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国别视域下的欧洲史研究

原标题:区域国别视域下的欧洲史研究

9月17—18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举办了“纪念齐思和先生诞辰115周年暨第三届北京大学欧洲史博士生论坛”。来自国内外高校的80余位青年学者围绕欧洲的过去、现在与发展前景进行了交流。

第一,跨国网络与全球互联。欧洲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极大地改变了欧洲乃至世界的面貌。罗马大学文哲学院的谢斯杰通过分析2020年罗马教廷开放的最新档案,研究了西方国家在1942年罗马教廷与重庆政府建交过程中的影响。他认为,双方建交过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背景下反法西斯同盟与轴心国在外交领域争夺的缩影。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的王心同关注了朝鲜战争期间英美在缅甸政策上的分歧与协调,认为分歧的原因在于美英之间冷战意识和帝国意识的冲突,协调的结果是美国取代英国在缅甸的主导地位。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的范继敏以20世纪80年代西德和平运动为考察对象,认为反美主义既是科尔政府强加于西德和平运动的标签,也是西德和平运动在政治表达与行动中的重要因素,深刻影响了运动的进程。

欧洲内部的交流与互动塑造了当代欧洲的形态。随着国际政局的变化,两德统一的呼声高涨,英国政府却一改前态,公开反对德国统一。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的左萍分析了时任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态度,认为英国政府此举从本国利益出发,损害了英德关系。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王叶伟认为,阿尔巴尼亚领导人霍查支持科索沃地位自决,为科索沃带来了四十余年的和平,同时也助长了科索沃地区民族主义的滋长,埋下了矛盾与动荡的种子。战后初期,德国被美、苏、英、法四国分区占领,盟国宣称支持德国统一。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的杨佳研究了1945—1948年盟国对德占领方案的演变,认为盟国在此期间灵活运用了分区与整体两个原则,以实现本国利益最大化。

人类与疾病的斗争深刻影响了人类历史的整体进程。1918年大流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全球性流行病的暴发,其在全球范围内造成的死亡人数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战斗伤亡人数的三倍。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的朱敏认为,大流感影响了战局的发展和社会各个阶层的日常生活,侵袭了巴黎和会的参会政要,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影响世界格局重构的重要因素之一。20世纪初,昏睡病在非洲大规模暴发。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陆晓燕认为,一方面应对昏睡病的跨国医疗合作促进了热带医学的发展,另一方面医疗实践中的不合理与不平等也为殖民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第二,在跨学科框架下进行全面研究。跨学科是区域与国别研究的显著特征。北京大学法学院的李旭从战争法角度回溯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对德国实施的经济制裁,指出经济制裁模糊了战斗人员与非战斗人员、中立国与交战国之间的边界,重塑了战争法体系,无法真正避免战争的爆发。德国慕尼黑大学德语系的曹旸从文学史角度解读了二战期间德国流亡作家对“德意志性”的讨论,认为以布莱希特为代表的德国流亡知识分子不满于同盟国把纳粹的诞生归因于德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他们试图将德国人民与纳粹分子区分开来,为德意志民族性正名。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杨于森从国际政治角度分析了19世纪普鲁士铁路国有化的历史原因及影响,认为铁路在军事上的战略价值使得政府大规模干预铁路市场成为历史必然,这一举措同时促进了普鲁士的经济增长与社会稳定。

跨学科视域推动史学研究将关注点从帝王将相转向社会底层,以自下而上的视角剖析历史发展。南京大学历史学院的王钊以16—17世纪英格兰的地方请愿书为依据,追溯请愿制度的缘起与发展,解读近代早期英格兰请愿机制,再现下层人民的生存面貌。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张质雍以15世纪英国乡绅威廉·普拉姆普顿的政治生涯为切入点,探究乡绅这一英国社会中间阶层在15世纪日趋崛起的历史轨迹,也借此管窥15世纪英国地缘政治鲜活的全貌。

不局限于文本阐释,努力拓宽史料来源,也是跨学科视域为史学研究带来的新变化。16世纪时,狂欢节庆典成为教皇在公共领域展示自身形象的重要舞台。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的殷眳分析了庆典过程中的面具、花车游行等意象设计,认为庆典塑造了教皇作为精神领袖与世俗统治者的双重角色,有助于教廷应对宗教改革与民族国家崛起带来的冲击。欧洲冠军联赛是享誉世界的足球盛事,也是欧洲人集体记忆的重要来源。巴黎第一大学历史学系的李惟一关注了欧冠联赛的比赛实况、媒介传播与球迷互动,认为欧冠促进了文化领域的欧洲一体化,帮助塑造欧洲共同身份认同。

第三,理解欧洲重大战略问题。全球性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对欧洲治理提出了更多挑战。天津师范大学欧洲文明研究院的胡金婵认为,脱欧与疫情为英国国际教育带来了更多不确定性,英国政府迅速作出反应,积极促进国际交流范围从欧盟扩大到全球,吸引更多国际人才,同时增加远程教育技术的出口,以缓解疫情带来的影响。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的邱镜霖、沈可嘉以欧盟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而采取的经济措施为研究对象,认为这些措施实现了欧洲经济和货币联盟的再平衡,推动了欧盟财政事务的一体化,而且现有改革有可能成为未来欧盟经济治理的新常态。

