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恐惧只是影响思考和行为一个要素。学者吴伯凡类比提出认知三原色模型,公式化表达是:认知 = 理性 + 欲望 + 恐惧。意思是,除恐惧外,理性和欲望也会影响思考和行为。
每个人、每个情境,三个要素配比不同,认知不同,行为也就不同。
前置思考
请阅读以下关于颜色混合的一段材料,并思考:这给你什么启发?
人们很少能看见单纯的、只有一种波长的光。在多数情况下,人们看见的都是由不同波长光线混合起来的光。从牛顿时代开始,人们就研究颜色混合现象。
不同色光相混合,是遵循加法原则。
例如,红、绿、蓝三原色光,同等混合起来,成为白光,照在白纸上,白纸面能把白光中红、绿、蓝三原色光反射出来,所以看起来是白色。
红色光加绿色光照在白纸上,白纸面能把红、绿相混的光反射出来,所以看起来是黄色。
红色光加蓝色光照在白纸上,白纸面能把红、蓝相混的光反射出来,所以看起来是紫色。
把黄色光和蓝色光相混合成白光,照在白纸上,白纸面能把黄、蓝相混的光反射出来,所以看起来是白色,黄色光和蓝色光就互为补色。
不同颜料相混合,遵循的是减法原则。
例如,白纸上涂了蓝色,白光照在蓝纸上,蓝颜料把白光中的红色光、绿色光都吸收掉,只剩下蓝色光及一些在光谱上与蓝色相邻近的光反射出来,所以看起来主要是蓝色。
在调色板上把黄颜料和蓝颜料相混合,白光照在上面,看起来是绿色的,这与黄色光和蓝色光相混合而成白光情况就大不相同。
Q1:什么是认知三原色?
A:
认知 = 理性 + 欲望 + 恐惧。
2、三原色遵循还原法。
以光的颜色为例,前置思考中提到,人们看到自然界有各种颜色的光,就在研究,不同颜色的光,是否是由少数物质混合而成。
例如,红色加绿色,可以得到黄色;绿色加上蓝色,可以得到青色;红色加绿色加蓝色,可以得到白色。
发现三原色后,各种复杂光色,理解起来就变得简单,我们就离光色本质更近一步,同时还能利用光的混合关系,制造出所希望光色。
类似的,学者吴伯凡把三原色类比到人的认知领域,也有助于我们更深刻理解认知,并且运用到工作和生活中。
Q2:怎样理解认知三原色?
A:
1、理解三要素模型。
在运用认知三原色模型前,我们首先要理解,神奇的“3”。
读友们可能会想:为什么是三原色,而不是双原色或者四原色?为什么只要三原色,就能混合出其它颜色?
对此,精读君联想到,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①本我
②自我
位于人格结构中间层,从本我中分化出来,其作用是调节本我和超我矛盾,遵循现实原则。
③超我
位于人格结构最高层,是道德化自我。它的作用是:抑制本我冲动;对自我进行监控;追求完善境界,遵循道德原则。
每个人三种人格要素,混合比例不同,行为表现也不同;同一个人,不同时期混合比例不同,行为也会发生变化。
只有在特殊情况下,例如,三个天体成一条直线,边上两个围绕中间天体转;三个天体呈三角形,围绕三角形中心旋转等,人们才能精确计算任意时刻三个天体位置和速度。
我们地球所在太阳系,每天太阳东升西落,一年春夏秋秋冬规律变化,原因是地球绕太阳公转以及地球自转,运动轨迹都可以精确计算,并且呈周期性变化。
但两恒星和一行星三体系统,运动轨迹不能精准计算,没有规律,就可能出现一些对生命致命情形。例如,突然离一个太阳很近;或者突然天空中出现两个太阳。
通过如上两个案例,读友们可以感受到“三生万物”,三个要素可以组合成非常复杂事物或者变化。
科学理性代表是古希腊,信仰代表是希伯来,强盗精神代表是日尔曼蛮族。三种要素配比不同,使得欧洲历史呈现出不一样变化。
