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历史大剧《丁宝桢》正式收官,
大结局以2.0234%的实时收视率
继续领跑全国黄金档,
成为近年难得的中华文化人物风骨佳作!
追完剧,多彩妹想说:
终于有让我熬夜追上瘾的历史剧了。
除了收视率,
《丁宝桢》也收获了不俗的口碑,
才开播没几天,
豆瓣上已经有多位网友打出了四星五星。
那么这部剧为何就能有这样的收视跟口碑?
一口气追完全集,
我找到了答案。
这部讲述清代廉吏丁宝桢生平故事的作品,
作为晚清名臣,
历史上的丁宝桢是能吏、廉吏,
管治黄河文武朝堂,
反腐改革主力、抓得了太监,
还发明了家喻户晓的“国民菜”宫保鸡丁。
剧情中的家事、国事交汇在厨房、家宴
这些隐喻人生百味的地方,
来书写家国情、父子情,
展开家风传承层面的讲述,
呈现出历史正剧中不多见的烟火气和人情味,
填补历史类型剧空白。
作为刚直不阿的清代廉吏,
丁宝桢16年间写了12封家书给儿子,
将自己为官理政、报国亲民、
修身养廉之道传于后人。
今天,和多彩妹一起从这些传世家书中,
体会当时的人们
为何盛赞丁宝桢“清绝一世”!
PART.01
谈做官
修身正心,这是为官的基本前提。《礼记·大学》云:“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个人的身心修养,是齐家、治国的基础。丁宝桢深知个人修为的重要性,十分注重加强个人道德修养。
丁宝桢在给儿子丁体常的信中说:“至作官一事,原是讲求做事,其补署一切,应听之天命,万不可有心其间。一涉有心,即易入于钻营,将顺卑鄙一路,切毋以此为念!”丁宝桢告诫儿子,为官之道,心念很重要,为官的初心就是为民做事,不应该涉及其他目的,若有心钻营,则只会走入卑鄙的邪路。
他不断叮嘱身居高位的儿子“居官之要”就在于“和以待人,忠厚居心”“反己内省,益存好心”。丁宝桢自己也常常“深自刻责,时时省过”。显然,不断加强身心修养是丁宝桢能存好心做善事的根本保障。丁宝桢的言行指引后人,为官者要端正初心,要一以贯之秉持为民做事的思想。
丁宝桢在自己的时代,对“为官之道”作出了自己的理解、进行了自己的实践。他是在四川总督任上离世的,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作为近代贵州知识分子群体崛起的代表人物之一,丁宝桢实至名归。
做官不易,古今同理。但官有官德、官有官范,为官者有其基本的操守。丁宝桢的为官之道彰显了其清正廉洁、勤政爱民的官德官范,是做官者可资借鉴的官箴,对于今天的廉政建设也有借鉴意义。
PART.02
谈爱民
丁宝桢一生将爱民养民视为仕宦者报效国家的第一要务,他在《丁文诚公家信》里就写道,“至做官,只是以爱民养民为第一要事。即所谓报国者亦不外此。盖民为国本,培养民气即是培养国脉”,丁宝桢认为“民为国本”,爱民养民,就是为官者报效国家的第一要务。可以说,正是因为对民生疾苦感同身受,才奠定了丁宝桢坚守了一辈子的“爱民养民”民生观。
丁宝桢为官,一切以老百姓利益为思考的出发点和行动的归宿。他告诫在山西做官的儿子:“凡有害民者,必尽力除之;有利于民者,必实心谋之”“须刻刻以爱民为心。遇有词讼各事,民事即己事,切不可忽略延玩”“发钱须求滴滴到百姓身上,使民霑实惠,钱不虚糜,方为尽职。”
丁宝桢的为官之道就在于以民为本,诚心诚意为民做事。政措实施与否、效果好坏与否,权衡的依据皆是百姓利益。他治理黄河水患、筹措西南边防、改革四川盐政、建书院修水利、整顿辖区吏治等,一切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在百姓利益上。
丁宝桢认为,官员是否尽到职责的判断标准在于老百姓是否得到实惠。他还特别给年轻的从政者以忠告:“年轻人作官,须求吃苦耐烦,时时以百姓为心,斯得之矣。”有损百姓利益的心念一点不能存,有损百姓利益的事情一件不要做。诚心实意,勤勤恳恳为民办事才是为官的正道。
PART.03
谈清廉
丁宝桢在《丁文诚公家信》里告诫在山西做官的儿子:“作官讲操守,必须穷而益坚,分毫不为外物所摇夺“”自要自己事事清白,处处公正。“
晚清时期,军费、对外赔款等支出巨大,清政府只好频繁减扣官员俸禄。使得收入本已微薄的官员,只得想方设法搜罗财源,贪污受贿。官吏索贿受贿的腐败行为演变成一种惯例,即形成晚清官场陋规——节寿和季规。
面对这样的官场风气,丁宝桢秉承清正廉洁、刚正无私的为官之道,出淤泥而不染,坚决革除陋规。丁宝桢抱定“我之作官,志在君民,他所无问。宁可被参而罢黜,断不依阿以从俗,而自坏身心,贻羞后世也”的决心,并在信中叮嘱体常:“节寿、季规,虽饿饭亦饱,不可收分文!……尔断不可效俗更所为,贻世人耻骂!”
