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是构成历史的基本要素,时空观念的培养是历史核心素养养成中必须重视的问题。而九年级历史以世界史教学为主,是学生对初中阶段历史教学内容的整合阶段。在该阶段内重视对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既是进一步开发历史教材的核心素养养成价值的需要,也是帮助学生形成对历史的系统化、深入化认知的要求。
一、九年级历史时空观念养成的存在问题
目前,九年级历史教学中,学生们的时空观念养成情况并不乐观。
在时间感知方面,教师对历史时序的教学局限于表面,比如,在教学古代埃及历史时,教师会对“公元前3100年”这一重要时间点进行标注,但却不会对这一问题进行细讲,更不是渗透关联性的纪年法知识和历史事件。而学生对年号的敏感度又不高。他们重故事、重事件多于时间。所以,学生在年号的记忆时,容易出现混淆、遗忘等的问题。
在空间感知方面,教师对具有空间感培养价值的地图册利用不充分,忽视对“环境对历史发展的影响”的分析,历史知识点教学与其发生空间的融合不足,不利于学生历史空间感的养成。
从整体上看,九年级历史教学重时间多于空间,时空融合度不够,学生们无法形成关于历史的立体化印象,知识体系分散、知识记忆以“死记硬背”为主。
二、如何培养九年级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
根据九年级历史时空观念养成现状,我认为我们可以从如下四个方面切入优化历史教学,发展九年级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
(一)利用时间轴,做好时间梳理
时序是历史的纵向坐标,也是历史学习中不能忽视的部分。没有时序做支撑的历史是混乱的、无序的。所以,在任何一个阶段的历史教学中,我们都要重视对历史时序的教学,利用“时间轴”帮助学生做好历史时间梳理工作,通过教授基础的时序知识帮助学生完成长、短两个时间段的转化。
比如,在教学《古代埃及》一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课本中提到的年号,将本课重要知识点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梳理,帮助学生从时间的维度上重新审视课本内容,了解古代埃及历史发展的纵向坐标。同时,为了方便学生们完成对古代历史和近代历史的对接,教师还应传授,诸如,世纪的计算方法、公元前后的计算等基础性计算知识,方便学生利用已知推断未知,提高学生的年号记忆质量。
(二)利用历史地图,做好空间渗透
地理空间环境对人类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在空间化的视角下,我们获得的历史是更鲜活、更真实的。而历史地图就是辅助我们还原历史空间的重要工具。它以简明、形象的图画呈现了历史事件发展的空间样态,以更丰富的地理信息,辅助学生获得了更精准的知识定位。所以,要想做好空间观念培养工作,我们就必须用好历史地图。
比如,在“两河流域文明”的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展示《古代两河流域图》,通过引导学生们分析两河流域的地理特征,思考:两河文明为何是狭长的?两河流域为何会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两河流域的小国为什么会混战不止等问题,帮助学生以地图上呈现的地理环境信息为依托对两河流域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进一步的推理和研究。之后,我还以世界地图为支撑,引导学生通过寻找“两河”,建立关于两河文明空间位置的精确认知,为后期学生对世界文明进行系统性研究奠定空间基础。
(三) 利用影视资源,呈现直观多维度历史时空
历史课堂上播放教学相关真实影视资料,以视觉直观再现历史史实,不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而且更加能够感知多维度历史时空。学生从而容易了解世界历史中国际错综复杂的关系,形成知识的系统化。
比如,在教学九年级上册《探索新航路》一课时,我剪辑大型记录影片《大国崛起》中《海洋时代》两个短视频。一个视频是15世纪时中国与世界的对比,让学生明确中国在15世纪明朝这个时间在世界空间里无论是国力还是航海史都处于领先地位,从而更好地把握中国郑和下西洋与西方开辟新航路在历史时空上的交融对比。第二个视频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通过视频影片方式教学更直观呈现哥伦布这样重要历史时刻和英雄壮举,效果比老师口述和课本文字描写更生动有趣,时空观念更加多维立体。
(四)构造真实情境,力促时空交织
时空是构成历史的两个维度,二者是并立而行的。缺少任何一个维度的历史探究都是不科学的。所以,在九年级历史教学中,我们要想让学生们获得精确的历史定位,就必须同时兼顾时序教学和空间感知,力促时空在学生脑海中的交织。而要想让学生们完成对时间和空间在脑海中融合,我们可以使用情景教学法,以历史图像为依托,引导学生进入历史场景,展开历史想象。
比如,在“亚历山大帝国”知识点教学中,我利用亚历山大东征图、亚历山大东征路线图、两河流域发展时间轴、希腊文明发展时间轴、希腊城邦场景图等等多种历史资料性图片,引导学生以亚历山大的身份描述自己在东征期间的见闻,在场景表演、场景描述过程,完成了对多个历史知识点的融合与交织,建立起了时空并行的历史知识体系。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是帮助学生正确解读历史的需要,也是引导学生学会以联系化、整体化的眼光看待历史,把握历史的共性特征的要求,是我们在九年级历史教学中必须重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