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资料:年民主德国历史概要()历史

节选自(民主德国)维纳·洛赫《德国史》

出版说明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维纳·洛赫于1955-1958年在北京大学历史系讲授德国史。本书就是他当时编写的讲稿,由北京大学历史系世界近代现代史教研室译成中文。

这部讲稿包括自古代到1958年为止的德国历史,重点是近代史和现代史部分。作者在讲稿中对德国的社会经济的发展、阶级斗争、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等作了比较详细、系统的论述,并且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的有关著作来阐明德国历史上的一些问题,提供了较丰富的资料,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

在德国现代史的论述上,可以看出苏共二十次代表大会后作者所受现代修正主义的影响。书中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一些历史事 件作了片面的论断。特别是在《德国在1945年以后的发展(概要)》一章中,对东德和西德及其政党和领导人的评价,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在欧洲的作用以及对战后整个欧洲形势的估价,都有错误,希望读者在阅读时注意分析批判。

本书中译本最初于1959年出版。此次重印时对译文作了一些修订。德国史大事年表,据书中提及的事件,适当地增订了一些条目;书后的参考书目原来只有中文译文,现已将德文原文一并附上;译名对照表亦经重新编制并作了补充以便读者参考。

1976年5月

————————————

第十五章 德国在1945年以后的发展(概要)

一、波茨坦协定

战胜国在缔结这一协定以前,早在战争的最后几年间,举行过一些重要会议和商谈。在这些会议和商谈过程中,德国的各个敌国在解决德国问题上各有不同的看法和计划。这些计划的细节和性质总是由各该国的社会性质决定的。由于反希特勒联盟成员国的社会性质不同《美英是帝国主义的,苏联是社会主义的),关于战后如何处理德国的计划也就从不同的观点出发,一方面是从帝国主义的观点出发,另一方面则是从社会主义的观点出发。卡尔·毕特尔在《波茨坦协定及其他文件》的序中写道:“美英帝国主义想把作为欧洲大国的德国消灭掉,把它肢解为许多软弱无力的小国,把它的工业抢走,那么“这些德国农人和牧人’就再也不能作为竞争者在世界市场上出现,也不能成为帝国主义的冤家对头了。社会主义的苏联关于解决德国问题的高瞻远瞩的政策是和这样的毁灭德国的计划完全对立的。斯大林早在1942年2月23 日就已宣告德意志民族,德意志国家仍将存在,其条件是德国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应被彻底肃清,德国垄断资本的帝国主义势力应被粉碎。”⑴

这样一种消灭统一完整的德国的计划在1941年就已经发表出来了⑵。按照这个计划,德国应该完全瓜分给法国、比利时、荷兰、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⑶。此外,按照这个计划,所有战后余存的德国男女都应该受到绝育手术,以便使德国人在一个世代时间就完全绝种。同时还要禁止使用德国语言,查禁德文书报。还有许多这样以及类似内容的计划,特别在美国(杜德、哈特曼、密勒等).加拿大(介尔伯)和英国(邓肯、安吉格劳利莫等)被提出来,并传播着;常常还在略加增删之后即为各该国政府的最高级人员所采纳。

——————

⑴毕特尔:《波协定及其他文件》,柏林大会出版社1955年版第4页。

⑵参阅考夫曼:《德国必须消灭》,纽瓦克1941年版,第104页。

⑶参阅毕特尔:《德国民族的敌人》,柏林大会出版社 1952年版,第8至11页。

——————

今天已经证明,英美的官方政策也是趋向于分割德国的。美国人摩斯莱(前美国外交部官员)在1950年4月的《外交杂志》上写道“颇有理由假定,丘吉尔曾借1941年12月首次访问罗斯福的机会,提出分割德国的可能性问题。无论如何,罗斯福似乎在1942年年初就已经想到这种可能性的问题了,并曾向国务卿威尔斯指出,这个问题值得外交部加以研究。总之,从1942年年初起,赞成和反对分割德国的问题,都在美国外交部经过仔细的考虑……战后把德国分割为三个、五个或七个国家的计划都拟了……”⑴

