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号第1184篇推文 ·
《欧洲史》(三册)
作者 :[英]诺曼·戴维斯(Norman Davies)
译者:刘北成 郭方等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内容简介
《欧洲史》是英国历史学家诺曼·戴维斯的代表作。它为欧洲历史设计出一种时间和空间的坐标系统,呈现出难得一见的整体史印象。它将传统叙述方式与特写结合,容纳了经常被严肃历史学家忽略的各种奇特事物和思想,成为近年来深具价值和说服力的欧洲通史作品。
《欧洲史:古典时代(史前—公元337)》是“欧洲”正式亮相之前这片陆地的历史。欧洲不是独立的“大陆”,而是 一个“半岛”。地貌、气候、地质和动物群落共同营造了一个良性的环境,这是理解欧洲历史的基础。古希腊的历史跨越了1000多年的时间,在其全盛期,希腊人在各个领域爆发式地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以内聚力著称的罗马的崛起则预示着一种新型陆上强国对“海岸线文明”的征服。吸收了希腊文化的罗马,成了一个文化混血儿,主宰了此后数百年的罗马帝国政治文化生活,直到新的文化基础——基督教出现。
《欧洲史:帝国时代(约330—1493)》讲述的是欧洲中世纪的历史。中世纪的中心主题,是将基督教重新组织成一种新的帝国制度:第一步是查理曼加冕,最后一步是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自称沙皇。而这种新制度的基础,与维京人、马扎尔人、蒙古人等周边民族的活动密不可分。随着新民族的加入,基督教共同体不断扩大,这个共同体的内部则酝酿着分裂与衰败。到中世纪晚期,人们认识到基督教会已如疾病缠身,但对于如何医治它却束手无策,黑死病被当成上帝对基督教世界的罪恶的惩罚。不过,黑暗的社会里已蕴藏着变化与革新的倾向,可以说,中世纪晚期的欧洲人是生于灾患的婴儿。
《欧洲史:转型时代(约1450—1914)》始于文艺复兴,止于“一战”。文艺复兴粉碎了中世纪文明的精神力量,启动了欧洲向现代蜕变的过程。宗教改革之后,理性与信仰之间的协调并未出现,政治上进入“绝对主义时代”。但绝对主义最终被证明是一场令人沮丧的失败。作为绝对主义君主的代表,法王路易十四创立的“旧制度”以革命而告终,这场革命使得整整一代人陷入混乱、战争和令人不安的革新运动之中。随着革命的平息,现代化开始发挥作用,欧洲进入高歌猛进的19世纪,蒸汽机车、煤气厂和发电机广泛普及。到了20世纪,身处迅速变化的世界,人们开始意识到自身的脆弱,渴望回归虔诚与修行,基督教文化有复苏之势,传教士与工程师一道踏遍世界的各个角落。
作者简介
诺曼·戴维斯(Norman Davies),英国历史学家,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皇家历史学会会员,伦敦大学学院荣休教授,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荣誉教授,知名中东欧史专家。著有《欧洲史》《消失的王国》《上帝的游乐场:波兰史》《另一片天空下》等17部著作,作品被翻译成波兰文、德文、法文等十几种文字。因其对历史研究的贡献,戴维斯获得了英国圣米迦勒及圣乔治三等勋章,波兰国家勋章、白鹰勋章。
早年的成长岁月塑造了戴维斯终生的欧洲视野。1958年,19岁的戴维斯和几个毕业生从故乡兰开夏郡启程,开车穿行欧陆,到达伊斯兰布尔。青年时期的戴维斯求学生涯遍及英、法、意、波等欧洲国家。与多数学者不同,在开启学术事业之前,戴维斯做了四年的中小学教师,这段经历为他简单而清晰的叙述风格奠定了基础。此后,他在伦敦大学学院、牛津大学等院校从事研究和教学,系统出版关于中东欧和欧洲历史的著作,并参与电视节目制作,广受欢迎。从学术岗位退休后,戴维斯继续旅行、写作、演讲,不断获得世界各地的荣誉。
目录
中文版序言 欧洲——一部历史,从史前到当代
序 言
欧罗巴的传说
导 言
第1章 半岛:环境与史前时期
第2章 希腊:古代希腊
第3章 罗马:古代罗马,公元前753—公元337
正文注释
知识窗注释
第4章 起点:欧洲的诞生,约330—800
第5章 中世纪:中世纪,约750—1270
第6章 危机:危机中的基督教世界,约1250—1493
正文注释
知识窗注释
第7章 再生: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约1450—1670
第8章 启蒙:启蒙运动与绝对主义,约1650—1789
