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从西德逃往东德的一百万人
德意志悲歌·番外篇(一)
文/毛丢丢
我国人民自古就有热爱历史、学习历史的优良传统,而自古以来流传下来的史书更是浩如烟海,既有前秦时代的《左传》、《春秋》、《公羊传》,更有《史记》、《汉书》、《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等官方大力修撰的史书,还有如《国榷》这样的民间高水准史书,更有《三国演义》、《隋唐演义》、《东周列国志》这样的虽非史书但却很好的普及了历史的历史小说。
即便是现在,各类史学读物也是青少年的必读书,比如说80后都很熟悉的《上下五千年》,还有编辑过多版的《中国通史》,在《百家讲坛》等各类节目中,历史类作品占了大头。更有很多在网络上流传很广的历史类小说,如《明朝那些事儿》、《新宋》、《窃明》等等,以及寓教于乐的卡通历史读物《如果历史是一群喵》等等等等,总之在各类历史读物的熏陶下,我国青少年普遍具有较高的中国历史基本功,对古往今来的历史故事信手拈来。
但是一旦切换到国外历史的层面,相关的历史类书籍就明显匮乏了,大部分人对国外历史的了解主要是中学历史书里国外历史的部分,笔者对国外历史的了解主要也是以80年代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大学历史教材《世界史》系列(《古代史》、《中世纪》、《近代史》、《现代史》),国内90年代曾有一套还不错的面向中小学生的《世界史画卷》,但总体来说还是比较浅显的,远远达不到国内历史书籍这样的广度和深度。
所以在涉及到国外历史方面,还是以西方出版的历史书籍为主,而西方史学界受制于其阶级立场、意识形态等,在史学的立论上往往都多有曲笔,而不是客观真实的论述历史。
而即便是这样的历史书籍在国内的普及度同样不高,这就导致了涉及国外历史的内容时往往会由国内的公知们来把持话语权,于是他们就大肆歪曲历史,胡编乱造来达到蛊惑国人的目的。
现实部分是德国东部领土被割让,柯尼斯堡被苏联割走,成了加里宁格勒,波美拉尼亚和西里西亚被割给波兰,作为苏联割走波兰东部(乌克兰西部)领土的补偿,而世代居住在这些领土上的德意志人,包括在一战后被从德国和奥地利划分给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国的德意志聚居区(如苏台德)等都被驱逐。
比如说来自网络上真真假假的消息(其中很多自然是来自公知了),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在驱逐这些德意志人的时候进行了大量虐杀、苏军在攻入德国东部的时候大量屠杀德国人、苏军在东欧和德国大肆抢劫强奸等等。
以上公知们所宣传的内容在战争年代恐怕是常见的,但以公知们的尿性,难免会添油加醋大肆夸张(就看他们平日里在网络上的表现)。
于是有了这些内容做铺垫,公知们宣传出了最重要的内容:苏联控制下的东德那就是人间地狱,所以东德人民都不顾一切往西德跑,跑到西德那就意味着活命的机会,前后共有三百多万东德人逃到了西德。
咋一听好像还就是这么回事。
但是一个让公知们避而不谈的事实却是,同一时期又有至少一百万西德人跑到了东德,其中五十万是跑到西德又跑回去的东德人。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就是东德的后续发展远超二战刚结束时的预期。
二战刚结束时,东德地区的德国人怀着对苏军的恐惧,大规模朝着西德跑。而慈父所控制的苏占区,不仅把工业区西里西亚划给波兰作为补偿,还将本就是以农业区为主的东德工业严重破坏,这也就是很多人所知的苏联抢德国工厂的“黑历史”。实际上这些从东德抢来的产业设备大部分并没有被苏联运回国内,而是分给了其他欧亚社会主义国家,新中国都得到了一部分。可以说苏联对东德的“田园化”让很多国家吃到了二战的胜果。
但是苏联对东德地区田园化的设想失败了。
随着两大阵营的对立,德国作为双方对峙的最前沿,同时也是双方展示自身竞争力的窗口,于是双方都铆足了劲儿发展,以此来展现各自经济社会制度的优越性。
