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简史奥地利普鲁士德意志帝国的建立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一、奥地利大公国:哈布斯堡王朝

奥地利公国(970-1246年)本是巴本堡家族的领地。“大空位时期”之后,哈布斯堡家族获得奥地利,并在此统治长达636年(1278-1918年)。14世纪中叶,奥地利君主获得“大公”头衔,在德意志是仅次于德皇、波西米亚国王的第三高位。1396年,奥地利召开第一次邦会议,说明奥地利已经是国家实体。15世纪初,奥地利短暂分裂。腓特烈三世(1452-1493年)是第四位当选德皇的哈布斯堡家族成员,后来哈堡家族连任德皇。所谓“德皇”实际上被奥地利大公垄断长达353年(1453-1806年)。

①经过父辈的政治改革和惨淡经营,奥地利哈堡家族在欧洲的影响力大大加强,巧妙的联姻和外交手段让奥地利在1526年获得波西米亚、摩拉维亚、西里西亚、匈牙利的广大土地。奥地利至此成为德意志的最强邦国。②马克西米利安一世(1493-1519年)注重在奥地利发展中央集权,在维也纳设立枢密院、财务署、司法处、办公厅,财税和国防工作也收归中央管理。16世纪中叶,奥地利成为欧洲最早的一批封建君主专制国家。

16世纪中前叶:因继承联姻遗产,查理五世(1519-1556年)建立联统西班牙-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帝国,成为欧洲霸主,奥地利被卷入西法博弈。在国内,宗教改革风起云涌。在国外,土耳其虎视眈眈,屡次向匈牙利发起攻势。16世纪后期:奥地利因继承关系,经常分裂为四个部分,大公珍视自己世代相传的德皇头衔,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维系四分五裂的帝国。

17世纪上半叶:鲁道夫五世和马蒂亚斯的错误政策导致宗教战争,虽然大公彻底失去了统一德意志的可能性,但对奥地利的集权统治得以巩固和加强。17世纪下半叶:利奥波德一世在位时(1640-1705年),实现国势中兴。大力发展农奴制,加强对自由民的剥削,镇压匈牙利和波西米亚起义,奥地利大公国的国力明显提升,在欧洲的政治地位仅次于法、荷、英三大一流强国。1683-1699年,欧根亲王领导奥军赢得大土耳其战争的胜利,全占匈牙利王冠领便是奥地利国力骤增的证明。

二、霍亨索伦家族入主普鲁士公国

10世纪,最早的霍亨索伦家族在瑞士索伦山起家,至12世纪成为纽伦堡城主。1415年,霍亨索伦的代表腓特烈一世接受德皇册封,成为勃兰登堡选侯,其家族后裔在此统治长达503年(1415-1918年)。勃兰登堡在日耳曼-斯拉夫民族的交界处,战事频繁,历代勃兰登堡选侯久经沙场,作战经验都比较丰富,居民也有尚武精神。16世纪上叶,在宗教改革和德意志内战中,勃兰登堡选侯接受路德派思想,很快成为新教阵营的重要成员。

最早在普鲁士地区建立国家的是条顿骑士团国(1224-1525年),最后一任大团长阿尔布雷希特来自霍亨索伦家族。他是虔诚的路德派教徒,决定将骑士团世俗化,与罗马教廷脱离关系。1525年,骑士团国转身成为普鲁士公国(1525-1701年)。这也是欧洲第一个独立的新教国家。因《托伦和约》的规定,西普鲁士已是波兰的直属领地,公国只统领有东普鲁士,且是波兰的藩国。

三、普鲁士王国:后起之秀

17世纪中前叶:1618年,普鲁士王族绝嗣,同属霍亨索伦家族的西吉斯蒙德不惜向波兰人称臣以扩张土地。波兰的藩属国普鲁士公国和德意志的诸侯国勃兰登堡选侯国合并为统一国家。1648年,新教联盟大获胜利,恰逢波兰的“大洪水时代”,以军事和政治才能闻名的“大选侯”腓特烈·威廉(1640-1688年)趁机夺取东部波美拉尼亚和威悉河、易北河流域的一些小领地。1657年,帮助波兰抗击瑞典,获取东普鲁士。1660年,借战胜之良机脱离和波兰的臣属关系。