1943年3月,英国外交大臣艾登访问美国也讨论到战后分割德国的问题。关于此事的详情,我们可以从威廉·纽曼的《1941-1945年的缔造和平——战时各次会议的外交》一书(华盛顿1950年版)中读到。纽曼在此书中写道:“罗斯福对艾登提出的分割德国的计划表示同意,不过他认为应该避免用克里孟梭1919年在凡尔赛所要求采用的方法,而应大力促进德国内部的分裂运动。如果这种运动不能自发地发生,那么照罗斯福和艾登的意见,就应随便考虑把德国分割为许多小国......”⑵分割德国的问题在1943年8月魁北克的英美会谈中又成为题目。

——————

⑴参阅毕特尔:《德国民族的敌人》,柏林大会出版社1952年版,第11至12页。

⑵同上书,第14至15页。

⑶斯大林:《论苏联伟大卫国战争》,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65页。

——————

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在以后时 期也没有终止草拟分割德国的计划。其中特别引人注意的是1944 年威尔斯和摩根索的分割德国计划。美国国务卿威尔斯的计划拟定把德国分为三个国家一个南德国(包括巴伐利亚、符腾堡一巴登、黑森一达姆施塔特、莱茵区和萨尔),一个西德国(包括上黑森、图林根、威斯特伐里亚、汉诺威、奥耳登堡和汉堡)和一个东德国(包括奥得河以西的普鲁上区域梅克伦堡和萨克森)。美国财政部长摩根索的计划拟定把萨尔区和介于摩塞尔河与莱茵河之间毗连萨尔地区割让给法国;鲁尔区及其毗连地区以及德国的整个西北部都由国际共管;由巴伐利亚符腾堡与巴登组成一个南德国;由奥得河以西的普鲁士各省,萨克森、图林根与梅克伦堡组成一个北德国。

——————

⑴参阅毕特尔:《德国民族的敌人》,第18-22页。

⑵毕特尔:《德国民族的敌人》,第22页。

——————

丘吉尔和他的外交大臣偏偏还要在1944年10月访问莫斯科期间把他们的计划提出来,可是仍然遭到苏联政府的拒绝。

——————

⑴《波茨坦协定及其他文件》,柏林大会出版社1955年版第21至22页。

——————

1.德国境内最高权力之执行,系由苏、美、英法四国占领军总司令以管制委员会代表之地位共同执行。对德国全国居民之待遇应尽可能一律。目前德国中央政府将暂不设立,然某种必要之德国中央行政部门,尤其是财政、运输、交通、对外贸易与工业等,应予设立。此等部门将受管制委员会之指挥。在占领期间,德国应被视为一个经济整体(工资、物价、币制、交通等各方面)。

2.占领德国的目的为解除德国全部武装,使之完全非军事化(消灭德国作战潜力,禁止制造各种类型的武器与军用物资,控制可用以作军事生产之一切德国工业);摧毁纳粹党及其一切组织,并确保此等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复活;准备使德国政治生活在民主基础上获得重新建立。

3.一切法西斯法律应即废止。

4.战争罪犯及参与策划或实行法西斯罪行之人物,必须加以逮捕,并交付审讯。

5.一切纳粹党徒应解除公职及在重要私人事业中的负责职位。此等人必须由有民主思想的人士予以接替。

6.德国教育应加以管理,以彻底消辑法西斯与军国主义的理论,而利于民主思想之顺利发展

7.司法制度应按照民主原则重行制订。

8.德国各地之一切民主政党,应准许并鼓励其成立。组织自由职业工会亦在许可之列。

9.应消灭各种垄断协定所形成之经济力量的过分集中。

10法西斯德国对于在遭其侵略的国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应予赔偿。

11.柯尼希斯堡城及其邻近地区割让予苏联。

12.以前德国之领土,沿奥得河至尼斯河以东,让予波兰,居留波兰之德人送还德国。波兰过去长时期内曾备受德国反动派的残酷压迫。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波兰是德国侵略下的第一个牺牲者。在被占领期内德国曾试图系统地消灭波兰人民。每四个波兰人中就有一个人死于这种毁灭措施。从前的边界使德国帝国主义分子可以从北、西、南三面来包围波兰。新的波兰西部边界将使这类事情永远不再发生,并使德波两国人民在将来能够和平共处。协定还规定居留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之德籍人送还德国。前已指出,德国法西斯分子和帝国主义分子曾经利用住在这些国家的德籍人来进行他们反对这些国家的侵略计划。这次将德人送还德国,就使这类政策不可能再重演。

