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避暑热,58岁的乾隆皇帝从北京起驾前往承德,在避暑山庄度过盛夏时光。一如往年。
不同寻常的是,一场来自民间的妖术恐慌,正从富饶的江南蔓延到华北。
很快,扑朔迷离的案情夹杂着谣言与恐惧,在各地陆续重演,直至席卷大半个中国。
主导着帝国盛世的乾隆,不由得心头一惊。
这一年,是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
▲乾隆皇帝画像。图源:网络
在承德,夏日的安逸被流言打破。乾隆收到一份机密情报,发送者是山东巡抚富尼汉。
农历五月,山东省城济南相传发生了几起“剪人辫发”的案件。
发辫,民间说法是“叫魂”的施术工具。所谓“叫魂”,则是民间传说中的一种诅咒妖术,可使人生病,甚至死去。当时坊间传闻,除了发辫,受害者的衣物、写有名字的纸符等也可作为施法的工具。
这看似荒诞不经,却让无数人为之惊惧。
在清朝,发辫是一个十分敏感的政治问题。满清贵族入主中原后,下令削发留辫。百姓头上的辫子,具有统治者宣传王朝正统的意识形态功能。剪辫妖术因此被看作是对满清王朝的挑衅,暗藏着挑起叛乱的政治阴谋。
▲在清代,发辫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图源:网络
山东巡抚富尼汉不敢怠慢,在所辖地区抓获了几个疑犯,他们都是从外地流窜到山东的乞丐。
经过审问,富尼汉“证据确凿”地确定了妖术团伙的存在。
据被捕的蔡、靳二乞丐“供诉”,他们都是被妖术党招纳入伙,且大都来自南方,几个已确定名字的“幕后主谋”,包括和尚通元、吴元与算命先生张四儒等。
这些主犯是否确有其人,富尼汉也没弄明白,就火急火燎地上报朝廷,企图抢先立功。由此,源自民间的妖术恐慌,终于引起了皇帝的注意。
尽管乾隆认为“叫魂”流言甚为荒诞,但他相信,可能有人在恶意散布这些谣言。所以,他不仅要稳定民心,还要营造出朝廷会保护百姓免受鬼怪力量危害的氛围。
乾隆命大学士傅恒、刘统勋等人起草了上谕,下达到浙江、江苏与山东各省。这是关于这场妖术恐慌的第一份中央文件:
闻江浙一带有传言起建桥座,因而偷割发辫、衣襟等物……着传谕各该督抚饬属,密行体察,如果有此等请事,即行严拏重治其罪,否则将倡播之人查拏一二,严加惩治,以儆其余。
在发布第一道上谕后,乾隆又向各省发出了一份紧急诏谕,将山东审出的几个妖党首领名字分发到各省督抚手中,要求追捕几名主犯,并对妖党进行清剿。
皇帝说要擒拿妖党,那无论是否有真凭实据,各地官吏都得把这些妖人揪出来。
吊诡的是,在山东抓获了几名案犯后,作为叫魂起源地的浙江、江苏却迟迟没有消息。这引起了乾隆的不满,他将江浙官员痛批一顿,责备他们隐瞒实情,导致恐慌四起,竟然要等到山东官员上报朝廷才知晓。
总管江苏、安徽和江西三省的两江总督高晋,在回答乾隆对当地叫魂案的询问时,声称确实有听说过来自浙江的传言,但江苏本地并没有叫魂事件发生,谣传者也都得到惩处。
对此,乾隆极不满意:山东及全国各地陆续都有案情奏报,“江苏岂能独无其事”,你们不是在糊弄朕吗?
浙江巡抚永德奏称,初春时候确实有关于叫魂的谣言在浙江流传,但都是无知乡民以讹传讹。永德接着说,他已经在全省派出密探,没有查出山东案件供词中所说的妖党首领,只找到一个与“吴元”同音不同字的和尚,与叫魂案扯不上任何关系。
乾隆对此同样不以为然,说:“不意汝竟如此无用。”
总之,江浙地区官员按照从山东传来的情报,进行了卖力地追查,却没有发现所谓的主谋。乾隆却始终不信,以为江浙的官吏都在耍花招糊弄自己,于是,在朱批中写道:“汝二省殊堪痛恨!”
也难怪乾隆如此生气,因为,江浙一带确实是叫魂案的发源地。
▲乾隆皇帝画像。图源:网络
早在这年春季,浙江湖州德清县从隔壁县雇佣了一批石匠,重修东面城墙的水门与石桥,此即乾隆在上谕中所说的“起建桥座”之事。石匠吴东明和他的班子正在奋力赶工,一名叫沈士良的农民找上门来,请吴石匠帮个忙。
沈士良时年43岁,与他的两个侄子同住一院。这两个侄子是沈士良同父异母的长兄之子,似乎有暴力倾向,平时不仅对为人老实的叔叔百般折磨,还殴打虐待沈士良的老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