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社会的教育

教育史的内容在近期考试中越来越常见,对于很多同学来说,这一部分比较枯燥无味,记忆起来较为困难,其实原因就在于我们并没有把教育史连成一个整体来学习,在这里给同学们补充一些在原始社会早期的教育起源,帮助大家丰富一下教育史的内容。

初民的生活与教育的起源

一、初民的生活据历史家的考证,距现今五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业已占有了黄河下游两岸的地方。他们的生产方法,就是捕鱼、采果、打鸟、射击野兽;一切衣食的来源,皆取给于自然物品,吾人称此时期为采拾经济时期。男子出外采拾食物,女子在家照料儿童,同血缘的人员聚居在一群,以年长的女子为一群的首领。这种社会,谓之母系氏族社会。这个时候,没有文字,没有制度,完全过着自然生活,共同采拾食品,共同消费,共同育养儿童,故又称为原始公有社会。这个时候,敌人很多,毒虫是敌人,猛兽是敌人,天灾水患也是敌人,异种族、远血族也会成敌人;他们的生命长日在群敌包围之中,故如何抵御敌人成了他们重要的工作。

经过长期斗争以后,征服了异族,汉族生齿日蕃,遂繁衍于黄河中流的中原腹地。到了此时,他们已知火食,渐有文字,发明了一切粗笨的用具,他们的生产方法遂由渔猎进步到牧畜了。生产方法由渔猎进步到牧畜,是男子对于女子的一大革命,故社会组织也由母系移转到父系。在父系氏族之下,产生了私有性质,产生了阶级意识,此时人民的生活,就不比以前那样自然了,就不比以前那样简单了。这种形态的社会——父系氏族社会,历唐、虞、夏、商一千数百年,直到周朝才又经一次重大的变革。黄河中下游地方,纵横数千里,全是广大平原,处北纬三四十度之间,气候温和,植物种子的产生当极容易,故自洪水平定以后,中国社会已有农业的萌芽。

生产方法由牧畜进步到农业,从前游动生活此时遂变为定居生活了。在定居生活之下,工作经济,较易蓄积,社会上一定产生有闲阶级,而种种观念形态莫不由此发生。

二、教育的起源知道了初民生活的情形,就可以知道他们的教育的起源了。教育发生于实际生活的需要,教育情形也跟着当时的经济情形而变迁。在渔猎经济时代,他们的教育就是怎样捕鱼,怎样猎取鸟兽,怎样采掇果实。在牧畜经济时代,他们的教育就是怎样架设栅栏,怎样寻逐水草,怎样喂牛赶羊。

劳动即是学习,父母即是教师,猎场与牧地即是学校,教育与生活是一致的。最初没有文字,要记载事情时则用结绳的方法;其后见结绳有时而穷,则又画些种种图样表示形意,即吾人所谓象形文字。当初没有宫室,他们就要学习怎样掘穴,怎样架巢。当初没有衣服,他们就要学习怎样缝缀树叶,怎样剥取兽皮。还有怎样抵抗敌人的侵凌,怎样防备毒虫猛兽的迫害。此等教育,与实际生活完全一致;即不然,也是帮助自身谋社会生活之一种手段,其目的就在谋全体族人的利益,除此以外,并无其他目的,也无其他意义。

到了后来,一方面因人口增加,氏族内部分出许多房族,这些房族又联合成为种族,即由父系氏族社会进化到部落社会,而统治阶级日益显明。一方面因农具的发明,农业经济逐渐夺了牧畜经济的地位,土地变成为主要生产手段,而私产观念日益显明。这两种观念混合为一,统治阶级握了经济重权,促成了技术的进步,于是奴隶制、分工制及种种剥削情形,由此产生。到了此时,原始教育的意义无形改变,带有了阶级性了,与实际生活不能完全一致了,除了生物欲的目的外,还带着了支配所属阶级的工具之目的。

原始社会的教育的特点

(1)原始社会的教育活动,已经是人类有意识的社会活动,具有一定的目的性,但还谈不上有严密的计划性。

(2)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教育目的是为生产斗争和社会生活服务。

(3)教育内容与原始社会生活需要相适应,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但教育内容贫乏。