17世纪中后叶:勃兰登堡快速崛起为仅次于奥地利的德意志第二大强邦。腓特烈·威廉①镇压各地反抗运动,在东普鲁士的柯尼斯堡建立首都,设立中央部门,实现君主专制集权。②允许容克贵族对农民肆意剥削,强化农奴制,把军官征召和退隐体系和容克制度结合,驯服旧贵族,亦发展了农业。③建立一支战斗力突出、规模庞大的常备军,通过接收法国胡格诺难民,倚重法国将军,强调普鲁士精神,塑造“军国主义”典范。④参与法荷战争,支援荷兰,为普鲁士赢得声望和财富。

17-18世纪之交:腓特烈一世(1688-1713年)是普鲁士王国-德意志帝国霍亨索伦王朝历史上的第一位统治者。他的父亲是欧陆名将“大选侯”,母亲是荷兰执政亨德里克的女儿。在大同盟战争中,勃兰登堡军队表现出色,为欧洲同僚侧目。在英国光荣革命发生时,他力挺荷兰执政奥兰治亲王西征英国,调拨名将绍姆贝格支援立宪党。

1701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爆发,就在德皇利奥波德陷入被孤立的窘境时,腓特烈率先支援奥地利以对抗法国。1701年,德皇密约册封腓特烈为“在普鲁士的国王”。普鲁士王国(1701-1871年)在新世纪的第一年出现在欧洲的历史舞台上。1713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结束,普鲁士获得不少土地,为普鲁士逐鹿欧洲打下基础。但这些新占领地的位置比较分散,亟待后代君主加以统合。

四、奥地利霸业:昙花一现

1713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后,奥地利收获最丰,赢取西班牙在欧洲除伊比利亚以外的全部领地,原本的“霸主”法国面临经济总崩溃,英国的主要发展方向在海外殖民地,卡尔五世(1711-1740年)治下的奥地利成为新任欧陆霸主。1720年,奥、法、英、荷发起四国同盟战争,联合打压对失去土地耿耿于怀的西班牙。此战的主要特点是只在海上进行,西班牙败绩连连,腓力五世(1700-1746年)被迫求和。战后,奥地利势力更盛。

虚假繁荣下的奥地利实际上危机四伏。①政治上:查理五世自认是路易十四事业的继承人,模仿法国的文化建设和艺术魅力,学习西班牙的宫廷礼仪和权杖服饰,加强专制君主特权建设。②经济上:因对外战争不断,财税压力很大,国库入不敷出,大小贵族不满于政府的加税政策。资本主义发展阻力较大,生产力在欧洲强国中处于落后水平。③军事上:奥地利的强盛非常短暂,在波兰王位继承战争、两次土奥战争中暴露了军队的疲惫。

波兰王位继承战争(1733-1738年)爆发起因是波兰多数贵族提名的列琴斯坦是法王路易十五的岳父,同属波旁王朝的法国、西班牙、两西西里支持波兰。法国-波兰同盟的建立是沙俄、奥地利不想看到的,沙俄自击败瑞典以后一直急于证明本国的军事实力,奥地利自认为有实力赢得胜利。1733-1735年,法军大败奥军。英国见均势可能被破坏,调停各方,最终仍由俄、奥拥戴的奥古斯都三世继位。

此战之后,①奥地利的军事弱势充分暴露,普鲁士产生与奥地利一战的野心,酝酿了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②波兰深受大国政治之害,完全沦为列强宰割的对象,尤其是俄-奥拥戴的国王继位,说明俄国对波兰政治影响之深。③此战是俄国第一次卷入和西欧国家的军事冲突,欧陆制衡体系逐渐成型。

六、普鲁士晋为军事强国

腓特烈一世在位时(1688-1713年),普鲁士参与两次欧洲大战,赢得英、奥等传统大国的肯定,加之外部形势的好转,外交地位骤升。他和父亲威廉·腓特烈一般重用容克贵族,容克地主的庄园经济是王国的经济支柱。容克贵族(Jungherr)意为“地主之子”,泛指普鲁士的贵族地主阶级,原本易北河流域是斯拉夫区,殖民骑士的后代在此繁衍成为容克贵族,拥有大量庄园,思想封建保守,但对外战斗力强。