——————

⑴毕特尔:《德国民族的敌人》,第26至27页。

——————

我们所以要在这里广泛而细致地谈论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在战争结束时期要分割德国的政策主要是因为这些知识可以使我们更容易了解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在1945年以后的对德政策。它们的政策蓄意要破坏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政府为代言人的全德革命爱国力量的一切要求相互了解和联合的努力。

法国政府也属于这些反民族的外国势力之列。法国政府仰承法国帝国主义分子的意旨,也是在战争结束时期就已经谈到对德国提出并吞领土的要求,并且反对在战后建立一个统一的德国。

法国帝国主义分子的目的首先是想占有鲁尔区萨尔区以及莱茵区。

同样迫切需要在此指出的是,社会主义苏联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争结束时,就已经考虑到德国人民的民族利益,并且坚持不懈地制止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分割德国的一切企图。

总而言之,波茨坦协定为使德国成为一个统一、民主与爱好和平国家的民族复兴提供了国际法的基础。

二、东德和西德截然不同的发展

1939年初,德国共产党的伯尔尼会议已经制定了一个有科学根据的新德意志共和国的纲领这个纲领成为集结一切反法西斯力量以推翻希特勒法西斯主义的基础。纲领写道:“可是,和魏玛共和国相反,新的民主共和国要把法西斯主义连根拔掉,要没收法西斯托拉斯资本以消灭法西斯主义的物质基础……并且要在军队、警察和政府机关中安置可靠的捍卫各项民主自由和人民民主权利的人。和魏玛共和国相反,在新的民主共和国内,大资产阶级将不能够在和一个工人党联合行动的幌子下,对人民进行经济政治的谋害,而是由团结一致的工人阶级与农民、中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结成人民阵线,来共同决定国家的命运。”⑴

——————

⑴《德国共产党党史》柏林狄兹出版社 1954 年版,第393至394页。

——————

——————

⑴《德国共产党党史》,柏林狄兹出版社1954年版,第434至435页。

——————

我们自始就必须指出,德国在1945年以后的发展并不是统一进行的。只是在苏军占领区才出现一种社会发展的决定性的转变。在这方面起重大作用的是,苏联占领当局不仅尊重波茨坦决议,并且还依靠德国居民中的民主力量在苏军占领的一部分德国领土上严格执行这项决议。对德国这部分领土上的民主发展同样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人民群众,特别是在工人阶级的革命政党一德国统一社会党领导之下的工人阶级的创造性的劳动。在德国这一部分领土上,进行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革新的主要基础早在解放后的最初几个月内就已奠定了。

(1)肃清希特勒政权和希特党的残余势力。

(2)进行反饥饿、反失业、反无家可归的斗争。

(3)恢复民主自由权利。

(4)在民主基础上重新建立自治机构。

(5)保护劳动人民不受企业主的任意压迫自由选举企业中的代表。

(6)没收纳粹活动分子和战犯的财产交还人民。

(7)没收容克大地产,并将土地连同牲畜、农具分给农民。

(8)所有有关国计民生的工厂和逃亡业主的工厂,全由自治机构、省行政机构或邦行政机构接收。

(9)和其他各民族和平共处,建立善邻关系。

(10)承认赔偿义务。⑴

——————

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柏林大会出版社1954年版,第8页

——————

凡是超过一百公顷的私有土地,都要连同地上所有建筑物、牲畜和农具一概无偿没收。这一批没收的土地共有一百五十二万五千六百公顷土地和七十四万八千二百公顷林地。同时凡属于战犯和战争帮凶的大地产都要没收,这些土地一共是八万四千三百公顷土地和一万三千七百公顷林地。国有土地,除了保留一些可供试验、教学和研究之用的以外,也全拨归没收来的土地一起供分配之用。以上各项共有三百二十万公顷土地可以分给农民。分配土地的办法是由各乡在民主基础上成立委员会来负责,委员会由反法西斯民主联盟各党派的代表和无党派人士组成。土地分给:(一)原有地少于五公顷,必须再分得土地才能维持生活的少地农民;(二)必须分得地才能成为独立农民的无地农民雇农和小佃农;(三)由于法西斯强盗的战争政策而失去原有家园和全部财产的移民。因此,在旧农民之外又出现了新农民。农民分得的土地是不许转让的财产,只能由本人和家属耕种,不许分散,不许出租,也不许出卖。此次土地改革实现了无地少地的德国贫雇农渴望保有自已耕种的土地的百年旧梦。从大地主那里没收来的较大的机器和拖拉机等都不分配,而是集中到机器租借站,由机器租借站供农民租去耕地之用。机器租借站(现已改称机器拖拉机站)的工作在以后时期中起了巩固工农联盟的作用。

