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

6月11日,上海最长寿的老人李素清与世长辞。这位110多岁的长者,过去几年一直在与肺炎作战,可惜这次再也没能扛过去。

不少科学家相信,通过控制细胞的分裂次数和程序,人类有望活到120岁。谷歌首席未来学家库兹韦尔日前更是放出惊人之语:2029年,人类将开始“不死之旅”,到2045年将实现永生。

这样的“异想天开”会成为现实?

纳米和生物技术助力永生?

库兹韦尔把“不死之旅”的开启,建立在纳米和生物技术上。他认为,纳米技术将能修复和存储人体器官和肢体,而逐渐发展的生物技术则能激活端粒酶。端粒酶是在细胞中负责端粒延长的一种酶。它藉由把端粒修复延长,可以让端粒不会因细胞分裂而有所损耗,使得细胞分裂的次数增加。

而现有研究证实,细胞分裂次数的多少,与人的寿命长短成正向关联。

具体来看,库兹韦尔的设想基于以下三个理由:

一是到2020年左右,人类将开始使用纳米机器人接管免疫系统。到2030年,血液中的纳米机器人可以摧毁病原体,清除杂物、血栓及肿瘤等。

二是利用软件编程的理念,对细胞进行重新编程,从而使人类不断抛弃陈旧基因,大幅延长寿命。

三是2045年非生物智能的创造力将达到巅峰,超过今天所有人类智能总和的10亿倍。届时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帮助下,可以让人的思维脱离肉身,植入另一个载体,从而实现“永生”。

库兹韦尔的设想并不是完全的“天马行空”。事实上,欧美科学家在“不死之旅”的探索中,已经有过一些成功的实验。

例如,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的细胞生物学家从人体结缔组织细胞中,分离出一种特殊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只在老化的、停止分裂的细胞中才有,而年轻的细胞中是不存在的。科学家认为,这种蛋白质就是细胞老化的产物。如能找到清除这种老化物质的方法,人类就能大大推迟衰老的过程。

无休止自我复制等同于不死?

通过技术手段延长人的寿命,看上去是一件好事。然而,历史经验反复证明,人类每每从技术那里得到些什么,同时也会失去点什么。科学家曾经将线虫身上与衰老有关的基因予以修改,结果线虫在生命被延长的同时始终处于昏睡状态。

“这些永生方案,听来令人鼓舞。可仔细想一下,它们均属抗衰老的思路,即使都能够获得成功,最多也只是延长人的生命而已,而不是使人不死。”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韩东屏说。

以纳米机器人为例,虽然想象无比美好,包括我国在内的一些国家也成功研发出了应用于疾病检测治疗的样品,但迄今为止纳米机器人技术依然停留在研发试验阶段,还没有哪个项目的成果真正进入临床。

而就激活端粒酶而言,其实际效用还有待进一步观察。研究证实,端粒酶在正常人体组织中的活性是被抑制的,反倒在肿瘤组织中比较活跃。

因此,医学专家担心,激活正常细胞的端粒酶,一旦失控,很可能使正常细胞发生癌变。毕竟,细胞分裂次数越多,就可能有更多的错误,增加问题细胞的数量,使机体最终无法对损伤进行修复。

韩东屏认为,在现行技术框架下,由克隆人技术和记忆移植技术构筑起来的“克隆转忆”,也许是更有启发性的永生之路。

其基本构思是:在一个人死后,用克隆人技术复制出一个他的肉体,再用记忆移植技术将他的原有记忆转移到克隆体的大脑中。但有反对者质疑,这样的“克隆转忆”并不是人们原本所追求的长生不死。人们追求的是此生永在,是本我的永生,而不是通过无休止地自我复制获得永生。

精神方法能否达致“不朽”?

“即使医学和科技条件满足了,但能不能做只是一个技术问题,该不该做却是个严肃的社会问题。”武汉科技大学教授李锐锋认为,从事涉及人类整体命运的科技研究和应用时,切不可急功近利,只考虑技术带来的眼前的、直接的效果,而不考虑长远的甚至是不可预测的后果;不能只是强调科技理性,还有必要进行价值理性的观照,关心技术目的的合理。

李锐锋注意到,“永生一代”倘若要繁衍后代,那么地球的资源承载力将不可避免地面临严峻考验。而如果为了一代人的利益而不再繁衍后代,那很可能带来创造力锐减、生产力下降等问题。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临终关怀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孟宪武认为,人的生活应与生命质量结合起来,既活得长一些,又活得好一些。不保证长寿,不保证不死,只保证应得到的生存年限和快乐。

