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丰、陆丰两县地处广东东部的东江与韩江之间的沿海地带,是广州 惠州通往东部重要通商口岸汕头的交通孔道。它们自西至东与惠阳、紫金、 五华、揭阳、普宁和惠来县相毗邻。两县皆背高山,其西北部、北部及东 北部都是崇山峻岭,南面是浩瀚的大海,可以看见白帆片片出没于万顷沧波之中。
这是一个鱼米之乡。沿海地带有丰富的水产和盐,山区栽种着松杉木材和果树,平原则盛产稻米和番薯。
辛亥革命前,粤东分设惠州府、潮州府、梅州府,共辖25个县。海丰、 陆丰在历史上属惠州府。两县由于地理和历史上的原因,语言、风俗习惯大 体相同,兼之两县人民在长期反对共同敌人的斗争中,并肩作战,互相支持,互相影响,形成了不易分割的整体,人们习惯把这两县统称为“海陆丰”。
海陆丰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闻名于世,是由于它的农民运动:
这里第一次打起苏维埃旗帜,召开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工农苏维埃政府,被称为“中国第一个苏维埃”。
这里第一次实行土地革命,没收并分配土地……
这块以农民运动发达著称的地区,从1922年至1927年春,曾经创造了 一个极其辉煌的时期,它令一切土豪劣绅闻之丧胆、威风扫地,却让千千万万被封建势力压在最底层的劳苦大众站立起来做了主人。
它犹如茫茫夜空中升起的一颗明星,给黑暗的旧中国大地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被人们誉为“小莫斯科”的海丰,走出了一位中国现代农民运动的创始者。他就是与“湖南农王”毛泽东齐名的“广东农王”——彭湃。
说起彭湃,有这样一个在东江一带贫苦农民中流传很广的故事——
按照过去一个残酷的规矩,当地每到年底,财主就要找欠债的人要钱。 如果还不起,财主就要将他的家里人捉去用绳子吊在房梁上,直到把钱送来 才放下;再不送来,就要吊到大年初一才松绑。有的人受不起这种折磨,竟被吊死或弄得手臂残废。
彭湃的父亲也是海陆丰有名的大财主,每年年底他家屋梁上都吊着几十 个“猴子”。 一次有个年轻的农民因欠了50块小洋,也被捉来吊起,因实在受不了,就向彭湃的父亲哀求:
“老爷,你放我下来,年三十前准将钱送来。”
“好,说了算。你家有老娘、老婆,不怕你跑。还不上钱,我要你狗命!”
年三十那天,这个农民果真将钱送来了,还说:“老爷,我先还40块,留10块养老娘,还要买个糕饼过个穷年。”
彭湃的父亲问:“你的钱是从哪里来的?”
年轻农民痛苦地说:“我将老婆卖了。”
彭湃的父亲听了哈哈大笑,说道:“好!你做得对。第一,你守信用,说年三十还就年三十还。第二,你很聪明,你这个穷种要老婆干什么?不如卖了少一个人吃饭…… ”
这时,彭湃突然从后面跳出来,满面绯红, 一把从父亲手中夺过钱塞给 这个年轻人,大声说:“还不快把老婆赎回来!”接着他回过身,将八仙桌踢倒,并向着父亲大声喊:“不许收租,不许要债!”
他父亲被吓瘫在门边。彭湃跑出大门,高声叫道:
“农民兄弟们,打倒土豪劣绅!不纳租,不还债!愿做这事的跟我来!”
