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全历史 Spencerrr
三十年战争图示
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具破坏性的大规模武力冲突之一,由于战争的暴力与随之而来的饥荒和瘟疫,三十年战争导致了800万人的死亡。
三十年战争的结果是,反哈布斯堡集团取得胜利,法国取得欧洲霸权,瑞典取得波罗的海霸权,荷兰和瑞士彻底独立;德意志遭到严重破坏,神圣罗马帝国名存实亡,西班牙进一步衰落,葡萄牙获得独立。
三十年战争同时也推动了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是欧洲近代史的开始。
首先、三十年战争后,欧洲出现了为数众多的独立的主权国家,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被认为是近代国际关系的开端。
第三、三十年战争后所缔结《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宣告了中世纪天主教一统欧洲的破灭。其中,和约对宗教信仰以条款形式确认了信仰自由原则,肯定了新教与天主教同等的合法地位和权利,致使“宗教改革获得了合法的根据”,对以后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扬·胡斯
三十年战争爆发的背景是什么呢?
虽然和约暂时结束了新教和天主教之间的敌意,但并未解决宗教冲突的根本原因。新教和天主教之间的紧张局势在16世纪后半叶愈演愈烈,由于一些改宗新教的亲王主教拒绝放弃对教区的统治权,作为回应,哈布斯堡家族、帝国天主教诸侯和西班牙人寻求夺回对上述教区的控制。
新教徒随后成立了临时政府,由三十位成员组成,宣布波希米亚独立。被抛出的三人侥幸坠落肥堆中而未受伤,随即逃至斐迪南国王处报告波西米亚新教徒造反,战争爆发。
1648年欧洲部分版图示意
三十年战争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就是由布拉格抛窗事件为开端的波西米亚阶段。
波希米亚被重新纳入神圣罗马帝国的版图,约有四分之三的地主的土地落入神圣罗马帝国的地主之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强迫波希米亚的百姓改信天主教,并焚毁波希米亚的书籍,以及宣布德语为波希米亚的官方语言。1621年至1623年,天主教同盟军再度击败普法尔茨的新教诸侯军队,至此战争的第一阶段,以哈布斯堡皇室为代表的天主教同盟军获胜结束。
1625年,三十年战争的第二阶段——丹麦阶段正式展开。英国、荷兰与丹麦结成反哈布斯堡联盟,丹麦负责出兵,而英国与荷兰则在幕后支持。
1625年,信奉新教的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在英、法、荷三国的支持下与新教联盟共同向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发动进攻,很快便占领日耳曼的西北部,与此同时,英军则占领波希米亚西部。
华伦斯坦在胜利后计划在波罗的海建立一支强大的舰队。瑞典国王害怕从此神圣罗马帝国会超越瑞典,取得在波罗的海的优势地位。
三十年战争中的瑞典军队
因此,三十年战争的第三阶段——瑞典阶段开始了:在法国的资金援助下,瑞典于1630年7月出兵,在波美拉尼亚登陆。
哈布斯堡皇室再次获胜使得法国大为震惊,此前,法国自身是天主教国家,一直只是假手他国以削弱哈布斯堡皇室的实力,但当丹麦、瑞典等均告失败后,法国终于在首相黎塞留的带领下直接出兵,与瑞典联合对哈布斯堡王朝作战。从此战争进入第四阶段—全欧混战阶段。
1642年11月,瑞典军再度击败神圣罗马帝国军,但此时丹麦王却嫉妒瑞典军的战果,并恐惧瑞典强大后丹麦受其所制,因此乘瑞典军攻进南德意志之际,向瑞典宣战。在经过三年战争后,瑞典军成功从水陆两路进逼丹麦,逼使丹麦停战求和。
1645年3月,瑞典军在波希米亚大败神圣罗马帝国军队,同年8月法军再次击溃神圣罗马帝国军,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德意志领土大部份被占领。1648年,法瑞两国联军再在处斯马斯豪森会战及兰斯会战完胜神圣罗马帝国军。
战至此时,双方都已元气大伤,结果于该年10月双方达成和解协议,缔结了两个和约——《奥斯纳布吕克条约》与《明斯特和约》,合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至此三十年战争完全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