腓特烈·威廉一世(1713-1740年)号称“士兵王”,是普鲁士王国的第二位国王。他继承的是一个面积较大,但土地零散,人口不多,但战斗力比较强,生产积极性高,但生产率比较低的新晋强国。①外战上,他参与大北方战争。1720年,帮助俄国击败卡尔十二世领导的强大瑞典军,瑞典衰落为三流国家,普鲁士为德意志赢得丢失200多年的波美拉尼亚。②军事备战上,以容克地主为核心组建普鲁士军队,军队人数从4万增加到8万(占总人口的4%),普鲁士的鲁军规模蹿升至欧洲第三,仅次于法、俄。

③在文化政策上,他鄙视学问,禁止学习法国文学、拉丁文、音乐、哲学。与之相比,萨克森-波兰国王奥古斯特二世大搞附庸风雅的文化建设,萨克森国王自称德累斯顿是德意志世界的雅典,普鲁士的首都柏林是德意志的斯巴达,“士兵王”听后却很高兴,欲和萨克森结盟。④在国民管理上,他过于严厉,完全以军训作风对待臣民,使普鲁士国家变成一个大号的军队。⑤在外交上,亲近法国和奥地利,疏远英国和俄国,与他的儿子不同。

七、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

1740年,新继位的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率先发难,入侵西里西亚,战争爆发。1741年,普鲁士-法国结成秘密同盟。很快,西班牙、萨克森、巴伐利亚、那不勒斯、撒丁、瑞典都投入反对奥地利的战争。1742年,奥地利和普鲁士签订《柏林和约》,把自然资源最丰富,人口最稠密的欧洲纺织中心西里西亚割让给普鲁士。1743年,为维护欧陆均势,英国向奥地利增援。

1713-1743年间,英法在国际事务上曾经保持一致态度,但英法的根本利益是矛盾的,这个不稳定的联盟终于瓦解。1743年,英国-奥地利联军向法国宣战。1744年,因夺取西里西亚而退出战争的普鲁士不宣而战攻打奥地利的新盟友萨克森,进军波西米亚。此战已经从王位继承战争演变为大国争霸战争,是英-奥同盟和法-普同盟的战争,在性质上也接近于英法争霸。

1745年,英法战争的扩大到海上,不久,海战在亚洲、非洲和美洲殖民地等各处展开。1747年,奥地利争取到俄国的支持,俄军进入战场,法国终于决定议和。1748年,双方在法国签订《亚琛和约》。规定:特蕾莎继承王位,但有条件地承认其后裔的继承权,普鲁士拥有西里西亚,法国把南尼德兰归还奥地利,法国承认英国汉诺威王朝的合法性,法国和英国互相交换几个对方更需要的指定殖民地,重申英国的奴隶贸易优先权。

此战的历史影响:①英法矛盾没有解决,英国知道要彻底击败法国不仅要依靠海军,还需要一支强大的陆军。②普奥矛盾没有解决,普鲁士打破了德意志邦国的稳定秩序,与奥地利结仇,尤其是特蕾莎大公急于报复蛮不讲理的普鲁士。③欧洲五强格局雏形产生。英国仍然是欧洲霸主。法国有意愿,也有一定的条件参与争霸。俄国第二次参与到西欧国家的冲突中。奥地利虽然沦为战场,但经受住考验,国家变得更团结和有活力。普鲁士的列强地位得到肯定。

此战的和约并不是真正的和约,注定是暂时的休战,各国加紧备战强军和调整外交关系。①欧洲发生“外交革命”,即“联盟颠倒”。②奥地利为夺回西里西亚,放下多年来的法奥矛盾,主动结盟,遏制崛起的普鲁士。③普鲁士的腓特烈二世在完成战略目标后,已不满于法国的霸权,双方在莱茵河的发展战略出现冲突,法普矛盾产生。④英法矛盾更加激化,第二次英法百年战争进入高潮(1683-1815年),英国的欧洲领地汉诺威受到法国的一再威胁。⑤英国认为新晋强国普鲁士有能力帮助英国保护汉诺威,也可侧翼钳制法国,英普同盟首次形成。

