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弓术发展史:武士的“骑射三物”是什么,为何从中国请武举剑术射箭弓术日本武士骑射

作者|冷研作者团队-寄生蟹子

▲和弓结构

日本早在绳文时代到古坟时代,大约从公元前12000年到约公元592年左右,在这一时期,日本弓箭大量运用与狩猎和战争,而且逐步形成了和弓不对称的结构。这一万多年具体分为绳文时代(BC12000-BC-300),这是日本的石器时代,大约对应中国原始社会后期到战国时期;弥生时代(BC300-AD250),这是日本文明成型的时代,类似于中国的尧舜禹时代,时间上对应中国战国到三国时期;古坟时代(250-592年),这时代日本出现了全国性政权,也就是大和政权,感觉类似于中国的夏朝,时间上大体对应中国的西晋到隋朝。西晋(对应日本古坟时代)陈寿《三国志》的《魏志・倭人传》中,已经对这一时期的日本弓箭有了记载,也就是和弓的原型。

▲和弓操法

▲长弓巨矢,抵近而发

▲着甲配弓的日本骑士

再往后就是镰仓时代、南北朝时代和室町时代,从1192年-1573年,大约是中国宋代到明代。而后大家就很熟悉了,因为进入了战国时代和江户时代。平安时代后期,也就是大约10世纪左右,日本武士阶层出现,步射和骑射成为重要的武术技法,被称为弓马道。到了战国时代战乱频繁,日本人对弓术愈加重视,而且和弓由于结构比较特别,射程不远但是侵彻力却很强,正如明代戚继光所云,倭寇“长弓巨矢,抵近而发”,因此各种流派也纷纷出现,目的就是将和弓的威力发挥到极致。当然了,随着火器的引入,弓术地位受到挑战,但是以当时的技术,火枪尚不能实现骑射,所以和弓骑射依然很重要。

▲骑射三物

镰仓时代为战时骑射所准备的“骑射三物”,即“流镝马、犬追物、笠悬”到了江户时代依然很重要。简单解释一下骑射三物倒底是什么:所谓“流镝马”你就理解为骑射等高匀布的死靶;“犬追物”你就理解为骑射在跑道上跑动中的狗;“笠悬”则是骑射大小、位置、距离不同的各种靶标,难度一个比一个大,也一个比一个更接近实战要求。而这些最终被日本人赋予了神圣的含义,成为日本神道的一部分,至今还在以文化和比赛方式呈现。

▲京都三十三间堂通矢大赛

▲现代流镝马

▲德川吉宗

▲射法八节

而为了体育化,1934年(昭和9年),代表各种流派的弓道大家和武德会弓道部官员齐聚一堂,准备制定相应规则,经过热烈的讨论,制定出《弓道要则》。不过日本民间似乎不大喜欢这个《弓道要则》,称之为“妖怪射法”(鵺的射法,鵺是日本的一种妖怪)。1944年(昭和19年)“弓道教范制定委员会”制定出了《射箭教范》,将《弓道要则》的射箭法与传统的正面、斜面的打法相结合,但是第二年日本就战败了,美军占领期间,日本武术被废止。直到1949年(昭和24)才成立了“日本弓道联盟”,弓术作为一种体育运动和文化符号复活了,并且诞生了《射法八节》,沿用至今。

▲小型弓道靶标标准

既然已经成了体育项目,那就肯定会有规则。不过与从近身格斗演化而来的剑道不同,射箭总体上危险性较小,因此其规则主要是一些流程上的,而并非技法上的。比赛的胜负和很好确定,就是看命中环数。一般弓道学习者都是线学习射法八节,练好了姿势,明白了射击原理,而后就可以练习准度了。弓道与其他武术一样,有级位、段位和称号。级位(5~1) 和阶段(初~十) 主要看的是技法;称号(练士、教士、范士)则还要看领导力、个人品格和学识等方面,这跟剑道差不多。

▲典型的日本弓道场

作为比赛项目,弓道也有相近规定。射击距离有远近之分,近距一般为28米,这也是通常联系的距离;远距则要达到60米。近距靶标直径36厘米, 远距靶标直径1米。也有特殊大小的靶标,例如24厘米、50厘米和79厘米的,一般用于有特殊需要的人群。比赛类型也分为个人赛和团体赛,个人赛主要是比环数,团体赛则可以选择比赛总环数或者中靶数。国际通常的射箭比赛一般是采用记录环数的方法,如果以中靶数定胜负,一般是团队中一人一箭,而且为了顺利进行比赛,还会有时间限制,到时射出不去,就取消资格。弓道比赛自然需要器械,主要是和弓、箭矢、靶标、弽(护具)等,这里面还有很多讲究,例如和弓的大小,箭矢飞出去的旋转方向等,高手的器械基本上都是特制的。练习弓道时的衣着也有具体要求。

▲弓道箭矢

▲弓道弽

由于日本和弓比较特别,也有很多人学习比较常见的射箭法,最初普通射箭被称为“洋弓”,也归日本弓道联盟管,并且1958年还加入了国际射箭联合会。然而1967年第24届世界锦标赛上,日本射箭选手遭遇了惨败,日本弓道协会将普通射箭项目转给了全日本射箭联合会,自己不再干预这项工作了。相比之下,普通射箭更加注重比赛成绩,而弓道则融入了很多日本文化上的东西。