手工业方面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如前所述,垄断资本的统治和战争给德国手工业带来了衰退和破产。手工业倒闭者以几十万计。全靠苏联占领当局和德国自治机构的坚强措施和安排,手工业衰退的趋势才停止了,并且还繁荣起来,有利于重建德国的经济生活。

由于战争的关系,东德的工业绝大部分被破坏而瓦解了。此时需要做的事情不仅是要满足目前的需要,而且还要使工业生产适应居民的需要继续发展和提高。当前的任务在于消除法西斯战争的最严重的后果,并把工业生产提高到战前的水平。在各企业中所有最严重的损伤都由工人阶级的忘我劳动弥补好了之后,1949-1950年的两年计划主要就是为达到上述目标而制定的。这个恢复和发展当时苏军占领区的国民经济的两年计划的目标,是要使工业生产接近1936年的水平。这件事并不简单,因为要达到此目的,就必须把劳动生产率提高30%,并把生产成本降低7%。这个计划的顺利执行就会为继续建设苏军占领区的国民经济创造巩固的基础。

这是一件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在德国一部分领土上从此消灭了德国工人阶级的不幸的分裂现象,从而为德国的民主与和平的发展创造了决定性的条件。威廉·皮克和奥托·格罗提渥被选为德国统一社会党的主席。此后德国统一社会党就成为苏军占领区内发展和巩固反法西斯的民主秩序的主导与决定性的力量。德国共产党建党三十五周年纪念提纲写道:“德国统一社会党的成立——德国工人运动史和德国全国人民的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德国工人运动中的胜利……工人运动的统一大大加强了工人阶级的力量,并保证了工人阶级在建设一个统一、民主与爱好和平的德国的工作中的领导作用。”⑴

——————

⑴《德国共产党党史》柏林狄兹出版社1955年版,第456页。

——————

国家机器的民主化工作也要求改造警察机关和司法机关。旧的反人民的警察机器被粉碎了,代替它的是人民警察。人民警察都由工人、农民及其他劳动者担任。新警察机关的领导权也掌握在已在革命斗争中证明了自已是忠诚献身于劳动群众事业的人们手中。人民警察的主要任务就是保卫反法西斯的民主秩序。

——————

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柏林大会出版社1954年版,第19页。

——————

大家知道,过去德国的司法活动也是损害德国人民的。在过去,按照法律条文,德国的法官是独立的,只对本人的良心负责。虽然他们是以“人民的名义”来进行宜判,但是人民却和他们的宣判毫不相干。事实上德国的司法历来就是统治阶级的忠实奴仆。许多法官还特别在法西斯压迫人民的勾当中负有连带的责任。这一切要求在司法机关中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法官不受罢免的原则被推翻了。反动法官都被罢免,而以出身于劳动人民,或与劳动人民有密切联系而又能代表人民的意志,并为人民的利益服务的人接替他们。为了这个目的,首先还培养了一批劳动人民担任人民法官的工作。

(1)用战斗的民主精神教育青年。

(2)肃清全部教学和行政人员中的纳粹分子和军国主义分子。

(3)建立统一的学制。

(4)德国学校必须促进并巩固德国民族在民主基础上的团结。

(5)教课是公教育事业的任务。

(6)建立民主的教学团体。

(7)根本改革教学计划。

(8)改革全部高等教育。

一个从幼儿园直到高等学校的统一的学制建立起来了。在这个学制里没有任何等级特权和阶级特权。农村里也废除了封建时代的遗物一班制的乡村小学。通过这一切措施,用沙文主义、民族优越感和臣仆思想来灌输青年的教育被 废止了德国的新学校是把青年教育成为统一的、民主的爱好和平的德国积极建设者。成千上万的工人和农民都在工农补习科中取得资格顺利进入大学和高等学校学习。今天所有的大学生中,有60%是工农子弟。