在体常委署蒲州知府期间,山西经历“丁戊奇荒”的大灾难,人民流离失所,饿殍遍野,惨不忍睹。丁宝桢告诫体常:“凡一切节寿陋规,万不必受。”此时,“若收受陋规,则无以自问,又何以对人?且州县送陋规,无非取之于民。尔取州县之一,州县即取民之十。试思大灾之后,尚忍为此伤天害理虐民之事乎?午夜扪心,当必瞿然惧矣!”为官者,要始终坚守做官的操守和廉洁底线,“必须穷而益坚,分毫不为外物所摇夺,斯为真操守!”时时警惕“一惑于利,则日久浸淫,将有流于贪婪而不自知者矣。”
丁宝桢在给丁体常的家书中写道:银钱一事尤须清白,局中点滴均须归公。每月必将一切收数、支数各项,详细开摺,呈送查阅,以昭清晰。不可一毫苟且。丁宝桢认为,官员要为身边人做好表率,廉洁奉公是做官的基本操守,要时时铭记于心。作为官员,在财务方面必须清白,每月详细做好账目的收入和支出,主动呈送上级和有关方面审查,切实做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但自己要严以用权,同时更要严格约束家人和亲属。
丁宝桢反复叮嘱儿子,“尔当于‘利’之一字,斩断根株,立意做一清白官,而后人则受无穷之福”,坚决反对官员做“伤天害理虐民之事”,坚决反对收受贿赂。
丁宝桢告诫儿子,即使家中再缺钱粮,也“不可妄取民间一钱”“做官讲操守,必须穷而益坚,分毫不为外物所摇夺,斯为真操守”。
丁宝桢始终坚持“廉洁奉公做事,清清白白做人”的为官操守,成为丁家为官子孙后代的价值追求,也是丁氏家风中最为鲜明的价值观。百余年间,在丁氏家规家风熏陶和训导下,丁氏家族人才辈出,涌现出一批贤能之士。
端正初心、爱民养民、廉洁奉公等这些家规家训内容,不仅融入了丁氏后人的血脉,更是激励世人的强大精神力量。
PART.04
谈修养
修身正心,这是为官的基本前提。《礼记·大学》云:“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个人的身心修养,是齐家、治国的基础。丁宝桢深知个人修为的重要性,十分注重加强个人道德修养。
丁宝桢以家书的形式向后人传承家风,在《丁文诚公家信》中丁宝桢写道:“不生一毫满假心,不生一毫夸大心,不生一毫嫉妒心,不生一毫怨尤”。
丁宝桢十分注重自身修养,一生崇尚为官清廉。古代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民谚,形象地揭露了官场腐败乱象。丁宝桢不为利益所动,两袖清风、甘于清贫。
丁宝桢还深受丁氏家规家风的训导和熏陶,一贯认为个人品德一定要高尚,为官动机一定要纯正,要始终如一保持良好操守,这是为官做人、待人接物的基本前提。
PART.05
谈节俭
丁宝桢长子丁体常,字慎五,乳名绳谦。光绪二年(1876)初,丁体常以知府衔为吏部发往山西候补。体常初到山西任职,丁宝桢语重心长告诉体常,山西各物昂贵,很多事都不方便,这是好事。百物昂贵就少买,“可以养俭约之心”;诸事不方便,就少打算,“可以损无益之费。”
俭以养德,苦以励志,正是丁宝桢传承良好家风家教的重要部分。丁宝桢非常节俭,他告诫体常“家用勿宜节省,肥浓易于致病,不如清淡之养人。华服适滋暴殄,不如布衣之适体。”
在丁宝桢看来,生活只要不受冻挨饿,就是一大福气。“我等处此,必须立志刻苦,遵率祖父家规……而家道可久。”遵循祖宗遗训、传承先祖德行,传承勤俭之家风,多做行善积德、为民务实的好事,正是家道长久的关键所在。并告诫体常:“试看作官之家,奢侈无度者,究有几人可以长久?即此以思,则视人之膏粱文绣,不啻浼身之具矣,尔其志之!”富贵人家衣食精美的奢华生活,无异于污染身心,要谨记,读诗书方能修心养性增长见识。
