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读历史能提高我们的气质,打开我们的格局。
我们了解了过去,才能更好的迎接未来,在焦虑的现代,不妨读读历史,刷新认知,或许,在书里会遇到那个和你心灵相通的“另一个你”。
《明朝那些事儿》
唐时的黄巢在考试落榜后,站在长安城门前,惆怅之余,豪气丛生,作诗一首,大大的有名——《咏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数年后,他带领着十余万大军,打进长安。此时的朱元璋,站在濠州的城门前,看着自己身后的二十四个人,他知道,迈出这一步,他就将孤军奋战,或者兵败身死,或者开创霸业。他仰望天空,还是那样阴暗,这个时候作出这个选择,似乎并不吉利,他又想起了那次无奈的占卜。父母去世的时候,在庙里干苦力的时候,夜里望天痛哭的时候,也是这样的天空。什么都没有变,变的只是我而已。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什么都不能阻挡我,就从这里开始吧!出发!
《东京梦华录》
文字版《清明上河图》,一部纸上纪录片,千年前大宋都城汴京繁华录,宋代文明的纪实典范,翔实的汴京旅游指南。如果拥有一次穿越的机会,不妨去大宋汴京看看。
北宋是我国历史上极其富庶、开放、先进的朝代,在经济、文化、思想上都达到了一定高度。要想了解中国宋代都市文明,便不 可绕过《东京梦华录》(东京即北宋都城,也称为汴京,今河南开封)。
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世界经济学家冈德·弗兰克亦说:“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
《东京梦华录》可谓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图》。画上所画与书中所写,都是北宋都城汴京的都市风貌和百姓生活。一书一画,可以说对后世可直观地了解北宋都城盛况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中国文化课》
第壹次以通俗的方式全面科普传统文化,搭建一条精神家园的回归之路!
让你快速建立对中国文化的系统认知,奠定人文素养基石。
为什么我们的课程要用这么长的篇幅讲阮籍和嵇康?因为他们所代表的魏晋时代太珍贵了,但在中国历史上每次文化复古的浪潮中却很少被人提到。提到最多的,总是缺少生命魅力的教条和诗文。阮籍、嵇康被后代冷落或删除是有原因的,因为他们太高尚、太艰深、太奇特,很难被读解,而且他们也没有以流派的方式将自己的文化传之后代。但是,只要细研中国文化史就会发现,不管什么时代,只要是真正的文化精英,只要真正触碰过魏晋,就再也不能放下。而且,永远是崇拜再崇拜,向往再向往,就像四百多年后的李白崇拜阮籍一样。
《长安客》
长安的大雨天,杜甫睡在青苔与积水里;李白困在翰林院的书堆里打瞌睡,金灿灿的宫殿仿佛近在咫尺,又远远相隔;小旅馆里王维正为少年时的诗作标注年龄,窗外慈恩寺里俗讲声嚣,他也许更渴望看一眼寺院墙上的丹青壁画;三十三岁的柳宗元在人生的顶点离开长安,走向崎岖;与他同时离开的朋友刘 禹锡江湖漂泊二十多年后独自归来,只有玄都观的一树桃花依然为他开得灿烂;白菊花盛开的九月九日,李商隐只能在反目成仇的昔日好友令狐綯家客厅屏风上题一首诗,怀念曾经的重阳节;白居易从梦中惊醒,慢慢想起来,这是挚友元稹去世的第八个秋天……
《脉动中国》
为什么现代化发展了,传统反而复兴了?
认识传统,认识你自己,本书《脉动中国》所展示的,是一张整体性的中国文化认知地图。
从横向的空间结构来说,提供了一个打通千年历史、站在高处俯瞰中国文化的系统性框架,揭秘中国人的道德心灵秩序和社会政治秩序。
《中国通史》
这部《中国通史》是抗日战争时期上海成为“孤岛”的时候,吕思勉先生为适应当时大学教学的需要而编写的。全书分为上下两册,上册是中国文化史,借鉴古代史书的典制体,按章节分为婚姻、族制、政体、阶级、财产、官制、选举、赋税、兵制、刑法、实业、货币、衣食、住行、教育、语文、学术、宗教等十八个专题,内容之广泛,完全与今“大文化”涵义相合;下册是中国政治史,从民族起源开始,按时序叙述历朝历代史事直至民国开创。浓缩中国五千年历史于一书,仅用了三十八万字。先生主张通史内容大体不离“理乱兴亡”与“典章制度”两大板块,于是上册以“文化现象”为题目;下册“乃依时代加以联结”,以“革命途中的中国”结尾,总计54章。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952年春,钱穆先生应有关方面之邀,以“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为题进行了五次讲演。《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即是先生根据讲义整理而成,分别从“政府的组织”、“考试和选举”、“赋税制度”、“国防与兵役制度”四个方面,对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的政治得失作出分析评说,是研究中国传统政治及传统文化的一本必读书。
《宫女谈往录》
金易,曾是北京二中的语文老师,《宫女谈往录》是他与夫人、原北京二十五中、六十一中中学语文教师沈义羚老师合著的书。本书以生动的笔触,记述了一位随侍慈禧前后达八年之久的宫女何荣儿对往事的回忆。
书中每章之始,作者都写这位老宫女,或边做针线边谈,或闲下来品茶卿天,优美的文笔、典型的京片子,造成一种氛围,引出一个话题,讲述一段清宫往事。由于是亲历者所述,条理清晰,可信性强。所写的人物,上到太后皇帝,下到刚进宫的宫女、小太监,有血有肉,极为生动,有不少鲜为人知的细节,无论从文学角度,还是从史料角度,都是一部难得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