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懒羊羊,日常历史人文书单推荐!
忘掉过去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辙。——乔治·桑塔亚纳(George Santayana)
这本书是世界历史的入门款,可以说是站在上帝的角度去谈历史的。
这本书从人类作为食物采集者开始写,一直到1914年以来西方衰落与世界的成功。
不再局限于某个国家,某段历史。你会发现孔子和苏格拉底是同一时代的人,汉朝和罗马是并存的。穷则生变,欧洲的现代化进程比东方快也是因为他们曾经很穷。
当人生活到绝望的时候就会谋求突破。
通常的中国政府基本上是建立在道德力量的基础上:它不是一个专制政府。它所维持的军队和警察,无论在人数上还是在事实上,仅够镇压派别叛乱,而完全不足以镇压一个表示厌恶的、愤怒的民族。但是,尽管这一政府并不实施暴政,但它在形式上和机制上却是一个纯粹的独裁政府。——T·T·梅多斯
这本书描写的正是二战结束后、冷战开始前那个稍纵即逝的混乱年代。战争结束了,但是并没有带来和平,人性的残暴,把欧洲变成了一片野蛮的大陆。
德国战败并不意味着暴力结束”,相反,它更像是灭顶之灾后、一个崭新的潘多拉盒子,开启了另一个群魔乱舞、乱象丛生的野蛮世界。
被强掳去德国的孩子回家却被家人厌弃;熬过残酷集中营的犹太人,却被邻里友人杀戮;抵抗外族入侵的游击队员却被自己的同胞杀害;冒着生命危险庇护邻里的有产人士在战后被一一肃清……
这一刻你会发现,人性本恶。
棉花在资本主义近现代史上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以小见大,通过棉花来窥探全球史。
斯文·贝克特通过叙述棉花产业发展的历史,涉及五大洲,将非洲的贩奴贸易和红海贸易联系在了一起。同时解释了欧洲国家和资本家如何在短时间内重塑了这个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一项产业。
商人、国家官僚、工业资本家、农民、奴隶这些人的命运是如何与资本发展联系在一起,如何发展成为现在这个贫富差异的社会。
这本书在学生时代看了两次都放弃了,直到第三次毕业之后的过年才看完的。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翻译太差了。但是之所以看完这本书,是因为对耶路撒冷实在太好奇了。
世界若有十分美丽,九分在耶路撒冷。世界若有十分哀愁,九分也在耶路撒冷。
很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耶路撒冷的意思是“和平之城”,在耶路撒冷的老城里开满了象征和平的橄榄枝。但是这个古城刻满了征战和兴亡的印记,一直充斥着血与泪。
这是一座宗教圣城,耶路撒冷是犹太教、基督宗教、伊斯兰教的发源地,三教都把耶路撒冷视为自己的圣地。
宗教和传统、历史和神学以及神圣的处所和祈祷的房屋,使耶路撒冷成为备受犹太教徒、基督教徒和穆斯林崇敬的神圣城市。
丝绸之路最初只是一条商道,但是在成为一种现象之后便是一种文明的交流碰撞。虽然丝绸之路比较重要的部分应该有中国,但是这边还是偏向中东西亚,反而中国部分很少。
但是这本书给历史解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丝绸之路串起大历史,从资源、宗教、民族解读与丝绸之路的关系,融合了经济、政治、宗教、军事、文化、科技、医疗、环境各方面内容。
这本是一部小说,但是我觉得是一部很精彩的历史小说。一直佩服写历史小说的人,因为不仅要依靠历史,而且还得写得精彩有情节。
时间跨度是1911年写到1924年,里面一共六个家族:英国菲茨赫伯特家族、德国冯·乌尔里希家族、俄国别斯科夫家、威尔士威廉姆斯家、美国杜瓦家和维亚洛夫家。
涉及到的历史大事件有:第一次世界大战、美西战争、英王五世加冕、十月革命、德皇退位、凡尔赛和约、啤酒馆暴动等。
其实相对于那些王位战争、贸易战争,我更喜欢文明的发展历史。文明的珍贵流传,我很喜欢去博物馆艺术馆,安静的氛围,文化的渲染很容易就让人静下心来。
我总是安定不下来。很小的时候,我就对没去过的地方感兴趣,想知道地平线那边是什么,转过街角又会遇到什么。如果你多了解一些人类史,就会觉得它是一部迁徙史。一切从他们第一次决定走出非洲开始。这种不安份的天性是人类最后占领地球的重要原因。生活并非不安定,只是还想去找更好的地方:气候更温暖、生活更愉快的所在。也许这其中有某种精神上的因素,一种希望,认为自己终究会找到一片乐土。寻找天堂,寻找完美之地,也许就是人类一直以来迁徙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