八、特蕾莎母子的“开明专制”

18世纪中后叶,受启蒙运动的影响,“开明专制”思想在欧洲流行。这一思想从君主专制演化而来,但否定了君权神授的合法性,认为人民服从的是君王的命令或法律而非君王本身,要求君主容许民众享有一定的自由权利和私有产权。著名的开明君主有:①俄国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1762-1796年)。②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三世(1759-1788年)。③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三世(1771-1792年)。④丹麦和挪威国王克里斯蒂安七世(1766-1808年)。⑤葡萄牙国王若泽一世(1750-1777年)。

在德意志地区,①奥地利女大公玛丽亚·特蕾莎(1745-1780年)和其子大公约瑟夫二世(1780-1790年)是著名的开明君主,“特蕾莎母子改革”带领奥地利从继承战争的阴霾中走出,以更高昂的姿态面对新世纪的欧洲繁荣。②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1740-1786年)将启蒙思想带入文化上相当落后的普鲁士,通过一系列改革加强了普鲁士的专制统治,普鲁士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发展,强国地位已经稳固。18世纪后半叶,奥、普在德意志世界的领袖地位确立,“德意志二元现象”被普遍承认。

哈布斯堡奥地利在特蕾莎改革以前的行政和经济基础是采邑制和农奴制,比英、法要落后很多。特蕾莎的主要改革方向:以考尼茨公爵为首相(1753-1794年)①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机构,在维也纳设立“国务会议”和各司总局,在地方建立“代办和财务处”和“县公署”,采邑贵族被排挤。②宗教改革,解散保守腐朽的耶稣会,以宗教宽容换取社会和谐,吸引技术移民。③奖励工商业,实现保护关税,成立国家工场,增加国家收入。④模仿普鲁士的募兵制,设立常备军,军队规模达30万。

奥地利的国家发展:①维也纳成为欧洲的大都会,以巴洛克风格和现代化设施著称,美景宫和美泉宫是城市地标。②通过三次瓜分波兰,国土面积和人口明显增加。奥地利的“开明专制”是有限的:①加强对人民的控制,设立帝国警察,对书报和舆论的管控严苛,监禁、苦役、惩罚制度严厉。②改革操之过急,很多方面的改革细则不准,没有经过酝酿准备,最终无法落实,很多新规在贵族的斥责声中直接被取消。

九、腓特烈大帝改革

腓特烈大帝是普鲁士霸业的奠基人,18世纪欧洲的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和艺术家。他治下的国家面积达30万平方公里,人口达860万。他在国内推行一系列的改革:①加强中央集权,改组官僚体系,创立中央银行,建立邮政系统,加强政府在军事、外交、经济方面的统治力。继续贯彻始于“大选侯”的“普鲁士精神”,以军国主义政策为根本方针。

②实行重商主义,保护工商业,招揽外国移民,疏通道路,鼓励垦荒,废除农奴制,增加生产效率,统一币制,保护贸易。③强化财税系统的管理,国库大大充盈,普鲁士在欧洲素来以高效著称,在税率不算太高的情况下财政收入超过同期的俄国。④维持一支非常庞大的军队,规模达20多万,军费收入经常达到财政开支的八成,先后参与两次西里西亚战争、七年战争。

⑤将启蒙思想的风气带入普鲁士,标榜科学和理性,开办学校,发展科学事业,向男子居民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宣布宗教宽容,允许法官独立审判。他的“开明专制”在本质上仍是典型的专制主义。⑥他的军事才能极高,得到同时代各国名将的一致肯定,他的《战争原理》发展了从古斯塔夫以来,经过蒂雷纳子爵、马尔伯罗公爵、欧根亲王、萨克森伯爵不断探索而最终成型的现代战役学,是拿破仑的启蒙导师。