THE END
0.一口气看完中国历史的发展,从原始社会算起,足足200多万年|商朝|秦朝|中国历史长河历经千年的沧桑变化,而我们不知道的是在夏朝之前,华夏还经历过原始社会时代。几千年的历史画卷中,还囊括了三国时期以及五代十国时期的乱世时代,历史的故事一直演绎到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 本期我们就来具体聊一聊中国历史朝代所有的时间轴变化,从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代一直到封建社会的清朝。 原始社会(约170万年 jvzquC41yy}/3?80eqs0f‚4ctvodnn4M5X:QNYP277<7H__0jvsm
1.师书说阅读练习137《中国教育史》上>> 中国原始社会的发展经过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原始人群时期,大约从200万年前至5万年前;第二阶段,氏族公社时期,大约从5万年前至公元前21世纪。第一阶段极其漫长,教育的发展也极为缓慢。第二阶段发展速度有所加快,进行了多方面内容的教育活动,具有一定的特点。到了氏族公社的末期,才出现了教育机构的萌芽。 jvzquC41yy}/lrfpuj{/exr1r1965B9848>18l
2.中国原始社会中国原始社会是指大约公元前6000年到公元前2100年之间,中国地区出现的最早的人类社会形态。在这个时期,人们还没有进入到农业文明阶段,主要靠采集、狩猎和渔猎为生。由于各地地形、气候和资源的差异,不同地区的原始社会也有着不同的特点。 一、社会组织形态 jvzquC41yy}/onnrkct/ew46rfmw6|w
3.《中国神话史》试读:一、神话传说中的中国原始社会但是,这一大队古帝的名号,却给我们暗示出了原始社会前期的时间之长,正如李白《蜀道难》一诗所说:“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迩来四万八千年……”;又从所举人神不分的古帝中,给我们暗示出了处于蒙昧时期的原始先民群居生活的某些侧影。 但这仅仅是从神话传说材料中反映出的中国原始社会,尤其是它前期的一些情况的jvzquC41dqul0mtwdct/exr1tggekwl158;94>>81
4.唐宋时期的中国到底发生了多大的变革?日本学者提出唐宋变革论早在明朝时期,史家陈邦瞻就曾对唐宋时代的社会变革有所认识,他认为中国古代曾经发生了三次重大的变革。第一次是唐虞时代,第二次是秦汉时代,第三次是宋朝。先进中国学者也大体上认同这种说法,只是在时间稍微有所变动。在“五帝”时期,中国开始从原始社会过渡到了阶级社会,这是第一次变革;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从贵族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6;12=1585:1875;;:36a>58<>535?/uqyon
5.我国社会的发展阶段中国的原始社会,起自大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止于约公元前2070年夏王朝的建立。 2、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春秋 从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开始,到公元前476年春秋时期结束,是中国的奴隶社会。 禹的儿子启建立的夏,是中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约公元前1600年,夏王桀在位时,被商汤率兵灭亡。 jvzquC41dqul0mtwdct/exr1cptpvjykqp522A75::681
6.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陶器|中国陶瓷史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从夏代开始,中国从原始社会进入到了奴隶社会阶段。这种社会形态经过商代发展,至西周时期达到鼎盛。随着生产能力的进步,生产关系的变革,权利的集中化,这一时代的中国陶瓷工艺有了进一步发展,也是陶瓷史上的大变革时期。 这一时期陶器由于制陶原料、窑炉结构、烧制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革命性的进展,致使这jvzquC41yy}/fxzdcp4dqv4pqvk09B:47;>:78
7.中国首部反映原始社会影片《轩辕大帝》将公映央广网河南分网3月31日消息由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金色里程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出品,李晓军执导,于波、周韦彤、班嘉佳、王德顺、苏登扎木苏主演的3D史诗巨制《轩辕大帝》于2016年3月30日在河南省郑州市希尔顿饭店举办了媒体见面会。影片的导演携手主演和主创出场亮相,提到电影的拍摄过程,主创和主演称“虽然条件艰苦,但jvzquC41yy}/eww0ep5ipo|1jpmcyq4423<15<61v46289853a;33@:7559/uqyon
8.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游玩攻略简介,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门票/地址/图片/这里有见证中国原始社会人类生活的石器、陶器,它们质朴的外形和独特的纹理,诉说着远古祖先的智慧与创造力;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造型精美、纹饰繁复,像司母戊鼎,以其巨大的体量和精湛的铸造工艺,展现出那个时代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彰显着王权的威严与庄重 。 书画展区同样精彩绝伦,一幅幅古代名家的墨宝静静陈列,或飘逸jvzquC41{q{/e}wkr0ipo8xkijz0dnnlkpm21?79444ivvq
9.丧葬礼仪大全11篇所以先秦时期丧葬仪礼中的“复”仪式当中反映出的就是在人类社会由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的混合时期,人们的灵魂观念依旧是在延续着原始社会的灵魂观念。 【参考文献】 [1]许慎[汉]撰,许C[宋]校定.说文解字》[Z].中华书局,1963 篇(5) 丧葬礼仪是中国古代“五礼”之中的凶礼。民俗研究者认为,丧礼是人生四大jvzquC41yy}/hjgkcq4dqv3ep1nbq€jp146457mvon
10.夏鼐与新中国考古学——纪念夏鼐先生一百一十周年诞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夏鼐历经主持编写《新中国的考古收获》,审阅北京大学考古专业《中国考古学》讲义稿,讨论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原始社会部分等活动,反复思考中国史前考古研究中的问题。他在1963年2月为选编《中国原始社会史文集》一书所写长篇序言,前瞻性地提出一系列问题,指明中国史前考古研究的努力方向。其中讲到jvzq<84mcqmv0lxup0io1ƒ|d1zyzl8~lzn5rv87242651}7242652@d73366:>3ujv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