从历史中寻找东欧矛盾的根源。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欧各国的后继党面临着不同的历史遗产,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措施。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的吴吉韵以波兰、匈牙利、捷克与保加利亚为案例,展现了差异化的转型路径,认为结构性条件与能动性因素共同塑造了不同的政治竞争力。为应对西方国家对白俄罗斯进行的经济制裁和贸易禁运,白俄罗斯积极推动进口替代政策。白俄罗斯国立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叶玉虎认为白俄罗斯寄予厚望的中小企业实力普遍较弱,难以成为推动进口替代的主导力量。

此次论坛也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齐思和诞辰115周年纪念会。齐思和先生学贯古今、史通中外,不仅是我国世界中古史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而且在西周史、春秋战国史、乾嘉考据史学等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李维主持纪念会并致欢迎词。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资深教授马克垚、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雅讲席教授钱乘旦、北京大学西方古典学中心主任彭小瑜、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孙立新先后致辞,缅怀齐思和先生,并勉励青年学者坚定文化自信,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欧洲史学科贡献力量。

THE END
0.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变法与大同思想研究第四编大同理想在线不论主张世界化之人的动机及基本信念是什么,他们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相当的重要性。因他们有意或无意在作思想上的综合。他们对西方文明的了解有限,自不免粗疏浮浅。但在社会思想领域内,他们毕竟要比纯传统派和西化派体面得多。 康有为社会思想的一面,以及其一生中某些时刻,可归入上述最后一小群人之中。事实上他可说jvzquC41hctrknsqxgr/exr1tggeg{4952837>>543728999;:
1.《近代欧洲的生活与劳作(从15到18世纪)》((法)勒纳尔)简介G·勒纳尔编著的《近代欧洲的生活与劳作(从15-18世纪》是“上海三联人文经典书库”之《近代欧洲的生活与劳作》,全书共分9个章节,对大国经济运作的历史作了详细的阐述。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目录 前言导论:现代早期的经济、社会革命(15、16世纪) 章 西班牙和葡萄牙 1.jvzq<84rtqjve}3fcpmecwl0eqs04;=458=30qyon
2.《世界历史》2022年第3期·国际关系史研究· 1941年纳粹德国对日政策的调整及其影响/李朋、罗一焜(黑龙江大学) 沙巴主权争端与美国的应对政策(1961—1969)/尹蒙蒙(安徽师范大学) ·欧洲史研究· 14-16世纪英国社会的过度消费问题与禁奢法令的实施/徐浩(中国人民大学) 玛丽亚·特蕾西亚的“开明专制”改革与奥地利的近代化转型/邢来顺、jvzq<84kyj4du|s0ep5yuzp1zuwla|onu1ykn|sa35822?442481;8y42481;:9a76?69@<0ujznn
3.近代欧洲的霸权(豆瓣)研究以法国为中心的欧洲近现代史。著作有《世纪末和美好时代的文化》、《时间和习俗的社会史》《近代欧洲社会史》《历史学入门》《近代欧洲史——改变世界的19世纪》等,合著有《美国和法国的革命》《地中海城市周游》等。 目录 ··· 序言 明暗对比中的欧洲 第一章 全球化的先导 第二章 近世欧洲的政治与文jvzquC41dqul0mtwdct/exr1uwhkgly156>46;571
4.外教社大学生英语分级阅读.2年级(豆瓣)简介 他们展现了非凡的力量与才智,他们显示了伟大的正义与仁爱,他们创建了欧洲历史的无比辉煌。他们或威武勇猛,屡建战功;或运筹帷幄,兴国安邦;或矢志改展开短评 打开App写短评 安静地阅读2022-01-06 15:48:41 这本书通过对欧洲历史上一些重要人物的介绍,简要地呈现了自雅典时代至近代的欧洲史,对我这个历史jvzquC41o0jpwkfp0eun1ktqm1yvdsjev1717=78:35
5.尚洁所属二级学科:近代欧洲史 ━━━ 专业特长及近期研究方向 中世纪晚期近代早期欧洲史,文艺复兴意大利史 ━━━ 教育和工作经历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世界历史试验班,获历史学学士(09/2001 - 07/2005)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世界史专业硕博连读,获历史学(世界史方向)博士(09/2005 -jvzquC41yy}/jrxvqt/yqz0gf{/ew4kphu03;:8169467mvo
6.十九世纪的德国女史家把这些传记串联起来,我们甚至可以得到一整部女性视角的近代欧洲史。她的第一任丈夫Friedrich Max Kircheisen也是一位“专业”历史学家,而第二任丈夫Paul Aretz是一位出版商,帮助她出版了大量史传文学作品。人们对于她的研究,目前看来还严重不足。 实际上无论是英国人乔治.古奇的《十九世纪历史学与历史学家》,还是法国人安托万jvzquC41o0jpwkfp0eun1wtvg1>39::4;480
7.朱孝远文集宗教改革与德国近代化道路全本书评《朱孝远文集》包括《宗教改革与德国近代化道路》《学史之道》《意大利文艺复兴研究》《近代欧洲的兴起》《欧洲史研究》《文化兴国的欧洲经验》《德国农民战争的政治目标》《艺术论》、《鲍斯曼命题》。《文集》涵盖作者学术生涯各个时期的优秀思想作品,是其学术成果的总结,用一个东方学者观察西方的视角,客观理性地解读jvzq<84g0fgoimfpi0ipo8utqf{dv|43;2738?=;20nu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