十、19世纪上叶的资本主义发展

在拿破仑战争初期,普鲁士保持中立,奥地利在对法战争中损失惨重。拿破仑战争后期,普鲁士因感受到深重的威胁而卷入战争,为第六次反法同盟的最终胜利做出重大贡献。奥地利参与全部的七次反法同盟。在战后,组织维也纳会议,由奥地利首相梅特涅主导设计了欧洲的新秩序——维也纳体系。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奥地利、普鲁士和沙俄结盟,建立封建反动性质特别突出的“神圣同盟”。

维也纳会议设计组建了德意志邦联,成员包括34个邦和4个自由市,奥地利担任邦联主席,普鲁士任副主席。这个建立在神圣罗马帝国废墟上的邦联,比莱茵邦联还要松散,没有武装力量和中央政府,小邦们有全部主权,但在外交活动上依附于奥地利和普鲁士,南德的一些邦国比较亲近法国。虽然梅特涅极力镇压革命,但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已经促进了德意志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发展,是无法遏制的。

19世纪前期,德意志的资本主义发展迅猛:①《拿破仑法典》在各国的推行,直接导致行会制度和农奴制度瓦解,大陆封锁又刺激了德意志民族工业的发展。②1807年,普鲁士首相施泰因改革:废除农奴制和一切人身隶属关系,原有的契约关系全部取消,扶持工商业发展。③1810-1822年,哈登堡改革:模仿法国大革命时期政策,帮助农民赎买土地,完成施泰因的未尽事业,完善农业立法,废除国内关税。两任普相改革被合称为“施泰因-哈登堡改革”。

④1820-1830年代,为尽快摆脱落后局面,促进经济腾飞。德国各邦都高度强调国家干预工业的作用。普鲁士仿效英国先进模式,颁布《专利法》和《铁路法》。1825年,普鲁士推行义务教育制度,是全世界最早落实少儿教育的国家,国民素质水平大幅提升。⑤李斯特的“幼稚工业保护论”为政府保护新兴民族工业提供了理论依据。⑥普鲁士的传统容克贵族在政府主导的影响下,逐渐转型为资本主义农场主,形成“普鲁士式道路”。

十一、1848年革命的社会背景

1834年,在普鲁士的推动下,北、中、南三个关税同盟合并,德意志关税同盟建立。参与同盟的有18个国家。同盟内互相废除关税,相互贸易免税,统一制定税法,拆除同盟内全部税卡。但经济阻碍仍然很大:货币和度量衡的不统一,各邦主权太大,过境手续复杂。总的来说,已经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德国的市场环境。这也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独立国家间在没有政治联合的情况下就组建经济同盟。在梅特涅的反对下,奥地利和汉堡没有加入。

1820-1840年间,德国的工业产值增长接近100%。1830年代,工业革命的春风已经吹遍德意志的每一片土地,建立关税同盟实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到1845年,普鲁士境内的铁路长度已经达2000多公里。蒸汽机有1100多台。柏林从政治商业城市变为工业城市。1840年代,德国的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新高度,但和英法的差距还很大,这就要求德国进一步消除封建因素,在普鲁士等发达邦国,资产阶级革命成为首要任务。

奥地利帝国境内有20多个民族。德意志人只有500万,马扎尔人、捷克人等被压迫民族的反抗情绪比较强烈。但梅特涅一直在镇压民族解放运动。1830-1840年代,比普鲁士和北德各邦稍晚,奥地利进入资本主义的高速发展期,维也纳、伦巴第、威尼西亚成为工业中心。捷克的工业基础最好,纺织机已经有10万台。因为封建势力强大,奥地利的工业发展远远落后于英法,农村的封建关系还很顽固。因此,奥地利人民的首要任务是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民族国家,再实现资产阶级专政。

十二、德国三月革命和奥地利民族起义

1848年,德国爆发三月革命。最先起义的是巴登,巴伐利亚等邦紧随其后,柏林成为革命的中心。在普鲁士,柏林成为德国革命的中心,腓特烈·威廉四世试图镇压革命而没有成功。在奥地利,维也纳的武装起义进入高潮,斐迪南一世被迫让梅特涅辞职,答应改组内阁,召开制宪国民议会。革命在各个邦国大获成功。至5月,各邦的资产阶级自由派政府基本都已经组建。

