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帝国的人们乘船前往南非
英国工业革命期间的蒸汽锤
一个英国家庭在印度加尔各答的生活情形。他们使用许多印度的仆人,过得既不是纯英国式生活,也不是印度生活,而是混合两种形式的生活方式。
就经济史而言,英帝国史主要包括三个维度:帝国内部的经济联系及其升级,英帝国与世界其它地区的经济关系,帝国经济与政治、军事和战略等的关系。英帝国内部的经济关系涉及贸易、物产和金融。这三方面的此消彼长不但带动了英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也推动了英帝国的扩张、收缩、甚至崩溃。其中,英国与印度殖民地、印度殖民地与作为非正式帝国的中国和日本的经济关系,或者说英帝国与亚洲贸易圈的经济关系无论是对英国经济还是对英帝国经济的演变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英帝国是一个世界性帝国,但它与其它国家、尤其是西、葡殖民帝国、荷兰殖民帝国、法兰西殖民帝国、美帝国、日本帝国之间的经济关系也是不容忽视的。具体而言,正是在与同时期的欧洲殖民国家的经济竞争中建立了英帝国,正是在与美帝国的金融竞争中瓦解了英帝国。其中英日同盟在金融上帮助日本战胜了俄罗斯帝国,但在太平洋战争中日本反噬了英帝国,在战后的对外援助(科伦坡计划)中甚至逐渐销蚀由英国主导的局面。经济在帝国的盈缩中有时独立发挥作用,但在很多情况下是与政治、军事、战略和外交等共同作用的。殖民是赚或赔不但影响了帝国的殖民政策,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帝国的组成形式。但经济情况并不是影响帝国的唯一的因素,在很多情况下,战略考虑、殖民地的反抗、军事力量的对比等都与经济关系一起共同发挥作用。总之,秋田教授延续了日本经济史学界注重经济史和经济联系的作用的思路,在自己多年积累的研究成果和借鉴日本经济史研究和加州学派的成果的基础上,结构出具有自己特点的英帝国史。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英帝国史研究注重政治和军事以及战略因素作用的现状,但在强调生产、贸易和金融作用的同时,并没有忽视其它因素以及内外关系的作用。换言之,《极简英帝国史》是建立在全球经济史基础上的、突出了英帝国与亚洲经济联系的整体史。简明扼要:学术史与场景感的融合在有限的篇幅中勾画出英帝国的兴衰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兼顾学术性和可读性更是难上加难的事。《极简英帝国史》从理解国际局势变化的现实需要出发提出理解英帝国史的必要性,吸引了各个层次读者的注意。然而,历史学家的著作不能不重视学术性,但又不能用专题著作的写法来写,作者采用了把学术史介绍和场景化写作结合的方式来平衡学术性与可读性之间的张力。学术史介绍使读者能够把作者的研究置于学术谱系中来认识,也为读者进一步深入思考提供了线索和可能。场景化既增添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获得身临其境之感,又有助于深入历史现场,形成历史思维,加深对历史解释的理解。可以说,《极简英帝国史》是一部重点和特点突出、读起来不枯燥又发人深思的、简明扼要的英帝国通史。作为深受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之苦的民族和国家,中国的殖民主义史研究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随着反殖民主义的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中国学术界重在揭露和批判殖民主义和殖民统治的罪恶,论证民族解放运动的合理性和正义性。随着改革开放的展开,中国学术界逐渐把研究重点转向殖民主义和现代化的关系,在“双重使命”理论指导下改变了重在揭批殖民主义破坏性的导向,转而适当发掘其建设性的一面,并在这两者之间建立辩证统一关系。就英帝国史而言,虽然这个名词耳熟能详,但真正的学术研究相对比较滞后,大都是在殖民主义史的框架下从先前的殖民地和保护国出发对英帝国史的某个方面进行专题研究,尤其是在中英就香港回归问题进行谈判时,曾经掀起了一个研究英帝国史的小高潮,国内学术界在不同时期还翻译了一些国外学者出版的、论述重点不同、风格各异的著作。直到2019年,由钱乘旦教授主编的八卷本《英帝国史》出版,呈现了中国学者对英帝国史的系统研究和自己的思考。这为中国读者全面认识英帝国史及其对世界的影响提供了学术支撑和参考文献。即使如此,在全球化和快节奏的时代,以经济史为重点、从亚洲出发、简明扼要的《极简英帝国史》仍是不可替代的,值得中国读者阅读,并就其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