例如,中世纪期间,信仰和海盗精神为主,科学理性较少,使得中世纪一千年,成为蒙昧、宗教色彩浓厚,又充满传奇故事年代。
2、分析认知三原色。
如上所述,吴伯凡认知三原色模型指的是:认知 = 理性 + 欲望 + 恐惧。
对此,吴伯凡举一只碗和猪大肠为例来说明。
拿一个干净的碗,装上粪便等脏东西,再用最强力洗涤剂把碗反复洗,高温杀菌消毒,和一开始一样干净。但如果一个人知道这个过程,通常都不会再用这个碗吃饭喝水。
但对于食物猪大肠而言,虽然和那只碗很类似,也是不洁物质容器,但很多人吃起来却没有什么心理负担。
比较两种行为认知三原色,在理性判断和对不洁物质恐惧上没什么差别,差别就在于猪大肠经过烹饪后会很好吃,让人产生很强食用欲望。
于是,就产生弃用碗和吃猪大肠两种显著不同行为。
以上是两个不同情境,在同一情境中,如果认知三原色配比不同,行为也会发生改变。
如果提高高度,例如10米高,即便理性判断,木板虽窄,其实和平地一样不难走过去,很多人却不敢走。
原因就在于,认知三原色中,人本能中对于高度恐惧,显著升高。
也就是说,同一种情境中,由于一些因素发生改变,导致认知三原色配比不同,最后就可能出现截然相反行为。
在这个过程中,认知三原色模型可能不够精准。例如,情绪有很多种,不同情绪之间有差异。
也就是说,如果差异影响不显著,我们可以把各个因素,都归类到三种认知原色之中。
3、调配认知三原色。
比如说,以一个人戒烟为例,我们来分析认知三原色。
从理性来看,虽然大量研究证明吸烟有害健康,但不同的人认知不同。
从恐惧来看,吸烟造成危害通常不会马上显现,而烟盒上警告所产生恐惧并不切身。
例如,吴伯凡一个朋友戒烟成功,原因是去检查身体时,医生说,“你长期吸烟,如果再继续吸一个月,很可能会得肺癌”。
由于医生是权威,而且一个月很短,肺癌后果很严重,他本身也是因为身体不舒服才去检查,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他就一下子戒烟成功。
在这个转变过程中,读友们会发现他关于吸烟认知三原色发生显著变化。
精读君要提醒的是,认知三原色中,理性、欲望和恐惧,其实会相互影响。
比如说,仍以戒烟为例,读友们如果观察会发现,子女苦口婆心,说吸烟有害健康,往往效果不好,这是因为子女通常不是医生,没有权威标签。
类似的,不难理解,如果一个人欲望作祟,理性份额就会相应减少;而恐惧增加时,理性份额有可能增加,也有可能减少。
贪婪属于欲望一类,巴菲特能力强在,能够保持理性、欲望和恐惧三者之间较好配比,不像普通股民要么过于贪婪、要么过于恐惧,出现明显失衡。
“你这么多年挣这么多钱,有没有想过,是你老婆旺财,她是你的一个隐秘的财神啊!你离婚以后,财神不在了,你的钱不就哗啦哗啦全没有了?”
这个朋友一听,表情一下子变得庄重,重重点头表示认可。过几天他还打开手机,让吴伯凡看他太太照片,说:“你说我老婆长得还可以,是吧?”
吴伯凡回复说:“当然了,你怎么现在才发现这个事呢?”
在这个案例中,如果吴伯凡晓之以理、施力理性,估计没有什么效果;但加强朋友恐惧,并且增加其内心挣更多钱欲望,改变认知三原色配比,效果就很好。
不仅如此,吴伯凡朋友后续认知也发生改变,虽然太太没有变化,但他看太太眼光也产生不同,看出太太更多的好。
无论是改变自己,还是要改变别人,就要看看认知三原色中,哪些占比特别高或者特别低,再针对性做调配。
在词条的最后,精读君要提醒的是,大脑是多元政体。
大脑看似统一,其实分派。也就是说,我们大脑时时都在进行比赛,哪一派占上风,最后就按哪一派意见来认知和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