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记忆—中国的世界遗产》系列纪录片《明清皇家陵寝》在首播

《人类的记忆—中国的世界遗产》系列专题

《明清皇家陵寝》

“体现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丧葬制度”

“反应当时中国最高水平的规划思想和建筑艺术”

“阐释封建中国持续五百余年的世界观与权力观”

皇陵选址中的奥秘

明清皇陵跨越五百四十余年,留下了二十七座皇陵遗址,明显陵位于湖北钟祥,清东陵位于唐山遵化,清西陵位于保定易县,明代的明孝陵和十三陵,分别位于南京和北京,清代的清福陵、清昭陵、清永陵,并称为盛京三陵,地处辽宁。

明清皇家陵寝,作为一个群落整体,成为世界遗产名录里,体系最为完整,规模最为宏大的皇家陵寝群落。27座皇陵,前后埋葬有朱元璋,朱棣、万历、皇太极、康熙、雍正、乾隆、慈禧等,共四百余名皇室成员。

在古代建筑中,风水是一项建筑选址的学问,是生态,地理、气象等多学科的综合运用,具体到皇家陵寝中,风水可以拆分为龙、穴、砂、水,当这四个抽象的字词作用在皇陵中时,建筑不再孤立沉默,它们开始与天地交流。

龙是指山脉,古人因山势延绵不绝,酷似天之蛟龙,所以将山脉称为龙脉,漫步明清皇陵,会感受到这样的视觉景观,皇陵和山峦的呼应无处不在,山峦映衬皇陵,皇陵点缀山峦,山脉与皇陵,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地宫是明清皇陵的核心,这里安放着帝王的棺椁,棺椁摆放之处,就是皇陵营建的起点,帝王棺椁之下,也暗藏玄机。

这是棺椁停放的位置,这个位置的中心,有一个孔洞,叫做金井,也被称为“穴”。这就是整个陵寝修建的起点,也是整个陵寝的核心位置,穴位的选择,被称为定穴,自古便有三年寻龙,十年定穴的说法,由此可见定穴之难。

平格测量,是中国古建筑常用的测绘手段,帮助古代的官员选勘陵址,建造皇陵,这些古代匠人手写的汉字,输入到现在建模的软件中,都一一对应着三维坐标上的点位,平格测量是中国珍贵的建筑文化传承,更是明清皇陵重要的记忆遗产。

水流,树木,用一个词来概以括之,那就是生态。生态对应到风水学里,正是砂与水。砂,就是指龙脉以外的周边屏障,可以是天然小山,也可以是人工植被。水,是指水流环绕,可以为天然所赐,也可以人工开凿。

在清西陵,三百年以上的古松木约有1.6万株,古松林郁郁葱葱,绵延30里,是守护清西陵的砂山屏障,几百年来和皇陵相互印衬,疏密相间,错落有致。皇陵中,每座单体陵园,都有各自独立的山水体系,形成大山水套小山水的自然奇观。好的风水,不仅来源于上天的恩赐,更离不开人的守护。

匠人手下的明清帝陵

石料,是明清皇陵中运用最为广泛的材料,这些皇家石料的起源,要从一处深不见底的水塘开始。北京房山大石窝镇,有一处60米深的水塘,露出水面的岩石坚固耐用,细腻光滑,而在水下浸泡着的岩石层,就是中国著名的皇家专用石材,汉白玉。明清皇家陵寝的汉白玉,大多出产于此。

汉白玉质地坚硬,色泽优雅,便于雕刻,阳光下有着细腻的汉线纹理,或许正因集各种优点于一身,让它虽为磐石,却拥有了玉的名字,并且在中国建筑里有着至高的地位,英雄纪念碑、天安门、颐和园、故宫、都有汉白玉的身影。

从几张50年代的开采画面中,可以感受开采的难度之大,工程队先将水塘里的水分抽干,露出巨大的汉白玉岩石层,再进行整块切割,每立方米的开采,背后都是浩大的作业。而这还是50年代的影像资料,对缺乏现代工具的明清时期,背后的工程量更是可想而知。

石碑,是记录皇帝生平功德的石作建筑,在没有起吊设备的古代,它的安装采用了天平原理。伴随着另一端的减重,石碑被缓缓升起,并安装在底座上。

2010年,一件清代金丝楠木龙纹顶箱柜,以302.4万元在拍卖会上成交,引起广泛关注。而在慕陵,从形式到工艺,均采用金丝楠木,三座宫殿所有的木料大概使用1500立方,造价惊人。独特别致,外简内奢。