而东德虽然在二战结束后工业遭受了严重的破坏,但是依然拥有华约中最高素质的人才。作为苏联的卫星国,东德依照苏联建立起了斯大林体制下的经济、政治制度。五年计划、消费品配给和经济公有化支撑下的计划经济迅速在东部建立起来。几年之内,人均供应东德居民的目标与所有主要食品和消费品的人均消费量均超过了西德。尽管东德的产品没有西德那样繁复多样、五彩缤纷,但它的产品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民主德国的经济不断进步。例如,对于1960年东德每百户仅保有3.2辆汽车,到了1970年,这一数字已经上涨到15.6辆。电视机的保有量也从每百户18.5台增长到每百户73.6台。广泛的家居改善计划也大大改善了住房情况。尽管为了支持其他相对落后的盟国,经互会在东方集团内部进行了再分配,但东德集团还是拥有东欧最高的生活水平,并且位列世界十大工业国之一。
反观西德,虽然位列资本主义世界第三经济强国,但是贫富差距要远大于东德,相比较来说,东德虽然发展没有西德好,但他们一直实行的是苏联模式,讲究社会公平,富则全富,穷则都穷,这种方式对于西德贫苦人民来说无疑具有很大的诱惑力。东德失业率很低,直到西德合并东德,东德的人均寿命都要高于西德。
所以可以这样总结,对于上层来说,西德好于东德,而对于下层来说,东德好于西德,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50万东德人跑到西德又跑回去了。
这里就延伸出了一个核心问题,那就是公知敌特们经年累月在网络上对剧变前的东欧国家的各种抹黑。
因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死人自然无法开口给自己辩驳,所以华约国家被如何抹黑也没法还击。但仅从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人均收入急剧下滑、社会治安急速恶化、人均寿命大幅缩短来说,也能看出当时的东欧国家并没有公知敌特们所抹黑的那么差劲。
比如说曾有一篇文章就从阅读的方面分析了这个问题,那篇文章所举的例子是西方国家通过分析西方和苏联在每年人均购买书籍的花费差距悬殊,进而得出结论苏联人都生活在愚昧的状态中,而事实却是因为苏联的书籍要比西方便宜的多,苏联人的人均阅读量不仅不比西方少,反而比西方多,因为苏联全民普及义务教育,而西方则是实行精英教育,广大底层反而接近于文盲。
类型的情况和我国类似,笔者也时常在旧书网购买一些西方的口袋书小说,装订那么简陋,纸张都是比较差的报纸类型的纸,售价(西方购书还要交税)都得近百人民币,而同类小说在国内也二十多。同理就是西方的大学教材,国内顶天一般也就卖七八十块钱,在西方那都得四五百人民币起步。
实际上不说别的,就看七八十年代东欧国家在体育大赛的成绩(东欧俱乐部也拿过好几次欧冠)、那个年代东欧国家丰富的电影电视节目,就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东欧国家人民的生活远不是公知敌特们所抹黑的那样,其实水准很高而且丰富多彩。
而这里又可以对另一个经济方面的问题做简单的探讨,那就是怎么评判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活水平的高低。
大体来说,用人均收入是普遍比较通行的办法,但是这里又涉及到一个生活成本的问题。就以国内来说,东北地区受限于计划经济结束后重工业体系的没落,人均收入水平相比于东南沿海地区要差很多,但因为东北地区的物价又非常低(很多去鹤岗生活的网红都发现了这个问题),所以东北人民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还是很惬意的,而东南沿海地区的高物价,在东北人民看来当地人生活中那么仔细、抠抠搜搜,太没意思了。
另一个例子就更有国际代表性了,人均GDP3.16万美元的发达国家韩国,老百姓日常生活以辣白菜为主,人均方便面消费量全世界数一数二,平时吃肉吃水果都放不开,运动员到了冬奥会还要从自助餐厅往宿舍里偷西瓜。而人均GDP才1万美元的俄罗斯,才只有韩国的三分之一,老百姓却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鱼子酱、帝王蟹都敞开了吃,那么到底谁的生活水平更高,还真是不好说。
西方国家高收入的背后是同样高昂的成本,就像很多留学生反映的那样,在欧洲国家空调倒是不贵,但是安装空调的费用那是空调的好几倍,结果导致买得起空调雇不起人安装。
于是相对于收入和物价等成本的关系,就有了更为合理的对比指标——平价购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