于是, 一群又一群的农民拿着“尖串串”冲出家门,跟着彭湃干起了革命……
彭湃的故乡海丰县,是近代广东社会矛盾尖锐的地区。这里也是军阀陈 炯明的老家。陈炯明本人曾参加过中国同盟会,辛亥年广州黄花岗起义时, 还曾是“先锋队”的分队长之一,以后又当上了广东省长。此人虽是革命党 出身,可是得志后马上与旧官僚一样。他在家乡的亲友朋党也跟着鸡犬升 天,都能得个一官半职,结果使海陆丰“县长多如狗,司令满街走”。这些 人及其家属在乡里横行不法,鱼肉百姓,无人敢管。自小生活在这种环境中 的彭湃,目睹了家乡两极分化的巨大反差,带着对社会的不满和困惑,东渡日本留学,就读于有名的东京早稻田大学。
彭湃于1917年东渡时,正值日本人在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后不可一世 的傲气冲天,就连街头车夫、旅店伙计都对中国人冷嘲热讽,“支那马鹿”( 发音为“西那叭嘎",意思是“支那傻瓜”。)成为东洋社会中流行的骂人话。进入这种处处受歧视的环境之中,彭湃受到 极大刺激。当时中国知识界曾有“留美亲美,留日反日”之称,绝大多数留 日学生都成为抗日的先锋,彭湃就是其中一个代表。他在日本期间一再组织学生运动,抗议日本政府的侵华行径,成为日本警视厅的重点监视对象。 一次,他带着一包材料正准备去参加学生集会, 一个日本“刑事”突然过来 揪住他。彭湃奋力挣扎,此时一个“雄赳赳”的日本中学生从此路过,马上 帮助那个“刑事”将彭湃扭到警察署。在路上,彭湃愤怒地问那个中学生说:“你懂不懂法律?”得到的回答是:“你是不是支那人?还讲什么日本法律!”
听到这一回答,彭湃受到极大震动,他被放回来后就在日记中写道:“无 错!爱国的极致,自然要排斥他国!我断不能向日本人说公理!因为彼我都是为了爱国。”这时的彭湃,因憎恶日本人的褊狭的爱国主义,转为研读《圣 经》,希望以基督教的博爱精神解决民族矛盾和社会阶级矛盾。
不久,彭湃又经历了一个极大的思想转变,就是因学到了马克思列宁主 义变成了共产主义者。当时通过日本著名社会主义者河上肇的翻译,中国先 进的知识分子如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才首先系统地接触到马克思、列宁的学 说。彭湃也从河上肇那里受到思想启蒙,并亲自去拜访过这位日本的社会主 义思想启蒙者以当面求教。1921年彭湃回国后,就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并开始了将共产主义思想和农民运动相结合的光辉实践,成为中国革命中最早的“农民运动之王”
出身当地富豪之家、又留学日本名牌大学的彭湃回到家乡后,很快被县政府任命为教育局局长。可是这位新局长到任后,终日向学生宣传的是马克 思、列宁的学说,还组织全县城的学生进行了一次“五一 ”劳动节游行。当 天,学生们高举写有“赤化”两字的红旗为先导,高呼“劳工神圣”的口号,在彭湃带领下从县城内穿街而过,并散发传单,提倡解放穷苦的工农。
这一革命色彩极强烈的行动,自然引起海丰的官吏豪绅惊骇,他们大肆 叫嚷说:“彭湃煽动无知学子,公然要效仿苏俄,实行共产公妻,灭绝人伦!”几天后,县政府就罢了彭湃的教育局局长之职。丢官倒不在乎,令彭 湃感到难过的是,这一行动在贫苦农民中并未得到响应。看到穿着整齐学 生装的少男少女摇着小旗、喊着口号,那些城里的穷人和进城农民以为是“洋学生”赶热闹,都忙着躲避。学生找他们宣传,他们也因感到与自己无关,根本不听。
此时反应强烈的,倒是在彭湃自己的家中。他的母亲听到儿子的主张 后,不禁大哭道:“倘如此做法,岂不是要破家荡产吗?”家中其他一些人 更是气恼,因为他们当初花钱送彭湃这个“老四”出洋留学,没想到他回来后不但不安心做官挣钱,反而要拿家财给农民并搞社会革命。真是“祖上无 德”,养出这样的“逆子”!据彭湃在自己撰写的《海丰农民运动》 一文中 回忆:“除了三兄五弟不加可否外,其余男女老幼都是恨我刺骨,我的大哥差不多要杀我而甘心。”
面对家庭和社会的巨大压力,彭湃却毫不退缩。他放着官不做、福不 享,却下定了决心要走一条解放穷苦农民的道路。彭湃干脆到乡下去,向农 民宣传革命道理。可是他穿着一身整洁、讲究的衣服,使那些乡下人以为他 是官府来收税的,或是某个财主家来收账的,见了后急忙鞠躬哈腰,接着又诺诺连声而退,根本没人站在那里听他讲话。
彭湃感到自己的装束使农民见外,于是回家换上一身农家的粗布衣服 戴着斗笠,赤着脚板。没想到他这身打扮一出门,刚刚开口喊“农民兄弟 们",认识他的人一见反而吓得四下逃避,还纷纷传说:“彭家的四少爷发疯病了!”