在慕陵的天花、雀替和门窗隔扇上,都是形态各异的楠木雕龙,均采用高浮雕和透雕相结合的手法,龙身在云雾中翻滚舞动,龙头张口吐腮向下俯视,形成了群龙聚喙,龙口喷香的精妙场景。工艺精湛,形态各异,每件都是杰出的艺术品。

历史跨度五百四十余年的明清帝王陵墓群,几经战乱与地质灾害,然而结构依然完好无损,唐山大地震,在无数房屋倒塌、建筑被毁的情况下,位于唐山不远的清东陵却经历百年风雨,依然挺立。包括最易垮塌的框架结构石牌坊,也在大地震中完好无缺,堪称奇迹,这同样也是古代匠人的建筑艺术。

这是皇家专属的图案工艺要求。皇家彩画不仅在细部纹饰上都有严格规定,排列顺序更不能颠倒,描金部位多少都有详尽的要求。这幅不到3平米的彩画,康秀敏夫妻二人,用时两天得以完成。而放眼几百平方千米面积的皇陵,可以说凡有建筑之处皆有彩画,每一笔的背后,都是这般针尖功夫活。

这些流光溢彩了上百年的材料,有着一个好听的名字,琉璃。琉璃,之所以能焕发出光亮的色泽,在于繁琐的工序,初始的泥坯模型,每个都出自匠人手掌。原始泥坯,先经过18小时的高温烧制后,变成白坯。白坯经过几天干燥等待后,才可以涂刷金属釉料,而釉料,正是琉璃可以发光的关键所在。

“地上看慈禧,地下看乾隆”,

这是因为,乾隆的地宫,可以说是石雕文化的艺术宝库,不同于其他帝王的地宫,墙面均为石材原状,而进入乾隆地宫,仿佛进入一座精美的石雕艺术宝库。石头墙面几乎没有留白,均密密麻麻被刻以佛教图腾,庇佑着皇帝死后进入极乐世界。

从明清皇陵看明清历史

纵观所有明清皇陵,每个单体皇陵内部形势迥异,有的简洁典雅,有的金碧辉煌。然而,所有皇陵却都遵循相同的布局制式,由石牌坊为总门户开篇,沿神道一路蔓延,抵达大红门,越过隆恩殿,最终抵达帝王陵寝的核心点,埋葬着棺椁的方城明楼。所有皇陵规制均都如此,秩序井然,无一例外。

明孝陵是二十七座明清皇陵群落的首陵,这里埋葬的主人就是明清皇陵制式的开创者朱元璋,相较于前朝唐宋时期依山而建的皇陵,朱元璋开创性的将皇陵制式与生前宫殿相联系,创造了一种全新的陵寝制式,前朝后寝。

早在迁都之前,朱棣在距离北京紫禁城一百多公里处的昌平天寿山下, 一项声势浩大的皇家陵寝工程也同步开始,这就是北京十三陵。朱棣为总规划者,十三座皇陵在二百多年的明朝中被逐一建造完成,成为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墓葬群。相比紫禁城,十三陵更加靠北,翻过山去,就是长城塞外,皇帝去世葬入十三陵更是激励子孙后代,为保护祖先而守护江山。

当时的清朝统治者入关后,深知汉文化根基之深,而要治理数千年,几乎由汉文化统治的中华大地,强硬的手段是行不通的,文化融合才是正确的道路。而皇陵规制,作为最能彰显皇家礼法的形式,自然首当其冲。于细微处,蕴藏重大历史讯息,这便是明清皇陵的历史魅力和遗产光芒。

正是清代皇陵对明陵的全面沿袭,形成了明清皇陵儿孙陪侍父祖的整体格局,突现了长者为尊的伦理观念,成就了明清皇陵的一脉相承,成为世界罕见的皇家陵寝组群。

漫步清东、西陵,也是在浏览一部民族融合的史书。最为直观的则是文字,神功圣德碑是记录皇帝生平的建筑,顺治作为大清入关的第一位皇帝,他的碑文中满语依然为主文字。而到了康熙的景陵碑文则进行双碑并立,一碑刻满文,一碑刻汉字,两种文字规制相同,且别具一格,直观体现着满汉文化融合的过程。