此外全部文化事业都是为争取德国民族的统一和进步的伟大民族任务和人道主义任务服务,为和平以及各国民族间的和平友好相处服务的文化生活的民主化包括了科学和艺术的一切部门。文化工作的最高任务就是要求全部文化必须为人民服务。

总而言之,在与其他党派的反法西斯民主力量结成联盟的德国统一社会党领导下,在苏联的无私与广泛的帮助与支持下,德国东部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且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建设工作。因此在东德不但解决了1848年的资产阶级革命和1918年的十一月革命所没有解决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而且由于建立了反法西斯的民主秩序,也为过渡到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决定性的条件。这个决定性的条件就是由于1946年建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德国统一社会党而消除了德国工人运动的分裂状态。

如果我们想一想这些建设工作是在如何艰苦的条件下进行的,那么这些建设工作的成就以及劳动人民的创造力的伟大就非常明显了。德国法西斯主义在生活的各方面,特别是在德国东部,遗留下来了一团混乱。居民住宅和工厂设备等都遭到严重破坏,生产水平只等于1936年生产水平的25%。广大的耕地荒芜了。在战争时期小麦的播种面积降低了20%,马铃薯的播种面积降低了30%。粮食储备用完了。德国工人阶级革命干部的人数减少得特别厉害。人民营养不足,大量死亡。大城市中痢疾和伤寒等传染病到处猖獗,婴儿死亡率达到了可怕的程度。人们灰心绝望。但是尽管如此,工人阶级还是忍受了巨大的牺牲和痛苦来解决这一新的民主建设的重要历史任务。此事之所以能成功,首先是由于革命的工人党的巨大推动力量。从1945年6月到1946年4月两党合并代表大会这一段时间内,集结在这个党的行列中的劳动者有一百二十万人。此事之所以能成功,主要还由于工人阶级的党在人民群众中唤起并坚定了他们对自已力量的认识和确能战胜混乱的信心。德国垄断资本在法西斯的外衣下枉费了12年的心机,想把马克思主义和革命的德国工人运动铲除掉。所有一切恐怖和屠杀都帮助不了他们。革命的德国工人运动比以前任何时期都更加强大了,并且依靠着人民群众为建立一个新德国,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的德国,一个与各民族友好和爱好和平的德国创造了条件。

德国西部占领区内的发展情况就完全是另一个样子了。在西部的发展过程中,帝国主义西方国家的居心从一开始就是昭然若揭的。他们回避波茨坦协定的各项规定,绕弯抹角地去贯彻他们分割德国的计划。他们不去依靠德国工人阶级的革命力量和其他劳动人民中的进步力量,在德国西部进行民主改革,反而压制他们的任何倡议,而以西德资产阶级的保守反动势力的意见 为指南所以直到1946年4月工人政党都只被准许在各该邦的范围内(在巴伐利亚甚至只许在几个个别地区内)活动。超出这个范围的党中央组织(例如在一个占领区范围内的党组织)是不准许成立的。工会根本就只许在区一级的范围内活动。不仅在组织方面,而且在活动方面,革命的民主力量也受到了占领军当局的多方限制。而与此相反,许多反动的企业主组织、青年组织等却可以毫无阻碍地展开活动。特别受到鼓励的是鼓吹分割德国或个别地区脱离德国的这样一些政党和团体,例如鲁尔区和莱茵区的四个分离主义政党,巴伐利亚的分离主义保王党,汉诺威的威尔夫运动和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的分离运动等。此外他们还准许传统的军人组织在以前的纳粹军官领导下大量成立起来。这一切都是违反波茨坦协定的规定的。

——————

⑴⑵格斯特:《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道路与现实》,柏林经济杂志出版社1957年版,第77至78页

——————

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基本上全未触动。没有实行土地改革,大地主仍然保留土地。对大垄断资本虽然作了一些形式上的解散工作,可是垄断巨头们仍然是他们的工厂的业主。例如根据1945年11月盟国管制委员会的第9号法令,法本康采恩已被解散。但是这个法令在西部占领区内只执行了一些不重要的条款,因而法本康采恩实际上今天仍然存在,仍然能发挥它那极其有害的作用。

