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斯的书屋 一个接地气的乌托邦
读历史不是为了知道未来,而是为了理解现实,并对未来保持想象力。
培养历史感的重要性,就是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现实。
本期的历史书单一共9本书,侧重于对历史制度、权利制衡等方面的阐述和理解。
书单推荐人
缪斯学姐
北大本,MIT博,现任国内某高校老师。
01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豆瓣评分:9.5
钱穆的这本书可以说是本期书单的一个总括。用政治、科举、赋税、军事四个层面,讲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的政府组织、百官职权、考试监察、财经赋税、兵役义务等种种政治制度,重在讲沿袭,一个朝代为何有此种制度,下一个朝代又做了哪些修正。读完此书,大致的历史框架体系也有了。
02
《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
豆瓣评分:8.7
本书是历史学家李开元先生的学术代表作。汉沿袭秦制,本书以“高帝五年诏”为由头,讲汉初刘邦对军功集团(约60万人,带家庭约300万,占总人口的20%)的封赏,由此集团的演变,让人对权力的分配和限制有了体系的认识。
本书从秦汉帝国的起源观照中华帝国起源,以军功受益阶层作为切入视角,反映了作者的深思与巧思。全书的研究,体现作者扎实的史学功底和理论思考的创见,是一部具有典范意义的秦汉史研究著作。
03
《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
豆瓣评分:8.8
张向荣博士的这本书,不仅仅是王莽的传记,而且把西汉的“建国”“建政”大业以及儒家如何成为帝国意识形态的过程梳理得很清晰,令人豁然开朗。这本书有深厚的学术功底作为支撑,行文深浅适中,结构设计巧妙,幽默风趣,常有发人深思的犀利评论。对王莽、西汉历史和儒家这三个话题感兴趣的读者,都不妨读读这本书。
04
《东晋门阀政治》
豆瓣评分:9.5
本书作者田余庆先生是北大历史学系教授,大佬一生仅写三本书,本本精彩。《东晋门阀政治》便是其中知名度最高者。东晋一朝,皇帝垂拱,士族当权,流民出力,门阀政治才能维持。而当流民领袖人物抛弃了司马氏、也改变了门阀政治格局时,历史便翻开了新的篇章。
这本书为什么好看?一是因为作者对史料的考证、运用极其熟悉,抽丝剥茧,对细节的分析鞭辟入里,论述精彩不落窠臼;二是因为作者能注意到通常人会忽略的问题。本书真正做到了既有严肃的专业性又有大众可阅读性,堪称宗师级作品,直接在业内封神。
05
《危机与重构: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
豆瓣评分9.1
“安史之乱”无疑是中国中古史上的大事关键,但相对于其重要性,既往的研究却还远远不够。本书从政治地理学切入,通过对唐代后半期 最为重要的政治群体之一——藩镇的实证性考察,对唐帝国得以成功度过“安史之乱”这一中国古代史上的剧变,并在由此创发的新兴的藩镇体制下,重建其政治权威与统治力的问题,给出了一个合理的历史解释,为我们重新认识中古史提供了一条重要的线索。
06
《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
豆瓣评分:8.8
本书作者邓小南是北大历史系教授。本书论述祖宗之法在宋代的发展与变化,虽以北宋前期为重心,实则阐明两宋君臣因时事变异,选择祖宗言行,做出不同的解释和利用的过程,既塑造可供仿效的祖宗形象,也是其为政施治的护身符。
作者以丰富的资料、精练的文字、严谨的态度,深度挖掘宋朝祖宗之法话语背后的涵义与事实之间复杂多变的关系,有叙述,有分析,有议论,不仅是理解宋朝政治特性的主要线索、整体把握宋代政治发展的主要课题,更是近年来对宋代政治与文化透析最深、最具创见的学术专著,值得深思细读。
07
《万历十五年》
豆瓣评分:9.8
本书是黄仁宇的成名之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本书融会了他数十年人生经历与治学体会,首次以“大历史观”分析明代社会之症结,观察现代中国之来路,给人启发良多。英文原本推出后,被美国多所大学采用为教科书,并两次获得美国书卷奖历史类好书的提名。
万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而在中国,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在历史学家黄仁宇的眼中,其间的关系因果,恰为历史的重点,而我们的大历史之旅,也自此开始……
08
《马背上的朝廷》
豆瓣评分:8.6
乾隆十六年至四十九年(1751—1784),乾隆皇帝六次南巡,往返于北京与江南。满洲皇帝及扈从,深入帝国最富庶、最重要的地区,上演了一场场长达数月之久的政治剧。
本书主要阐释帝国核心与江南之间既充满张力又持续博弈的关系。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江南都是汉人无可争议的中心,它还是反清复明的大本营。清廷如何才能在这一地区建构权威,合法进行统治?盛清时期清廷统治内陆的切实条件和历史机制又是什么?本书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还探讨了盛清统治得以建构以及各种人物竞争于其间的政治文化。作者认为,南巡在18世纪清朝统治的形成过程中具有核心地位。
09
《天朝的崩溃》
豆瓣评分:9.5
本书作者茅海建是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本书是作者系统研究鸦片战争十余年所得的成果。作者详尽考订了与战争相关的一系列重要史实,力图以当时的道德观念、思维方式与行为规范去理解历史,使许多在今人看来是荒谬的现象得以显示其在当时环境中的“合理性”。同时,通过对有关人物及其言行活动分析,观察清王朝在历史转折关头的作为,揭示历史进程中的偶然与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