虽然屡遭挫折,彭湃还是坚持以一身农民装束出去宣传,并改变抽象难懂的讲道理,而是用农民的语言来与大家谈话。时间一久,也就有了听众。 据彭湃记载,开始一天能有四五个人与他谈话,以后发展到每天几十人、上百人。彭湃乘机向他们宣传改变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合理性:
“田地是天生自然的,天就是田主。人如何称田主?试问他从哪里得 来?他一定不能回答,只好说是他父亲传下来的。问他的父亲哪来的,他说 是祖父传下来的。问他祖父哪得来的,他又说……终是不能说是什么人做 的,这岂不是笑话?天是空的,也不能做出田地来。只有我们农民才能开 垦创造,不过后来给田主霸占去罢了!所以没收田地归还农民,理由是非常正当!”
彭湃还用当地话,将“不劳动者不得食”的道理编了歌谣,教农民唱:
是你不知想!
不是命不好!
农夫呀!醒来
农夫呀!勿慧!
地是天作!
天还天公!
你无分,
我无分。
有来耕,
有来食!
无来耕,
就请歇!
此时,彭湃的一些兄弟怕老四“败家”,急着提出分产各过。彭湃就此 得了一笔田产,就马上把自己分得的田契亲自送给耕作这些土地的佃户。当 时这些佃户都不敢要,彭湃就把他们召到自己的家门口,将田契全部当众烧毁,并宣布:
“日后自耕自食,不必再交租谷。”
这一举动,可真是中国封建土地制度实行两千多年以来从未闻的奇事! 海陆丰地区很快到处流传彭湃的故事,贫苦农民能得到实际利益,这下子真 把彭湃当成了救苦救难的菩萨。他走到哪里,都有一大批农民簇拥过来。在 他的动员下,当地很快组织起农会。在农会成立大会上,面对成千上万的农民,彭湃大声问道:“农友们!天下怎么才会太平呢?”
台下几乎是众口一词地大呼:“我们的彭湃当皇帝,天下就太平了!”
彭湃此时回答道:“你们的彭湃不能当皇帝,天下从此不能有皇帝!我们农友真正当家作主,自己掌权,天下才能太平!”
彭湃不仅鼓动起海陆丰的一大批农民,也带出了一批有志于农民运动的 革命知识分子。1923年1月,彭湃在海丰县组织起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县总农会,并担任会长。翌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后还担任了国民党广东省党部农民部部长,成为人所公认的“广东农王”,与随后成名的“湖南 农王”毛泽东并列。1925年,他发动海陆丰农民起义,反对对抗广州革命政府的军阀陈炯明,从此在当地建立起农民自卫军,有了一支武装力量,
1925年11月,中共海陆丰特别支部升级为海陆丰地委,由彭湃、郑志云、李国珍、吴振民等人分别担任书记、组织部部长、宣传部部长、军事部部长。这是广东区委下辖的5个地委中最具实力的地委。
后来,中共广东区委调张善铭任海陆丰地委书记。张善铭在1921年参 加中国共产党,1924年到苏联东方大学学习,1925年6月回国,任广州地 委书记,同年11月任国民革命军第4军政治部主任。张善铭来后,海陆丰 地委的领导力量更为充实。海陆丰地委发展至1927年春,有县委14个、党员4000名,党员数占广东全省近半,为全国同期地委级之最。
1926年8月,海丰、陆丰分别召开的全县第二次农代会,标志海陆丰 农民运动已经推进到高潮。海陆丰不但县级农民协会都很健全,所辖的各区 (含分区)都在第一次东征后一概成立了区级农民协会。根据广东省农民协 会1926年4月底统计,海丰有乡农民协会660个,会员194411人;陆丰有乡农民协会510个,会员65000人。两县农会会员数占全省农会会员总数的41%。这组数字很有说服力地表明,海陆丰是广东农民运动最发达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