第9章 革命:动乱的大陆,约1770—1815
第10章 动力:世界的发电站,1815—1914
正文注释
知识窗注释
序言
本书没有包含多少原创性内容。因为这个题目的大多数方面都被以前的历史学家彻底研究过,很少需要再进行第一手的研究。本书的独特性唯在于对内容的选择、重新安排和表现方式。其主要目的是为欧洲历史设计出一种时间和空间的坐标系统,并通过引入由一系列丰富多样的主题所构成的框架,表现出一种难能可贵的整体史印象。
学术性注释保持在最小限度,对于能够在公认的任何参考著作中查到的史实和论述不注明出处。在参考书中,我必须特别提到的是29卷本《不列颠百科全书》( The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第11 版,1910—1911年),它远胜过后续的所有版本。本书只对不为人熟知的引文和超出标准教科书范围的资料来源加以注释。书的正文并不必然与所引著作的解释观点一致:“正文中阐述的学说观点与注释中的参考著作并不总是一致,这一点不足为奇。”
作为本书写作基础的学术思考会在《导言》中说明,但对它的结构需要做一些解释。
本书正文是按照几个不同的层面编写的。叙述性的章节主体纵览了从史前史到现今的整个欧洲的历史。它们从第1章覆盖了头500万年的遥远视点逐渐推进,直至相对靠近的焦点,包含了20个世纪,几乎每年一页。每章有一系列特别的“知识窗”,用长焦镜头在时间长流中截取较窄的主题加以说明。每章均从一个特定的最佳视点对整个欧洲大陆推一个广角“快照”作为结束。整体的效果也许像一个历史图片集,其中全景场面与详细介绍和特写图片相得益彰。我希望读者通过这些不同层次的知识来更精确地了解历史。当然,我们不能指望一部综合性著作能符合有着相当不同的目的的学术专著的标准。
主要的章节遵循欧洲历史的通行结构。它们为其他的所有主题和内容的安排提供了年代上和地理上的基本框架。它们聚焦“以事件为基础的历史”——主要的政治分区、文化运动和社会经济趋势——历史学家们据此将大量的信息分解为可以处理的(虽然必然是人为的) 单位。年代的重点在中世纪和近现代,在这段时期才存在一个可见的欧洲实体。本书的地理范围旨在公平地涵盖从大西洋到乌拉尔山脉的欧洲半岛所有地区。
对于每个时期本书都尽力克服“欧洲中心论”和“西方文明”的偏见(见本书《导言》部分,第16—19页、第19—31页)。但是作为一部欧洲史著作,其叙述不可能超出欧洲本身的边界。本书适当地突出了一些因时而异的论题的重要性,如伊斯兰教、殖民主义或欧洲海外移民。对于东欧的事态,本书也给予其适当的突出地位。只要合适,它们就会被结合到影响整个大陆的主要论题之中。在阐述蛮族入侵、文艺复兴或法国大革命这类常常看上去只与西部有关的主题时, 东部因素也会被纳入考察范围。给予斯拉夫人的篇幅可以说是由于他们是欧洲最大的民族。本书对各民族的历史通常都会进行概述,但是对无国家的民族也给予了关注,而不是只限于民族国家。对于少数群体,从异教徒、麻风病人到犹太人、吉卜赛人和穆斯林,本书都没有遗漏。
在后面的各章中,“ 历史的同盟计划”(allied scheme of history)的优先顺序没有被遵循(见本书《导言》,第39—42页)。它们也没有被批驳。
设置“知识窗”是要达到如下几个目的。它们关注各种细节,这些细节在综合性的历史写作的概括和简化中不会出现。它们有时介绍的论题跨越了各主要章节的界限;它们描绘了各种奇特的事物、奇特的思想和不重要的支流,这些是过于严肃的历史学家们通常会忽略的。最重要的是,选择它们是为了对新近研究的“新方法、新学术、新领域”予以尽可能多的速览。它们提供了60个左右的知识门类的典型样本,尽可能广泛地分布在各章的各时期、地点和论题中。由于书的篇幅、出版者的耐心和作者的毅力这些人为原因,最初的“知识窗”目录不得不予以缩减。虽然如此,我还是希望这种总的说来像点彩画式的技术能加深读者的印象,即使点彩的数量少了一些。
“快照”用来超越欧洲的变化地图,进行一系列全景式的总体观察。它们定格了按年代叙事的结构,通常是在有重要象征意义的时刻, 暂时停止向长远的时间和广袤的领土冲锋。它们可以帮助读者松一口气,观察随时随地都在发生的各种转变。它们有意从一个单一的有利视点聚焦,没有试图权衡观点和可选视角的多元性(无疑是存在的)。在这方面它们毫不掩饰自己的主观和印象主义。在一些例子中,它们接近有争议的“派别”领域,将已知事件与没有根据的猜测和推论结合在一起。像本书的其他几个部分那样,它们可能会被判定为超出了学术论证和分析的传统界限。若是如此,它们将不仅唤起人们对欧洲历史多样性的关注,还将唤起人们对观察欧洲的视角的多样性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