(4)教育手段主要是身教、言传,二者相辅而行,口耳相传,并结合实际动作的示范和模仿.没有文字和书本。

(5)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集体的社会性的教育活动是为了培养合格的氏族成员。人人都具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6)原始教育是一种名副其实的“生活教育”。没有从生产劳动和“原始礼仪”中分离出来.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教育活动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为一体,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下,过什么样的社会生活,就受什么样的教育。教育直接为生产和生活服务。

(7)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由于生理、体质差异导致分工不同,进而导致从事的社会劳动不同,所受教育不同。男性劳动侧重于狩猎、农耕、放牧,女性劳动侧重于采集、种植、家务、纺织。

(8)教育水平低,教育没有专门人员、专门机构场所、专门的组织形式。教育活动是分散进行,随时随地进行的。负责教育的是有生产生活经验的长者,对年轻人进行经验知识的传授,但他们还不是从事教育的专职人员。

(9)教育与原始宗教和仪式有着紧密的联系。原始宗教和仪式本身承担着一定的教育功能.对于传递原始社会的生产和生活经验,约束和塑造人们的社会行为起到重要作用。

随手练习:

1.教育手段单一,内容简单,主要传授生产生活技能的是( )。

A.原始社会教育 B.奴隶社会教育 C.封建社会教育 D.近代教育

【答案】A。中公教育解析:原始社会教育的主要特点是自发、广泛、无等级性;教育与生产生活相融合;教育内容简单,方法单一。

2.下列对于原始教育与古代社会教育的区别,描述错误的是( )。

A.原始社会教育没有明确目的性,古代社会教育有明确目的性

B.原始社会教育没有固定的教师,古代社会教育有固定的教师

C.原始社会教育没有明确等级性,古代社会教育有明确等级性

D.原始社会教育与劳动生产结合,古代社会教育与劳动相脱离

【答案】A。中公教育解析:人类的教育具有目的性,什么时候的教育都有目的性。

3.个社会的教育具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的特点()。

A.原始社会

B.古代社会

C.资本主义

D.社会主义

【答案】B。

4.下列选项中属于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的是( )

A. 自发性 B. 无阶级性 C. 专制性 D. 平等性

【答案】C。中公教育解析:原始社会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相连,没有脱离生产劳动而分离出来,兴队来说比较简单,而专制性属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特征。

THE END
0.中国原始社会的文化历史中国的原始社会时期是指从原始人群开始出现(距今约五十万年前)一直到夏朝建立(在公元前21世纪)为止的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阶段,人类出现,原始社会也就产生了。在原始社会早期旧石器时代,人类只能制造简单的石器,通过狩猎和采集维持生活。 jvzquC41yy}/q|lgq0io1ytuv1:e4>5
1.走进古代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诞生文明的国家之一,有近5000年的历史。中国古代史包括三个阶段:原始社会阶段(距今约170万年前-约公元前2070jvzquC41yy}/onnrkct/ew45i{7byrf
2.中国共产党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历史考察这一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者撰写大批论著对上述观点予以驳斥。其代表性成果有吕振羽的《中华民族人种的由来》、尹达的《中华民族及其文化之起源》《从考古学上所见到的中国原始社会》、吴泽的《中国原始社会史》《中国人种文化起源论》等。这些论著坚持历史主义原则,以翔实资料论证中华民族及文化的本源,指出“中国这块广jvzquC41yy}/f||z{l/q{l0ep5o38723951::<1e5?99>6/4;:88B930jznn
3.研究潘海云杜琳:史前中西陶器设计对比研究新石器时代,随着制陶工艺的发展,确立了中国陶器设计的初始状态。实用与装饰并重、工艺与造型结合是这个时代陶器设计最突出和鲜明的特征。由于生产水平和技术的制约,中国原始社会时期的陶器设计体现出的是自然朴素、单纯实用和简约大方的设计风格特征。原始社会时期的陶器造型简洁,主要运用了几何纹样和抽象动植物纹样作为陶器jvzquC41yy}/ewfeu0tfv7hp13:049752:563><0jvsm
4.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延安时期,张闻天的《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陈昌浩的《近代世界革命史》,以及历史学家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尹达的《中国原始社会》、何干之的《中国民族战争史》、叶蠖生的《中国苏维埃运动史》等在这方面都发表了重要的理论成果,作出了学术贡献。毛泽东思想其他方面的发展、成熟,亦离不开延安文化相应方面的形成jvzquC41euyo0ls1umm{1k|{e1814<5:1v814<5:26e68@<43;4tj}rn