三月革命的主力军是无产阶级工人,但最终得利的是资产阶级,他们对工人的忌惮心理很强,因此推动的宪法保守色彩浓郁。1848年5月,各邦资产阶级代表在法兰克福召开全德制宪国民会议。会上的代表分为两派,一是“小德意志派”,主张排斥奥地利,以普鲁士为国家领袖。二是奥地利首相主导的“大德意志派”,希望由奥地利帝国和各邦组建中欧帝国。因为与会代表的软弱性,最后勉强推举奥地利大公约翰任帝国元首,遭到奥皇的拒绝。

1848年10月,维也纳起义宣告失败。奥地利的反动统治已经恢复。11月,普鲁士反革命政变成功,国王重新回到柏林。1849年3月,进展非常缓慢的制宪会议在全德革命已经失败的情况下才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法兰克福的自由派代表这次选举普王为德意志皇帝。但威廉四世害怕他的称帝会遭至奥地利和沙俄的联合绞杀,因此拒绝。德国各邦纷纷拒绝新宪法。为表示对旧邦联的忠诚,普王甚至向奥皇称臣以表敬意,即“奥尔米茨之耻”。

1849年5月,德意志革命进入最后阶段,人民掀起维护帝国宪法的运动,但都遭到镇压。法兰克福议会的参会者面对现实,充满恐惧,大部分在清场解散的恐吓下逃亡外国。但革命给思想最先进的普鲁士切实带来变化:普王在1848年和1850年颁布过两个比较进步的宪法,成立两院制议会,但下院权力很受限制,总体来说,普鲁士的专制仍是显而易见的。在农业上,1850年的《调整地主和农民关系法》加速了农民赎买土地的进程。

奥地利的专制统治很牢固。维也纳1848年3月、5月、10月起义没能震撼到维也纳的集权统治。在少数民族区域,起义浪潮势力更大:1848年6月,捷克起义,掀起泛斯拉夫运动。1848年3月,匈牙利的佩斯起义,斐多菲为首的革命者通过《十二条》。斐迪南大公本来已经让步,革命初步获得胜利。但革命胜利却让内部矛盾加剧,削弱了革命集团的力量。1849年6-8月,在奥军镇压匈牙利无果的情况下,俄国干涉镇压了匈牙利起义。

十三、德意志统一:走“普鲁士道路”

经历1848年革命的洗礼,德意志邦联重建,各邦的君主制传统恢复。1850-1860年代,德意志的工业快速发展,产值已超越法国。铁路运输部门成为经济增长的中心。工厂数量猛增,工业投资大大增加,冶金、采矿、煤炭、机器制造业等领域因军事需要而增长很快。农业方面,因为农奴解放,自由劳动力在全德市场上流动,预备工人相当充足。容克贵族获得农民赎买的巨额资金,有能力把农奴制庄园转变为资本主义农场,“普鲁士道路”进展顺利。

1850年代末,德意志统一的呼声已经形成一个强大的运动。①资产阶级的现实需要,要求政治改革。②广大人民渴望结束分裂,实现民族统一。③意大利民族解放运动对德意志的刺激作用。④自由派通过集会来呼吁统一。⑤1859年,“民族同盟”建立,同盟内的学者包括很多德国名流,他们从理论上论证普鲁士领导国家统一的必要性。⑥奥地利是统一的最大障碍,它只想维持“德意志邦联”,主要任务是维系自己的大帝国,不在意德意志民族统一。

“普鲁士道路”受广大人民支持的原因:①军事力量雄厚。②经济政策博得资产阶级好感。③1850年的立宪和新议会引发资产阶级幻想。④作为抵抗拿破仑的先锋,是德意志爱国主义的故乡。⑤普鲁士的统治阶级力量雄厚,且生机勃勃。⑥普鲁士有欧洲最强大的鲁军,军队作战经验丰富,有统一的能力。⑦工农业发达,完全领先于周边各国。⑧行政和教育系统完善,有领导力。⑨容克贵族和资产阶级利益上存在一致性,迫切要求统一。