光绪六年(1880)农历二月,丁体常被委署为蒲州知府。体常在信中告知父亲自己又新获委署之任,叹此为苦缺。丁宝桢在回信中说,“此缺山西均谓为苦缺,然自我视之,则仍为优。”丁宝桢给体常说,蒲州虽然苦,是因为地方经济发展落后,没有钱,“是苦在官。”但是,做官就是为老百姓谋福祉,百姓都指望着你给他们一个安居乐业的环境,如果大家都认为苦,就势必做去剥削百姓的事以满足自己,那么百姓就真的是苦上加苦了。丁宝桢告诫儿子,人要有耐苦之心,为官者,再怎么穷困也不能伸手拿一丝一毫不该拿的钱物。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至于缺之苦不苦,直可置之度外。只要有饭吃,便可作官。”
苦尽甘来,吃苦是一种福报。古往今来,成大事者,必经历了常人所不能吃之苦。“古来天之报施善人,恒视其吃苦以为分量,苦吃得愈大,报亦愈大愈厚;苦吃得小,报亦小而薄,此千古至论!”
PART.06
谈教育
有一句老话叫“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孩子也是一样,就拿读书学习来说,性格迥异的小孩在学习上也会呈现出不一样的表现,小到学习态度,大到学习效果,有的人突出,有的人不显,针对这个教育难题,丁宝桢是如何应对的呢?
丁宝桢望长子丁体常能做一个亲民的好官,建议他亲往乡间体察民情,让老百姓能得到真正的实惠,比如,灾年发放的赈款,要让银钱真正进入百姓的荷包,“惟有官勤于下乡稽查一法。”除此之外,下乡还有另一桩好处“遇民间有官事,可以随处审断……在乡审断,可免在城花诉讼费也。”
丁宝桢要求子孙“事事悉存忠厚之心,不敢侮人,不敢慢人。遇有善事,量力乐做。不可妄取民间一钱,如公余之内稍有赢余,即以之救济穷苦贫民”。
“知府一官尚属亲民,只要自己不惜劳苦……”
丁宝桢不只是如此建议,他言行一致,自己为官也是如此行事,咸丰十年(1860),丁宝桢在岳州当知府,就常不惜劳苦地下乡考察,他自述“从前我在岳州,即是肯下乡之故,是以至今岳人犹感戴之。”
何谓“清淡养人”?
何为“两袖清风”?
丁宝桢以上下求索的一生作出了回答。
丁氏家族后人丁体常、丁道衡等
将其家规、家教、家风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其精神对今时今日的我们,
依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面对丁宝桢的“家书”,
我们能学到什么?
重要的一点,
就是要跟着丁宝桢学会
“算账”“对账”“销账”,
做到“头脑清醒”。
真正像丁宝桢一样,
用自己的一生向国家、向人民、
向历史交出一笔客观真实的明白账!
为何《丁宝桢》这样的历史剧,
能获得观众的喜欢?
在多彩妹看来,主要是质量过关,
剧情符合历史又极具戏剧冲突。
“报国恤民 ”的故事落下帷幕,
但丁宝桢这本“清白传家”的故事集还将继续书写。
还没有看的小伙伴还等什么!
赶紧追起来吧!
也可以点击右下方“在看”
和网友共同讨论后续剧情发展哦!
多彩贵州网原创内容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原标题:《收视全国第一!熬夜看完了这部贵州出品的宝藏历史剧,我悟出六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