黑森邦和北莱茵一威斯特伐里亚的居民已经在表决中大多数费成没收重工业家和银行家的财产但是占领军当局却禁止执行这一个民意决定。虽然在世界舆论的强大压力下执行了对某些首要战犯的判决,但却有人从最初时起就在设法庇护战犯,甚至庇护几个罪大恶极的德国战犯。钢铁托拉斯的三百六十一个总经理都是纳粹党党员,其中只有三十三人被暂时逮捕,其余的人全部留在原来的工作岗位上。早在1946年年底西德的二十七个最重要军火工业家如斯汀纳斯等人就被西方占领军当局从监狱中释放出来了。⑴

——————

参阅诺尔登:《德国历的教训》第244至249页

——————

西德不去没收战犯的垄断资本,使它们成为人民的财产,却只是给它们换上了另外的名称,并且还安放几个“工人代表”到这些垄断企业的监事会中去做监事。然而实际上既没有改变这些垄断资本的本质,也没有改变这些垄断资本的领导机构和领导权。虽然西德的大多数垄断资本家都在希特勒政权下做过国防经济的领导人,并在帮着准备和进行法西斯掠夺战争时起过决定性的作用,但是他们却都能够安然无事。在肃清纳粹分子的名目下,这些人大多数都只被划为“从犯”,仅科以少许罚金了事。例如奥培尔只受到二千马克的“惩处”。

——————

⑴参阅诺尔登,《德国历史的教圳》第254至258页

⑵参阅诺尔登,《德国历史的教训》,第255页

——————

原来的法西斯官员和反动官员差不多无例外地保留公职,无论在行政机关或司法部门都是如此。

我们一定要把德国的西方国家占领区的一切发展情况和国际事变联系在一起看,然后才能正确理解它。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和结果使帝国主义国家原想孤立苏联的打算成为泡影,而社会主义的苏联在全球各民族中的威望大大地增长了。同时一系列欧洲国家脱离了帝国主义世界体系,帝国主义的统治进一步削弱了。帝国主义列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曾期待法西斯德国会把苏维埃国家消灭,它们不甘心接受战后历史事实而要改变历史事实一如果别的方法不行,还要乞灵于第三次世界大战。从它们这些计划的角度来考虑,那末西德首先就应充当重要角色。但是要做到这一步,那就必须防止一个统一的民主德国出现,并且还要安排旧反动势力重新在西德当权。具体说来就是:必须使德国帝国主义和军国主义重新在西德掌握政权,以便使德国的这一部分成为世界反动派反对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的突击力量。这样一种用心,从希特勒德国投降的一刻起就已经存在,无非当时没有公开地说出而已。然而早在1945年12月法新社就已经写道:“现在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要防御来自东方的敌人……因此,最好是建立一个由西方盟国参谋长组成的西方盟国军事委员会。以后,在西德已经改组之后,就可以把它吸收到这个体系中来。”⑴

——————

⑴毕特尔,《帝国主义公约体系的侵略性质》,柏林纳粹政权下受害者协会出版社1952年版第12页

——————

——————

⑴毕特尔,《德国民族的散人》,第41页

⑵毕特尔,《德国国民的敌人》,第40页

——————

——————

⑴格斯特:《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道路与现实》,第40页

——————

在此期间,西德已经被纳入马歌尔计划,因而完全受着美国政策的束缚。西德许多人把马歇尔计划看成是脱离当时苦难及西德所处的经济贫困的一条出路。这些人没有看到从此以后西德无论在经济上或政治上是死是活都要受美帝国主义的摆布,这一点以后就清楚了。马歇尔计划对西德来说,同时意味着把德国西部从德国整体中割裂出来这一重要政治步骤在经济方面的前奏。至于把德国西部从德国整体中割裂出来的决定则在所谓“伦敦议定书”中已经有了反映了。

又是只有德国共产党的议员出头来反对此事,因为这一措施是德国全国性的事务,而且加深了国内已经存在的分裂。苏联占领军当局因此被迫也在自己的占领区内采取对抗措施。于是,由于西方国家及其德国仆从的罪过而使德国从此存在着两种币制和两种物价。这对于分裂为两半的柏林的影响特别恶劣。