生老病死、生离死别看起来是很残酷的,但对人未必都是坏事。正是有了对死亡的恐惧,才使人更加珍惜当下,才会有紧迫感、危机感;正是有了生离死别的悲恸,才使人珍惜相聚的不易,才有了宽容和忍让。

“在古代,人们早就发现肉体追求永生不易,继而用精神方式追求永生不死。”韩东屏介绍,用精神方式追求永生不死的路径大致有三种:一是宗教信仰的路径;二是哲学思辨的路径;三是青史留名的路径。

其中,所谓青史留名的路径,以儒家的“三不朽”为代表。它说的是,人可以通过“立德、立功、立言”的方式在历史上留下姓名,从而实现永垂不朽。

换言之,一个人的肉体终会消亡,但他的丰功伟绩或独创性思想或人格精神不会随之消亡,也不会被人遗忘。

◇ 链接 ◇

长寿的几大诀窍

自然运动

长寿者生活的环境无时无刻不在要求他们活动起来。他们打理菜园,不靠方便的机械设备而是自己动手收拾屋子或整理庭院;拜访朋友或去超市菜场,尽量都靠走路。

舒缓压力

“食得八分饱”

在冲绳,人们饭前要念一句有2500年历史的箴言———“食得八分饱”。剩下两成,正好让人处在似饱不饥之间,而这种状态决定体重的增减。

合适的社交圈

世界上最长寿的人选择那些拥有健康行为的社交圈子生活,或是生在这些圈子中。研究显示,吸烟、肥胖、幸福甚至孤独都是会传染的。

THE END
0.多少年前,人类开始永久改造地球?地球人类世混凝土人类行为导致的长期后果,以及化石的存在,也会让人类世地层与众不同。结束白垩纪的陨石撞击是瞬时的,撞击产生的冲击波在几小时内就结束了,但它的影响却改变了之后几百万年的生物圈结构,甚至它的影响还遗留到了今天。如果没有那颗陨石,我们大概也不会存在了,恐龙可能会继续统治地球。 jvzq<84hkpgoen3ukpg/exr0ep5uglm14282/9=/475eql2kmsij{ƒr567=7;;3ujvsm
1.NASA称土卫六存在生命迹象40亿年后可供人类移居“卡西尼”号土星探测器利用先进的红外光谱技术对土星及其卫星的地表特征、大气层、光环和磁场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卡西尼”号土星探测器在2008年7月发现提坦南极地区存在一个比北美安大略湖还要大出许多的湖泊。这样提坦就成为人类迄今为止在太阳系中发现的第二颗存在液体的星球,也是目前已知与地球最为相像的行星。jvzq<84yyy4djrscfcom{7hqo0io1qvil181392281671ltpvgtuaB>5;7940qyo
2.全球人类5000年前是一家这意味着只要上溯到古希腊的黄金时代、或者中国的三皇五帝时代,我们就能够找到一个人,他与现今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存在血缘关系。 电脑计算出“共同祖先” 美国科学家史蒂夫·奥尔森说:“通过数学方法,我们可以肯定这个人是存在的。”奥尔森一直在研究人类系谱树的发展过程。曾于2002年出版了科普读物《探索人类历史》一书,阐述了非洲自10万年前以 jvzquC41pg}t0lhvx0ipo8|qtnj0495829691:5437=/uqyon
3.科学家的猜想:人类消失以后世界将会怎样?——中新网●50亿年后 奄奄一息的太阳开始膨胀并吞噬太阳系所有内行星(innerplanets,即水星和金星),地球也随之蒸发殆尽。 人类消失10亿余年后…… ●10亿余年后 太阳更亮了,地球也变得酷热无比,但仍有可能存在适应了新环境的昆虫和其他动物。 人类消失1000万年后…… jvzquC41yy}/eqnpcpkxu7hqo0io1lzn14622862/2>04><3;48/uqyon
4.时隔50年,美国为何想重返月球?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22日宣布,新一代登月火箭“太空发射系统”(sls)定于29日搭载“猎户座”飞船升空,将执行“阿耳忒弥斯1号”无人绕月飞行测试任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曾轰动全球,并实现了人类首次登月。50年后,美国为何又要向月球重新出发? jvzq<84pgyy/jww0ep5tj|1ctzjeuj131768<56;:986=<832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