十四、普丹战争和普奥战争

俾斯麦(1815-1898年)是德意志统一的关键人物。出身贵族家庭,被誉为“头号保守派容克”,曾组织武装试图镇压三月革命。他是顽固的专制主义者,有强烈的权力欲,崇尚暴力,反对人文主义和自由主义。1860年,陆军部长提案扩充军备,进行军事改革,但自由派议会害怕保守派势力滋长,以1850宪法为依据驳回提案。普王无奈下启用新首相俾斯麦以解决冲突。1862年,在“宪法危机”的阴霾下,俾斯麦就任,发表“铁血演讲”,从此有“铁血宰相”的称号。俾斯麦无法真正解决和议员的冲突,索性永久中止议会,以加速德意志统一进程换取各界支持。

进步党在强大的帝国军队面前显得软弱不堪,工人阶级也意识到与资本家的合作不会得利,1863年5月成立的“全德工人联合会”转而寻求和俾斯麦的合作,德国国内政局逐渐稳定。就在俾斯麦筹划与奥地利死战之际,丹麦将石勒苏益格并入丹麦国土,引发德丹领土纠纷。1864年,在全民德意志情绪高涨的情况下,普鲁士-奥地利结盟,发动普丹战争。弱小的丹麦很快战败,签订《维也纳和约》把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割让给普奥,普奥各占其一。

在对奥地利决战前,普鲁士要先稳定外部环境。①争取到英国的不干预,在俄国镇压波兰起义时表示支持换取俄国的不干预,许诺法国可获得在尼德兰的土地以换取不干预普奥战争。②与意大利签约,南北策应夹击奥地利。③提案建设“全德会议”,以换取资产阶级支持。1866年6月,普奥开战,战争出奇之快,七周之内,奥地利就宣告战败。尽管有许多邦国站在奥地利的一边,但普鲁士施加宽恕和恩惠,换取到各邦的妥协和恭顺。

普奥在8月签署《布拉格和约》,普鲁士给予宽大条件,不占领奥地利的任何土地,但要求奥地利退出并解散德意志邦联。最关键的是:奥地利承认了普鲁士组建的北德意志联邦。联邦的成员包括美因河以北的19个邦和3个自由市,仅有巴伐利亚等南德四邦仍亲善于法国。联邦有统一议会,军政和外交大权由普鲁士掌握,主席是普王,总理是俾斯麦。联邦已有明显的统一国家性质,是促成统一的决定性步骤。多民族的奥地利已然被逐出德意志。

十五、普法战争和德意志帝国建立

从黎塞留开始,法国执行“德意志割据”政策已有250多年的历史,拿破仑三世加紧了对普的压制行动。1868-1870年,在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上,反对霍亨索伦家族继任。1867年,提议将巴伐利亚的部分地区并入法国,俾斯麦故意将此信息与巴君主共享,引发南德四邦恐慌。在民族主义情绪逐渐高涨的情况下,1870年7月,在俾斯麦的诱惑下,法国主动向德意志宣战,普法战争爆发。9月,色当战役,法军惨败,拿破仑三世投降。

在普法战争中,南德四邦和北德联邦并肩作战,痛击旧欧陆霸主法国。1871年1月,普王威廉一世在巴黎凡尔赛宫的镜厅加冕为德意志皇帝(1871-1888年)。德意志帝国(1871-1918年)就此建立。在全德爱国主义情绪高涨的情况下,德意志终于实现统一。德国的资产阶级实力强大,国内市场亦完成统一,资本主义进入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阶段,带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至19世纪末已是欧陆首屈一指的工业强国。

在德意志统一的进程当中,资产阶级的自由党一度阻扰军事改革,但在当时德国,政治自由和民族统一不可兼得,最终舍自由而换统一。普法战争之后,任何反对俾斯麦,反对“铁血政策”的声音都没有了,全国在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下走向大团结。但“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保留了专制君主、官僚警察、容克贵族、军国主义思想等封建残余,上层政治结构非常传统,这使德国成为未来欧洲最富有侵略性的国家。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