在的历史谜团有了更审慎的讨论,比如罗马帝国后期权力的真空是如何被这些新来的群体所填补的。它成功地将宏观的政治变动与微观的社会变迁编织在一起,提供了一个多层次的理解视角。读完之后,我感到自己对于那个奠定现代欧洲格局的“黑暗时代”的理解,已经从一片混沌变得井然有序,充满了对历史复杂性的深刻体悟。
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在细节处理上非常考究,尤其是在描述不同地理环境对迁徙策略的影响时。比如,当描述哥特人穿越巴尔干山脉时,那种对补给线、冬季应对策略的细致刻画,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种严酷的生存压力。相比于那些只关注帝王将相的通史,这本书的视角更加扎根于土地和气候,它让我们明白,自然环境在塑造历史走向中扮演了多么关键的角色。我特别喜欢那些穿插其中的考古学发现的印证,这使得原本靠文字记录构建的历史多了几分实证的支撑,让论点显得更加坚实有力,完全不是凭空臆断的宏大叙事。
我最欣赏这本书的一点是它对“民族”形成过程的解析。在很多传统史书中,民族的界限似乎总是清晰分明,但这部作品却将“大迁徙”视为一个动态的熔炉。它不仅仅是关于不同群体之间的碰撞与取代,更是关于他们在长途跋涉和新的土地上如何相互渗透、基因如何交织的复杂过程。书中对不同部落联盟在行进中结构的变化、政治权力如何随军事行动而重新洗牌的论述,非常精妙。它提醒我们,所谓的“民族”并非是永恒不变的实体,而是在历史的洪流中不断塑形的产物。这种辩证的历史观,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欧洲早期历史的认知框架,让人对历史的进程多了几分谦逊和敬畏。
了解一下 欧洲古代史
1.赶上降价赶紧买一本。
还是很不错的哦哦
一本好书,很少有中国的学者能写出这么精彩的民族大迁徙时来,而且很大程度上纠正了哥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