最能体现文化融合的,则是墓葬形式。这是明清皇陵的大多数的地宫形式,入葬形式都为土葬,而埋葬棺椁的坟冢叫做方城明楼;但在清代入关前,墓冢有着另外的形式。沈阳清永陵,埋葬着爱新觉罗的先祖,在这里可以看到满族入关前的火葬坟冢,满族作为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火葬是主要入葬形式。

THE END
0.首次披露!纪录片《伟大的胜利——苏联摄影师镜头里的中国抗战80年前的今天,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将于当晚推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录片《伟大的胜利——苏联摄影师镜头里的中国抗战》。jvzquC41pg}t0lhvx0io1;5471691::1CTZJI‚vGvWsyEmW9No7x{A^R47693>3ujvsm
1.开播!总台大型纪录片《胜利》书写十四年抗战史诗抗战老兵口述历史 五十多位健在的抗战老兵接受采访,他们平均年龄96岁,年龄最大的已经103岁;采访了二十多位国际国内权威专家,为本片提供了专业权威的学术支持。 大型纪录片《胜利》 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20:00档 央视科教频道(CCTV-10)次日21:20 jvzquC41eqtugwy/uvgukl3eev|og€x0eezw0lto1utpy6gqqm5jpmjz0jznnHnvgoejfF693472:=876;934?:349
2.由豆瓣不开放《大国崛起》评分想到的这倒不是说中国内地从未拍摄过优秀的历史纪录片,不过内地很多制作精良的历史纪录片多汲汲于中国历史,对世界历史涉及较少,总体上视野和格局偏小,这不能不说是巨大的遗憾。同样是CCTV摄制的《世界历史》(100集版),本身拍摄态度是极其严谨的,单从跨越全球数十个国家取景拍摄和邀请众多历史学者作为嘉宾参与讲述就可看出jvzquC41o0jpwkfp0eun1wtvg1>55@>58990
3.铭记历史共话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现场嘉宾观看总台纪录片《长空飞虎》 △现场嘉宾观看总台全息影像技术呈现的二战老照片 总台纪录片《长空飞虎》在现场进行了展映。活动还特别设置了全息影像展,总台采用全息影像技术,以三维形式生动再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经典历史瞬间。 jvzquC41yy}/elyx0eun1;5471691;61CTZJwo^9NQwO9~tSqHn9ZaV;47694:3ujvsm
4.诵读:《伟大的历史转折》媒体号正在播放诵读:《伟大的历史转折》 诵读:《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00:00:09 诵读:《沁园春·雪》 00:00:30 诵读:《己亥杂诗》 00:00:24 诵读:《满江红(小住京华)》 00:00:35 诵读:《沁园春·雪》 00:00:44 读《弘扬长征精神,争做时代新人》有感 00:01:44 诵读:《七律·长征》 00:00:33 诵读:《秋词jvzquC41or4de}{0eqs0497713702A4XKFKxW7j8{SwUj~U|C|LF\747371:7xjvor
5.日本学者用影像揭露真相铭记历史新闻频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是日本学者森正孝最喜欢的一句中国名言。作为曾经的静冈大学和平学讲师,森正孝同时还是一位历史纪录片导演。在40余年的时间里,森正孝往返中日两国,从原侵华日军士兵和中国受害者两方面听取证言,制作讲述侵华日军侵略罪行的系列纪录片。jvzquC41pg}t0lhvx0ipo872475198591CXUKBVYw2xQJz>Gvfr4\_pr84;199<0ujznn
6.逻辑——写在万隆会议召开70周年之际新闻频道美国历史学家阿多姆·格塔丘在《帝国之后的世界构建:自决的兴衰》一书中写道,去殖民化彻底改变了20世纪的国际秩序,反殖民主义者们“不仅要重塑国家,还要重塑世界”。 共同的历史遭遇,绘就了全球南方国家独立自主的政治底色。万隆精神为它们团结合作提供了重要指引。 jvzquC41pg}t0lhvx0ipo872475168721CXUKS5CUJmB{jXuwRnwRNSYr4;16;50ujznn
7.《名师有名堂》第二季20250608历史锦囊世界眼光洋务运动兴起《名师有名堂》第二季 20250120 历史锦囊 巧记时间 真有趣 00:04:07 《名师有名堂》第二季 20250121《名师有名堂》第二季 20250212 语文锦囊 诗人笔下的音乐世界 00:04:06 《名师有名堂》第二季 20250213jvzquC41vx4de}{0ep532;:12851:8[KFG{z3kFnv6MweVkf8X=58N7728690|mv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