——————

《波茨坦协定及其他文件》第46页

——————

——————

⑴毕特尔:《德国民族的敌人》,第37页

——————

西方三国占领军当局的领导人现在改名为高级专员,但是他们的权力和职能基本上没有改变这几位高级专员颁布了一项所谓占领法规,这项法规准许他们继续决定西德的政策。占领法规第3条写道:“占领军当局仍然保留随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重新行使全部权力之权,如果占领军当局从德国的安全以及维持德国的民主秋序着眼,或者为履行其本国政府的国际义务而认为有必要的时候,即将遵照其本国政府的指示重新行使全部权力。”⑴一切法令都必须经过高级专员批准。然而这是完全符合阿登纳的想法的,虽然他在公开的场面不能不说另外一套话。早在1945年他就写道,“德国受盟国的占领在今后长时期内都是十分必要的。德国没有统治自己的能力。”⑵

——————

⑴格斯特:《阿登纳领导下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柏林经济杂志出版社1957年版,第20页。

⑵乌布利希:《德国现代史》,第1卷,第1分册,柏林兹出版社1955年版,第98页。

——————

波恩单独建成一个国家以后,帝国主义西方国家就把它们曾在波茨坦协定上签字作出的一切庄严诺言破坏无遗。只有苏联政府一贯遵守波茨坦决议。苏联政府发出一份详细的照会抗议三个西方国家破坏关于德国的国际协议。

THE END
0.200万年前200万年前-1899年 世界历史大事件年表,法国,牛顿,德国,世纪,英国,年表,哥白尼,世界历史大事件jvzquC41yy}/3?80eqs0f‚4ctvodnn4KQ3W43[=277<7KJW0jvsm
1.thirtyyears’warThirtyYears'WarFor other uses, see Thirty Years War (disambiguation). Thirty Years' War Part of the European wars of religion and French–Habsburg rivalry The Siege (Defence of a Church Courtyard During the Thirty Years' War) by Karl Friedrich Lessing (1848) Date 23 May 1618 – 24 October 1648 Location jvzquC41gp4xktnrgfob0xwi1yolk8Yjktzzabjctu+39h\ct
2.德国简史:4个500年(德国极简史)书评1914、1921、1923年,一美元分别可以换到4.2德国马克、191.8德国马克、4.2万亿德国马克。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欧洲一片狼藉,美国却毫不受影响。(希特勒与二战)⑩1920年,希特勒开始登上历史舞台。1928年,纳粹党与德意志民族人民党结盟。利用后者的主席胡根贝格,控制的媒体网络和电影公司,1929年,希特勒已是全国知名人 jvzquC41dqul0mtwdct/exr1tg|jg€4369=87@81
3.德意志中世纪史年表但罗马本来的主人罗马勋贵阿尔贝里克无意把他的权势交给德国国王,而教皇阿格皮特二世 不能无视勋贵意愿,谈判没能成功,而奥托国王容忍了罗马拒而不纳的行动,仅仅满足于宣 布他对皇位的要求 951年年底施瓦本公爵王子柳多尔夫和从罗马使节团回来的美茵茨大主教佛里德利希一起 jvzq<84yyy4489iqe0ipo8iqewsfp}4441663:4431=:5A:955e22<5:9:>647xjvor
4.GermanSouthWestAfricaThis article is about the original German colony. For the South African colony, see South West Africa. For other uses, see South West Africa (disambiguation).German South West Africa Deutsch-Südwestafrika 1884 jvzquC41gp4xktnrgfob0xwi1yolk8Lgtogoa\twvj3Xg|yaChxjej
5.德国历史简介德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语: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位于欧洲西部,东邻波兰、捷克,南接奥地利、瑞士,西接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北与丹麦相连并邻北海和波罗的海与北欧国家隔海相望。下面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了德国历史简介,欢迎阅读。 德国历史简介 jvzquC41yy}/z~jzkng/exr1hyt0|r|qlkktjjt1|wuxgw455:<7;<3jvor
6.德国历史大事年表(德国历史上第一次反封建的群众运动) 1555 奥格斯堡和平条约 1618-1648 三十年战争 (第一次欧洲大战:宗教战争引发的欧洲大战) 1756-1763 七年战争(普鲁士和奥地利皇位之争) 1806-1813 莱茵联盟 (在拿破仑统治之下的莱茵河畔邦国的联盟,受拿破仑庇护,为拿破仑提供军事帮助) 1813 莱比锡各民族大会战(拿破仑失败) 1813jvzquC41yy}/5?5fqe4dp8ftvkimg873:7?4;9d843=32;740jz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